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通論—孫正聿(第二章1/3+2/3)
第二章 哲學思維
第一節(jié) 哲學的反思
哲學思維是一種反思的思維,我們只有在反思的層面上才能夠把握到哲學的各種問題。如果不是在哲學反思的層面上,雖然你也可以能掌握很多的哲學的知識,但你仍然是在一個經驗科學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
所以我們首先講哲學反思,怎么樣理解哲學的反思?怎么樣理解反思這種思維方式?
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或者用黑格爾的說法“對思想的思想,對認識的認識”。這種反思的思維方式所蘊含著的深刻的理論內容,我將之分作四個方面:?????
一、反思的維度???二、反思的思維??三、反思的對象???四、反思的層次。
一、反思的維度
在非反思的其他的思維活動當中,我們認為思維只有一個維度,而不會自覺到思維還有另一個維度。我們平時在思考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問題時,我們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只有一個思想的維度,即思維與存在達到統(tǒng)一的維度。
(一)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
**當我們進入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時,它會發(fā)生兩個方面的問題,
1.為什么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于人與世界關系問題的一種理論的自覺
哲學的世界觀是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但如果在一個非反思的意義上直接把握人與世界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就變成了一個混沌的整體表象,它所隱含著的無限豐富的矛盾,我們無法意識和把握到。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于人與世界關系問題的一種理論的自覺,只有把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升華為一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時,我們才能夠自覺到人與世界之間的無限豐富的矛盾關系。因此,我們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在反思的意義上,這個存在本身構成了一種同我的思維的關系,構成了一種我思維把握的對象,那么他們的矛盾才能夠被我所把握。
**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自我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實踐關系(認知關系、價值關系、審美關系)
2.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思存關系問題)幾個需要注意或澄清的點
當我們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時,我們必須首先澄清幾個問題。
第一,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不等于或者說不能歸結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首先,存在,既是物理自然的存在,又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同時它直接的是一種語言文化的存在(卡爾·波普)。所以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思維對物理自然世界、精神意識世界、語言文化世界三者的關系,即思維與所有可能的存在的關系。如果像我們教科書那樣把思存關系等同于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就變成了一個時間先在性的科學問題,而不再是一個邏輯先在性的哲學問題。精神和物質的時間先在性問題,它是哲學解決自己全部問題的一個科學的前提和基礎,它規(guī)定著哲學解決思存關系問題的思想路線和運思方向,但是不能把它或者說用它來概括哲學的基本問題。
其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是表述整個世界的存在,整個世界的存在就是思維和存在(存在2.1和存在1),這里的存在是作為思維對象的存在(即世界1/或存在1)。在非反思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思維和存在作為經驗的存在或事實來把握。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為問題是哲學反思的結果,把思維和存在作為關系來把握,只能是反思的結果,因為在非反思的意義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不是問題。此時,人與人之外的世界都是一種感性的存在。(思想內容+物質自然世界)
**【1】我和我認識成如此這般之間的東西是什么?
1.意識形式(根本) 2.語言...(中介) ?3.背景準備 4.把握方式 5.思想前提 ?
科學:直接去認識; ????哲學:我是怎樣認識成這樣的?
【2】思維-----存在 ???????????????思維------中介------存在
??????[1345] ?????????????????????[語言2、實踐/./././...]
?(意識形式--意識內容)----物質性存在?】【(意識形式----意識內容)----2-----物質性存在
??????????世界2對世界1的關系 ??????????????????????????????世界3
??【3】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思維與物質性存在的關系+思維與精神性存在的關系 ??????
{(理性+感性)與存在的關系} = 物質性存在---(中介)---思維(精神性存在)
??【4】思維=意識內容、對象意識、思想內容 ?????存在=物質性存在
????????????意識形式、自我意識、思想活動 ??????????精神性存在
【5】思想內容----表象 ????????????????????【思想內容】
思想活動------思想把握、蒸發(fā)、創(chuàng)造表象 【意識形式、背景準備、把握方式、思想前提】
【6】 ?存在??????{物質性存在 ?物質性存在|物質性存在|物質性存在 ???世界1
????????| ?????????| ?????????????| ?????????| ???????| ???
?思維 ?????{精神性存在 ?{意識內容、對象意識、思想內容 ??????世界2
(精神性存在)??(思維)????????| ?????????| ???????| ?
????????????{意識形式、自我意識、思想活動
?
在日常生活和科學認識中,我們把什么東西都能當問題,但就是不會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思維如何去把握這個經驗的世界)作為問題。
只有科學才能回答世界是怎樣的,人們認識本質是怎樣的,歷史是怎樣發(fā)展的?這是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他們來回答的問題。哲學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如果哲學要來回答這些問題,你只是一種猜測(恩格斯語),因為你不是在一個科學層面上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科學與哲學正好相反,科學去研究整個世界,可是它就是不把思維如何去把握這個經驗的世界作為問題;哲學不是給我們構成思想的,它是以思想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這表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能夠成為問題,本身已經是一種反思的結果了。
如果你把哲學當做各種各樣的關于世界、認識、歷史、社會人生等等的知識去表述,只能說你還沒有入哲學之門??柤{普早就說了,那是一種語言的表述職能,而表述職能是由科學來承擔的。只有當?shù)侥隳軌蛏A到哲學的反思的層面上,真正具有了哲學的思維時,你才有可能是思考哲學問題。你沒有哲學思維,按照經驗常識的思維、科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那些問題確實同樣存在,但它不是作為哲學問題而存在的。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原來我們說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fā)展本質和規(guī)律的反映,實際上這不是哲學,而是關于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是關于世界的認識。恩格斯講哲學基本問題講得特別明確,它是關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反思了,我們不反思就沒這個問題了。
**你說我們要去了解哲學基本問題,但是你得告訴我1怎么就構成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了?2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3為什么他就是了呢?怎么別的不是呢?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思維的問題也好,存在的問題也好,思維和存在在非反思的意義上的關系問題也好,作為一種實證科學研究對象的關系也好,都是科學的對象。而只有當思維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當做了問題,反過來而思之時,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才成了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
所以我們來講哲學反思。哲學的反思,它表明了思想或者說思維的一種特殊的維度。
在人們的思想活動當中,有兩個基本的維度,一個是構成思想的思想維度。所謂構成思想的思想維度,即我們要在自己的思想活動當中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觀念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我們全部的思想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實現(xiàn)思存統(tǒng)一的意義上)(非反思的意義上)都是在構成思想。我們構成關于物理自然世界的思想,構成關于我們自身的精神意識世界的思想,構成關于我們的文化世界的思想,總而言之,我們是在構成思想。
**問題就出在這了,在非反思的意義上,我們不是把構成思想當成思想的一個維度,而是把構成思想當作了思想的唯一的維度、全部的維度。
**大家注意,就這個地方它是最關鍵的。我們說哲學思維是一種反思,為了理解這種反思,我們必須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入手(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有在反思的意義上才是哲學問題)。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里邊,它顯示出了人類思維的兩個最基本的維度。
(**人與世界的關系在非反思的意義上是一個混沌的整體的表象,它所隱含著的無限豐富的矛盾,我們無法意識和把握到。只有把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升華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時,我們才能夠自覺到人與世界之間的無限豐富的矛盾關系。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在邏輯的意義上窮盡了人與世界的全部關系,它以邏輯的方式表達了作為事實存在的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因此,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關系問題的一種哲學的自覺,是一個邏輯上存在的哲學的基本問題。)
當然了,這是跟我們去區(qū)分問題的標準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你還可以從其他的角度構成其他的標準來看待思存關系。我做這么一個說明是為了說明哲學的反思,
我們認為人類的思維所構成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它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維度,一個是我們充分地自覺的構成思想的維度,構成思想的維度,它要在人的觀念當中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它所形成的思想(人類的任何思想)都是在不同的意義上、不同的層面、不同的層次來實現(xiàn)了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從而構成了人的思想當中的經驗的世界。正因為是這樣,所以人們往往是把構成思想的維度當做思維的唯一的維度,全部的維度。
人類是用他的把握世界的各種各樣的基本方式去把握那個自在的世界,文化的世界在作為對象的意義上也叫做自在的世界(這是在一個廣義上說的,而不是僅僅作為經驗自然說的。只要作為我們人的思想把握的對象,我們都可以把它稱作一個自在的世界)。人是通過他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構成了自己的觀念性的世界圖景。這種觀念性的世界圖景就是人的思想。
世界圖景就是人類關于世界的思想。人關于世界的任何一種思想都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來實現(xiàn)的,理解這一點有雙重的意義。
第一,你會區(qū)分開自在世界和世界圖景。世界圖景是人類以它把握世界的方式所構成的關于自在世界的圖景。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意識到了的存在,觀念的東西不過是引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當中改造過了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正因為人類是以他把握世界的多種多樣的基本方式去把握這個自在世界,而形成關于世界的圖景。因此,人的世界圖景不在于一般的意義上的豐富多彩,而是在于它給我們構成了多重世界的意義上去理解人的思想。人有各種各樣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握的結果是它給人構成了一個多重的世界,那就是常識的世界、神話的世界、宗教的世界、藝術的世界、倫理的世界、科學的世界和哲學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人就是在不同的世界當中去構成它的觀念世界。比如說認知、信仰、審美,它構成這個世界,它需要它的特殊的機制來達到一種融合。我現(xiàn)在這個問題先不講。
