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魔白居易,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從三個方面淋漓展現(xiàn)!
前言:
白居易被我們稱為“詩魔”,是唐代詩壇里一道亮麗的景色,從白居易的詩歌中我們能看到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歷程,白居易在生活中豁然曠達,關(guān)心同情百姓,他的詩歌更是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深入解剖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人生觀
白居易的一生思想充滿了矛盾和復(fù)雜,既表現(xiàn)在積極和消極為人處世上,又表現(xiàn)在渴望仕途和想要退隱上,正是這種矛盾圍繞,使白居易感到痛苦悲憤。
白居易曾以“樂天”自許,但卻壯志難酬,空有一腔抱負卻不能實現(xiàn),想要自由卻做不到灑脫釋然;同時,通過對他詩歌分析,從中還能看到許多關(guān)于女性的身影,這是一個具有矛盾又帶有悲劇的人物,這與他的人生觀有很大的聯(lián)系。

1.樂觀知足
眾所周知,蘇軾多次表達自己對白居易的傾慕之情,周必大說:“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碧K軾也經(jīng)常談到自己與白居易的相似,這類話語“屢形詩篇”。蘇軾認為自己的遭遇和白居易的經(jīng)歷有相同之處,更是崇敬白居易豁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通過對白居易的了解,更是對蘇軾在緩解自身痛苦上有非常大的幫助,從而能夠積極樂觀、豁達開朗。如果更進一步加以分析,則不難發(fā)現(xiàn)白居易的這一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理想,從側(cè)面反映了“以人為本”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道主義思想。

如孔子是把“仁者,愛人”當做核心思想來宣揚的,白居易則把“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即能夠濟世安民視做是“仁”的最充分體現(xiàn)。白居易的“救療生民病”,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的“兼濟”思想,正是與這一傳統(tǒng)一脈相承的。
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有“推己及人”的精神,也就是所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設(shè)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懂得感同身受,懂得無私奉獻,關(guān)愛集體,這就是中國古代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白居易正是這樣一位積極用世的人道主義者。
2.“中隱”于世

“中隱”這一思想由白居易提出,在他詩中描寫了一種不操心也不廢力,不會遭遇饑餓和寒凍,每年沒什么事進行處理,但每個月也有俸祿可以拿的中隱生活,十分舒適愜意。
白居易的思想指導(dǎo)著他的實踐,也對后來的文人起到了啟發(fā)作用,在專制集權(quán)越來越嚴重,權(quán)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人生的基本程序和內(nèi)容以及所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tài)’,因而具有示范性的意義。白居易的這種中隱的生活態(tài)度,非常適合宋代文人的生活節(jié)奏,由于宋代文人所處的生活形勢和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他們對于白居易這種“中隱”的觀念和豁然淡泊的為人處世非常崇敬,甚至稱他為“一代之偉人”,白居易進退裕如的生活態(tài)度和悠游閑適的生活也廣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蘇軾也非常崇拜白居易,更是在生活中學習白居易,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正好是朝廷新舊兩派激烈暗斗的時代,處于這種暗波下,白居易也多次受到罷免,但這些遭遇并沒有把蘇軾打垮,反而進行了磨練,使白居易更加以一種超然脫俗的心態(tài)看待生活,形成了一套自己積極樂觀、不拘小節(jié)、超然脫俗的處世觀。
據(jù)記載,白居易性格直率坦誠,并不圓滑,不善于與人虛偽處事,因而所遭受到的不公和挫折也比較多。白居易被貶到惠州時,在惠州作出了《縱筆》一詩,寫到迎著春風,躺在床上睡個好覺,本來想表達自己樂觀的心態(tài),但被宰相章惇看見后,認為白居易的生活過于安逸,又把它貶到更偏僻的地方去了。
3. 女性意識

從古至今,我國許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有很多反映女性相關(guān)問題的作品,最早的一部作品是詩歌總集《詩經(jīng)》,例如在《氓》中有被男子背叛后灑脫離開的棄婦,《關(guān)雎》中被堅定選擇的美好女子,《女曰雞鳴》中機智勇敢的女子,《靜女》戀愛中的女子等。
唐朝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大量的詩歌涌現(xiàn),李杜也寫了許多關(guān)于女性生活的詩歌,但是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白居易所描寫的詩歌更占上風。在他描寫的詩歌里,懂得尊重女性,看到了女性在社會中的不易和艱難以及肯定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價值。

在白居易的勞婦詩中,代表作有《紅線毯《觀刈麥》等。唐朝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方面于開元、天寶年間達到繁盛,玄宗晚年由于于酒色、佞臣當?shù)?,朝堂充滿了政治危機,以至于爆發(fā)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也因此有了勞婦詩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白居易寫出來《觀刈麥》,作于唐憲宗時期元和二,這首詩歌描寫了在炎熱的夏天,婦女們把孩子放在旁邊,一邊照看孩子,左手拿著框,右手撒著種子,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們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作者把勞動的女性們處于其平等的地位來看待,并非把他們的勞動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看到了他們的付出。詩人矛盾的女性觀在勞婦詩中也多有體現(xiàn)。

