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詩詞寶典——收尾篇

一、堅持(積累)
二、鼓舞(激情)
三、展望(信心)
四、總結?
一、堅持、積累
?1.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出處:北朝齊·劉晝《劉子新論·崇學》。
原文:“故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釋義:鑿井的人,都是從很淺的土坑開始挖的,最終挖成了極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幾乎都是從極小的地方開始的,只有堅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用法提示:如果輕視初始的細微積累,不屑于平日的具體努力,卻企圖于一朝之間突然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那只能是白日做夢。這個道理很常見,但是這句話不常見。它既講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用于勸學,也可用于謀事,也可用于學習方面,如培訓班動員大會、新員工入職儀式上的講話;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場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員工“將改革進行到底”“將項目建設到底”的時候,用起來言簡意賅、入木三分。
2.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出處: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大雅·蕩》。
原文:“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p>
釋義:人們做事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都會感同身受,一個新的事物興起,開始總是會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錯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更沒幾個人了。為什么那些關于“堅持”的名言警句還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復使用,或是寫在本子上,或是貼在桌子上,就是因為堅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寫作中,最適合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情況是: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需要繼續(xù)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開放。
3.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出處:戰(zhàn)國·莊子《莊子·逍遙游》。
原文:“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p>
釋義:如果水積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積蓄深厚的力量。
用法提示:水與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體,尤其是水,因為每天都看得見、摸得著,和生活息息相關,會讓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見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間帶有“也”字,會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語言聽起來也不會很生硬。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用在發(fā)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沒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績,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積薄發(fā),堅持到底。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p>
釋義:合抱粗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的,經過逐步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用法提示:為什么沒有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為這句太俗了。有的時候,用典不僅要用得準,還要用得奇,用不常見的話表達常見的道理,才會脫穎而出?!昂媳е尽薄熬艑又_”這類遠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一不是從細小的東西發(fā)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
5.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
原文:“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p>
釋義:精衛(wèi)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東海。象征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皽婧!?,即東海。
用法提示:精衛(wèi)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后世收錄之書不絕,如葛洪《抱樸子》、張華《博物志》等。茅盾認為,“精衛(wèi)與刑天是屬于同型的神話”,都“屬于道德意識的鳥獸神話”。為什么說是“道德意識”呢?因為這個故事彰顯了一種倫理道德品質,一種人類的永恒的獨有的精神氣質。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用于鼓勵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要努力堅持下去。比如,“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我們要不棄微末、不舍寸功,即使再難再苦,也要堅持到底。
6.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狀留》。
原文:“陽溫陰寒,歷月乃至;災變之氣,一朝成怪。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p>
釋義:河冰的凍結,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積土成為高山,不是一會兒的工夫就能完成。比喻:事物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形容成績取得實屬來之不易。
用法提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原始的出處就在“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不過,前者多說壞事,后者則常說好事。而“積土成山”,則出自荀子《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痹诠膶懽髦?,凡是與“量變”“質變”有關的事情,全都能用到這句話。比如,“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狈锤瘮《窢幮蝿菀廊粐谰碗s,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必須始終保持一份堅忍執(zhí)著,鞏固反腐敗取得的壓倒性勝利。
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出處:戰(zhàn)國·荀子《荀子·勸學》。
原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p>
釋義: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集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
用法提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投機取巧也許能夠贏得一時,但是終不長久??喟静蝗缈喔?,這個時代需要真正有能力,而且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只有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會“清風自來”。在公文寫作中,你可能見過太多強調量變的句子,而這句,則是強調質變。比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睆摹皦旱剐詰B(tài)勢”到“壓倒性勝利”,關鍵表述的變化標志著我國反腐敗斗爭成果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轉變。勢頭喜人,更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處:戰(zhàn)國·孟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孟子·告子上》。
原文:“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p>
釋義: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做事無恒心,難以收效?!氨蓖ā捌亍?,成語“一曝十寒”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厲害的還會用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比如孟子,他非常善于通過打比方來發(fā)表議論,所以他的文章一般都很有趣味。在公文寫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舉的這個是反面的例子,所以我們也要反著用。除了學習,這句話還可以用在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等多個方面。比如,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否則將會一事無成。