我們通常能夠理解的思存關系,只是一個構成思想的維度,而很少去自覺到思維的另一個維度,這就是反思思想的維度。
為了能夠說明什么是反思,我把思存關系構成思想分解為兩個基本的維度,一個是構成思想的維度,就是說我們通過自己的現(xiàn)實的認識活動,在我們的思想的過程當中來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從而形成關于世界的各種各樣的思想。
**我們在講第四章時,有這個做前提,你就好理解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當代的哲學家基本上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對于哲學的理解取決于對哲學和科學的關系的理解,或者反過來說,你怎樣理解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你就會怎樣來理解哲學本身。
**人們對于哲學的理解實際上是作為現(xiàn)代來說。古代它不觸及這個問題,它沒有發(fā)達的經驗實驗科學,實證科學。近代以來的實證科學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哲學的理解取決于對哲學和科學的關系的理解。
人類關于世界的任何的科學思想都是一個構成思想,它都是人類以自己的思維去把握某種特定的對象,從而構成關于某種對象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全部的科學都表現(xiàn)的是人類思想的構成思想的維度。???這里邊不包含到價值判斷,它只觸及一個問題,那就是哲學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的獨特的方式,它區(qū)別于其他的方式。在我們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要自覺到它區(qū)別于科學的方式。因為不管是哪門科學,都是構成關于經驗世界的思想。
@哲學-----反思思想的維度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另外一種特殊的維度,反思的維度。
**這一點是黑格爾自覺到的,他最明確的自覺到了這一點,哲學思維是一種反思的思維。所以我集中的在《反思:哲學的思維方式》中講,只有能夠把握到這種反思的思維方式才意味著你在哲學層面上去思考問題了。
反思思想的維度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它不是構成思想,它不構成關于世界的任何的思想,反過來他是把關于世界的全部的思想作為了他自己的對象。
所以在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中,科學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從而形成關于世界的全部的思想,恩格斯寫了三部哲學名著《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恩格斯在這三部哲學名著當中得出一個共同的哲學結論,恩格斯說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哲學已經被驅逐出了自然領域。而隨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哲學又被驅逐出了社會歷史領域。那么哲學只剩下一個純粹的思維的領域了??墒堑搅?0世紀,思維科學興旺發(fā)達,哲學合乎邏輯地被攆出了思維領域。哲學被驅逐出了整個的世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哲學變成了無家可歸了。然而,只有當哲學無家可歸時,哲學才四海為家了。
在理解哲學的反思時,我們要理解它的反思的維度。人類的思維有兩個最基本的維度。第一個是人類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構成關于世界的各種各樣的思想,或者說在人的觀念當中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我們把這個維度就叫做構成思想的維度。而我們在學習研究哲學的過程中碰到的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往往是把構成思想的維度(或者說形成關于世界的思想的維度)當做了思維的唯一維度,全部維度。如此就沒有哲學了,
只有當我們自覺到人類的思維除了有構成思想的維度之外,還有另一個維度,即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的反思的維度。
為使大家能夠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以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科學的意義上,科學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從而構成關于世界的全部的思想。而不僅僅是關于世界的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某一個側面某一種問題的思想癥結。我們原來總是在想為哲學留地盤,而沒有理解“哲學只有在無家可歸時,才真正四海為家了”。只有當哲學被驅逐出了自然領域,被驅逐出了社會領域,進入到20 世紀,又被驅逐出了最后一個思維的領域時,哲學才自覺到,它不以世界的任何一個領域為對象,也不以世界本身為對象,恰好相反,它以是科學所構成的關于世界的全部思想為對象,并且反過來而思之。
只有當我們理解了哲學的反思所構成的這樣一個基本的維度,我們才有可能進入真實的哲學思考,這是一個入口處。然而僅僅理解了這一點,還不能夠保證你在哲學反思的層面上進行哲學思考,你還必須在理解哲學的反思的維度的基礎上,自覺地去掌握哲學的思維方式,即反思的思維。????所以我下邊跟大家談第二個問題,關于反思的思維。
二、反思的思維
哲學的反思不僅僅是人類思想的一種特殊的維度,而且這種特殊的維度只能是訴諸于一種特殊的思維。我們一般籠統(tǒng)地說,我要進行哲學反思,你還不足以能夠真實地進行這種哲學層面的反思,只有當你能掌握并自如地運用哲學的反思的思維時,你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哲學的反思。
關于這一點是從黑格爾開始真正地自覺到的,黑格爾曾經向我們做了這樣一種對比,他把人類的思維分解為了三種基本的形式:第一種叫做物質思維,也叫做表象思維;第二種叫做形式思維,也叫形式推理;正是在與表象思維形式思維相對待的意義上,黑格爾提出了哲學的特殊的思維方式,即思辨的思維。
人類思維 ???????1.表象思維(物質思維)
**黑格爾????的 ???????????2.形式思維(形式推理)
三種基本形式 ?????3.思辨思維(概念思維)
?
{{{我在去年新華文摘轉載那篇文章當中,是分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做反思的思想維度。第二個就是反思的思辨思維,第三個就是那現(xiàn)代哲學的反思。我其中側重地談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怎樣理解作為哲學反思的思辨思維。因為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針對性,它針對的是一般人對于思辨思維的詬病、批評、批判和討伐。
我們首先承諾,第一個前提,哲學是反思,否則第二個問題提不出來。而實際上拒斥思辨思維的人主要是沒有解決第一個層次的問題,就是他沒有理解哲學必然是一種反思。正因為他不理解哲學必然是反思,所以他無法容忍哲學是思辨,這兩者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很多人都批判思辨思維,認為它是純粹思辨,純粹的概念游戲等等。實際上哲學就是概念游戲,因為借用維特根斯坦的說法,人類就是在做各種游戲??茖W就是一種科學游戲,藝術就是一種藝術游戲,哲學就是一種概念游戲。(一會專門解釋這個問題)
當代哲學在經過了一個世紀對于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之后,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解,那是另一個問題。(之后我再談)}}}
?
哲學的反思,意味著有一種特殊的哲學的思維方式。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呢?空說說不清楚。因此黑格爾在它的《邏輯學》當中為我們提供了三種思維,在這對這三種思維的比較研究之中,它幫助我們來理解什么是哲學的反思的思維活動。
1.表象思維(物質思維)
黑格爾批評的第一種是我們最熟悉的,他把它稱之為叫做表象思維或者叫做物質思維,即讓思維沉浸到內容當中而不能夠拔脫出來的思維。
1.1黑格爾批評了我們所說的那個舊唯物主義(他那時代不存在新舊唯物主義的問題)
他認為全部的(舊)唯物主義都是以表象的或物質的思維來進行哲學思考的,因此沒有進入真正的哲學思考。在黑格爾看來,全部的舊唯物主義的實際的問題在于他們用錯了思維方式,他們是以研究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研究哲學了,他們陷入到了內容當中去,不能夠拔脫出來。(黑格爾在它原有的意義上肯定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是在黑格爾的這種理解當中,就是又包含了許多合理之處。)
【比如,馬克思曾經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當中,第一句話就是“從前的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的缺點是,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現(xiàn)實、事物、感性,而沒有從主觀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認為它們的問題就在于,他們只是從“思想內容就是關于對象的思想”去理解,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沒有從主觀方面去理解,特別是沒有從人的主觀活動的方面去理解。馬克思對于舊唯物主義的批評中,蘊含著黑格爾對舊唯物主義的批評,就是說它陷入到了一種表象思維,一種物質思維,思想沉浸到物質內容當中而無法超脫出來。
同樣的,恩格斯說,?18 世紀的法國唯物論只是就意識的內容去探討了意識的問題,而只有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黑爾的唯心辯證法,才從形式的方面去探討了意識的問題。
恩格斯也認為,舊維物主義只是從這個意識的內容上去理解這個問題的,而沒有從意識的形式上去理解問題,所以它才陷入到了一種我們稱之為的消極的、被動的、直觀的反映論?!?/p>
###康德之前,唯物論與唯心論陷入一個悖論
康德之前的西方近代哲學,它的唯心論和唯物論陷入了一個悖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陷入了一個悖論,他們兩者對思存關系不一致。
舊唯物主義理解的思存關系是意識界的存在(意識內容)與意識外的存在的關系,因此它認為意識界的存在是對意識外的存在的反映,意識界的存在是關于意識外的存在的表象。
然而唯心主義(像恩格斯所說),它從形式的方面去考察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唯心主義所理解的存在是意識界的存在,構成我們的經驗內容的存在;而認為思維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的過程。所以唯心主義所理解的思存關系是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關系。
(所以對于唯心者,從笛卡爾開始,他主要是凸顯的一個自我意識的問題,是自我意識與我關于對象的對象意識的關系,而不是我與對象本身的關系。)
**所以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才說,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意識外的存在,他只有作為人的意識界的存在才是對于我們來說的存在,我意識外的存在對于我來說是不知道存在與否的存在。因此我可以完全把它當做一個不存在。還有很多哲學家(就像列寧說的)研究了認識的許多的方面、部分和環(huán)節(jié),比如休謨研究的經驗,黑格爾研究的思維,尼采研究的意志。
(唯心主義到康德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康德完全去研究人的先驗的、先天的東西。)
?康德之前的唯心主義是一種超驗的唯心主義,康德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
**{{{舊唯物主義是一種素樸實在論,它和我們每個人在經驗的意義上思考問題是大體相當?shù)?,它認為意識界的存在是對于意識外的存在的反映,所以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而近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它認為意識外的存在只有當著它構成我意識界的存在,他才是我能夠意識到的存在,我的意識到的存在才構成了我真實的意識的對象。所以在他的思存關系當中不是對象,而是關于對象的對象意識作為真正的存在,所以他才能夠去反思這個作為意識內容的存在。}}}
理解了這一點,你才能夠理解黑格爾的這種區(qū)分和論述,否則就不能理解黑格爾說的三種思維。
###黑格爾—哲學要達到全體的自由性
你看看《哲學史講演錄》你就知道了,黑格爾最反對什么呢(這更有意思)?黑格爾最反對所謂主觀主義,他認為這兩者都是主觀的,只有他才是客觀的,在這個意義上他就反對前兩者了。黑格爾一個最基本的思想,他認為哲學是要達到一種全體的自由性,【而你要想達到全體的自由性,你必須訴諸于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你沒有關于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的認識,你那個全體的自由性就是空的。
&(全體的自由性:既要研究意識外的存在和意識界的關系,又要研究意識界的存在和人的精神活動的關系)
@@@然而,黑格爾去總結人類認識史時,他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理論困難,那就是當你把人類的思維訴諸于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時,你會丟棄了全體的自由性,因為你陷入到了具體的表象的物質的思維當中去了;反過來,當你在精神的領域去實現(xiàn)全體的自由性時,你放棄了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你構成了一種抽象的形式推理。正是對這兩種東西的批判,他提出了一種真正的哲學的思維,它既不是沉浸到物質內容當中去,超脫不出來的表象思維,也不是以超脫內容而驕傲的形式思維,而是一種既沉浸到內容當中去,又以內容自身為內容而運思的思辨的思維。(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超脫內容進行運思)】
#1.實現(xiàn)了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無法達到全體的自由性
黑格爾認為,如果你是一種所謂的表象思維、一種物質思維,你構成了關于世界的各種各樣的認識,實現(xiàn)了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然而,在你這樣的一種科學思維的思考當中,你永遠不能達到全體的自由性。
?
