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軍在諾曼底戰(zhàn)役中的損失

題圖:《Normandy 1944 - Germ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Combat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封面。
BGM:Of Course, They All Died - RQTN
注:本文譯自Niklas Zetterling所著《Normandy 1944 - Germ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Combat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第7章《German Losses in Normandy》。

在一些與諾曼底戰(zhàn)役相關(guān)的英國著作中,經(jīng)常會提到德軍在諾曼底戰(zhàn)役中的傷亡人數(shù)總計為450,000人。有時候這一數(shù)字又被解釋為總計有210,000人被俘,240,000人死傷。這一統(tǒng)計數(shù)字最初的出處是蒙哥馬利的著作《從諾曼底到波羅的海(From Normandy to the Baltic)》[1],其很有可能是戰(zhàn)時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換而言之,這一數(shù)字的來源并不可靠。
一些德國方面的文件對損失數(shù)字進(jìn)行了較為詳細(xì)的統(tǒng)計。根據(jù)西線總司令部(OB west, OBerbefehlshabere West)的記錄,以下這些數(shù)字是1944年夏季德軍的人員損失統(tǒng)計[2]:

將上表中的陣亡數(shù)字與德軍陣亡士兵名單作對比后,筆者發(fā)現(xiàn)表中的陣亡數(shù)字十分可靠[3]。?
從上表的統(tǒng)計來看,各項目所占的比例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失蹤士兵占損失總數(shù)的比例為69%。
根據(jù)1941年6月22日至1944年12月31日的東線人員損失統(tǒng)計,共有885,802人陣亡,3,448,180人負(fù)傷,1,105,197人失蹤[4],其中失蹤者占損失總數(shù)的比例僅為20%。當(dāng)然,筆者必須承認(rèn),1944年夏季東線的失蹤者占比更高[5],然而,有一個難以忽略的因素應(yīng)該考慮在內(nèi),即處于劣勢時,對陣英美軍隊的德軍士兵會比與蘇聯(lián)紅軍交戰(zhàn)的德軍士兵有更大的投降意愿。此外,還有一種解釋是,德軍的燃料短缺與缺乏運輸車輛的問題在西線更為突出,這使得西線德軍更難以撤離戰(zhàn)場。
需要注意,上述的數(shù)字是截至8月31日針對整個西線戰(zhàn)場的損失統(tǒng)計,因此,這一統(tǒng)計包括了德軍在法國南部以及撤離法國期間所遭受的損失。諾曼底的傷亡人數(shù)比這一數(shù)字要小,B集團(tuán)軍群(Heeresgruppe B)給出的逐周損失報告如下表所示:
6月6日至6月25日[6]:43,070
6月6日至7月1日[7]:62,603
6月6日至7月7日[8]:80,783
6月6日至7月16日[9]:100,089
6月6日至7月23日[10]:116,863
6月6日至7月30日[11]:127,247
6月6日至8月6日[12]:148,075
6月6日至8月13日[13]:158,930
以上的損失統(tǒng)計包括了陣亡、負(fù)傷及失蹤的人數(shù)。由于瑟堡(Cherbourg)的損失,7月1日的損失數(shù)字仍有待商榷,從上面的報告來看,德軍估計有15,500人損失,這一估算數(shù)字有可能取值過低。
德軍在法萊斯口袋中的損失通常被估算為50,000人,如果這一損失發(fā)生在8月14日至22日期間,則意味著6月6日至8月22日德軍在諾曼底的傷亡總數(shù)將達(dá)到210,000人。因此,8月15日至31日,德軍在法國南部,以及8月23日至31日,德軍在法國北部遭受的損失總計將達(dá)到79,000人。
