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你在b站看到關(guān)于《黑神話》有關(guān)疑似黃眉大王的“反八戒”最深刻的解釋。
一年前,《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在游戲圈投下一枚重型炸彈。引爆了國內(nèi)外的游戲話題圈。一年以后,新的實機(jī)演示來了,然而與其一同到來的,除了對游戲本身品質(zhì)的贊譽(yù)以為,還有的,是對視頻中,一個疑似游戲中黃眉大王的聲音,在9:14說到的理念的爭議。

注:以下對這段疑似黃眉大王的聲音的旁白,我簡明統(tǒng)稱為“黃眉”。
在各位看官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有兩件事我必須挑明。
1,如果你是抱有看熱鬧或者因休閑娛樂,隨意翻到這篇文章,你并不重視誰對誰錯的話,就不必往下看了。因為(對你而言)它可能會有些無聊。
2,這篇文章不代表權(quán)威或者絕對的對錯,我們?yōu)槭裁葱枰赞q證的方式看待問題,不是因為要杜絕二極管思維,也不是因為我們要追求什么所謂的“獨(dú)立思考”。而是我們能獲取的一切信息,可能都是未必客觀正義的,所以世間的所有人,都有可能被信息蒙蔽與欺騙。所以為了追求真理,我們只能選擇:唯物主義辯證法。所以,當(dāng)以這種方法看待宗教時,便很容易看到世間一切宗教自身的優(yōu)缺點(diǎn)。而如果你對這種思想和說法不屑一顧,那么這篇文章也可能是未必適合你的。
“還記得盂蘭會上,世尊說過:眾生之苦,多因不守戒律,放情縱欲。要我說:放屁!”
這個聲音不但否認(rèn)了佛教至尊的說法,他下面更否定了佛教中針對修行者的“八戒”。
此“八戒”非西游記里的“豬八戒”,

但二師兄的“八戒”,也就是豬悟能這個法名的來源,就是來自佛家“八戒”。
實際上,佛教戒律并不局限八種,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種,五戒、八關(guān)齋戒、沙彌十戒。
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薩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也就是48的十次方)。
而比較廣為人知的,對其下信徒規(guī)定的,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八戒則多出三種:六著香華,七坐臥高廣大床,八非時食。
十戒則多出:七不歌舞及旁聽(原“7坐臥高廣大床,8非時食”>>向后移動一位到8,9),十不蓄金銀財寶。
而這個疑似黃眉大王的旁白,他反駁八戒的理由則是:

——“不殺生,仇恨永無止息?!?/p>
——“不偷盜,強(qiáng)弱與我何異?”
——“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不妄語,夢幻泡影空虛?!?/p>
——“不饞酒,憂怖漲落無常?!?/p>
——“不耽樂,芳華剎那而已?!?/p>
——“不貪眠,苦苦不得解脫。”
——“不縱欲,諸行了無生趣。”
既然我們要使用——一種人類文明迄今為止,一種,由哲學(xué),與科學(xué),共同締造的最偉大的理論——《唯物主義辯證法》。我們就必須要“入世”,然后“出世”然后再左右正反中取折中。
首先是“入世”,先站在佛教的視角。
據(jù)《法苑珠林》卷一0六為: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布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yīng);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jīng)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佛教的本意是什么?或者說,我們需要先談?wù)摲鸾贪私洌ɑ蛘呤洌┑慕庾x。
在正向解讀里。
1不殺生。
禁止殺人,因為殺人者人恒殺之。也不能傷害一切有情眾生。不但戒直接殺害,而且也戒殺因和殺緣,如賣槍的人則是間接助殺者。
2不偷盜
偷盜的果報是貧窮。禁止竊取有主之物,無論是直接形式,還是間接形式,凡是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取不應(yīng)得的財物,都被稱為偷盜。
3不邪淫
簡單來說,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緣的娼寮妓院。
4不妄語
禁止說謊、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傷人、胡言亂語、花言巧語。凡是虛偽夸張,虛言掩飾,都屬于妄語。
5不飲酒
禁止飲酒,飲酒本身沒有罪,但飲酒會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從而引發(fā)其他罪惡,觸犯其他戒律。
6不涂飾
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裝會令人執(zhí)著色身。就男性而言……這還用我說?
7不歌舞及旁聽
在古代,舞蹈和音樂是一種奢侈品。并不是說,如現(xiàn)代人一樣買個隨身聽,MP4或者手機(jī)就可以享受音樂。在古代,每一場舞蹈和音樂的表演,都是一場絕唱。不貪戀世俗美妙的靡靡之聲音,應(yīng)該將這些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8不坐高廣大床
主要是提醒不要貪睡,不過度追求睡眠的舒適。
9不非時食
對于出家人來說,所有食物都是來自信徒的供養(yǎng),過午不食能減輕供養(yǎng)者的負(fù)擔(dān)。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從小就有父母教育說,餐桌上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nóng)民伯伯辛苦勞作種出來的。古詩《憫農(nóng)》也有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佛教信徒來說,“不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享樂式進(jìn)食”的行為,與吃飯“吃剩下”的浪費(fèi)行為,同等為浪費(fèi)(比如追求幾千塊的牛排,魚子醬,芽尖茶等等)。
10不蓄金銀財寶
資本主義的劣根性。(狗頭)
既然講過了正向解讀,自然就有反向解讀。但請注意,這里的“正向”與“反向”,并不代表“對”與“錯”。其只是一種解讀方向。也可以說,是佛教自身的優(yōu)越性,與,局限性。
在這一點(diǎn)上,我們需要肯定,那個疑似“黃眉老怪”的旁白,在佛教自身的理論基礎(chǔ)上,作出的突破。
如同陳勝吳廣,到近代的太平天國,在反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下作出的突破。
如同文藝復(fù)興,在反抗一神教唯我獨(dú)尊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突破。
以上兩者,同樣具備優(yōu)越性與局限性。
我必須要強(qiáng)調(diào)一下我的觀點(diǎn),無論是完全堅定支持“黃眉大王”的觀點(diǎn),還是完全堅定支持如來世尊說言“眾生之苦”緣由的觀點(diǎn)的人,都陷入了一種極端思想的轄制,認(rèn)為非此即彼,用人話說,叫“二極管思維”。我為甚要否定這種想法,您且聽我道來。
在看我的解讀的時候,你一定有99%的可能認(rèn)為,我在詭辯,但實際上,一切語言的通病在于“沒有把話說清楚”。世界上所有的話語都有三種解讀方向,正說,反說,折中說。我想說的,不過就是將這三種解讀方式提出來,用以參考借鑒,而并非奉為金科玉律。
那個“黃眉”的理論,從正向解讀來看,其優(yōu)越之處在于:
一·不殺生——“不殺生,仇恨永無止息?!?/h1>

這一上來就是重量級的炸彈:
“仇恨止息”的說法,出自《法句經(jīng)》雙要品章:
3.「他辱罵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若人懷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他辱罵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谷羧瞬粦咽切?,怨恨自然止息。
5.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慈愛方能止恨。這是永恒的真理。
以上是為了方便推廣的白話文譯文,而原句為:
〔三〕隨亂意行,拘愚入冥。自大無法,何解善言?
〔四〕隨正意行,開解清明。不為妬嫉,愍達(dá)善言。
〔五〕慍于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
將黃眉這句話延展開來:你佛教說要“不殺生”,可問題是,如果別人殺我,沒有法律幫助的情況下,我怎么辦?即便是法律,難道你支持廢除死刑嗎?
如果二人有血海深仇,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如果不終結(jié)對方,這個仇恨很可能會繼續(xù)延伸到下一代上,然后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在人身上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國家之爭。
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明王相”是殺相,其只是懲罰相。佛門是沒有殺生相的。至少明面上沒有。
我打一個比較冒犯的比喻,二戰(zhàn),腳盆和德國,那兩顆不扔下去,國會大廈那個旗不插上去,那些人不死,這些國家憑什么低頭,戰(zhàn)爭又憑什么結(jié)束?一個被納粹極端民族主義控制的國家,一個被軍國主義裹挾的國家,憑什么停下自己殺戮的步伐?
而不復(fù)仇,受害者又憑什么死能瞑目?作為樸素大眾,又憑什么原諒那些罪孽深重的戰(zhàn)犯!
我再進(jìn)一步,不以暴力和殺戮作為手段震懾!
憑什么!來阻攔!個人,燒殺搶掠!
憑什么!來阻攔!列強(qiáng),侵略征服!
我再再進(jìn)一步,不掀翻舊社會,舊有階級,老舊的既得利益者,趴在勞苦大眾無產(chǎn)階級身上吸血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如何建立新的,更親近窮苦大眾勞動人民的,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掀翻舊社會的統(tǒng)治,除了暴力與流血,乃至犧牲!別無他法!
這豈是一句可笑的“不殺生”能化解的?
二·不偷盜——“不偷盜,強(qiáng)弱與我何異?”