如詩作《代賣薪女贈諸妓》,詩中寫到了自力更生賣薪的女性和與妓女的比較,描寫出兩種女子的不同生活,從語氣中可明顯看出對賣薪女的鄙棄以及對于女性的賞玩態(tài)度。白居易在商婦詩更是中關(guān)注女性的情感需求,這類詩的代表作有《鹽商婦》《琵琶行》。
唐朝初年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迅猛,為商業(yè)榮盛奠定了基礎(chǔ)。文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反映商婦的詩作也就產(chǎn)生了。

《琵琶行》里面描寫的女子為商人婦,女子本是京城教坊里的第一人,經(jīng)過長久的等待,終于能嫁于他人,稱為商人婦。白居易因性格原因,被朝中人排擠,被貶至江州司馬,一身抱負卻不能實現(xiàn),更是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的千古之嘆。
詩人將自己的生命遭際比附于這個淪落的商婦,使之具有了同樣珍貴的屬于自我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意識“須知婦人苦,從此莫相輕”,詩人假意婦女發(fā)聲,訴說著她們的殷殷訴求。
二、白居易的仕途

受古代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每個文人幾乎都有仕途的情結(jié),他們渴望入朝為官,報效祖國,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抱負,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居易16歲時,寫出來《賦得古原草送別》,正是這篇古詩,使得白居易能得到高官的青睞,更是留下了“居大不易”到“居即易矣”的千古美談。從這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小小年紀卻已展露鋒芒。
但是,這個才華橫溢、有才情之人的仕途之路卻歷經(jīng)坎坷,一直到白居易32歲時,才被授予一個九品的校書郎,這正對應(yīng)了“大材小用”。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就此開始,他來到了首都長安,并租下了以前相國府的東亭作為自己的房子。
在這段時間里,白居易度過了一段安靜清閑又失落的時光。直到在周至任縣尉時,因一首《長恨歌》使白居易名聲大振?;实鄯馑麨楹擦謱W士,白居易終于依靠自身的才華,從縣尉一步一步成為了翰林學士,也終于有了機會到皇帝的身邊。
不久,又擔任左拾遺,白居易的仕途之路終于朝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好景不長,皇帝不太滿意著這個過于耿直的言官,調(diào)任為京兆戶曹參軍,這讓壯志滿懷,一心想要有所作為的白居易備受打擊。就在這一年,白居易遭受到了喪母之痛。等到丁憂結(jié)束回到朝廷,皇帝卻任命他為太子左善贊大夫,不僅是個閑職,而且連活動范圍都受到限制,這就意味著白居易的理想抱負再一次破滅了。

就在這時,宰相武元衡被人殺死在街上。白居易上奏章,認為宰相被殺害是一件國恥,應(yīng)當追查兇手和幕后指使,卻被人授之以把柄。最終,白居易被憲宗帝降罪,貶為江州司馬。白易本是抱著莫大的希望來到長安城,希望能用自己的滿腹才華來報效國家,光宗耀祖。
但誰知,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之余,最后卻不得不離開朝廷,離開長安,來到這偏遠之地。其內(nèi)心的悲涼可想而知??梢哉f,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并非是一帆風順,整體而言是壯志難酬的狀態(tài)。正如白居易所寫的《琵琶行》,表面上雖然再寫琵琶女的遭遇,實際上正是對自己不幸遭遇的傾訴,是自己悲苦被貶生活的內(nèi)心寫照。
三、白居易的詩歌意象
(1)梨花

中唐之際,梨花詩的創(chuàng)作日漸繁盛,梨花意象層出不窮。梨花詩的創(chuàng)作,意象獨特而又新穎的作品多出自白居易之手。他一生寫作了12首梨花詩,其意象大致可分為三類:超脫現(xiàn)實,追求在幻境中解脫的梨花花神;同情弱者,慰藉被拋棄冷落的陵園妾;追憶往事,融人親身經(jīng)歷的情感之花。
白居易對梨花的感情深厚。因其前半生的仕途跌宕起伏,愛情不盡如人意,又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頗深,所以他特別傾情于被時俗冷淡的“梨花”。梨花對仕途艱辛、旅居在外的白居易而言,既可以安慰現(xiàn)實中孤寂的靈魂,又促使他對生命、命運以及人生意義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仕途、愛情和個人思想賦予了白居易梨花意象豐富的內(nèi)涵。

清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清明承襲了前人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一方面,古人在清明多有出門踏青(今指春游)的活動,或進行拔河比賽、放風箏、品嘗新茶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而在清明時節(jié)踏青,已是暮春之季,察看暮春景物,早已“花落知多少”,綠肥紅瘦,多是一場花褪殘紅之景。
這對于有著最為濃烈的傷春懷景之情的古人來說,清明最易觸動人生感傷的琴弦,最易感受到暮春的那一絲輕寒。而此時節(jié),若要賞花,恰恰有一種素雅白花為之開放,自然是玉潔冰清的梨花。春風沐雨,千樹梨花,有一種獨擋暮春,壓盡天下花的氣勢。