這一推論應(yīng)該算是比較合理的。在德軍從地中海沿岸撤走時,德軍在馬賽和土倫留下了31,000名士兵[14],8月底時,這兩個城市向盟軍投降,這些被留下來的士兵自然也損失掉了。此外,還有27,000名士兵未能成功從法國西南部撤離[15]。另外,8月22日之后,在第19集團(tuán)軍撤離期間,以及德軍在法國北部的戰(zhàn)斗中,德軍完全有可能蒙受約17,000人的傷亡。
下面的這個表格列出了1944年6月6日至8月22日期間,參與諾曼底戰(zhàn)役的每個德軍師的人員損失統(tǒng)計。下表中的一些數(shù)字直接來自于德軍檔案所呈現(xiàn)的數(shù)據(jù),一些數(shù)字是根據(jù)若干份檔案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來的,還有一些數(shù)字僅僅是基于筆者的判斷而得出。
在下表中,各師總計損失206,000人。由于一些未隸屬于師的單位同樣遭受了人員損失,因此表中的數(shù)字有可能會取值過高,然而,德軍絕大多數(shù)傷亡都來自于師,尤其是步兵單位,這就意味著下表中的數(shù)字與真實數(shù)據(jù)相較不會太離譜。
需要注意的是,筆者此時在討論的是國防軍、武裝黨衛(wèi)軍以及德國空軍各部隊在地面戰(zhàn)斗中所蒙受的損失。在機(jī)場或是海軍基地被盟軍占領(lǐng)時,德軍很有可能會蒙受更大的人力損失,然而遺憾的是并沒有與這方面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可供研究。
表格:德軍各師在諾曼底的人員損失統(tǒng)計[16]

一些研究者在解讀德軍的報告時,認(rèn)為其體現(xiàn)了歷經(jīng)諾曼底戰(zhàn)斗的德軍裝甲師已幾近覆滅。以馬克思·黑斯廷斯(Max Hastings)為例,他如此寫道:
8月22日/23日時,德軍裝甲師保有如下實力[17]:?
第2裝甲師:1個步兵營,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第21裝甲師:4個羸弱的步兵營,10輛坦克,火炮數(shù)量未知;?
第116裝甲師:1個步兵營,12輛坦克,約2個炮兵連;?
SS第1裝甲師:羸弱的步兵單位,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SS第2裝甲師:450人,15輛坦克,6門火炮;?
SS第9裝甲師:460人,20~25輛坦克,20門火炮;?
SS第10裝甲師:4個羸弱的步兵營,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SS第12裝甲師:300人,10輛坦克,沒有火炮。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這些數(shù)據(jù)中所給出的士兵人數(shù)指的是步兵,而非那個師的全部人力。實際上,SS第12裝甲師在8月22日時共有超過12,000人的人力,而非上文給出的300人,這些數(shù)字的實際含義具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黑斯廷斯所給出的數(shù)據(jù)還涉及到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實際上,并沒有確切的報告能給出這些數(shù)字,與此相關(guān)的有2份報告,第1份報告的日期是8月21日晚8時,給出了如下的數(shù)字[18]:
SS第10裝甲師:羸弱的步兵單位,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SS第12裝甲師:300人,10輛坦克,沒有火炮;?
SS第1裝甲師:沒有上報報告;?
第2裝甲師:步兵實力不明,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SS第2裝甲師:450人,15輛坦克,6門火炮;?
SS第9裝甲師:460人,20~25輛坦克,20門火炮;?
第116裝甲師:1個營,12輛坦克,沒有火炮。
第1份報告只是一份初始(preliminary)的報告,第2份日期標(biāo)注為8月23日的報告,與8月22日那些準(zhǔn)備發(fā)起進(jìn)攻的單位相關(guān),展示了這些單位所處的情況[19]:
SS第1裝甲師:羸弱的步兵單位,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第2裝甲師:約1個營,沒有坦克,沒有火炮;?
第12裝甲師:300人,10輛坦克;?
第116裝甲師:2個營,12輛坦克,2個炮兵連;?