9.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出處:唐·魏徴《諫太宗十思疏》。
原文:“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釋義:有良好開端的實在很多,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的,卻十分少。形容堅持做好做完一件事情是大難事。
用法提示:李世民并不一直都是“唐太宗”,光環(huán)也有暗淡的時候,他也會懶惰,也會享受。所以每到這個時候,魏徵就會站出來?!吨G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次苦心勸諫,先揚后抑,頗有成效。在公文寫作中,可以用這句話來勉勵大家,堅持到底。對象可以是季度、年度項目,也可以是沒有時限的事情。比如,“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狈栏渖莶蝗菀祝覀儾⒉荒芤虼硕艞?。我黨必須一以貫之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向人民交出管黨治黨新答卷。
10.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處:戰(zhàn)國·荀子《荀子·勸學》。
原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p>
釋義: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比喻:學習工作貴在不斷積累。
用法提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不怕曲折,堅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終達到目的;在做事的時候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邁向自己的人生夢想殿堂。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重在積累,可以用在讀書、學習、工作、努力等各個方面。比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弊鰧W問是一件積少成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也是一個辛勞的過程。如果心浮氣躁、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做好學問的。
1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出處:戰(zhàn)國·荀子《荀子·勸學》。
原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p>
釋義:駿馬一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也能到達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比喻:做事應該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用法提示: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出自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后來也比喻賢才,如韓愈的《馬說》。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比較適合用在那種與人較量、比試的場合。比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笨萍几偁幘拖穸痰浪倩?,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更能持久。
1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戰(zhàn)國·荀子《荀子·勸學》。
原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釋義: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比喻: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輕言放棄。
用法提示:朽木,即如它的本義,腐朽的木頭;常比喻不堪造就的人,如《論語·公冶長》:“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痹诠膶懽髦?,這句話也比較長,也是在說堅持,不過它側重的是堅持與不堅持的對比、努力與不努力的對比,后面的內容也可以是與“對比”有關的。比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蔽覈鴱V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找準方向、緊抓不放,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1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原文:“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p>
釋義:如果對事情的完成過程能像對開始做它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做不成的事了。比喻:善始善終,才能成功。
用法提示: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在分享經驗時,強調了兩個字:下山。說明“上山容易下山難”,這也啟示人們,如慎初而未能慎終,往往容易釀成人生之憾。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來從正面鼓勵大家,要想避免功敗垂成,重在做到慎終如始。這句話還可以用在一個時間段即將結束的時候,也可以指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比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睆囊惠吔又惠吀傻挠薰?,到一錘接著一錘敲的釘釘子精神,都提醒我們:目標不變、方向不偏、干勁不減,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14.君以此始,亦必以終。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原文:“(楚莊)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蕩戶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允浅藦V先左?!?/p>
釋義:事業(yè)或人因此而興,也因此而亡。現多比喻:有一個好的開始,就要有一個好的終點。
用法提示:魯宣公十二年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邲之戰(zhàn),也叫兩棠之役。戰(zhàn)爭雙方是晉國和楚國,結果楚軍大敗晉軍。當時,楚國軍制分左廣和右廣,期間,楚莊王想乘坐右廣,被楚國大臣屈蕩阻止了,理由是應該從一而終。所以從那以后,楚國的乘廣就改以左廣為先。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用來強調既然有了一個好的開始,那么就要堅持下去,以期取得一個好的結果。比如,“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蔽覀円蕴な粲?、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jiān)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15.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原文:“《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对姟吩唬骸硪狗私猓允乱蝗?。’今甯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
釋義:仔細、謹慎地開始動手做某件事情,自始至終毫不怠慢,就不會有窘迫之患。強調既要有一個好的開始,也要堅持下去。
用法提示:《書》,指《尚書·周書·蔡仲之命》,不過文字略有不同,
原文是:“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币苍S左丘明覺得改寫之后的更符合《左傳》的氣質,或也許他所看到的《尚書》和今天的不一樣。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的特別之處在于,既強調了開始,也強調了結束,所以可以用在下一件事情開始之時。比如,“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九十多年來,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
?
二、鼓舞、激情
?
1.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出處:北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原文:“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釋義:拄著竹杖,曳著草鞋,輕便勝過騎馬;披著蓑衣,任憑煙云風雨,也要泰然一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
用法提示:蘇軾寫作這首詩時,已經是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了,但是他卻毫不在乎,即便是出門遇雨,他也能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箟耗芰^非一般人所能比。在公文寫作中,尤其是在部署類的文章中,這兩句詞可以用來鼓勵大家淡定地對待已經發(fā)生或者可以預見的困難,笑看前行之路,在攻堅克難中創(chuàng)造業(yè)績!無論對象是企業(yè),還是個人,或是國家,這兩句詞都能表達發(fā)言者的堅定信心!