【【大家注意,我們以物質思維的方式沉浸到那個經驗內容當中去,不是說它不合理,而只是說它不是哲學的思維方式。所以我概括說,當代社會思潮叫做兩極對立模式的消極、英雄主義時代的隱退,高層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義權威的弱化,人類精神家園的困惑。
首先就是兩極對立模式的消極,而我們最習慣的就是兩極對立,就是恩格斯說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我們總習慣于這樣一種思維,那就什么也不能研究了。你想一想,我們總是問的“對不對”只是問最淺顯的經驗事實(比如他是男的還是女的),稍微深刻一點的東西(比如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就不能問了。所以恩格斯說一旦進入廣闊的研究領域,人們的經驗常識就會遭到最驚人的變故,在這里除了辯證的思維,再沒有別的辦法了。對于深刻的問題時,只能用辯證思維,最后只能是一個必要的張力,微妙的平衡。
所以黑格爾對三種思維的比較,他不是說這個表象的思維“對不對”、“好不好”,他是要告訴你表象思維不是哲學的思維方式,因為它一旦沉浸到物質內容當中去,它達不到思想的全體的自由性。???這是我說的第一個?!俊?/p>
#2在精神的領域去實現(xiàn)全體的自由性時,你放棄了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你構成了一種抽象的形式推理。
【【那么接著討論第二個,黑格爾說,人們更容易陷入怎么達到自由?
你要理解哲學的原則是自由的原則,整個德國古典哲學是在尋求自由,所以它才是一個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什么是法國革命?法國革命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博愛嘛,而這個法國革命沒有使自己獲得應有的理論,所以恩格斯說德國古典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所以整個的德國古典哲學是在論證法國革命的自由原則。
哲學不學到這份,那哲學就沒了,還在那說究竟哪個第一性哪個第二性,不是!他有一種倫理的思考,他有一種人類學的動機在里邊呢,他沒這個他想哲學干什么呀?就為了證明是先有桌子,后有關于桌子的觀念,他在淋那雨?砍頭不要緊,只要符合桌子第一性?那不是,他是為了人自身的解放而奮斗。所以如果你不理解哲學所具有的人類的根基,無法理解哲學。哲學絕不是一種遠離生活的東西,像我們喜歡說和自然世界什么關系,它是從人角度出發(fā),為人確立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我后天給那個博生在講那個本體論,第二次給你們講本體論,還講這個。因為本體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哲學才尋求本體。我在這尋求本體干什么呢?他尋求哪個第一性干嘛?他為人自身尋求一個安身立命之本,尋求一個最高的支撐點,人才能夠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俊?/p>
#2在精神的領域去實現(xiàn)全體的自由性時,你放棄了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你構成了一種抽象的形式推理。
那么接著討論第二個,黑格爾說,人們更容易陷入怎么達到自由?
黑格爾就批評了另一種,他說還有許多的哲學家,他們是在自己的思想當中去實現(xiàn)了全體的自由性??墒沁@種全體的自由性只不過是你主觀設想的一種結果,是形式推理的產物,而離開了思想的內容的本身。所以黑格爾的邏輯學為什么叫邏輯學呢?它就是反對形式邏輯,它要發(fā)展笛卡爾以來的內涵邏輯,用黑格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思想自己運動的邏輯。
所以我們說這個哲學,中世紀是信仰的時代、文藝復興冒險的時代、17世紀理性的時代、18世紀啟蒙的時代,而把19世紀黑格爾生活的時代叫做思想體系的時代。
黑格爾在這個意義上,他真實地構成了時代精神的精華,因為他以他的邏輯學的概念辯證法體現(xiàn)了一種思想體系的時代,即人類思想構成自己的邏輯。這種人類思想構成自己的邏輯恰好是黑格爾自己所批評的形式推理的對立面。
?
【它不像我們那么想的那么簡單,說黑格爾兩面,一面是錯的,唯心主義的,另一面對的,辯證法的,想的那個簡單。所以恩格斯曾經打了一個比喻,說好多人是這樣來對待黑爾哲學的,拿著辯證法的那個臟孩子到唯心主義那個水里邊去洗,最后在潑掉唯心主義臟水時,把辯證法那白孩子一起也扔掉了?!?/p>
黑格爾它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唯心主義和我們說的辯證法這么兩個東西,黑格爾的體系和方法是非常復雜的,他首先是表達了一種人類性的尋求,同時他又表達了一種時代水平的人類性的尋求。用我話來說就是,以時代性的內容去求索人類性問題。
他說哲學要達到一個全體的自由性,而這種全體的自由性必須訴諸于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那么人們可能就會分為兩面,哲學史正好表現(xiàn)了這兩面,一面,訴諸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沉浸到內容當中去了,全體的自由性沒了;而另一面則訴諸于全體的自由性進行形式推理,但是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沒有了。因此,黑格爾要給自己提出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黑格爾把它稱之為思辨的思維。
我們現(xiàn)在講哲學時常說,辯證的思維方式不光是一般的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要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還有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
###思辨思維蘊含的兩個基本原則(規(guī)定性)
從黑格爾開始,黑格爾所理解的作為思辨思維的哲學思維,蘊含著我們所說的辯證思維的兩個基本原則(,這是最難理解的)。它的思辨思維蘊含著的第一個規(guī)定性,就是它是一種由抽象上升到具體(或者說由抽象進展為具體)的一個思維的自己運動的過程,所以它才構成一個概念辯證法。
這不是很好理解,因此我在這個意義上說你懂不懂哲學,就是你懂不懂黑格爾,你懂了黑格爾的,你可能能進入到哲學的反思。如果你要不懂黑格爾,你就很難進入到反思,而你不能夠進入到反思,你怎么說你在進行哲學思考呢?所以在我那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就是,超越黑格爾是哲學的進步,而躲避黑格爾必然是哲學的倒退。
黑格爾之所以提出一種區(qū)別于表象思維和形勢思維的思辨思維,它蘊含著人類思想運動的兩個基本規(guī)則。 其一,?他認為人類思想的運動是它概念的規(guī)定性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
我自己寫的那個博士論文“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在相當大的篇幅上就討論的黑格爾這個思想。人類思想的過程,是一個從概念的、片面的、抽象的規(guī)定性升華為概念的越來越豐富的規(guī)定性的過程,但是它是一個雙重化的過程。黑格爾認為它既是一個思維構成自己的過程,一個建構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思維否定自己的過程,消解自己的過程。所以黑格爾認為辯證法的核心是否定性。
思維的過程就是消解的過程,不斷地消解思維規(guī)定性的過程。,所以他認為思維的邏輯是一個雙重的邏輯,而一種思維運行的雙重的邏輯,正好是歷史自身的邏輯。當然,黑格爾這里面所說的歷史是人類的認識史,特別是人類的哲學史?!舅晕页Uf要理解黑爾的邏輯學,就必須把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和他的哲學史講演錄放到一起來讀。所以黑格爾自己說,他的邏輯學到每一個邏輯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哲學史上的一個特定的哲學的流派,而哲學史上的每一個特定的哲學的流派都對應著它邏輯學的一個特定的邏輯的環(huán)節(jié)。所以恩格斯說黑格爾的哲學具有巨大的歷史感?!?/p>
我說哲學就是哲學史,因為構成哲學邏輯體系上的任何一個邏輯的環(huán)節(jié),一個哲學的命題,都蘊含著他的哲學史的豐厚的理論的內涵。你不知道哲學史,你把那個哲學原理當成一個抽象的概念,你就無法獲得深刻的理解。最簡單的例子,什么是物質,什么是意識,什么是認識,什么是實踐。那就從古希臘一直到現(xiàn)在,人們不斷地賦予它新的哲學理解的一個過程。所以哲學思維是一種區(qū)別于表象思維和形式思維的一種特殊的思維。即使我們不像黑格爾那樣把它叫做思辨思維,它也是一種區(qū)別于通常的表象思維和形式思維的另一種思維。而這種思維在黑格爾的意義上是一種概念的自我的反思。所以思辨思維可以叫做一種真正的概念的思維。
?