第21裝甲師:4個羸弱的營,10輛坦克,火炮數(shù)量未知。
顯而易見,黑斯廷斯的數(shù)據(jù)源自于這2份德軍報告。然而根據(jù)這兩份報告所提交的背景,其所呈現(xiàn)的數(shù)據(jù)很有可能都是不完整的。第1份報告已被明確地標(biāo)注為初始報告,第2份報告僅僅給出了將要執(zhí)行特定作戰(zhàn)任務(wù)的單位的情況。同時,在這個階段,德軍的參謀們有可能對當(dāng)時的整體情況感到十分地困惑,某些位置與實力不明的單位很有可能被他們假定為已被摧毀。正如各裝甲師的自述那般,他們本身的情況也許比自己提交給上級的報告所體現(xiàn)出來的要好。
與黑斯廷斯相仿的數(shù)據(jù)引用錯誤同樣也發(fā)生在其他的幾本書中,一些作者時常會在沒有完全理解報告內(nèi)容的情況下引用德軍報告[20][21]。
人們經(jīng)常會將德軍在諾曼底的失敗與其在白俄羅斯的失敗相對比。約翰·基根(John Keegan)就對這兩場戰(zhàn)役進(jìn)行了比較,他所得出的結(jié)論是德軍在諾曼底遭受了更慘重的失敗[22]。然而,他的這一對比,從根本上來說,是存在缺陷的——因為他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完全是錯誤的,舉個例子吧,在他的作品中,基根寫道有近25萬德軍士兵在諾曼底戰(zhàn)役中喪生[23]。
在白俄羅斯戰(zhàn)役中,德軍總計有26,361人陣亡,109,776人負(fù)傷,262,959人失蹤[24]。這顯然比德軍在1944年夏季于西線蒙受的損失還要大。另外,許多德軍師在白俄羅斯戰(zhàn)役中被成建制地徹底摧毀,而在西線,德軍的損失主要為步兵單位,相對于東線損失掉的大量精兵而言,西線的損失更容易得到補(bǔ)充。
基根還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rèn)為西線盟軍取得勝利所付出的代價要小于蘇聯(lián)紅軍,因為西線盟軍投入的兵力比蘇聯(lián)紅軍要少得多。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西線盟軍在諾曼底部署了2,052,299人,蘇聯(lián)紅軍則是為白俄羅斯攻勢集結(jié)了2,411,600人[25]。蘇軍發(fā)起進(jìn)攻時,德軍中央集團(tuán)軍群的兵力為849,000人[26]。因此,從人力來看的話,西線盟軍擁有更大的優(yōu)勢。
此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值得關(guān)注,西線盟軍所面對的情況要比蘇聯(lián)紅軍好得多。在白俄羅斯攻勢中,蘇聯(lián)紅軍陣亡與失蹤共計180,040人,另有590,848人負(fù)傷[27],這一代價遠(yuǎn)超英軍與美軍在諾曼底所蒙受的損失。
盡管與人力相較,裝備更容易獲得補(bǔ)充,但德軍在諾曼底所遭受的裝備損失有可能比人力損失更嚴(yán)重。截至8月25日,根據(jù)西線總司令部的統(tǒng)計,德軍損失了437門德制火炮及164門繳獲而得的火炮[28]。坦克的損失極其嚴(yán)重。1944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德軍在所有戰(zhàn)線上總計損失了2366輛坦克與1684輛突擊炮[29],至于其中究竟有多少輛是在諾曼底損失的,目前仍舊是個無法解答的問題。盡管在法萊斯戰(zhàn)役結(jié)束時,許多裝甲單位可能只有不到10%的原有坦克(original tanks)處于可用(operational)的狀態(tài),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的不可用的坦克已損失掉。
截至7月27日,共有224輛IV號坦克,131輛“豹”式坦克及33輛“虎”式坦克被報告為不可恢復(fù)損失(irrevocably lost)[30],此外還有3輛指揮坦克,60輛突擊炮和45輛自行反坦克炮被除籍(written off)[30]。根據(jù)OKW戰(zhàn)爭日志,6月6日至7月31日期間,在諾曼底地區(qū),德軍共計不可恢復(fù)地?fù)p失了406輛包括IV號、V號及VI號坦克在內(nèi)的坦克及75輛突擊炮[31]。7月31日時,仍有353輛坦克與117輛突擊炮停留在維修車間中,處于維修狀態(tài)[32]。這意味著德軍僅有不到一半的原有坦克處于可用的狀態(tài)。