2.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出處:唐·尚顏《送樸山人歸新羅》。
原文:“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云山過海半,鄉(xiāng)樹入舟中。波定遙天出,沙平遠岸窮。離心寄何處,目擊曙霞東?!?/p>
釋義:廣闊無垠的大海沒有盡頭,揚起風帆向著目的地御風而行。比喻:前途無量,堅持下去,理想必將實現。
用法提示:這是唐代僧人尚顏送給外國友人的友善祝詞。在公文寫作中,尤其是在新的一年,萬物向新,對于各行各業(yè)的人們來講,新一年的征程開始揚帆,新一度的航行開始起錨,此時,就可以用這聯詩為大家鼓舞士氣、遞送祝福,鼓勵大家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
3.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出處:唐·李白《上李邕》。
原文:“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釋義:大鵬總有一天會乘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霄云外。形容詩人豪情滿懷、直沖青云的志向。
用法提示:曾經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白贈給李邕的干謁詩,然而并不是。那時李白還年輕,游渝州時,謁見了刺史李邕,但李邕不怎么待見他。臨別之際,李白便寫了這首詩。這一聯是化用了《莊子·逍遙游》中“鵬”的典故。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來表示只要遇到機會,就會乘風而上,必將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比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睓C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4.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出處:近現代·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原文:“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釋義:不登臨長城關口就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經征戰(zhàn)了二萬里。形容一種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
用法提示:這里的“不到長城”有表和里兩層含義,表面上的意思是沒有登臨長城關口,內在的意思是不去北上抗日。所以說,這兩句詞還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北上去抗日前線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兒。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詞可以放在最后一段的段首,用來表示決心,激勵自己和大家,一定要走到最后、獲得成功。比如,“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秉h和紅軍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于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zhí)著。
5.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出處:近現代·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原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p>
釋義:險要關隘、漫漫長路確實都像鐵一般難以逾越,不過不要緊,現在讓我們重整旗鼓,出發(fā)向前。表達了作者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躍然紙上。
用法提示:我們都聽過劉歡的那首《從頭再來》:“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备柙~很好,氣勢也很豪邁,但卻不適合用在公文之中。在公文寫作中,無論是書面材料,還是講話材料,“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詞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都是非常振奮人心的,尤其是涉及重組、改革等相關問題時,用之最佳。
6.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出處: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八)。
原文:“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p>
釋義:要經過千遍萬遍的過濾,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才能淘盡泥沙得到閃閃發(fā)光的黃金。以前比喻:是金子遲早是會發(fā)光的;現在比喻:歷盡辛苦之后,終會得到回報。
用法提示:劉禹錫一口氣共寫了九首《浪淘沙》,這是第八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詩人通過具體的形象,概括了從自我經歷中獲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啟示。在公文寫作中,要注意“雖辛苦”和“始到金”之間的轉折和對比,這樣的詩句煽動性一般都很強,無論是用在自己的總結報告里,還是用在領導的講話稿里,都能起到加油鼓勁的作用。這里再給大家演示一種用法,比如,我們大多時候都是在“千淘萬漉”,但是終將“吹盡狂沙”。
7.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出處: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原文:“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禍?;剡€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p>
釋義:如不信時請看下棋的人,輸贏還得等到局終才見分曉。比喻:輸贏成敗,只有到了結局才會知道。
用法提示:人生路漫漫,路上的很多事情,不到結束的時候是不知道誰輸誰贏的。其實很多時候,困難遠沒有你想象的可怕,勝利也沒有你想象的遙不可及。輸贏的定局,絕大部分取決于你相信什么。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成功就是早晚的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失敗者,那么你只能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生活。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適合用在表示一年開始或一項工作開始的文章中,尤其適合收尾。比如,“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蓖緜?,我們終點見。
8.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處:唐·杜荀鶴《小松》。
原文:“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p>
釋義: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云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云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比喻:也許現在還籍籍無名,但終有一天會名揚天下。
