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和新安——王濤 劉廷龍書畫作品聯(lián)展座談會記|王永林
癸卯仲夏,兩個月內(nèi)四赴淝上,今天是應邀參加安徽省書畫院舉辦的“暢和新安——王濤 劉廷龍書畫作品聯(lián)展”座談會。又是舊雨新知相聚一堂,參觀畫展,暢敘藝話也。

我于座談會的發(fā)言如下:
特別高興今天能來參加王院長﹑劉院長作品聯(lián)展的座談會,我兩個月內(nèi)已是第四次到合肥參加活動了。王院長﹑劉院長我們是老朋友,所以客套話我就不說了,直接來談談我對二位院長書畫的認識。

王院長是當代寫意人物畫的大家,他的人物畫,與潘天壽倡導的“素描加筆墨”的“浙派人物畫”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時代的原因,也受黃胄“速寫加筆墨”人物畫法的影響,所以他早年的創(chuàng)作,既有寫實的人物刻畫,又有筆墨的酣暢韻味。我認為,后來他向傳統(tǒng)經(jīng)典回歸了,近年來他對“梁瘋子”與八大的潑墨大寫意情有獨鐘、研究很深,而最重要的是,他能將“速寫加筆墨”與“素描加筆墨”巧妙地化入融合,而且了無痕跡,創(chuàng)作多是略其形駭,只注意人物的性靈,重在人物的傳神。神形多取法梁楷大寫意,但開臉及面容刻畫則因人物性格的不同,而時有簡略與精微的不同處理;布景山石與花草的筆墨多取八大,而在人物衣飾大筆頭潑墨的處理上,常常是梁楷、八大的意筆相互融合,經(jīng)常借鑒八大潑墨荷葉的方法,勁健老辣,酣暢淋漓,潤澤而能見筆,墨趣筆韻橫生。

王院長因為有早期美術學院嚴謹?shù)娜宋锂嬓误w造型的訓練,所以,他的這些大寫意人物畫作品,雖是放筆潑墨大寫,但人物的形體仍是精準的,并能縱肆酣暢而無野氣,是于大處得氣魄、小處見精妙的。王院長講他畫人物常是“得意忘形”,我認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得意略形”,他是集中精力于人物傳神處的描繪了。

王院長很擅長處理人物所處環(huán)境和周邊景物,潑辣大膽的筆墨,沉穩(wěn)厚重的色彩,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行筆,呈現(xiàn)的是一種寬博大氣的氛圍,是融人物于天地造化之中,特別是空間虛處宇宙感的處理,讓主體人物與周圍環(huán)境完美的結(jié)合,為觀者營造出更具豐富內(nèi)涵的境界。在用色上,他也是清新與古厚形成鮮明的對比。

王院長也醉心于書法,這不但使“骨法用筆”得心應手,還在每幅作品的題跋中,將每幅作品都賦予了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讓讀畫者能與他作心靈的交流。石濤曾經(jīng)講:“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后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王院長現(xiàn)在的畫也是“以氣勝”的,講一個有趣的事,我有次訪問王院長的留余堂,在畫室中看到他正在創(chuàng)作的《大江東去》,神采飛揚的巨幅作品邊上放著翻開的石濤畫冊,乍一看二者毫無關聯(lián),王院長卻說:“我畫大畫時,就喜歡看看石濤,就像寫字時就喜歡看看米芾一樣?!蔽腋v:“你這是端一杯酒在手,與石濤、米芾對飲,以壯豪情啊!”王院長說:“確是如此?!彼?,他以這股豪“氣”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如李白之詩、東坡之詞般的精氣神,他用大塊色墨的處理與精微細節(jié)的刻畫相結(jié)合,加之極具張力和靈活度的線條,所創(chuàng)作的畫面在筆情墨趣間形成了一種極具韻律的美感,使表現(xiàn)出的人物形態(tài)與精神境界,既有傳統(tǒng)文化凝重醇厚的古意,又有當代人所欣賞的時代美感,再配以書法長篇題跋的并美融合,這一切就形成了王濤式的、美的符號。

劉院長我稱他為藝術上的智者,他的藝術道路的選擇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是對書畫史總結(jié)后的一種自我認知,他是先在書法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繼而以書入畫,并以自己良好的詩文功底,以詩興融入畫境,成為集文人畫“三絕”于—身的畫人。我這樣講,并不是指他習畫是在書法成名之后,其實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還在軍旅的時候就已習畫不輟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后來的以書入畫,更突顯了他自身的長處,并形成了自己的面貌。這個面貌就是以詩造境,山水﹑花鳥﹑人物皆以書法為畫法,所寫皆從自然中來,但又都入六法,是以書入畫﹑詩書畫合一的當代文人寫意畫。

他的花鳥畫,得益于二位白石翁與缶廬先生,沈白石小寫意的清雅,齊白石大寫意的淋漓,吳缶廬以書入畫的沉酣,在他筆下妙能相融,成就了他清雅酣暢而又細致入微的畫風。
他的山水畫,則是由新安前輩,上溯明代吳中文沈和元朝遺民四家,特別是他的墨筆山水,不管是粗筆的抒寫,還是細筆的皴擦,都展現(xiàn)了他對傳統(tǒng)文人畫筆墨的深入探究;像王蒙的繁密郁茂、倪云林的精簡淡逸、黃公望的蒼渾骨法、吳鎮(zhèn)的淋漓墨韻,都在他腕下相合。而這些,都得益于他在書法上的高深造詣,所形成的骨法用筆。也就是五代荊浩講的:“生死剛正謂之骨?!边@個“骨”,既是指作品本身的用筆精準、有力,能充分表現(xiàn)自然的形質(zhì);還關乎人格修養(yǎng),要有剛正不移,力求內(nèi)心正直高尚的“風骨”,因為什么樣的胸襟畫什么樣的畫,金城就講:“學畫者之巧拙全在胸襟”,這是審美取向的問題。

劉院長還喜歡游歷,常帶隊寫生,去親近自然,面對大好河山,開眼界,拓胸襟,觀云煙之吞吐,悟造化之神奇,由此再引入書法用筆,自然就更多了幾分靈動之氣。同時,他更善于把生活中精微的細節(jié)描繪得自然隨意、輕松閑適,畫面上總是洋溢著詩意的韻致。我想如果不是他對大自然,對生活,以及對人情、世態(tài),有著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會,筆下是很難有如此豐富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

劉院長畫作上的題款也極有特點,常常是把文字與畫材相呼應,交織成為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機地襯托了畫,還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讓畫面充滿著古意和詩情。傳統(tǒng)的書法行筆是忌尖、滑、流、浮、輕、薄的,用筆如同做人要實、厚、重、沉、拙;拙比巧好,重比輕好,沉比浮好,厚比尖好,因此古人有“寧拙勿巧”之說,巧是小聰明,拙有時卻是大智慧。劉院長不管是在書法作品上,還是在畫作的題款中,都表現(xiàn)出了這樣的大智慧。

從今天這個展覽我們可以看出,王院長與劉院長他們這兩代院長的共同點是堅持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都是在為安徽傳統(tǒng)文脈的傳承做著他們積極的貢獻。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