這更是誅心之言:《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p>
竊鉤者,偷雞的,盜狗的,為賊;竊國者,為諸侯,為英雄,為國王,為皇帝。對于竊鉤者,人們自然恨之入骨,見之喊打;然而,對于竊國者,就難得看到幾個人會憤怒了。老百姓的思想在這方面真的很奇怪(這一點(diǎn)在《大眾心理學(xué),烏合之眾》有很深刻的描寫),既統(tǒng)一,又矛盾。比如說,某某偷了鄰家的牛,這咋行呢?不送你去坐牢,也要讓你受盡千夫所指;然比如說將軍殺人呢,與上文聯(lián)動,血流成河,尸積如山,人們又公認(rèn)這是英雄,是元勛,是領(lǐng)袖了。細(xì)想來,總有點(diǎn)耐悶,難怪唐詩人曹松《己亥歲》詩中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竊國者所竊何物也?當(dāng)然不是山川草木、江海湖泊,這些是不用擔(dān)心竊走的。竊國者所竊為民權(quán)、民心、民意也。為了黨派利益,不顧天下眾生,憑著高壓手段與輿論導(dǎo)向,顛倒黑白、混淆美丑、指鹿為馬。久而久之,“喜鵲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夜鶯”(余杰語)。比如《水滸傳》中的皇帝就是最大的“匪”。這樣的精神竊賊著實可恨。所以說,竊民權(quán)、民心、民意之領(lǐng)袖,之政黨,即竊國者也。
也就是說,在這個語境里,人們崇拜與厭惡的,并不是“偷盜”這個行為本身,也不是“偷”了多少東西。而是行駛這個行為的人有什么樣的背景和能力——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這句話等于為偷盜披上了合法的理由,認(rèn)為既然“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那一定是我偷的不夠多,但問題是,偷盜本身是一種很復(fù)雜的社會問題,評價偷盜本身并不能流于表面。
打2個比方,
1)張三偷錢,為什么偷?因為社會沒有給他工作的崗位,沒有人需要他,哪怕他學(xué)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動手實踐能力極強(qiáng),有很多發(fā)明發(fā)現(xiàn),但沒有人需要,沒法掙錢。為了填飽肚子,所以偷。
2)李四偷錢,為什么偷?因為沒錢,為什么沒錢?因為被騙,或者孩子生病,或者天災(zāi)饑荒,所以偷。
2個人表象上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是“小偷”,但代表的實際意義,社會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就偷盜本身而言,如果將“偷盜”解釋為“不經(jīng)他人同意占有他人財產(chǎn)(無合法與非法之分)”。(注意,在這個語境下“偷盜”不代表非法性質(zhì)的“偷盜”。)我們反而還需要“偷盜”。因為對付壓迫者,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三·不淫行——“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h1>