與6月和7月相較,想確認(rèn)德軍在8月的坦克損失數(shù)量要更加困難。目前筆者還沒有找到能提供這一信息的德軍檔案。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是檢查德軍在9月的坦克情況,將其與德軍在7月31日的情況做對比,觀察數(shù)據(jù)所發(fā)生的變化,當(dāng)然,這一對比還需要考慮到被送往西線作為補(bǔ)充的坦克的數(shù)量。
然而,這一統(tǒng)計方式將要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德軍會將需要大修的坦克送到遠(yuǎn)離前線的維修點,甚至是直接返回原廠進(jìn)行維修。這樣的車輛將被認(rèn)定為原單位的損失而上報,而修好之后,這些車輛將被送往任何需要補(bǔ)充的單位。根據(jù)已有的數(shù)據(jù),1943年10月1日至1944年1月31日期間,德軍在所有戰(zhàn)線上總計有2945輛坦克全損(complete losses),與此同時,共有453輛坦克在后方被修好[33]。根據(jù)勒費夫爾(Lefèvre)的研究,在諾曼底,有一半的裝甲團(tuán)缺少維修連[34],這一情況的存在將使得這些單位有更大的可能性會將受損的坦克送往后方的維修點進(jìn)行修理。
另一個例子則是1943年夏季東線的“豹”式坦克。“堡壘”行動之后,東線的裝甲單位擁有總計135輛“豹”式坦克,其中只有19輛處于可用狀態(tài),74輛在隸屬于原單位的維修車間中進(jìn)行維修,此外有15輛被送回德國本土進(jìn)行維修,其余27輛被送往位于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35](Dnepropetrovsk,與原單位的距離約為250公里,這一距離比卡昂至巴黎的距離還要遠(yuǎn))的維修點進(jìn)行維修。
在西線戰(zhàn)場,能為嚴(yán)重受損的車輛進(jìn)行維修的設(shè)施有可能比東線相對較少[36],這意味著那些嚴(yán)重受損的坦克將有更大的比例會被送往后方進(jìn)行修理。
另一種研究方法是看看西線盟軍進(jìn)一步向東推進(jìn)后,盟軍作戰(zhàn)研究部門在戰(zhàn)場調(diào)查中所獲得的發(fā)現(xiàn)。在莫爾坦,盟軍發(fā)現(xiàn)了46輛被擊毀或是被俘獲的德軍坦克與突擊炮。在法萊斯口袋中,盟軍發(fā)現(xiàn)了總計320輛的德軍坦克與突擊炮。當(dāng)然,在這些發(fā)現(xiàn)中,有80%的裝甲車輛是被車組乘員自毀或是遺棄的。在位于德軍撤離方向的塞納河西部地區(qū),另有150輛裝甲車輛被盟軍發(fā)現(xiàn)[37]。這意味著在賽納河以西,德軍至少損失了516輛裝甲車輛。然而,這一數(shù)字顯然無法表示德軍在諾曼底的全部損失。在8月時,諾曼底的德軍有可能還損失了另500輛裝甲車輛。派往諾曼底戰(zhàn)場的德軍總計擁有2336輛坦克、坦克殲擊車及突擊炮[38],其中約有1500輛損失掉,在這一車輛的損失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車輛是由于盟軍的炮火而損失的[39][40]。

^B. L. Montgomery, Normandy to the Baltic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1948) p. 180.
^Der Heeresarzt om OKH GenSt d H/GenQu Az 1335 c/d (IIb), Personelle blutige Verluste des Feldheeres, Berichtigte Meldung für die Zeit vom 1.6.1944 bis 10.1.1945, T78, R414, F6383234.