【那我有時候就對于這樣一種批評者想提出一個問題,我說如果你離開概念的操作,你怎么做哲學的工作呢?用趙天陽的話說,你怎么去解凍人的思想,防止人的思想的麻木?用賓客來的說法,你怎么樣實現(xiàn)這樣一種酸性的智慧,從而防止人們思想的凝固呢?用思想家里邊的說法,你怎么樣向前提挑戰(zhàn)?對假設質疑呢?哲學的全部的工作離不開概念的自我的反思。
當今世界上一個最重大的問題是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為什么提出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呢?是因為發(fā)展已經危機了人自身的生存了。
所以二十多年來中,中國學術界是以一個核心概念“發(fā)展”來進行他的哲學思考的。那么我們首先是汲取的包括像羅馬俱樂部這樣一些個說人類增長的極限吶,人類處于轉折點,這個世界長了癌,這個癌就是人本身.......思考了這一系列的問題,他意識到了發(fā)展不是經濟的無機增長。所以你看我們的政府工作報告原來叫做說經濟發(fā)展狀況,現(xiàn)在叫做經濟與社會發(fā)展。
所以從 80 年代開始,人們開始意識到了發(fā)展是一個綜合的發(fā)展,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的發(fā)展,這不就是一種哲學反思對于發(fā)展這個概念的一種反思的結果嗎?沒有人類對于發(fā)展的反思,人們怎么能夠從一種單一的經濟增長,變成一個經濟和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那么進入到 90 年代,人們意識到了發(fā)展不僅僅是和綜合發(fā)展的問題,它更重要的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因為地球上的資源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資源有限論導致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提出。所以我們今天提出的一套更重要的概念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那么到了今天,哲學界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關于發(fā)展的新的反思,比如一個哲學工作者山東的提出來叫做轉移式發(fā)展,如此等等?!?/p>
哲學就是面對著一些關乎著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核心概念的反思,它才構成了時代精神的精華。蘇珊·朗格就探討一個問題,她就是對創(chuàng)造這個概念進行反思,就構成了他的美學問題,構成了她的真正的哲學意義上的美學。那么對于科學來說也如此,波普爾就集中地反思了一個概念,什么叫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都在那了,你怎么叫發(fā)現(xiàn)?想一想這個道理。所以你想一想迄今為止人們做的全部的這些工作,什么工作?是不斷地深化地反思著關乎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疇。而這就叫做哲學的反思的思辨的思維。
?
?
?
?
?
?
?
?
我們第一章所談論的全部的哲學問題,他都是在哲學的反思的意義上成立的,都需要我們進入第二章所說的哲學思維。哲學思維就是反思,即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所以我分解為幾個問題來談。
上一次,我首先是談了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哲學反思。在這個內容里邊,我談了兩點。
第一點,反思的維度。在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當中所融注的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它實際上是有兩個最基本的維度,一個就是我們大家平時不用自覺就能夠實現(xiàn)的關于思維與存在達到的一種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我說人一生就做兩件事,一個就是想問題,一個就是做事情,所謂想問題,就是他在觀念當中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所謂辦事情,就是在他的行為當中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那么你在自己的觀念和行為當中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我給他做了一個概括,我說這都是人類思想的一個維度,構成思想的維度。
但是哲學的難以理解,是在于人們往往是把構成思想的維度當做了人類思想的全部的維度或者說唯一的維度。但是,思存關系不僅僅包含著思維和存在達到統(tǒng)一,從而構成思想的維度,而且它還包含著另外一個維度,即思想把自身當做對象的反思思想的維度。
**一般,人們在自己的經驗的意識當中,在自己的科學思維當中,他往往是把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所構成的思想當做思想的全部的和唯一的維度,與此相反,我們之所以能夠提出一種區(qū)別于常識思維和科學思維的哲學思維,那就是意味著人類的思維還有另外一個維度,那就是反思思想的維度。
哲學也是一個構成思想的維度(將自在世界把握構成世界圖景的基本方式之一),你為什么單獨的又說它是一個反思思想的維度呢?
這個問題本身顯示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就是說這里邊既包括著哲學自身的歷史演變,又包括著人類把握世界方式,哲學在功能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哲學自身是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我們來看哲學的歷史演進。
首先,當我們把哲學介說為關于整個世界的學問時,它不是沒有根基的,它有很深厚的哲學史的背景,當人類思維去面對著這個變換著的世界時,它首先會涌起一種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的欲望或要求。而且在人類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科學曾經是作為哲學而存在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的確也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充當過關于整個世界的思想。(哲學也是一種構成思想)(這是第一層意思,大家考慮問題的復雜性)
其次,即使是發(fā)展到今天,哲學也仍然需要以一種知識形態(tài)來存在。我們不能以知識論的立場來理解哲學,但是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理論又不能不以知識形態(tài)來表現(xiàn)或構成它自身的存在。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哲學也是一種構成思想。(這是第二層意思)
再次,哲學反思思想,科學也需要反思思想,科學也是在科學的自我批判當中發(fā)展的。科學的自我批判即科學把它已經構成的科學思想作為它再思想的對象。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個獲得新的經驗事實的這么一個進程,它是通過獲取新的經驗事實,不斷地否棄它原有的思想而獲得新的思想。而在這個獲得新的思想過程當中,他就不僅僅遇到了理論同經驗之間的外部的矛盾,而且他必然遇到理論內部的思想觀念或概念自身的矛盾。因此科學自身的發(fā)展不僅僅是一個通過新的試驗來獲得新的科學思想的過程,也是一個他不斷地去批判已有的科學思想,從而形成新的科學思想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科學也是一個反思思想的活動。
那為什么又可以把它從反思的維度和構成思想的維度上區(qū)別開哲學和人類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了。
哲學它之所以被我概括為叫做反思的維度,是因為哲學與科學的區(qū)別在于它不僅僅是實現(xiàn)了思想的自我反思,而且他要深層的追究思想構成自己的前提。所以把上面一些內容講過之后,我今天要集中跟大家來談的就是我現(xiàn)在提示的這個問題。
(哲學:1反思思想 ??2.追究思想構成自己的前提)
?