大多數(shù)人看到這里的“有情”,可以指代“愛情”或者近似“愛情”的某種情感(因為與“淫行”結(jié)合論斷)。而“孽”則延伸解釋為“孽障”。
這句話理解起來可能會比較困難,有些人認(rèn)為這是(黃眉)指責(zé)“佛教八戒”話沒說明白,或者說,指責(zé)佛教將“愛情”曲解為“淫行”——很簡單,如果愛情是美好的,為什么佛家會反對和尚擁有“愛情”?并且引以為戒?
但我個人認(rèn)為,結(jié)合上下文,這里的“有情”,更可能還指代第二重意思,既是“有情眾生”。
因為有關(guān)“愛情”的部分,還在后面。
那么黃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不允許“淫邪”,那么一切“有情眾生”如何存在?如何繁衍?豈不都是“畜孽”?因為只有畜孽,才會喜愛荒淫無度。
黃眉在這個話題上,他指責(zé)——佛教過度重視“淫行”本身卻忘了人倫大道與眾生繁衍同樣是天理,按佛家這一套道理豈不是“存天理滅人欲?”所以為什么說“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p>
四·不妄語——“不妄語,夢幻泡影空虛?!?/h1>

不妄語很簡單,不說謊,但是后一句“夢幻泡影空虛”。
這“夢幻泡影”成語出處來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應(yīng)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通俗解釋意思就是: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世間法,都如夢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靄一樣的不可琢磨,無常變幻。同時又如同閃電一樣的快速變化。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不要執(zhí)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
看起來似乎沒什么問題,但黃眉的核心置疑依然直指要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萬物本源為空,從空中來,又歸于空。萬物之有也不是實有,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既然如此,也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滅。既然世間一切都是如同夢幻一般虛無,你約束門人“不妄語”,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面對虛幻卻選擇實誠,這豈不是要求別人相信虛幻就是現(xiàn)實?這豈不是典型的虛無主義?既然追求真實,就不能虛無,既然萬物皆虛,自然也不必以誠待人。
五·不飲酒——“不饞酒,憂怖漲落無常?!?/h1>

這話前半句是個人都看得懂,但后半句出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這是出自于佛學(xué)著作《妙色王求法偈》的一段話。因為有愛,所以覺得憂愁;因為有愛,所以覺得恐懼。若是放下愛,也就沒有了憂愁也沒有了恐懼。
這一點(diǎn)與上面的“有情”形成聯(lián)動,因為只有“有情眾生”才有“愛”的概念,無情眾生,譬如植物,石頭,既然“無情”也就無所謂“愛”,沒有“愛”自然也就放下了。
所以在佛教看來,人之所以有“憂怖”,便是有放不下,割舍不了的東西。
而在這里黃眉干脆不反駁了——因為他認(rèn)為無論誰,只要是“有情眾生”,則都有放不下的東西,便是西天佛祖,怕是也放不下自己的至尊之位。因為放下了,也就“無情”了,并不是成佛了,而是化成石頭和植物了。
但,問題是:為什么要“飲酒”?
正常人,其實并不喜歡酒的味道,大部分喝酒的人只是喜歡微醉的感覺。
如果有人身邊有喝酒的朋友,不是那種應(yīng)酬式的喝酒的話,喝酒本身是一種感情的宣泄,偶爾喝醉對于他們來說,可能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解壓。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酒某些時候扮演了脫下理性面具回歸感性生物的道具。
那么有趣的地方來了。既然酒是一種脫離自己面具的東西,讓人回歸本性。飲酒的人也普遍認(rèn)同“酒品見人品”。
這里,黃眉發(fā)出了一個酒鬼的靈魂拷問:為什么不能喝酒?
佛祖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zhí)著于妄想而不能證得?!?/p>
六祖慧能也講,眾生與佛的差別在于迷與悟,悟了就是明心見性,掃除一切塵埃或妄想,具有如來—樣佛性智慧自然顯現(xiàn),否則就是迷悟眾生。
由此可見,真實智慧是從自性流出來的。
既然酒能幫助人脫下虛偽的面具,看見本我,為什么反而你佛教反而不允許飲酒(請理解黃眉可能是一個老酒鬼的怨念,反駁這些觀點(diǎn)的話我后面再說)。
六·不著香華——“不耽樂,芳華剎那而已?!?/h1>