^N. Zetterling & A. Frankson, Analyzing WWII Eastern Front Battles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11, No 1, March 1998) p 186f. 根據(jù) H. St?ber, Die Sturmflut und das Ende, Bd. I (Munin Verlag, Osnabrück 1976) p. 376,埋葬在法國的德軍士兵總計有42,000人,這一數(shù)字顯然比筆者在本章節(jié)中所給出的數(shù)字要高得多。請各位讀者注意,23,019這一數(shù)字并不包括因傷死亡的士兵。通常因傷死亡的士兵會占死亡人數(shù)的20%,由于缺乏醫(yī)療設(shè)備,在諾曼底戰(zhàn)場上,這一比例有可能會更高。此外,一些標(biāo)注為“失蹤”的士兵有可能已經(jīng)死亡。
^Der Heeresarzt om OKH GenSt d H/GenQu Az 1335 c/d (IIb), Personelle blutige Verluste des Feldheeres, Berichtigte Meldung für die Zeit vom 1.6.1944 bis 10.1.1945, T78, R414, F6383234. 通常情況下,德軍損失由以10天為一個周期的“十日報告”所呈現(xiàn)。這些報告的問題在于,有時候前線部隊上報Heeresarzt會出現(xiàn)延誤,即沒有在傷亡發(fā)生時統(tǒng)計傷亡人數(shù),而是等到上報Heeresarzt時才統(tǒng)計傷亡人數(shù)。一般而言,這樣的延誤并不會導(dǎo)致什么問題,然而在東線,這一延誤會導(dǎo)致嚴(yán)重的問題,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巴格拉基昂”行動期間,德軍十日報告的數(shù)字完全不可靠。對于此次作戰(zhàn)行動,Nachmeldungen可以給出全貌(建議查閱N. Zetterling & A. Frankson, Analyzing WWII Eastern Front Battles (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11, No 1, March 1998) page 181f.),但這種情況很少見。關(guān)于諾曼底的十日報告也是不完整的,然而,筆者此處使用的報告是法萊斯戰(zhàn)役結(jié)束四個月之后的德軍匯總報告。與最初的十日報告相比,這一匯總報告將1944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西線傷亡人數(shù)提高了2.4倍。筆者個人認(rèn)為這份匯總報告更加可信。
^在此期間,東線傷亡人數(shù)統(tǒng)計如下:71,685人陣亡,325,380人負(fù)傷,503,564人失蹤。Der Heeresarzt om OKH GenSt d H/GenQu Az 1335 c/d (IIb), Personelle blutige Verluste des Feldheeres, Berichtigte Meldung für die Zeit vom 1.6.1944 bis 10.1.1945, T78, R414, F6383234.
^HGr B Ia Nr 4043/44 g.Kdos, Wochenmeldung 19.6 – 26.6, 26.6.44, T311, R3, F7002166.
^HGr B Ia Nr 4320/44 g.Kdos, Wochenmeldung 27.6 – 2.7, 3.7.44, T311, R3, F7002175.
^HGr B Ia Nr 4595/44 g.Kdos, Wochenmeldung 3.7 – 9.7, 10.7.44, T311, R3, F7002183.
^HGr B Ia Nr 4860/44 g.Kdos, Wochenmeldung 10.7 – 16.7, 17.7.44, T311, R3, F7002194.
^HGr B Ia Nr 5110/44 g.Kdos, Wochenmeldung 17.7 – 23.7, 23.7.44, T311, R3, F7002204.
^HGr B Ia Nr 5360/44 g.Kdos, Wochenmeldung 24.7 – 30.7, 31.7.44, T311, R3, F7002214.
^HGr B Ia Nr 5690/44 g.Kdos, Wochenmeldung 7.8.44, T311, R3, F7002223.
^HGr B Ia Nr 6070/44 g.Kdos, Wochenmeldung 14.8.44, T311, R3, F7002225.