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它是指向思想的前提的,它不僅僅一般地指向思想的前提,而且它指向思想的不自覺的和和無條件的、使得思想之所以可能的那個最根本的前提(使思維和存在達到統(tǒng)一的前提),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把哲學和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區(qū)別開來。
###什么是思辨的思維/哲學的反思思維?——從黑格爾的三種思維(的對比)入手
什么是思辨的思維?或者說什么是哲學的反思的思維?我借用了黑格爾的一個對比,黑格爾抓住了三個最重要的東西。
1.表象思維/物質思維
第一個把它叫做表象思維或者叫做物質思維。那么第二個它叫做形式推理或者叫做形式思維,在與表象思維和形式思維的比較的意義上,他提出了作為哲學思維的思辨思維。
(這是我們理解這個問題的非常好的切入點)
它能使你理解哲學的思維方式,反思的思辨的思維方式。因為黑格爾所對比的另外兩種思維方式我們非常熟悉。
第一種,所謂表象思維(或者說叫做物質思維)。我們大家思考問題,可以說主要用的都是黑格爾所說的這種表象的物質的思維,也就是把我們的思想沉浸到內容當中,不用再超脫出來了。比如我們一般都只是說一個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質。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形成的都是一種素樸實在論的哲學觀念,或者說一種舊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念,外界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我們的觀念是第二性的,我們的觀念不過是反映了不依賴于我們的觀念而存在的這種外在的對象。(這是最容易形成的了)所以黑格爾說,人們已經習慣于這種表象思維,因此他才不善于做哲學的思考。
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會進一步想我們怎么就能夠認出來杯子是杯子,椅子是椅子?思維去把握存在時,思維的規(guī)律怎么就把握這個存在的規(guī)律了?怎么就不會錯呢?你不問了,因為你把這個東西當做一個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了。我們現(xiàn)在去學哲學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我們仍然是一種表象思維或物質思維,去把哲學當做了一種關于世界的現(xiàn)成的結論。
世界是什么樣的?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永恒發(fā)展的,歷史運動也是有規(guī)律的,人的認識先是感性認識,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原來對于哲學的理解恰好是現(xiàn)在黑格爾說的這種表象的或物質的思維,沉浸到內容當中去,而沒有反思,不會思考我的思維的規(guī)律為什么能夠切中那個世界的客觀的運動規(guī)律,我這個思維把握存在的規(guī)律究竟是一種主觀的邏輯,還是一種客觀的邏輯。
2.形式邏輯/形式推理
黑格爾還批評了另一種。黑格爾認為哲學史上的很多的哲學家為了實現(xiàn)所謂自由的原則,或者說全體的自由性,它是以犧牲這種物質的表象思維所構成的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為前提的。
我們?yōu)榱四軌驑嫿ㄒ粋€東西,比如說我們用邏輯犧牲的歷史,我們不顧歷史本身,我們只是在邏輯當中構建一個東西,黑格爾強烈的批評這個東西,他說這叫形式推理。你離開了內容,而純粹的做一種形式的思考,你當然可以獲得全體的自由性,但是你這種全體的自由性是沒有邏輯的內在的規(guī)定性的。(如你不考慮現(xiàn)實情況而說一個快餓死的人偷饅頭吃不對)
所以你回頭看為什么黑格爾整個的邏輯學構成了一個概念的自我運動的過程呢?它是這樣來理解的。他說作為邏輯學的開端的純存在就是一個全體的自由性,這個全體的自由性是一個有,但是它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也可以說它是個無。所以他說他那個純存在既是有也是無,因此是一個純粹的思。黑格爾《邏輯學》的開端,那個純存在范疇,純有就是純無,純無和純有就是純思,然后說就叫純粹的存在。(“我”這個詞存在是一個純有,有各種可能的規(guī)定性,但它沒有任何確切的規(guī)定性,所以是一個純無,所以它只是純思出來的一個空洞的概念,即純存在)(思維有全體的自由性,但它不加內容的話,就不是真正的全體自由性。)
*現(xiàn)實的全體的自由性=形式自由性+內容的邏輯必然性(天馬星空/各種可能+落實其一)
黑格爾認為哲學應該達到的是一個全體的自由性,但這個全體的自由性必須是一個各個邏輯環(huán)節(jié)的必然性的統(tǒng)一。因此它做了這樣一種設想,作為人類思想的開端,它應當是一個全體的自由性,但這個全體的自由性是沒有思想內容的。因此他整個的邏輯學作為概念辯證法體系,它展開了概念從最抽象的規(guī)定性升華為最豐富的規(guī)定性。因此它認為在它的邏輯學的終端應當是一個現(xiàn)實的全體的自由性,因為它代表它整個思想運動邏輯的全部的收獲物,你這才能夠理解黑格爾的邏輯學,它體現(xiàn)了它這樣一個原則,他是以這樣一個原則出發(fā)去批評這兩種思維。
【你沉浸到物質內容(表象)當中去,或者說(形式的)疊加有限(你也只能達到經驗的“惡無限”),你不會達到這種全體的自由性,所以他不取這種方式。他說這個你作為經驗思維、科學思維都可以。所以胡塞爾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也是這樣,在自然思維中,你認為認識的無限性是個問題(有哪些可能性存在)。而在哲學思維當中,認識的進展的無限可能性不成問題,成問題的還是認識本身,(你認識的所有可能性都存在,問題在于你要把哪一種可能性落實下來)這就跟康德他們都一個意思。所以黑格爾要區(qū)別開,他第一個就是他反對你以物質的表象的思維來進行哲學思維?!?/p>
我們主要都是不理解這一點去批評黑格爾,以對黑格爾的誤解為前提去批評黑格爾,甚至說這個唯心主義者他讓我們撕裂(只看表象不行,只看可能性也不行),不讓我們去認識那事物本身,它不是。它是說(那種用胡塞爾話說)那種自然思維,你作為科學研究等等的一點都不錯。問題在于你別說你在進行哲學思考(表象+各種可能性→確切的表象),他要給你說的是這么一個問題,這才是有意義的。(形式之水漫入內容之渠成為現(xiàn)實之水)
3.思辨思維(概念思維)
他們這些個偉大的哲學家都充分地自覺到了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區(qū)別于科學的獨特的方式。而我們現(xiàn)在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你要把哲學歸結為科學。你既然要把哲學歸結為科學,那你當然就排除掉了有一種區(qū)別于科學的哲學思維。而你不承認有一種區(qū)別于科學的哲學思維,你如何能夠獲得哲學思維呢?你如何能夠用哲學思維去思考問題呢?
思辨思維或者說反思的思維,它就是哲學的一種思考方式,它不排除科學的常識的經驗,乃至黑格爾所批評的那種形式的思考方式。
黑格爾說哲學是最敵視抽象的,哲學是最具體的。所以整個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開始,他們就是批評那種外延邏輯,他們要建構一個從笛卡爾開始的內涵的邏輯,內涵是講概念內容的,而不是概念指向的對象,那是外延。(但實際上那些個規(guī)定我不去批評了。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就是批評形式邏輯這些個說法不談了。)
(批評探討誰誰誰是人,而要去研究什么是人/人的規(guī)定性)
那么你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就會懂得,為什么黑格爾會提出這樣一種所謂思辨的思維?在黑格爾的意義上,它的思辨思維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如果我們從一個合理性來考慮的話,特別是有了現(xiàn)代西方的語言轉向,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轉向之后,我們再來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就更能夠凸顯它的合理性的一面了。
3.1思辨思維的問題在于它是對概念內容的反思???
*(概念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不同)概念辯證法是把已成為思想內容的東西進行認識)
*(概念有待+內容填入→概念內容)(他是對已行概念的總結,而非實踐性開展)
(他是可能性+已選=總結過去,而不是可能性+實踐=漫入未來且繼續(xù)量變與質變)
什么是思辨思維呢?思辨思維實際上是對于概念內容的反思,黑格爾實際上是要告訴我們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個合理性上對他做一個概括的話,什么叫思辨?思辨就是思想辨析或者反過來說辨析思想嗎?這有啥錯的呢?哲學的全部的工作不外乎就是辨析思想,但是他辨析思想是辨析的概念的內容。而我們要理解這一點,借用列寧的兩個比喻我覺得就非常清楚了。然后我們再借用加達默爾的一個比喻。
列寧曾經在他的這些筆記里邊一再強調,他說語言、概念、范疇絕不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偉大的思想家他都具有超前性。其實后來語言轉向,我覺得實際上是展現(xiàn)了列寧的這個思想。列寧在哲學筆記當中,在閱讀黑格爾邏輯學時,他引申了黑格爾的想法。
語言、概念、范疇不是人的一種工具。你像我們原來給語言下定義,說語言是一種思想交流的工具,而現(xiàn)代語言轉向告訴你了,語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語言是人的家,語言的世界才是人的世界如此等等,不是人去占有語言,而是我們被語言所占有,這樣一些等以后我再談?,F(xiàn)代哲學它更好的去理解和回答了這樣一些個問題。】
語言、概念、范疇不是一種形式,它是一個內容。那么列寧做了兩個比喻,他說語言、概念、范疇是人類認識的階梯和支撐點,你任何認識的發(fā)展都要借用這個階梯。用解釋學的觀點來說,語言、概念、范疇是人類文化文明的水庫。我們整個人類的文明貯存在語言、概念、范疇當中。
哲學必須以哲學的方式去面向現(xiàn)實。哲學是對于人類文明的水庫?進行一番澄清和辨析,它是一種概念的反思。
**列寧在哲學筆記里邊寫“辯證法是什么?”然后他寫了“辯證法就是概念之間的相互依賴,概念之間的相互轉化,各個概念之間的相互依賴,各個概念之間的相互轉化,概念之間的毫無例外的相互依賴,概念之間的毫無例外的相互轉化?!?/p>
恩格斯也說,“辯證法就是運用概念的藝術”,所以你離開了對于概念的反思,你怎么能夠作為一種哲學的工作方式呢?每種工作都有他自己的工作方式,哲學是把這個概念作為人類認識的階梯和支撐點,作為人類文明的水庫,對它進行拷問的。
3.2反思思想的現(xiàn)代哲學(20世紀哲學的基本命題——概念思辨的產物)
解凍思想不是解凍思想,解凍形式起到解凍思想的作用,解凍思想就是反思那個概念,因為人的思想必須以概念的形式把它表現(xiàn)出來。因此我在就是去年新華文摘轉載這篇文章里邊,我第三大部分專門談的就是反思思想的現(xiàn)代哲學。我說現(xiàn)代哲學,我們看它的構成,整個 20 世紀的基本命題怎么構成呢?整個20世紀的哲學,他是以他的基本命題把它構建起來的,20 世紀的哲學的基本命題,它就是一種關于概念的思辨的一種產物。
3.2.1 拒斥形而上學
拒斥形而上學是通過對于形而上學這個概念的反思而構成的。整個 20 世紀的哲學的主流。而關于形而上學的這樣一種思辨是訴諸于對于語言這個概念的考察。我以后還會談到這個問題。
我特別欣賞哲學家卡爾納普,我不是同意他的觀點,我是同意她的工作方式??柤{普提出,你要想去批評這個形而上學,你必須訴諸對于語言本身的分析。他分析出:語言只能有兩種職能,一種表述的職能,一種表達的職能。而科學它作為陳述經驗事實,它是一種語言的表述的職能。藝術作為一種情感的對象化,它是一種語言的表達職能。那么語言要么是表述的,要么是表達的。你哲學怎么辦?這就是一種思想的自我辨析的一種產物。他把哲學逼沒道了,結果他開始問他說,你哲學不就三個部分。
那么首先我們說形而上學不可能是對于經驗事實的一種陳述,因此它不可能是一種語言的表述的職能。那它只能是一種語言的表達職能,而語言的表達職能是由藝術來承擔的。所以你原來的形而上學不可能是科學,你只不過是一種藝術。而且卡爾·納普更進一步說,你還不是別的藝術,你是一首抒情詩。他說你不管你說世界統(tǒng)一于什么,你都是在自己猜的。你不是實證科學的一種經驗的表述。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結論,但是你要知道他的這種哲學工作的方式,他才是一種哲學的工作方式。
然后他分析了認識論,說認識論是什么?認識論作為心理學,它確實是去描述了經驗事實??墒钱斨坏┤ッ枋鼋涷炇聦崟r,他已經去承擔了語言的表述的職能,他也不再是哲學了,他變成作為科學的心理學了。
他說那你最后不就剩了一個領域了嗎?就邏輯學了嗎?可是邏輯學我們去看一下,已有的兩個邏輯都是不成立的。第一,演繹邏輯,是一種純粹的形式的推導,不能給人以任何新的知識,沒有擴充人的知識。那我們要這種邏輯這種哲學有什么意義呢?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推理而已,因此它不再構成哲學內容。第二,歸納推理,他們最強烈批判就是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包括全稱歸納、簡單枚舉歸納和科學歸納,他給都你駁得體無完膚。
(1)關于全稱歸納有兩種情況。
第一點,做不到全稱歸納。(比如說天鵝都是白的,但出現(xiàn)一個黑天鵝,你的歸納就錯了)你得出一個結論,說 S 類都有 P 屬性。那么你把 S 類你給我找去,永遠是 N 加1。所以你永遠無法說它是普遍必然的。由此,你就知道你們學習那個形式邏輯是應當遭到批判的,所以完全歸納要么你是做不到的,要么是無用的。你能夠做到了就沒用了,你有用了你就做不到了。
(2)簡單枚舉歸納,那更是,它一個或然的判斷,你要尋求它都是一種必然性,或然判斷沒價值。比如你要得到 S 類都有 P 屬性,而你說這 S 類是它的部分對象。那你說的這個有什么意義呢?(你說這些都是白天鵝,但其他還有些沒看到,所以不確定,這無法確定都是白的)
(3)科學歸納法。因為 S 類和 P 屬性之間具有必然聯(lián)系。問題我問你了,你怎么知道它有必然聯(lián)系的呢?你要做的工作不就是為了知道它有必然聯(lián)系嗎?如果你把這個結論作為一個前提,那結論不就沒用了嗎?哲學是做哲學工作,它得具有這種概念辨析的工作在里面。
?