用法提示:松樹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植物,在詩人筆下的出鏡率很高。但杜荀鶴獨辟蹊徑,寫“小松”,自喻之意不言自明。也許很多人不看好我們,沒注意過我們,但是我們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該像小松一樣,不斷地從土壤中汲取水分和養(yǎng)料,不斷地朝太陽的方向探望,最終才能成為棟梁之材。在公文寫作中,小到一人,大到一國,這條道理都適用。將這聯詩放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很能起到鼓舞作用。比如,“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彪m然我們現在的工作成績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但是未來我們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9.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出處:南朝·沈約《詠芙蓉詩》。
原文:“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p>
釋義:水池中的水之所以發(fā)出綠光,是因為在等我釋放紅光。展現了詩人自信的神情和清高的品格。
用法提示:沈約所處的具體年代實在是很難界定,他的一生七十多年,經歷了南朝的三個朝代:生于宋、仕于齊、盛于梁。所以他的詩,可以說是“漸入佳境”,越到后面越華麗。比如這首,又紅又綠,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本是大忌,無論是穿衣還是作詩,但在沈大文豪的筆下,卻毫無違和感,反而有“畫龍點睛”之妙。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更適合用在寫于年末的文章中,表達“最后一公里”的意思。比如,“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比缃翊缶忠讯?,成功只待我們最后一步了。
1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處:唐·杜甫《望岳》。
原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
釋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下面的群山,豪情滿懷。形容一種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用法提示:杜甫的詩歌大多數都有明確的紀年,有的即使沒有標明哪年哪月,也會有清晰的線索。這首《望岳》,普遍看法認為,這是杜甫現存詩歌中創(chuàng)作時間最早的作品。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聯,明顯來自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尤其是“會當”一詞,能夠傳達出對未來無限的信心。另外,它也可以用來表示高瞻遠矚。比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經濟貿易和國家關系上應該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增信釋疑,通過平等協商來擴大合作,解決問題,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11.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出處:北宋·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
原文:“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釋義:到現在已幾千年了,誰又能與他們所建立的豐功偉業(yè)一爭高下呢?一是形容對伊尹、姜尚等人的崇拜,二是形容對未來的無比信心。
用法提示:考中進士的王安石自愿在外為官十余年,為的就是體察民情,為百姓、為國家做些實事,但是一直沒有得到變法的機會。就在這時,宋神宗即位了,王安石直接拜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詞可以用來形容如今正在做的事業(yè),是“功在千秋”的。比如,我們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既要做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績,也要做潛績,如此方能實現“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12.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
出處:北宋·司馬光《之美舉進士寓京師此詩寄之》。
原文:“結發(fā)聲華盛,無疑屈未伸。何妨久垂翅,從此欲驚人。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行當解故褐,不惜化京塵?!?/p>
釋義:雄鷹乘著東風直上天際,大鯤借著海浪順勢而起。比喻:年輕人要有遠大志向,在時代復雜的潮流中要與時俱進、乘勢而起。
用法提示:能夠考中進士,在古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今考上大學可風光多了。尤其是在宋朝,那個文官“稱霸”的時代,一旦有人高中進士,就會有各種的作詩祝賀、當面恭賀。不過可惜,這個“之美”的身份還不甚明了。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來表達對未來的無限信心,展望自己會像鷹、鵬一樣,展翅高飛,遨游天空。比如,“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在經濟全球化面前,人們不是完全被動、毫無作為的,而是可以引領世界發(fā)展大勢,主動而為,為增進人類福祉做出貢獻的。
13.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
出處:戰(zhàn)國·尸子《尸子·恕》。
原文:“農夫之耨,去害苗者;賢者之治,去害義者?;⒈x,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
釋義:虎豹的小獸還未長出有花紋的皮毛,就有吞食牛的勇氣;天鵝的幼鳥羽翼尚未豐滿,已有遨游四海的雄心。比喻:杰出人才開始就具有遠大的志向。
用法提示:尸子,原名尸佼,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尸子》中有“宇宙”一說,是迄今在我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來鼓勵新人,或寄希望于新的項目,雖然剛剛開始,但是新人(或新事物)一定會有一個輝煌的未來。比如,“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惫步ā耙粠б宦贰?,我們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fā)展方向不斷前進。
14.壯士心是劍,為君射斗牛。
出處:唐·孟郊《百憂》。
原文:“萱草女兒花,不解壯士憂。壯士心是劍,為君射斗牛。朝思除國讎,暮思除國讎。計盡山河畫,意窮草木籌?!?/p>
釋義:壯志的心像寶劍的光芒,直沖云霄,貫通星辰。形容決心要做一番大事業(yè)。
用法提示:據說孟郊這一生只有過一天的舒心日子,就是他進士及第的那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彪m然那年他已經四十出頭了。其他時間,孟郊都是在“百憂”中度過的,不是憂這個,就是憂那個,故有“詩囚”之稱。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用作文章結尾處的鼓勵之語最合適不過,是壯士,就要有射斗牛星之心;不做成事,誓不罷休。比如,“壯士心是劍,為君射斗牛?!敝袊鴫羰俏覀兊?,更是青年一代的。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15.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
