西安這座城市怎么樣?是座不斷失落的古都?還是向上發(fā)展的都市?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陜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qū)、中國西部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的美食是美不勝收,肉夾饃,羊肉泡饃,油潑面,等等,讓人吃了還想吃。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去過西安旅游的人,他們對西安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網友丨一只小鴿鴿?:本人曾經去過七八次西安,或短暫逗留一兩天,或長住一兩個月,總體來說還是很喜歡西安的,如果西安霧霾不那么重的話或許留在西安工作也不一定。
說到西安給我留下的印象,作為一個湖南人,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沒怎么吃過面食,而且本人口味偏重,喜咸辣,在西安則到處都是各種面食,而且說實話看著那一碗一碗清湯面,沒有半點辣椒的泡饃,著實沒什么食欲。但是由于去的次數(shù)多了,難免會有吃到的時候,在我真正去吃了這些面食之后,讓我這個一直以來都不怎么吃面食的人愛上了面食,特別是我在掰了半個小時代一碗泡饃里面加了很多辣椒面和醋以后,一口吃下去那個味道實在是太爽了!
除了在西安改變了我的一些飲食習慣以外,我覺得西安不愧為十三朝古都,他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內涵也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西安城內所有的建筑都是帶有一些仿古的樣式,讓你仿佛穿越了一般,當你站在城墻上,看著下面三五成群坐在樹蔭下下著象棋的人,看著大雪紛飛的時候那一行行行人留下的腳印,那個感覺還是很棒的。
最后,再說一次:如果不是西安霧霾太嚴重,我想留在西安。

網友丨人生如夢?:西安給人的印象是交通混亂、霧霾嚴重、聽不懂陜西話,公車上經常有用方言大聲在電話里吵架的人,前兩天居然發(fā)現(xiàn)有在小區(qū)電梯里尿尿的,還是女的!至于吃的,也沒什么讓人胃口大開的東西,除了各種面就是各種泡,夾饃,千篇一律,味道差不多!想吃碗又香又燙的油潑面,他們卻偏要加點密制的臊子,也就是些豆芽、土豆、蘿卜丁匯在一起用水一煮,冷冰冰的放在碗里,有效的降低了面的溫度。肉夾饃其實都是些沒技術含量的小吃,西安本地人看重的是哪家的饃大肉多!臊子面也全是些豆芽、土豆、蘿卜丁,關鍵那個醋受不了,寡酸不香,吃碗那個面,幾天牙都是不舒服的,那個醋勁應該比一箱山寨可樂的勁都大!
網友丨三里屯宅崽兒?:西安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菜太硬了,份量很足,不愧為十朝古都,餐館老板都很大氣,一碗飯盛得足足的,估計能有半斤吧。

在西安古城墻上騎自行車也非常好玩,現(xiàn)存的古城墻始于明代,頂寬12米,4人同時并排騎車都沒問題,畢竟在400年前將軍都能騎馬在城墻上飛奔。
網友丨社會最底層屁民?:西安的回民街也就是帶外地客人去轉轉,本地人基本不買、不吃,我推薦大家去小東門里永興坊去吃。土特產也別在回民街、火車站買,市內大超市基本都有陜西特產,甚至可以去農貿市場購買土特產。鐘鼓樓、城墻、碑林等古跡旅游都不錯,曲江既有歷史的厚重又不失現(xiàn)代的時尚,秦嶺各峪口別有一番山水風情,臨潼的旅游套路較多需多注意,在望遠跑可玩的還有很多。
至于吃的味道,我認為傳統(tǒng)味道是在變,同時大眾的口味喜好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化,談不上越來越差,只是過度機械化、去人工化讓人感覺味道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與我們的挑剔也不無關系。

網友丨VERY跨界色集思?:從1999年到現(xiàn)在,不斷去過西安,二十年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味道越來越變。
1、地方特色和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丟失,只能去看看僅留下來的那些文物。
2、走到回民街,路過某某正宗羊肉泡,那味道遠不及以前,餐飲整體特色水平感覺走下坡路,有的過份的食店這樣的手藝也能拿出來賣?
3、大西北淳樸的味道在消失,忽悠、黑坑越來越多。
真的挺喜歡西安這座古城,但現(xiàn)在最深的印象就像即將滅跡的物種一般,最后留給后人的只能是講給后人的故事和文物,這種感覺很可怕。

網友丨會潛水的鴻鵠?:西安自古帝王都,說的是古代農耕文明時,這里沃野干里,且居華夏中心,四周群眾環(huán)抱。進可攻,退可守。霸天下,王關中。隨著商貿發(fā)展,華夏中心逐漸東移了。但先人們留下的歷史痕跡依然。直面兵馬俑,仿佛自己走進那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仰望大雁塔,看著發(fā)黃的磚頭,它見證了三藏法師開壇講經的繁華。早晨四點多,一人走進端履門,經下馬陵,隱約聽到一干三百年前唐朝官員上朝時的腳步聲。厚重的人文情懷讓人留戀,這里就是華夏文明的根!
以上觀點為網友游西安后對西安這座城市的印象,你對西安是什么印象,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