好多的具體的方式,比如說概念的陌生化。哲學有它的一種獨特的工作方式,你沒有哲學的工作方式,你不可能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就我說的,他要把熟知當作非真知,他要把自明性當作不明性,就是這樣一些的思考,他就構成一種哲學思考。
?
拒斥形而上學,它要求的是哲學需要科學化。他說你原來你沒科學化,你不像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這世界,你那個哲學沒用,你得有,像我們這樣你才有用。
但是隨著科學自身的發(fā)展,科學本身暴露出了問題。我們都以為以自然科學為標準的實證科學,它應當具有一種所謂的客觀的真實性。所以我們都認為說科學始于觀察。我們通過觀察這樣一個經驗事實,然后經過歸納推理升華為一種全稱的判斷,一種理論名詞。然后我用這種全稱判斷經過演繹推理,我對于經驗事實做出一種應有的解釋,或者進行預見。都這么想的。
3.2.1觀察滲透理論
但是波普提出一個振聾發(fā)聵的問題,波普說科學研究從來不是始于觀察,而是始于問題。不僅如此,觀察本身就滲透著理論。我們原來都以為有客觀的科學,而隨著現(xiàn)代的科學和哲學的發(fā)展,它充分揭露一個矛盾,科學自身的內在的矛盾,即科學它自身的觀察不是一個純粹客觀的觀察,觀察就滲透著理論。
澳大利亞的哲學家查爾莫斯寫的《科學究竟是什么?》,總結了現(xiàn)代科學和哲學對于科學的理解。一個比他更好的書,瓦托斯基寫的《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他談得更加充分。
科學是一種人類活動。我第四章專門給大家講反思科學,專門講科學,怎么理解科學。我現(xiàn)在說了,哲學在它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它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問題,科學并不科學。所以那個伊美雷拉卡托斯說一句最漂亮的話,他說,當著我們要求科學能夠達到連神學都達不到的東西時,科學不是變成了一個連神學都不如的東西了嗎?這話說得多漂亮,我們現(xiàn)在總要求的科學要達到神學都達不到的東西。
?
?
那你怎么去要求這科學的?實際上我們真正的想來,科學不是一種人類的活動嗎?它不受到我們人類的認知的、審美的、價值的種種東西的制約嗎?我們關于對象的任何一種陳述不都是滲透著我們的一種理論嗎?所以我跟大家說了一套很長的話,我們叫做觀察滲透理論,觀察負載理論,沒有中性的觀察,觀察總是被理論“污染”的。那么一旦再有了這種認識,這不我們的觀念發(fā)生了更巨大的一個變化嗎。
我們往下邊說的解釋學的一個基本立場,就是說任何一種理解,它都成立于一種歷史視野和個人視野的融合。比如說我說馬克思,這里邊就不可擺脫的已經融入了我對馬克思的理解。我們都面對的是馬克思的文本,但是我們對于這個文本的理解可能有相當大的區(qū)別,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認識。
科學沒有絕對的客觀性。為什么它叫實踐轉向呢?實踐轉向實際上它是這樣一個意思,我們不是求它一定是一個絕對之真,我們是想證明他是一個對人有用之真,這就夠了。我們所尋求的真善美離不開人,人作為主體,我們是以人的尺度來評價的。(比如狼吃羊和人吃羊誰兇殘)所以馬克思說人有兩個尺度,一個是任何物種的尺度,一個是人自身內在的固有的尺度。所以說觀察滲透著理論的。這是第二個。
3.2.3本體論問題
從奎因開始就非常明確提出一個問題,沒有什么本體論,只有本體論承諾,是我們承諾的本體,不是“何物存在”,而是我們“說何物存在”,因為何物存在永遠是我們說何物存在??驅懙膬善钪匾奈恼?,一個是本體論承諾,論何物存在,還有一個是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這是認為整個西方哲學的帶有轉折意義上的文章。這就是對于本體的一種辨析。
你辯析了這個概念你就知道了,沒有本體,但是又永遠追求本體,這就是一種哲學思辨。沒有關于本體的這樣一種思想的辨析,你談論的任何本體論都是不是哲學意義上的。所以這不又是一個問題?那我們現(xiàn)在說的最多的那就是這個海德格爾的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是存在?這不更就需要我們進行這種辨析了。
我說了,我們現(xiàn)在強調體驗吶,強調體悟,包括張世英老師強調想象,我明天跟你們講,我把張世英老師這個概括叫做想象不在場的存在,這就是張老師的一個最基本的想法。那么你想象不在場的存在,它實際上蘊含著一種哲學的思辨在里面。所以關于這種存在的思考,它不是一個單純的體驗。
我說本來想寫那個文章,就是《基于體驗的反思》或者《基于反思的體驗》,沒有離開反思的體驗,也沒有離開體驗的反思。在我們今天的水平上,離開體驗的反思也會使自己陷入到那種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這是兩個問題。有了這樣一些的理解,你才能理解什么叫“合法的偏見”。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認識,什么是觀念,所有的這一切用解釋學的觀點來說都是一種偏見,然而它是合法的。那么為什么能夠形成這種”合法的偏見“這樣一種提法或者說結論呢,這不外乎是思辨的結果,特別是對于真理思辨的一個結果。
所以我們一般不大理解哲學的工作方式
所以我這次寫這篇文章《哲學如何面向現(xiàn)實》談了幾個小題,第一個小題就是面向現(xiàn)實與拉開間距。哲學面向現(xiàn)實的第一個前提就是與現(xiàn)實拉開間距,它是在一個理論的層面上進行運思的。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他就是從現(xiàn)代社會出發(fā),談論這種理論維度的喪失。所以我謹慎發(fā)揮它第一個前提就是面向現(xiàn)實與拉開間距。因為理論面向現(xiàn)實不是為了去說明現(xiàn)實的,而是越面向現(xiàn)實,越反駁實踐。我們學哲學干嘛?學哲學是為了反駁實踐的,說不光這么干,還可以按別的方法去干,這才叫實踐。
我們的原來都說理論指導實踐,我們的意義上的理論指導實踐,好像說有一個現(xiàn)成的理論,它肯定是對的,沒有任何問題。然后我們在它指導下,我們再去做事情,這個事肯定也做對了,所以我們叫理論指導實踐。但如果我們認真想來的話,這里面問題非常復雜。首先理論是干嘛的,理論是為了反駁實踐的,你現(xiàn)在這么干我認為不一定對,因為我有多種多樣的理論來觀照這個實踐,我們知道我們還可能怎樣去做,這是一個意思。另一個理論本身并不是一個絕對的真理。
我一講講多了,今天想重點講那個前提批判,一講前提批判,大家就了解這個意思了。理論隱含著各種各樣的需要等待我們去批判的前提。而且沒學哲學的一般人他跟你說,你思辨就概念游戲,你又在那玩概念。還用貶義詞。你問他你會玩概念嗎?你可能會玩撲克,會玩象棋,但是你不會玩概念,玩概念需要訓練。那這種訓練除了哲學還沒有別的方式,這就是恩格斯說的。所以你要想鍛煉理論思維,你就需要學習以往的哲學。除此之外,迄今為止他也沒有別的辦法。所以我們應該從這樣一種視野(反實踐視野)上去理解哲學的反思和哲學的思辨。
那么休息之前,我又比較詳細地和大家來討論了一下,怎么理解這樣一種所謂哲學的思辨,這一點既是很難的一個問題,同時我要認為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我結合現(xiàn)代哲學,它如何進行反思,舉了這么幾個基本的命題,使大家能夠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那么這就是我跟大家談的關于這種哲學反思,它所需要大家把握的關于反思的維度和反思的思維。對于第三個小問題,關于反思的對象,以及第四個小問題,關于反思的特性,這兩個小問題我相對的簡單一點說。
三、反思的對象
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反思以思想為對象,構成反思對象的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關于世界的全部思想(被構成的思想)。我們關于這個世界所形成的全部的思想,都是哲學反思的對象;借用卡爾·波普的說法,即關于世界 1 、世界 2 和世界 3 的思想。而不是我們所習慣性認為的僅僅關于世界1的思想。 ???