出處:南宋·文天祥《生日和謝愛山長句》。
原文:“故人憶我能遠來,虹光滿袖生瓊瑰。一杯相屬慰岑寂,使我發(fā)笑愁顏開。簸揚且聽箕張口,丈夫壯氣須沖斗。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p>
釋義:夜深,我拂拭寶劍,寶劍發(fā)出的碧光寒氣逼人;我與你握手相互約定,共赴戰(zhàn)場。形容揚眉劍出鞘、丈夫赴國難的壯懷豪情。
用法提示:先不說別的,就看詩題中的“生日”二字,夠現代吧!這說明,南宋時期的某些口語,已經和現在差不多了。謝愛山是文天祥的好朋友,文天祥給他寫過很多詩,如《別謝愛山》。在公文寫作中,這一聯詩重在表示大家一起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可以是上級與下級,領導與員工,或者民族、國家之間。比如,“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16.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出處: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原文:“息駕非窮途,未濟豈迷津。獨立大河上,北風來吹人。雪霜自茲始,草木當更新。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釋義:若不是嚴寒的冬天,白雪覆蓋了大地的一切,又怎會有陽春三月萬物復蘇的欣欣向榮。形容冬景自有其獨特之處。
用法提示:蒲津關是一個古關,作為黃河重要渡口和秦晉之間的重險之地,最晚從戰(zhàn)國開始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與它有關的人物、事件足夠寫一本書:韓信追擊魏豹,七國之亂中七王約定從此關入,曹操西攻馬超、韓遂……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飽含哲理,可以用來講道理,或者作為激勵之語:美麗的陽春是經過肅殺的嚴冬才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同樣,越偉大的成功越要經歷艱難困苦。比如,“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睂嵺`證明,深度貧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扎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zhàn)勝的。
?
三、展望、信心
?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出處: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釋義: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用來形容,有遠大理想,便要想辦法去實現它。
用法提示:王之渙用洗練精辟的語言,饒有理趣地闡述了“如想望遠須得登高”的道理,從而成為千古傳誦的格言警句,向來被人們視作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象征。可惜,今天位于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面黃河東岸的鸛雀樓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鸛雀樓了,而是后人重建翻修的。在公文寫作中,可以用這聯詩表達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想看到好的風景,就要上樓;想得到好的成績,就要前進。比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新的一年,未來無限,我們要繼續(xù)昂首奮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新的天地,推動××事業(yè)再上新臺階。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出處:北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不擔心層層浮云遮擋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比喻:要想不被瑣事困擾,不被困難圈住,就要站在最高一層,居高臨下,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用法提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王安石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他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也難怪,王安石作這首詩時,才三十歲,初涉宦海,年輕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著登飛來峰的機會,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各有分工?!坝F千里目”描寫的是將來時,“不畏浮云遮望眼”描寫的是現在時,不過兩句的用法與效果是一樣的。
3.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處:戰(zhàn)國·孟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孟子·盡心上》。
原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p>
釋義:(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寓意:每前進一步,看到的景色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不斷進步。
用法提示:這表面上是在說東山、泰山之高,實際上是在說人的眼界,即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要用高人一等、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的對象可以是工作業(yè)績,也可以是自身素質等,這樣的好句子可謂不可多得,所以趕快加入收藏夾吧!順便說一句,元稹《離思詩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就是化用的“故觀于海者難為水”這句話。
4.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出處:西漢·劉邦《鴻鵠歌》。
原文:“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釋義:天鵝飛向天空,一下就能飛數千里。比喻:人有雄才大略。
用法提示:能夠確定為劉邦所作的詩,目前只有兩首,一首是《大風歌》,另一首就是《鴻鵠歌》了。這首詩是劉邦對著戚夫人唱的,背景是他想讓劉如意代替劉盈成為太子,而在張良的建議下,呂后請出了商山的四位賢士,即“商山四皓”,改立太子之事這才作罷。第一句中的“鴻鵠”,其實就是天鵝,這里指代劉盈。陳涉曾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句,流傳至今。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作對別人取得成績的夸獎,比如,某國近年來發(fā)展迅速,頗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之勢;也可以作為對自己團隊的鼓勵,比如,做人如果沒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我們要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的志向,相信自己做成事,才能做成事。