這個就很好理解了。不涂飾,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裝會令人執(zhí)著色身。
但問題是,古代,女性,著香華,化裝,是穿給誰看的?要知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耽樂”大概意思是:沉溺享受。出自《尚書.無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钡堑吠瑯涌梢孕稳荨暗返赖隆贝笠鉃槌聊缬谌蚀鹊赖?。
芳華剎那出自《法華經(jīng)》:佛前有花,名優(yōu)曇華,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開花,彈指即謝,剎那芳華。
剎那芳華此為形容女子的一句,紅顏易老,外在美麗只是剎那間。
也形容美好的事物轉(zhuǎn)瞬即逝,但卻如煙火一般絢爛而永恒。
由此可見,黃眉除了是老酒鬼以外,還是lsp。
但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中,黃眉指責(zé)佛教的點(diǎn)在于——佛教剝離了“周公之禮”在愛情中的合法性和神圣性?;蛘哒f,將“愛情”拆分成了“愛”與“情”。認(rèn)為“愛情”的“情”對于和尚來說是“犯戒”,而“愛”則結(jié)合了上面的“憂怖漲落無?!?。所以其實黃眉也懂“不負(fù)如來卻負(fù)卿”。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貪眠,苦苦不得解脫?!?/h1>

佛教中: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
生、老、病、死、五陰熾盛(色、受、想、行、識)為生理上的“苦”。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三種是精神上的“苦”。
所以故稱“苦苦不得解脫”。
其實這里已經(jīng)是黃眉在控訴了。
什么是怨憎會?
便是跟你無比討厭的人處在同一屋檐下,抬頭不見低頭見,想不理他還不行,委實煩人;煩得久了,也便是苦難了。這豈不是說的就是黃眉的頂頭上司嗎?
什么是愛別離?
愛別離是一種執(zhí)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若能看透這點(diǎn),愛別離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為。所以佛還說,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謂之“苦苦”。佛主張超脫苦樂,凡人偏偏不想如此無味,明知最終是分離。
以黃眉lsp的本質(zhì),怕不是有什么隱藏劇情。
什么是求不得?
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惱。其實若是雞毛蒜皮,一針一線,不得也就算了,頂多惱一陣子,算不得苦。世間最怕兩種求不得,一種是“得到再失去”,一種是“可望不可即”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yuǎn)遠(yuǎn)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里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這大概是黃眉在靈山經(jīng)歷的一切,唯有“貪眠”和偷偷“飲酒”才能逃避這些管制。
八·非時食(以及可能還包括十戒的7不歌舞及旁聽,10不蓄金銀財寶)——“不縱欲,諸行了無生趣?!?/h1>

這個同樣很好理解,“縱欲”暫且不談,“諸行了無生趣。”中的“諸行”出自佛教三法印。
即“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而自心取自心,覺困取幻有,幻有牽心識,分別有生滅,生滅續(xù)無明,無明成世界,諸法唯心現(xiàn),名“諸行無常”。
《涅盤經(jīng)》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說,所有事物的運(yùn)行都是無常變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與死的概念,才會感到所有事物的無常生滅;如果沒有生與死的分別,就不會感到諸行無常了。
這個理論表面上是黃眉為自己的“縱欲”做合法的開脫解釋,但是實際上,佛教的本質(zhì)是“禁欲”,從上面的“八戒”就可以看出。這個“黃眉”明顯就是六根不凈,明明都被閹了,還擱這兒想著“縱欲”。但是在這個觀點(diǎn)上進(jìn)一步:人為什么不能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呢?如果不以剝削和欺詐他人為手段,為什么人不能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呢?
人生來就是要死的,有情眾生也是終究會死的,漫天神仙佛陀也是會死的,人類文明也有消亡的那一天。
所以重點(diǎn)不是結(jié)局,正如取經(jīng)之路求來的不是真經(jīng),而是九九八十一難的親身經(jīng)歷。
以上是對黃眉觀點(diǎn)的正向解讀,接下來(可能)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結(jié)合了反向的折中解讀。
一·“不殺生,仇恨永無止息。”