^J. Ludewig, Der deutsche Rückzug aus Frankreich 1944 (Rombach, Freiburg 1995) p. 128.
^8月中旬,總計87,000名士兵試圖從由德軍第1集團(tuán)軍所控制的區(qū)域撤離,其中有60,000人最終加入了第19集團(tuán)軍的撤離行列。Ludewig, op. cit p. 124f & 211.
^除了特別給出的資料外,請查閱原文中關(guān)于統(tǒng)計數(shù)字劃分的敘述。需要注意的是,下表中以斜體表示的數(shù)字為估計數(shù),但在電子版本中,該表格的數(shù)字并沒有斜體的區(qū)分。
^M. Hastings, Overlord (Guild, London 1984) p. 313.
^HGr B Ia Nr. 6388/44 g.Kdos. 21.8.44., T311, R4, F7004565. The exact formulation in German is: 10. SS-Panzer-Division: schwache Fu?teile, keine Panzer, keine Artl. 12. SS-Panzer-Division: 300 Mann, 10 Panzer, keine Artl. 1. SS-Panzer-Division: Vorl?ufig, noch keine Meldung 2. Panzer-Division: infanteristische St?rke nicht bekannt, keine Panzer, keine Artl. 2. SS-Panzer-Division: 450 Mann, 15 Panzer, 6 Rohre 9. SS-Panzer-Division: 460 Mann, 20-25 Panzer, 20 Rohre 116. Panzer-Division: 1 Btl.., 12 Panzer, keine Artl.
^HGr B Ia Nr 6457/44, Tagesmeldung 22.8.44, 23.8.44, T311, R3, F7002806. The exact formulation in German is: 1. SS-Panzer-Division. “LAH”: Schwache Inf.Teile, keine Panzer, keine Artl. 2. Panzer-Division: Etwa 1 Btl., keine Panzer, keine Artl. 12. SS-Panzer-Division: 300 Mann, 10 Panzer 116. Panzer-Division: 2 Btle., 12 Panzer, 2 Battrn. 21. Panzer-Division: 4 schwache Btle., 10 Panzer, Artl. Unbekannt
^例如M. Blumenson, Breakout and Pursuit (Washington D.C. 1961) p. 516. 此書的作者布魯門森(Blumenson)寫道在8月13日,第9裝甲師有260人。這一數(shù)字顯然令人難以置信。實際上,根據(jù)Gefechtst?rke的報告,8月22日,該師(不包括裝甲團(tuán)在內(nèi))總計有2214人。布魯門森所給出的數(shù)字涉及到了該師的重要單位被分離出去的時期,當(dāng)時,該師被分散部署在一片很大的區(qū)域中,使得師部難以掌握下屬單位的全部情況。布魯門森還寫道8月13日,第2裝甲師有2220人,這包括了2個裝甲擲彈團(tuán)、工兵營以及測算營(reckon battalion)。此外,這份報告并沒有明確說明這些數(shù)據(jù)是前線力量(Kampfst?rke,指在一線的戰(zhàn)斗類人員), 作戰(zhàn)力量(Gefechtst?rke,指作戰(zhàn)類單位里做好戰(zhàn)斗準(zhǔn)備的人員),日常力量(Tagesst?rke,包括所有隨時可以供單位調(diào)配的人員,臨時的附屬人員也包括在內(nèi)),實際力量(Istst?rke,包括單位中的所有人員,除此之外號包括休假與暫時隸屬于其他單位的人員,還包括那些被認(rèn)為在8周內(nèi)可以歸隊的傷病員), 還是口糧力量(Verpflegungsst?rke,即部隊奉命供之以必要物資的人數(shù)。因此,它可以包括病號、傷員、戰(zhàn)俘、非軍事人員和來自其他軍事組織的人員),當(dāng)然,這一數(shù)據(jù)很有可能指的是作戰(zhàn)力量,因為這些單位的報告通常給出的都是作戰(zhàn)力量的統(tǒng)計。
^關(guān)于德軍的人力分類,建議查閱開千歲所寫的文章《【如何計算德國國防軍的前線兵力】澤特林和弗蘭克森對東線的分析》了解詳情?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096386
^J. Keegan, Six Armies in Normandy (Penguin, London 1988) pp. 314–16.