5.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原文:“(齊威)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p>
釋義:這鳥不飛則罷,一飛就直沖云天;不鳴叫則罷,一鳴叫就震驚世人。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就做出驚人的成績。
用法提示:這是齊威王回復淳于髡的問話。不過,這個故事的版本也有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史記·滑稽列傳》,但最早的卻是《韓非子·喻老》,不過兩位男主不再是齊威王和淳于髡,而是楚莊王和伍舉?!埃ǔf)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痹诠膶懽髦校@句話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包含安慰和展望兩種意思。比如,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績,但是不要緊,以后我們會“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
6.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出處:唐·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原文:“今年游寓獨游秦,愁思看春不當春。上林苑里花徒發(fā),細柳營前葉漫新。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p>
釋義:我在這里向著遙遠的洛陽,對著春天的景物說,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時候,明年一定要加倍地還給我一個更美的春色?。⌒稳輰γ髂?、對未來的無限希望。
用法提示:唐朝的詩人多如繁星,初唐就已嶄露頭角的也不少,比如著名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在“文章四友”中,杜審言絕對算不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他有一個真正是佼佼者的孫子——杜甫。杜審言一生以詩聞名,更以狂聞名,這首詩中便有些蛛絲馬跡。在公文寫作中,這種在當時看起來狂但是在后世讀起來豪放的詩句,特別適合放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用于激勵聽眾,展望來年。尤其是“明年春色倍還人”一句,頗有幾分明年成績更勝今年的意思。
7.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出處: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p>
釋義:潮水上漲,兩岸之間更顯寬闊;順風吹來,一條白帆正好高懸。比喻:未來的路一帆風順。
用法提示:這首詩最早見于唐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后來被歷代“詩選”“詩評”“詩辯”等書所輯錄。那是一年冬末春初,王灣由楚入吳,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有感成詩。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適合用于表達“未來可期”,在新年伊始可以,在年末的時候也可以。比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敝袊枚嗄甑母母锇l(fā)展,向世界展現出了與時俱進的勃勃生機和繁榮發(fā)展的脈動活力,奮斗的中國正逢其時,追夢的我們未來可期。
8.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出處:近現代·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
原文:“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p>
釋義:那前村墻壁上留下的累累彈痕,把這里的景色裝點得更加美麗。形容對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信心。
用法提示:大柏地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地方,毛澤東同志曾率領紅軍主力在這里取得了由井岡山轉戰(zhàn)贛南以來的首次重大勝利。不過,這首詞卻不是寫于勝利之時,而是四年之后,毛澤東同志重返大柏地的時候,面對昔日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觸景生情,欣然命筆,寫下此詞。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詞可以用來表示,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裝點眼前這片江山,讓今朝甚至明朝更加好看,特別適合用于年末工作總結和新一年的工作部署。比如,“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蔽鹜蛱斓目嚯y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復興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美畫卷正鋪展開來。
9.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出處:唐·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一)。
原文:“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釋義: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比喻: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用法提示:李白一共寫了三首《行路難》,句式、字數都不一樣,但是抒發(fā)的感情、詩作的風格都差不多。第一首《行路難》,尤其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币宦?,廣為流傳,通俗易懂。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詩特別適合用在最后一段段首,鼓勵大家毫不畏懼地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用青春和汗水創(chuàng)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跡。
10.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出處: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字本《毛澤東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親自批注道:“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痹婎}也作《殘句》。
釋義:我自信我的一生將有二百年,那當然以手擊水就是三千里。抒發(fā)了作者不畏艱難、奮發(fā)圖強的豪情壯志。
用法提示:這一聯是毛澤東同志年輕時寫下的,全詩已經想不起來了,就只記得這么兩句。但僅從這一聯“殘句”中,我們就能看出詩人的恢宏氣魄。這兩句詩的面向對象最好是青年學子或者剛入職的新員工,鼓勵他們要以最豪邁的姿態(tài),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11.天生我材必有用。
出處:唐·李白《將進酒》。
原文:“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p>
釋義: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體現了一種高度樂觀的心態(tài)。
