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工具箱】古哲學模型:終極的反思(學習筆記)


什么是哲學:對人生終極問題的系統(tǒng)性反思
古哲學:黑格爾(1830)之前的哲學
為何學哲學:【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如何學哲學: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學習思考前先要學會【停止思考】
中國古代思想模型:【內(nèi)圣外王】
西方古代哲學模型:【斯多葛哲學】
中西想通的思想模型:【對立與統(tǒng)一】
何為哲學
哲學:對人生終極問題的系統(tǒng)性反思
能反思的不少,對終極問題進行反思的人就少了,有能力進行系統(tǒng)性反思的人就更少了,這種人可稱作哲學家。
終極問題:
人生的意義,人活著的目的
我是誰?我從何而來?將往何處?
什么是意識、真理、善?
我們真的了解這個世界嗎?是怎么了解的?
我們應該如何思考,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有限與無限的邊界
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是否有統(tǒng)一性?
什么東西在驅動著萬物的運作,所謂的第一推動力是什么?
... ...
無用之用
出自《莊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哲學是務虛的,學習哲學是不能立即產(chǎn)生實際的收益的,為什么還要學習呢?因為學習哲學是【無用之用】
相當于操作系統(tǒng):哲學的作用不在于他的實用性,在于他對精神和意識的指導作用。
無用之用/用于不用
沒有什么東西是絕對無用的。一般我們把眼前的,及時的和直接解決問題的就被歸為有用,而遠方的,微冷的,不和當下厲害直接相關的稱為無用
無用之事為道,有用之事為術。無用之事是連內(nèi)功,有用之事是練套路。以無用至有用,以有用達無用。
做人要處于有用與無用之間,才與不才之間,該用才使在去用。當然能這樣選擇的前提是得有才。(用與不用)
資料:卮言堂 我讀莊子;《知魚之樂》王東岳
哲學與人
有很多的哲學和思想:
莊子的淡泊逍遙:終生不仕,以快吾志。
斯多葛:自律忍受痛苦。
伊壁鳩魯:自由享受快樂。
王守仁:世界萬物,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朱熹:格物致知。
曾國藩:誠、敬、靜、謹、恒。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苦難重重,延遲滿足感才是真理
李銀河:人生沒有意義,吃苦和不吃苦,結果都一樣,所以就應該讓自己傻一點,追求簡簡單單的快樂。
... ...
什么樣的哲學才是好的哲學?
諸多的哲學,并沒有絕對的真理,適合自己的哲學才是好的,每一種哲學的產(chǎn)生離不開這個人和時代的具體情況(辯證看待哲學,學習哲學之前,先懂得質疑哲學)
例1:家境富足的可能更傾向于追求“逍遙”和“隨遇而安”,但如果飯都吃不飽就去崇尚老莊的哲學反而會過的更艱難
例2:因為所處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不同,同一個人不同年齡階段都會崇尚不同的哲學
擴展資料 《人性的枷鎖》
停止思考
《當下的力量》:活在當下,過去不悔,未來不追
為什么要停止思考:
你不等于你的大腦。人是不可以停止思緒的,雜亂甚至消極的念頭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所以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大腦,會思考,也會停止思考。
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沒什么作用的,所以在人生重大考驗來臨前的時刻,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思想放空,讓思緒停下來,讓大腦恢復到最佳的狀態(tài)。
怎么做:經(jīng)常觀察自己大腦里的念頭,特別是重復性的思維模式,哪些念頭讓自己一直無法放松。具體方式:冥想;數(shù)呼吸
找到自己頭腦中反復出現(xiàn)的背景音,比如“今天又浪費了一天”,這會讓自己一直處于焦慮之中,無法真正的放松下來,活在當下,造成惡性循環(huán)。
數(shù)呼吸:
為什么數(shù)呼吸有效:通過人類腦來控制哺乳腦和爬行腦,呼吸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理功能,并且可以通過意識控制。【腦科學】
具體方法:佛家的安那般那法門,道家的吐納法都是研究如何控制呼吸的修行法門。簡單方法:吸氣,緩慢吐出之后(達到“空”的狀態(tài)),屏息數(shù)數(shù),憋不住了再呼吸調整下,多做幾組幫助快速平靜下來,注意用腹式呼吸,能數(shù)的數(shù)越多,表明思緒越少(安那般那法門簡化版)
內(nèi)圣外王
出自《莊子·天下》
引子:物質還是精神?出世還是入世?