第二,構成思想的活動。構成思想的活動,首要的是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和原則(邏輯支撐點),它規(guī)范著思想主體想什么,怎么想,即規(guī)范著思想主體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方式。
第三,構成思想的方式。構成思想的方式,從根本上說,就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通過對把握方式的反思,人類就能夠在哲學的層面上不斷更新自己的世界圖景,并從而變革自己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實現(xiàn)人類自身的發(fā)展。
怎樣進行思想的方式,是哲學反思思想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實際上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的構成都與思想的方式密不可分的。我們可以說有史以來的哲學,它理論的表征了人類自身的思想方式的轉換,人們怎么去思考問題,這個與思想活動不一致,大家去想一想這里邊的區(qū)別。我專門的談出來了一種思想的方式,它是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模式。你比如說我們要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要我們堅持辯證法的思想方式,克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式一樣。所以這是對于各種不同的思想方式的反思,也是哲學反思的一個重要的對象。
四、反思的特性—(超驗性、綜合性、批判性、層次性)
哲學作為一種反思的活動,這種反思本身具有它的特殊性質,我把它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它具有超驗性。第二,綜合性,綜合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第三,批判性,反思思就是一種批判。作為一種哲學反思,他自身的批判需要我們更好地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第四點,反思的層次性。我用反思的層次性引發(fā)出來我要給大家著重談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前提的反思。
第一個特性,反思的超驗性。反思是以思想自身為對象,它不是以思想所面對的經驗世界為對象。(反思的是思想,而不是意識外的存在/世界1/思想所面對的經驗世界)
*哲學既不是常識的變形,也不是常識的延伸,而是對于常識的超越。
第二個特性,反思的綜合性。哲學的批判性反思是通過各種思想的相互撞擊和“對話”而實現(xiàn)的。沒有廣博深厚的“思想”,就沒有哲學的反思;沒有各種各樣“思想”的撞擊,也無法實現(xiàn)哲學的批判。
【哲學反思是一種前提的批判,它不是一般地去進行思想的反思,而是反思思想蘊含著的前提。我們只是要從哲學和科學的二元關系去理解哲學嗎?如果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的話,那么我們將如何重新理解哲學?哲學與其他的方式又是什么關系呢?我寫哲學通論一個很重要的出發(fā)點是從這入手,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自覺的前提的批判。
我把原來人們思考的哲學和科學的二元關系變成了一個哲學與常識、神話、宗教、藝術、倫理和科學的多元關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轉換。理解哲學,理解哲學的反思,不能在哲學和科學的二元關系當中去思考,你需要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多元關系當中去思考。
在哲學通論,我談了哲學與常識、哲學與宗教、哲學與藝術、哲學與科學,我是想從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交互關系當中來說明什么是哲學,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就像我在書中一開始向大家提出那個問題,說哲學不是宗教,但是他同樣給人以信仰。哲學不是科學,但是他同樣給人以真理,哲學不是藝術,他同樣給人以美感。哲學不是倫理,他同樣勸導人類以向善。那你說哲學是什么呢?哲學只能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的綜合中,它才能構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哲學的反思。
正如羅替所說,哲學只不過是一種文化的樣式,一種文化的對話。這也是當代哲學家逐漸達到的一種共識。哲學不是思想王國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國的公民,它同其他的文化樣式是平起平坐的。但是在這種平起平坐當中,它發(fā)揮了一種特殊的作用。那么這種特殊作用又使它獲得了一種特殊的意義。那就是我在哲學通論里邊談黑格爾的七個比喻的第一個比喻,他是廟里的神,它是一種馬克思說的普照光?!?/p>
它發(fā)揮了一種特殊的作用。但這種特殊作用是以它作為一種文化樣式和其他的文化樣式的溝通為前提的。我認為哲學發(fā)展自身的策略是一種對于前期批判基礎上的一種理論的表征。
第三個特性,反思的批判性。是指哲學反思對“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或者說把“思想”作為“問題”予以追究和審訊的思考方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批判性是反思的最本質的特性。
我們經常說“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但我們往往是把批判性當作辯證法的一種功能,而不是把批判性當做辯證法的本性。辯證法的本性為什么是批判呢?就因為它是一種反思,(辯證法是一種反思,所以他的本性是批判的)它的根源在這,不理解哲學反思的話,對于所謂辯證法的批判或者廣義的哲學的批判是無法把握的,他只有在反思的意義上他才是批判的。
*辯證法是一種反思,所以他的本性是批判的。 ???(辯證法——反思——批判)
*唯物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
為什么辯證法是一種反思?因為辯證法是對“思想”的否定性思考。*“批判”=揚棄=以否定的形式實現(xiàn)肯定性的統(tǒng)一。
*(辯證法是一種反思,它是對“思想的否定性思考”,是把“思想”作為“問題予以思考”)
第四個特性,反思的層次性,反思是有層次的。
就像我們問,哲學反思思想,但它不也同樣要構成思想嗎?科學去構成思想,但它不也反思思想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反思的層次性。
反思有兩個基本的層次,一個是思想內容的自我反思,一個是思想前提的自我反思。
(這個思想是怎么構成的,他的構成前提是什么?)???
反思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這里面實際上蘊含著兩層意思,(1)在直接的意義上我們都是理解的思想以自身的思想的內容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而這一點恰好不是哲學的反思,或者說他不特殊的是哲學的反思。(舊唯物主義曾是這樣)(2)哲學的反思或者特殊地說構成哲學的反思是一種思想前提的反思。
你只有理解這點你才知道平時我們說的反復思考他說的都是思想內容的自我反思。在這個意義上就可以理解了,科學肯定反思他的自身的思想內容以發(fā)展自己。但是當我們去追究哲學的反思,哲學反思并不神秘,它是基于人性的一種思維方式,人性里邊就蘊含著(超越思想內容的反思的)前提的反思,不是指向思想的內容,而是指向構成思想的前提。
(科學是反思思想內容,哲學是反思思想的前提。哲學在最初也是反思思想內容,反思思考)
(當科學反思自己思想前提的時候,它也就是在進行哲學的反思)
但是它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哲學起到的主要作用,承擔起來的職責,就在于對思想前提的反思。
這就是我給大家講的第一個問題(第一節(jié)),關于哲學思維當中的哲學反思,怎么理解哲學反思我講的這么四個方面,就是反思維度、反思的思維,反思的對象和反思的特性。
第二節(jié) 反思前提
反思前提=對前提的反思==對構成思想的前提的反思=0(哲學的)前提批判
在我講的哲學反思的四個問題中,我側重地講了一下哲學的思辨。我們前面講的問題(反思的特性)落到的最后一個小點是反思的層次。這個哲學反思有兩個基本的層次,一個是思想內容的自我反思,一個是構成思想的前提的反思。
我們現(xiàn)在開始要講的第二個大問題,專門講反思的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對(構成)思想的前提的反思,或者叫做反思前提。關于反思前提我想講幾個問題。
一、思想前提的特性
第一,思想前提的隱匿性;??????????????????