這句話是看似有理,實則荒謬,以“殺”真的能“止仇”嗎?
斬業(yè)非斬人,殺生為護(hù)生?!皻⑸辈皇悄康?,重點(diǎn)是“止息”紛爭。
我們對一個罪犯判決死刑,并不是單純?yōu)榱恕皻ⅰ彼?,也不是單純?yōu)榱苏饝馗嗫赡艽嬖诘淖锓浮?/p>
而是為了讓罪犯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在現(xiàn)階段無法被原諒,他如果不死,我們拿什么來慰藉因他的罪而活著,卻飽受折磨的受害者?我們拿什么來祭奠因他的罪而死去的無辜的受害者?我們拿什么,來彌補(bǔ)我們內(nèi)心乃至社會所向往的,樸素的正義?
如果,一個死不足惜的罪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堅定的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犯下的錯誤,已無法彌補(bǔ),他自愿全心全意的接受,來自法律,法庭的一切公正的審判。
而如果,他也能獲得所有受害者的諒解,并且全心全意改過自新,愿意為投身人類美好未來建設(shè)奉獻(xiàn)自己的一切的覺悟。
這也許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級的,最永恒的正義。
在國家和民族層面,同樣如此。
最典型的兩個正反例子,一個是德國,一個是霓虹。
1939到1945年的二戰(zhàn)中:
德國國防軍陸??詹筷牎獏?zhàn)總計1789萬多人。
總傷亡1034萬,其中陣亡(KIA)223萬,失蹤(MIA)287萬。
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dá)193萬4820人。統(tǒng)計整個二戰(zhàn)期間,日軍死亡大概189萬
。
數(shù)據(jù)真實程度暫且不做討論,或許有差別但并不大。
223對189,說實話,差別不大。
但是很顯然,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諒解了,然而德國已經(jīng)從某些程度上,獲得了整個乃至世界,大部分人的諒解。
我在國外的游戲里,現(xiàn)在甚至有些波蘭人會和德國人開二戰(zhàn)的玩笑。
可是,日本沒有。
是死的人不夠多嗎?死得多了仇恨就止息了嗎?
并不!
因為思想!
1971年,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讓人意想不到是堂堂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竟然主動給猶太人紀(jì)念碑下跪,并且表示懺悔。
且不說僅僅一個下跪憑什么能撫平受害者心中的仇恨,但凡事不怕優(yōu)劣,就怕對比。
相比霓虹,自戰(zhàn)爭結(jié)束以來,從未有過官方性質(zhì)的道歉與懺悔。
哪怕連一次也沒有。
現(xiàn)在提起霓虹,提起那些獸行,哪個中……哪個亞洲人不是咬牙切齒,韓國,朝鮮,越南,以及很多東南亞國家。
所以殺戮永遠(yuǎn)不會止息仇恨。秦滅六國,非秦也,六國也。書同文車同軌,滅了六國的貴族,但沒有滅掉勞苦大眾百姓,反而因為秦制而讓普通人有了以軍攻上升的渠道。但同樣因為殺戮,軍功,“猝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在這個語境中,黃眉突破性的看到了佛家的缺陷,但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相當(dāng)于“因為吃飯會噎死所以我喝粥”而忽略了嗆死這種可能。
二·“不偷盜,強(qiáng)弱與我何異?”