用法提示:無論什么樂府舊題,只要被李白看上了,那他寫的基本上都是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秾⑦M酒》就是一個樂府古題,李白之前、之后也有很多人都寫過,可惜在他的光芒照耀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在公文寫作中,用這句詩的時候最好結合一下大環(huán)境、大背景、大時代,需要注意的是“材”字,千萬不能寫成“才”字。比如,在今天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努力成為國家需要、民族需要、時代需要的人才。
12.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出處:清·曹雪芹《臨江仙·柳絮》。
原文:“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p>
釋義:多多借助好風之力,送我扶搖直上青云。比喻:抓住機會,實現夢想。
用法提示:在《紅樓夢》中,這首詞出現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薛寶釵的筆下,那是大觀園的最后一次詩會。當時,薛寶釵的心里也許另有所想,但是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可以用于鼓勵大家抓住大好的機會,不負青春,創(chuàng)造出一番大事業(yè)。比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毕M员本┒瑠W會為契機,把冰雪運動各個項目開展起來,讓冰上項目強項更強;把沒有開展的項目也開展起來,促進冰雪運動在我國全面開展。
1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出處: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原文:“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p>
釋義: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暉照樣可以映紅整個天空。比喻:即使老時,也還能有一番作為。
用法提示:這也是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的唱和之作。白居易的詩是《詠老贈夢得》,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劉禹錫便回信勸他,希望他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老年觀。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理解為無論什么時候努力都來得及,而不僅僅表現年老而已。比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希望廣大老同志珍惜光榮歷史、永葆政治本色,繼續(xù)以身作則,弘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
14.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出處:清·林則徐《出老》。原句:“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p>
釋義:大海以天際作為其岸,當我登上高山的時候我就是最高峰。形容一種舍我其誰的無比自信。
用法提示:這聯詩的
出處目前還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這是一副對聯,出自林則徐少年時一個關于巧對的佳話。當時,林則徐的老師帶著他們去游鼓山,一時興起便出了一句上聯:“海到無邊天作岸?!蓖瑢W之中只有林則徐對了出來,那便是:“山登絕頂我為峰?!痹诠膶懽髦?,這聯詩比較適合用在那種對內的場合,為大家樹立起我們必勝、必能實現目標的強大信心。比如,“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眰ゴ髩粝氩皇堑瘸鰜?、喊出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15.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處:清·李鴻章《入都》(其一)。
原文:“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閑情逐野鷗?笑指盧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釋義:這一萬年來都是誰書寫了歷史?即使是去三千里外,也要浴血殺敵、立功封侯。形容一種想要創(chuàng)造歷史的豪邁氣魄。
用法提示:李鴻章二十一歲入選優(yōu)貢,自老家安徽合肥入京,去參加第二年的鄉(xiāng)試。十首《入都》組詩便是他入京時所作,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誰、晚清歷史唯我是著”之意。在一定程度上,他也算是實現了當初的理想。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于鼓勵大家要做青史留名的人。這名,可以是創(chuàng)出事業(yè)的功名,也可以是一身正氣的清名。比如,“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青史留名與官階并無本質聯系,而是與做事相聯系。當官,當共產黨的“官”,只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于民。
16.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出處:戰(zhàn)國·孟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孟子·公孫丑下》。
原文:“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釋義: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能做成這件事情呢?形容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無比的自信。成語“舍我其誰”即出自此處。
用法提示:孟子曾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闭且驗槊献佑羞@樣的人格修養(yǎng),所以氣勢浩然才得以成為《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征。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中的“我”可以代指一個特殊的群體,后面的內容可以是時代背景,然后是“我”應該怎么做。比如,“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在這個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17.千載之勛,一朝可立。
出處:北魏·許謙《遺楊佛嵩書》。
原文:“因此而舉,役不再駕,千載之勛,一朝可立。然后高會云中,進師三魏,舉觴稱壽,不亦綽乎!”
釋義:把握好機遇,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勛。比喻:機會難得,時不我待。
用法提示:許謙是北魏的開國功臣,也是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當時后燕慕容垂來攻北魏,許謙便寫信給后秦雍州刺史楊佛嵩,希望他能夠助一臂之力,并許以關內侯。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作勉勵之語,表示時機正確,正好建立一番大的功業(yè)。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是我們國家發(fā)展史上至關重要的節(jié)點,“千載之勛,一朝可立?!睆V大干部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創(chuàng)造出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yè)績。
?
四、總結
?