這為清明蕭颯的氣氛增添了不少的生機,賞梨花之人自然增多,歷代文人對其更是賞識有加,梨花與清明結(jié)下深厚的情緣。另一方面,清明是祭祀的重要節(jié)日。掃墓多以燒紙錢、進獻鮮花水果等為主,其次會在親人墓旁手植松柏之木。
既有綠葉相伴,更需好花來配。這花的選擇要顯得莊重、肅穆,與陵園的格調(diào)相互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大紅大紫自然是與其格格不入的,多以黑白二色為主。但在自然界中沒有黑色的花卉,只能用白色的花朵寄托對親人的哀思。梨花正好在清明前后開放,又“梨花”的梨與“離”字的發(fā)音相同,梨花亦有離別、悼亡之意。文人的眼光便聚集在梨花身上。
(2)松竹

松也是人們最早栽種的花木之一。古人認為,松和人一樣,具有優(yōu)秀的品質(zhì)。《禮記》曰:“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姑貫四時不改柯易葉?!薄墩撜Z·子罕》有句云:“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鼻f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strong>針對松樹的立場堅定、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茍子闡發(fā)道:“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問正以是非對。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苛,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憋@然松樹被賦予一種堅貞不屈 、特立獨行、笑傲風雪 、堅貞不屈的人格。白居易寫了《和松樹》這首詩歌,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凸顯松樹的高潔品質(zhì)。
詩的開頭先寫松樹和槐樹在風和日麗、氣溫適宜時節(jié)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偉岸挺直的身姿,為下文對這兩種樹做對比埋下伏筆。作者又寫八月之后,天氣轉(zhuǎn)涼,隨后白雪來侵,這時候的槐樹不再是枝葉婆娑、枝干挺拔,但松樹依然如原先一樣蒼色欲滴。作者由樹聯(lián)想到人,松樹就像性格獨立、不同流合污的君子,而槐樹則像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小人。

接著作者以感慨的筆觸寫道,用最好的東西對待小人,小人永遠還是小人,秉性不改,依然隨風倒。而君子,不論怎么對待他,就像松樹一樣,被人砍伐了,依然可以做棟梁,為人們遮風擋雨。白居易還有一篇寫松樹的《栽松二首》,其中有云:“愛君抱晚節(jié),憐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見,階前故種君。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云?!弊髡哌@里所要表達的仍是一種贊嘆與欣賞之情,借松樹的挺直勁健、凌云向上,喻賢人的正直與志向高遠。又在《贈王山人》中贊道:“松樹千年朽,槿花一日歇?!边@首詩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九年(814),王山人即指王質(zhì)夫,當時王質(zhì)夫隱居于屋城南的仙游寺薔薇澗,本首詩乃用松樹比喻王質(zhì)夫的人品。
(3)籠禽

白居易貶謫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guān)籠禽意象的詩。其實,早在白居易之前,陶淵明也提到籠禽意象。江州和忠州前期,白居易筆下與陶淵明筆下的籠禽意象是有區(qū)別的。
陶淵明筆下的籠是官場生涯之籠,而白居易筆下的籠是貶謫生涯之籠。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陶淵明向往的是一種看清官場渾濁之后的田園自由、個體自由;白居易向往的是一種通過居官實現(xiàn)人生價值,在渾濁的官場上革除時弊,服務(wù)國家,益于社會的自由。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寫道:“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strong>而白居易則曰:“鳳巢閣上容身穩(wěn),鶴鎖籠中展翅難?!庇纱瞬浑y看出,白居易是渴望為官的,渴望在仕途上任意馳騁的。因為這種積極參政的愿望和行為帶來的貶謫之痛是刻骨的,所以他筆下的籠禽作為矛盾的結(jié)合體注定是悲劇的,不甘寂寞的精神必定是苦悶的。

忠州后期及蘇州、長安時期一直到會昌時期,白居易筆下的籠禽意象開始向陶淵明的籠禽意象過渡。這是白居易在看清了朝政日非、權(quán)貴們互相傾軋、黨派激烈爭斗之后。不愿意再卷入是非的一種自我轉(zhuǎn)化、自我解脫。陶淵明面對這些是毅然辭官,而白居易雖不再積極地從政,但也不是完全恬然自得,而是請求外任,繼續(xù)做官,做遠離朝廷的官,做為民辦實事的官,過著不舍廟堂之富貴而有山林之逍遙的境地。在白居易看來,中隱是最理想的生存方式。既有隱世的自由精神,也不會陷入隱居的貧苦。關(guān)于這一點,學界還有其他人持此觀點:“樂天非不愛官職者,每說及富貴,不勝津津羨慕之意?!?/strong>白居易此時筆下的籠不單是貶話摘生涯之籠,還有京城朝政黑暗之籠,所以他在無法融入京城朝政黑暗、黨派紛爭的牢籠面前,只好明哲保身,自請外任。
白居易的詩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它對鏡感嘆,對鶴抒情等等,其通俗的語言更能打動人心,給予讀者深刻的啟示。
參考文獻:《舊唐書》、《詩經(jīng)集注》、《全唐詩》、《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