第二,思想前提的邏輯強制性;?????????????這四點我基本上可以說叫做一帶而過,
第三,思想前提的可選擇性;???????????????我最終就側重講最后一點。
第四,思想前提的可批判性。
第五,思想前提的普遍性。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你能夠進行哲學的反思和哲學的前提批判,是以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被你理解為前提。
二、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實際上構成思想前提的東西,我把它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廣義上=(1))
(1)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構成思想的根據)
(2)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構成思想的方式)
(3)思想構成自己的規(guī)則;(構成思想的規(guī)則)
(4)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構成思想的基礎)
(1)構成思想的根據(思想內容自身的根據)。因為思想要想構成自己,他必須有作為出發(fā)點的公設,有構成思想的解釋的原則,有思想自我評價的那種標準,這就是思想構成自己的一種根據。
(2)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思想怎么構成的,人類以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去構成思想。
(3)思想構成自己的規(guī)則。例如像大一的同學剛學習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就是一種外延邏輯,那么從笛卡爾開始到黑格爾主要是一種內涵的邏輯,就他們都是在研究思想,他自身構成自己的規(guī)則。。
(4)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那就是我一再說的恩格斯講的那個思存同一性(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前提)。
一、思想前提的特征
根據、規(guī)則、方式和基礎(構成思想前提的東西),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隱匿性。構成思想前提的東西是思想過程中的一支看不見的手,他是思想構成自己的看不見的手。
*(構成思想前提的東西→思想的前提==都具有隱匿性)
我們的思考應該指向(構成)思想的前提,那個隱匿著的前提。你不是看明處,你看暗處。你真想獲得道理,不是說要去登高望遠,博覽群書,而是要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縱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看不見的地方??匆姷牡胤經]有需要我們找的真理。
1.思想前提的隱匿性。思想的前提是思想當中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是隱含在思想當中的,所以需要經過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反思),思想才能夠發(fā)現(xiàn)構成自己的前提。
2.思想前提的邏輯強制性。思想前提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構成思想的前提決定著你整個的思想,你從什么樣的思想前提出發(fā),你就會怎樣去構成思想。
3.思想前提的可選擇項。人類構成自己思想的前提是各種各樣的,所以思想的前提本身具有可選擇性。
4.思想前提的批判性。正因為它具有可選擇性,所以它具有可批判性。
二、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從原則上說,關于思想的前提,它主要有四個方面:
1.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
2.思想構成自己的規(guī)則;
3.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
4.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最根本的)
1.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
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構成思想的一系列特定公設(知識性的前提)
(2)構成思想的解釋原則??????(認識論的前提)
(3)構成思想的評價標準??????(價值論前提)
2.思想構成自己的規(guī)則
思想構成自己的運行的規(guī)則,包括三種邏輯,
(1)認知的邏輯;(外延邏輯,內涵邏輯,認識方法)
(2)價值的邏輯;(如康德的實踐理性)
(3)審美的邏輯。(人的認知活動蘊含著知情意三者統(tǒng)一的過程)
*認識方法:外延邏輯和內涵邏輯相交叉的各種認識方法。
3.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
4.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思存同一性問題)
思存同一性問題:思想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
我們可以看到,思想構成自己的前提是非常豐富的,思想前提具有可選擇性、可批判性,“前提批判”不是一個抽象的、空泛的工作,而是一個普遍性的、持久性的無盡無休的工作。
@具體來說,“前提批判”可分為四個方面
1.構成思想的根據
第一個方面,它是直接地表現(xiàn)為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當你超越了思想內容的自我反思時,你有可能進入的是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
(1)構成思想的公設(知識性前提)
思想構成自己的知識性前提的特定公設。比如你去思考三角形三角之和為180度的前提是什么。
(2)構成思想的解釋原則(認識論前提)
任何一個概念只有在概念框架當中才能夠獲得它自身的意義。構成思想的解釋原則,是追問形成這個思想的那個概念框架是什么。(如不同學科的概念,其概念框架不同,含義不同)
?
(3)構成思想的評價標準(價值論前提)
思想永遠在一個自我反思的進程當中,有一種評價自己思想的機制,它蘊含著一種思想自我評價的標準和尺度,這蘊含了一個價值論的前提。而這一點是我們平時更不自覺的了。
所以作為構成思想的根據,它實際上是一個知識性前提、認識論前提和價值論前提三者統(tǒng)一的東西。
2.構成思想的規(guī)則
思想構成自己,它是遵循著邏輯來運行的,這種邏輯可分解為三個方面:認知的邏輯、價值的邏輯和審美的邏輯。
2.1認知邏輯(外延邏輯、內涵邏輯、認識方法)
2.1.1外延邏輯
對于認知邏輯,我們之前只研究了外延邏輯,從外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所以整個的西方近代哲學一直到黑格爾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的反思。正因如此,黑格爾把最終表現(xiàn)他的哲學道理的著作叫做《邏輯學》。???
我們現(xiàn)在學習的邏輯學基本上都是這種外延邏輯(形式邏輯),它直接規(guī)范到我們思想如何運行,它是我們思想的最基本的邏輯,是不可違背的。
2.1.2內涵邏輯
實際上,黑格爾要給我們提供一個更加深刻的東西。黑格爾的邏輯是一個內涵邏輯,是一個人類思想內容運動的邏輯,所以它也是一個辯證的邏輯。
我們說很多人的思想不合邏輯,主要是說他不符合內涵邏輯,即說他不理解概念的現(xiàn)代的內涵是什么。比如說理解人,你需要在現(xiàn)代的意義上去理解,像馬克思說的那樣把人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你不能夠按照這樣一種邏輯去理解人,你還在一個最抽象的意義上,就是不符合馬克思的邏輯。
2.1.3認識方法
列寧說辯證法是各種各樣的認識的成分和方法的無限的發(fā)展。我們都是自覺不自覺的運用著特定的方法去思考和研究的,比如演繹的方法、歸納的方法、統(tǒng)計的方法、概率的方法、模擬的方法、仿生的方法等等,我們各門科學所使用的方法都構成了我們批判的前提。
作為一種思想構成自己的規(guī)則,它直接的是一個認知的邏輯。
2.2價值的邏輯 ???2.3審美的邏輯
制約到我們構成思想的還有價值的邏輯和審美的邏輯。
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知情意的統(tǒng)一,它同時蘊含著三種邏輯,他不僅是一個認知的邏輯,他還有自己的價值的邏輯、審美的邏輯。后兩者規(guī)范、修正著自己的認知的邏輯。
康德把價值的判斷、善的理念稱之為實踐,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理解的踐行是一種道德的實踐,就是因為人的認知過程中蘊含著一種價值的邏輯。
同時我們在把握經驗世界時,不僅單一地運用思維運演的邏輯,還運用著形象思維,要求一種審美的邏輯。
3.構成思想的方式(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
人們有時候無法相互理解對方,就在于人們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
我們的很多行為并不是按照科學去做的,而是按照我們的信仰信念去做的。人類是以多種方式去把握經驗世界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科學的方式。我們怎么在這種方式的相互融合中達到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具有現(xiàn)實性的意義。
人們構成自己思想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哲學在其中起到了一種對話的、溝通的作用。所以羅替說,哲學就是要實現(xiàn)各種各樣的對話。我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中提出了五種最基本的對話,在現(xiàn)代要有五種最基本的對話來達到一種溝通,(常識、宗教、藝術、科學、哲學)
其實要說到底是溝通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4.構成思想的基礎(思存的同一性)
這是一個最純粹的哲學任務,即是說除哲學之外,人類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都把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當做一個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而直接地去進行思想,只有哲學才把這個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作為自己必須批判的前提。
只有哲學才去追問思維的規(guī)律何以就是存在的規(guī)律?或者說思維的規(guī)律何以就能夠把握存在的規(guī)律?或者說存在的規(guī)律何以就能夠被思維的規(guī)律所把握?或者說思維的主觀的邏輯何以就具有存在的客觀的邏輯的意義?這四個是一個問題,即思存的同一性何以可能。康德、黑格爾、胡塞爾做的都是這個工作。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也做的這個工作。
@@@馬克思認為,如果要回答思存同一的問題,不能夠簡單地訴諸于于思維和存在。因為離開了人的感性的活動,思維和存在只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如唯心主義者把思想內容當做存在,把思維當做精神活動)在黑格爾那里是一個思維的規(guī)定(概念)同存在的規(guī)定的抽象的同一性。(動態(tài)的)(內容在向前發(fā)展,概念被不斷充實===存在的規(guī)定在豐富,從而不斷豐富概念的內容)在費爾巴哈是一個人的感性的存在與對象的感性的存在的抽象的同一性。
因此馬克思要超越(德國古典哲學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兩種抽象的思存同一性,而達到一種實踐基礎上的思維和存在的現(xiàn)實的同一性。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的哲學革命,馬克思的實踐轉向。因此我們也只有在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真正進行一種合理形態(tài)的思想前提批判,才能夠更好地去運用哲學的反思的思維方式。
【回顧】
一、思想前提的特征
1.思想前提的隱匿性。思想的前提是思想當中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是隱含在思想當中的,所以需要經過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反思),思想才能夠發(fā)現(xiàn)構成自己的前提。
2.思想前提的邏輯強制性。思想前提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構成思想的前提決定著你整個的思想,你從什么樣的思想前提出發(fā),你就會怎樣去構成思想。
3.思想前提的可選擇項。人類構成自己思想的前提是各種各樣的,所以思想的前提本身具有可選擇性。
4.思想前提的批判性。正因為它具有可選擇性,所以它具有可批判性。
二、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1.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2.思想構成自己你的規(guī)則;
3.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4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
思想前提的反思是一個無限廣闊的和開放的空間,人類的哲學思想正是在不斷深入反思思想前提的過程中,才實現(xiàn)了哲學自身的發(fā)展。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的發(fā)展史和反思自身的發(fā)展是一致的。所以我今天來談哲學思維的第三個問題,這就是反思的發(fā)展。
*(哲學—反思思想前提—發(fā)展)(哲學發(fā)展史—反思自身的發(fā)展—所反思的思想前提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