內(nèi)圣外王:既能出世亦能入世
內(nèi)圣(理想主義):內(nèi)心深處致力于心靈的修養(yǎng)
外王(現(xiàn)實主義):社會活動中會積極承擔最大的責任,不逃避掌握權力,金錢與世俗的成就
怎么做:抬頭看天也要腳踏實地
哲學修養(yǎng)是可以用來應對人生重大命題的
專注當下其實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擴展資料《當下的力量》)
思考哲學問題 是 現(xiàn)實取得成就 的 必要非充分條件:
必要性:很多有成就感的人都喜歡思考哲學問問題
非充分:沉迷于思考哲學的人現(xiàn)實中都混得不太好
啟發(fā):人生的意義,并不是關上門思考出來的,而是走出去豁出來的
相關: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理論
擴展資料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斯多葛哲學
三個讓自己活的更快樂的心理技巧
消極想象
為什么要消極想象:更加從容的應對變化,比如當最壞的情況發(fā)生時,即使做出應對,把損失降到更低,并且不至于期望太高,影響情緒;避免【享樂適應】的現(xiàn)象。
是什么: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去想象發(fā)生的最壞情況,我們?nèi)绾螒獙Γ?/p>
比如考試前先想象自己沒考過怎么辦,表白前先想象被拒絕怎么辦
“想象自己只有三天時間可以生產(chǎn)在這個世上” 喬布斯
怎么做:列自己的“財富”清單,認真思考失去每一條之后自己該怎么辦?
沒有一種方法是真理,適當使用,不要極端
控制二分法
是什么:對于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保持100%的專注,對于自己不能控制的選擇徹底忽視
如何區(qū)分自己能控制的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常練習,日積月累,唯手熟爾
相關 人生課題分離;莊子“鼓盆而歌”
價值剝奪模型
是什么:人們不幸福的根源在于把快樂建立在了一個不牢固的地基上
怎么做:選擇更穩(wěn)定的人生錨點,比如信仰不斷的增強技能,探索學習知識的邊界。修煉自律和自控能力,積累人生智慧。
對立與統(tǒng)一
黑格爾哲學 正反合三段論
《道德經(jīng)》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正反合三段論: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包括三個階段,從發(fā)展的起點(正題),到孕育出自己的對立面(反題),然后“正反”二者最終會在相互對抗中形成統(tǒng)一(合題)
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都會有一種朝相反方向移動的傾向(“反”同“返”)
西方哲學術語描述: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對他自己的否定
為什么:帶著一個立場的觀點是無法反應事物全貌的,先要了解正反兩面,然后偏執(zhí)一面或統(tǒng)一起來,才更高明。
怎么做:訓練自己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思考同一個問題,看到矛盾雙方的全局,并且依然保持行動能力;放自己確定一個立場的時候,刻意嘗試從相反的立場去行動,借此產(chǎn)生突破。
比如很累的時候,反而要鍛煉身體;陷入逆境的時候,反而要更加開放自己
關于思考正反對立的案例有很多:
道可道非常道;有生于無,無為而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陰在陽之內(nèi),不在陽之對;五行相生相克
而對立最終會統(tǒng)一: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读瞬黄鸬纳w茨比》
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珴蓶|
"正確的反面是謬誤。但一種深刻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種深刻的真理。"——玻爾波粒二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