^J. Keegan, Six Armies in Normandy (Penguin, London 1988) p. 316.
^N. Zetterling, Loss Rates on the Eastern Front during WWII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9, No 4, December 1996) p 902 and N. Zetterling & A. Frankson, Analyzing WWII Eastern Front Battles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11, No 1, March 1998) p 181f.
^G. F. Krivosheev, Grif Sekretnosti Sniat (Voenizdat, Moscow 1993) p. 203.
^N. Zetterling, Loss Rates on the Eastern Front during WWII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9, No 4, December 1996) p 898.
^Krivosheev, op. cit. p. 203.
^Gen. Der Artillerie beim Chef Gen.St.d.Heeres Ib Nr. 2610/44 g.Kdos, 27.8.44, BA-MA RH 11 II/v. 4.
^B. Müller-Hildebrand, Das Heer 1933–1945 vol III (Mittler & Sohn, Frankfurt am Main 1956) Anhang B.
^abHGr B Ia Anlagen, Totalausf?lle an Panzern, Sturmgeschützen und Sf.-Pak in der Zeit vom 6.6. - 27.744, BA-MA RH 19 IX/46. In the report, it is actually said that 23 Tigers had been lost, but I strongly suspect this is a typo and that the correct figure is 33.
^P. E. Schramm, KTB des OKW (Wehrmachtführungsstab) Bd. IV: 1.1.1944 – 22.5.1945 (Bernard & Graefe, Frankfurt am Main 1961) p. 330.
^P. E. Schramm, KTB des OKW (Wehrmachtführungsstab) Bd. IV: 1.1.1944 – 22.5.1945 (Bernard & Graefe, Frankfurt am Main 1961) p. 330.
^N. Zetterling & A. Frankson, Analyzing WWII Eastern Front Battles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11, No 1, March 1998) p 191.
^E. Lefèvre, Panzers in Normandy (Battle of Britain Prints, London 1983) p. 6.
^Entwicklung der Panzerlage bei Pz.Abt. 51 und 52 (Panther, 18.8.43, BA-MA RH 10/60.
^德軍似乎十分依賴西歐的鐵路網(wǎng)來進(jìn)行運輸,這就使得通過鐵路將受損的裝甲車輛運回德國本土進(jìn)行維修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至少在后勤補(bǔ)給方面,德軍確實依賴于西歐的鐵路網(wǎng)。在列車運行的過程中,許多列車都是前部裝載貨物,其他位置則是空載。因此,德軍可能期待著有足夠的運力可供他們使用。
^I. Gooderson, Allied Fighter-Bombers Versus German Armour in North-West Europe 1944–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14, No 2 June 1991) p. 223–5.
^由本書第6章《German tanks Employed in Normandy》所獲得的結(jié)論。
^根據(jù)本書第5章《The Effects of Allied Air Power》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盟軍作戰(zhàn)研究小組在8月份總計對129輛“豹”式坦克(包括莫爾坦的33輛“豹”式坦克)進(jìn)行了調(diào)查,其中只有36輛被盟軍火力命中(包括莫爾坦的20輛)。在德軍損失的IV號坦克中,可能有較大比例是因盟軍炮火而蒙受損失。但總的來說,“德軍有過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被盟軍炮火摧毀”這一假設(shè)成立的可能性很低,畢竟這些這些車輛中的絕大多數(shù)在8月時就已損失了。
^本書第5章《The Effects of Allied Air Power》的節(jié)譯可見與B站專欄《神話與現(xiàn)實——諾曼底戰(zhàn)役期間的盟國空地支援效率簡析(一)》一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570451?from=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