這個就更可笑了,絕大多數(shù)人不認(rèn)同黃眉的理論就是基于這句話,而事實也是如此。
我再舉兩個例子:
1)張三偷錢,為什么偷?因為就是喜歡偷,家纏萬貫,坐擁豪車美妻,但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2)李四偷錢,為什么偷?因為沒錢,為什么沒錢?因為懶,不想工作掙錢,要活下去,就只能偷。
于是你能看見同樣是偷,但是在這個語境下,“偷盜合法”顯然不是盜竊者的護(hù)身符。因為他們的偷盜不是社會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影響下不得不做的,而是明知故犯,是明目張膽,無所顧忌。
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說什么“強(qiáng)弱與我何異”,簡直就是無恥之尤。
三·“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strong>
“你哪里是愛ta,你分明是饞ta身子,你下賤?!?/p>
皮一下,這句話同樣是從一個極端跳了另一個極端,“有情”離不開“邪淫”,但“有情”不單單只有“邪淫”。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yuǎn)方。
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也稱作《論愛情》)中,一共提出了七種愛情,或者說“有情”。
1、勇氣之愛(講述者裴德羅——被人們視為弱小的被愛之人)阿克琉斯為友人復(fù)仇不惜一死,是愛給了他勇氣,所以我們要愛。
2、精神之愛(講述者包薩尼亞,法律專家,是一個成年的同性戀,被人們視為追求肉欲的人)愛有天地之分,天之愛是精神之愛,是崇高的愛,只有男男之間才有,是美好的追求;地之愛是肉體之愛,是普遍的低級的愛,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愛,只有肉欲的愛。
3、功利之愛(講述者是鄂呂克西馬克,醫(yī)生,理性大于感性,是技術(shù)主義的代表)愛情是和諧的,是有規(guī)律的,是有用的,我們可以通過其中的規(guī)律得到愛情,也可以通過愛情得到別的有用的東西。
4、缺憾之愛(講述者是阿里斯托邦,喜劇家,而喜劇總是悲劇的內(nèi)核)人是被劈成兩半的,天生就該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不論肉體還是精神,我們都應(yīng)該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以此互補(bǔ),否則我們孤獨(dú),有缺點(diǎn),不完美。
5、完美之愛(講述者阿伽通,是成功人士,是十分優(yōu)秀的人)我們要追求完美,愛神就是完美的,愛情也是完美的,所以我們要追求愛,而且愛是有益于他人的,是可以從滿溢之處流向匱乏之處的,可以讓大家一起變的完美。
6、朝圣之愛(講述者是蘇格拉底)愛神不是完美的,介于神和人之間介于美和丑之間介于無知和有知之間,追求愛不是為了愛本身,是為了愛延伸的東西,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得到的美好、是追求到以后收貨的智慧和快樂,美好和永恒。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好的東西,而且是不朽的東西,愛所盼望的是永遠(yuǎn)擁有好的東西。愛必然是奔赴不朽的。
7、畸形之愛(講述者阿爾基弼亞德,醉酒之人的胡言,他愛著蘇格拉底卻又自慚形穢)愛情的美好沒有讓他變美好,反而讓他與美好背道而馳,離愛越來越遠(yuǎn),他矛盾而糾結(jié),愛在折磨著他。
什么是“有情”?源于體緣,終于情緣。這個“體緣”代表“荷爾蒙與費(fèi)洛蒙”或者“血緣關(guān)系”;“情緣”代表“愛情”和“親情”。
追求愛不是為了愛本身,是為了愛延伸的東西,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得到的美好、是追求到以后收貨的智慧和快樂,美好和永恒。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好的東西,而且是不朽的東西,愛所盼望的是永遠(yuǎn)擁有好的東西。愛必然是奔赴不朽的。肉體之愛是精神之愛的基石,精神之愛讓肉體之愛更崇高,二者不能單一存在,否則偏向肉體則墮落,偏向精神則虛渺。
四·“不妄語,夢幻泡影空虛?!?/strong>

黃眉在指責(zé)佛教戒條陷入“虛無主義”的時候,自己同樣陷入了虛無主義。
因為“夢幻泡影空虛”。既然一切都是虛妄,我為甚還要看破虛無?。恳驗樘摕o之后,不還是虛無嗎?
再進(jìn)一步:這就是虛無主義意識到真理雖然存在,但在實踐中不可達(dá)到,所以虛無主義將尋求真理的行為看成是徒勞的。
我再再進(jìn)一步: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諸位同胞們,兄弟姐妹們!你們絕對不能因為看不見康米主義勝利,就自怨自艾,自嘲自己是“修死在長城上的人”。只有能為明日的我們銘記,今天,才有意義。
五·“不饞酒,憂怖漲落無常?!?/strong>

我一度懷疑這句話說出來是給戴帽子的人消愁的,“憂怖”代表心念有愛,便畏懼憂慮可怖。
但實際上,愛同樣能給予人勇氣,我們不要因為害怕失去,或者已經(jīng)失去而“借酒消愁”。須知“借酒消愁愁更愁”。真的喝醉了,反而更加難受。
要是因為喝酒而做錯了重要的選擇,甚至去開車,那又是錯上加錯了。
六·“不耽樂,芳華剎那而已?!?/strong>

什么是愛情,發(fā)乎情而止于禮。可以享受,但不要享樂,可以沉浸,但不要沉迷。世間萬物不過均衡二字。再美麗的容顏也會老去,再華麗的樂章也會完結(jié),再熱鬧的席宴也會散去。就是宇宙也會寂滅,撕裂,崩塌。
但,我心永恒。
如果你有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不要辜負(fù)這份情感。
不要到了失去才來后悔,什么“五百年換來一次回眸”,什么“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你早干嘛去了?
七·“不貪眠,苦苦不得解脫?!?/strong>
八·“不縱欲,諸行了無生趣?!?/strong>

這兩個就沒什么好解釋的了,貪眠,縱欲,現(xiàn)實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我閉上眼睛,便看不見世間種種苦難,我沉溺放縱,便感受不到有人需要我的幫助。這就等同于鴕鳥心態(tài)(雖然我沒見過鴕鳥真的用這種辦法來躲避危險)。我一直覺得人生活著的意義就是挑戰(zhàn)自己,困難,不會因為你不去看它,就不來找你。世界上只有一種人不會失敗,那就是不努力的人。這個雞湯雖然聽起來又咸又膩,但是在我看來,失敗者,如同《老人與?!分械睦先艘粯?。
個把月捕不到魚,好不容易抓了一條大魚,卻被鯊魚,食腐動物強(qiáng)取豪奪了魚肉,僅僅剩下一個魚骨架,然后很快所有人都會忘記,一個年邁的老人經(jīng)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在海上,與獵物,與掠食者,與洋流,與自己老舊的身軀,與環(huán)境惡劣的大自然搏斗。

你能打敗我,你能戰(zhàn)勝我,你能用絕對的力量打贏我,你能用卑鄙的手段欺騙過我,但你不能讓我低頭。
縱是漫天神佛,也不行!
以上是我都會《黑神話悟空》新視頻有關(guān)黃眉旁白的八句解析。希望如果有因此感到困惑的人,這篇文章能解開你心中的疑問。
其實在最早游戲科學(xué)第一個視頻出來的時候,我甚至想過,我愿意不要錢,給他們白打工。也想親眼見證一代神話的崛起,想以后和人吹nb說第一個國產(chǎn)3a,有我的影子。這真是不知道是否印證那句“你,欲成前人未竟之事業(yè),求功德圓滿”。但后來我意識到或許默默的看著他們繼續(xù)前行,在網(wǎng)上以我僅有的水平為他們聲援,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文章語句和思想引用來源:
佛經(jīng)——法苑珠林、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法句經(jīng)、嚴(yán)華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
書籍——《會飲篇》《理想國》《黑格爾哲學(xué)》《大眾心理學(xué):烏合之眾》《共產(chǎn)黨宣言》《老人與海》《西游記》《孔乙己》
思想來源——b站up:哲學(xué)——羅翔說刑法、心醫(yī)林霖、嗑書的阿冉叔、智能路障、不正經(jīng)老絲;游戲——芒果冰ol;西游記——弓手冬郎。
戰(zhàn)爭傷亡數(shù)據(jù)來源:
德國研究網(wǎng)站統(tǒng)計,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tǒng)計,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zhàn)爭全史》
特別鳴謝:黑神話之悟空,游戲科學(xué)。
本文章為原創(chuàng),引用部分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會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