1.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出處: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原文:“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釋義:回望上山時走過的林間小路,蒼蒼茫茫,一片青翠。比喻:歷經許多的困難與艱辛,最后終于站在勝利的制高點,再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雖然滿是坎坷與荊棘,卻依然美麗。
用法提示:“詩仙”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創(chuàng)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峰。在他的詩中,我們看不到悲傷與凄苦,只有瀟灑與豪邁。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在動員、宣講類文章中,用來鼓勵干部員工,勇于戰(zhàn)勝困難;也可以用在總結講話中,借此回顧一段時間以來的風雨征程,說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進而表達對干部員工的感謝之情。比如,“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毙碌囊荒?,新的開始,卻總忍不住回首過去的一年,回味一下那些曾經的瞬間。這樣的梳理會使我們更容易重溫自己的初心,增添繼續(xù)前進的動力。
2.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出處:明·唐寅《畫雞》。
原文:“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釋義:(雞)平生不敢輕易鳴叫,但一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比喻:平時沒有驚人之舉,關鍵時刻會讓世人刮目相看。
用法提示:也許唐寅的另一個名字更能牽動我們的記憶——唐伯虎,“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更是聞名遐邇。這聯詩的意思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差不多,卻比后者還要自信,因為其中有個“不敢”。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難免會顯得不夠謙虛;但是如果用在整個團隊身上,就可以表示對長久以來努力的肯定,又不失些許豪放之情。比如,“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贝蠹乙恢币詠矶荚谀牛欢孔兘K將帶來質變,促成爆發(fā)式的增長。
3.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出處: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
原文:“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p>
釋義:今天這么好的宴會真是美極了,這種歡樂的場面簡直說不完。形容相聚時的熱鬧場面。
用法提示:《文選》之所以又名《昭明文選》,是因為其編者蕭統(tǒng)英年早逝,謚號“昭明太子”,后又被追尊為“昭明皇帝”。最為重要的是,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如果沒有他和它,很多美妙的篇章,我們現在都看不到了。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詩可以作為一句結語,用在最后總結發(fā)言時,或對即將結束的見面、對話、會議、宴會等進行總結。比如,“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北敬螘h之所以能夠取得圓滿成功,離不開大家一貫的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和登高望遠的智慧。
4.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
出處: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原文:“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地冷葉先盡,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
釋義:沾滿灰塵的帽子還未洗滌,匆匆歸來后立即叩訪山門。形容一種歸來立即出發(fā)的急切心情。
用法提示:李白長期在匡山隱居讀書,所以他稱匡山為“舊山”。古時人們認為這是李白出游成都、重慶等地的歸來之作,但是近人認為他是因為沒有得到蘇颋的重用,所以回到舊山。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來形容一年結束或者某件事情結束之后,從夢想起航的地方再出發(fā),成績斐然,馬不停蹄。比如,“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苯詠砭媒浤ルy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事業(yè)發(fā)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
5.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出處:戰(zhàn)國·莊子《莊子·人間世》。
原文:“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p>
釋義:一個事物開始時單純細微,臨近結束時變得紛繁巨大。比喻:任何具有遠大前程的事業(yè),盡管在初創(chuàng)之時微不足道,等到將要完成的時候就一定會發(fā)展得非常巨大。
用法提示:毛澤東同志曾多次引用這一古語。1956年2月,董必武同志為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題詞就是“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在公文寫作中,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偉大的事物或者偉大的事業(yè),如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就是一個由“簡”到“巨”的過程。所以,在談論黨的歷史時,在說到中國的未來時,都可用之。比如,“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蔽覀冋谶M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前無古人的開創(chuàng)性事業(yè),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6.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
出處:當代·朱相遠《中華世紀壇序》。
原文:“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p>
釋義:文明的火種,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斷絕過的,只有我們中華文明。顯示出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
用法提示:曾有“四大文明古國”之說,即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而古巴比倫,只留下了一個“空中花園”的傳說;古埃及和古印度,則早已不復從前。只有中國的文明未發(fā)生斷裂,從遠古走來,一直到現在。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在與中華文明、文化相關的段落和文章中,能讓整篇文章的風格變得慷慨激昂、豪邁自信。比如,“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苯裉?,面對世界一體化的趨勢,面對別國的文化影響,我們絕不能讓自己的文化慢慢衰退和慢慢滅亡,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7.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出處:戰(zhàn)國·屈原《九章·涉江》。
原文:“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p>
釋義:壽命和天地一樣長,光華如同日月一樣。比喻:某人某事非常偉大,萬人景仰,青史留名,足以同天地日月相提并論。
用法提示:這是屈原沉江前的作品,不知道這“涉江”之名是否已經預示了結局。不過最后,屈原還是實現了他“與天地比壽,與日月同光”的人生理想。在公文寫作中,這一聯可以用來歌頌已經過世的偉人,還可以用來形容重大的事件,或者一種永恒的精神。
8.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出處: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原文:“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p>
釋義:自古以來青史留名的功臣誰不知道,今天看到當代人建立的功名更勝于古人。形容今人更比古人強。
用法提示:一生都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岑參曾兩次從軍邊塞,先是擔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掌書記,后來出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可惜都沒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不過他的詩歌成就卻得益于這兩次出塞經歷。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來鼓舞大家,當前所從事的工作事業(yè),即使不能填補空白、創(chuàng)造歷史,也不會比歷史差。比如,“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薄皟蓚€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全體中國人的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各國的擔當。
9.為國立功,可以永年。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申屠剛傳》。
原文:“將軍宜上應天心,下酬人望,為國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絕?!?/p>
釋義:為國家人民建立功勛,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得到延長。鼓勵為國立功,充分發(fā)揮人生價值。
用法提示:申屠剛是東漢、西漢之交的人物,他曾在王莽的新朝任職,后來成為漢光武帝劉秀的太中大夫。他的詩很能代表那個時代普遍的追求功績的昂揚拼搏精神。在公文寫作中,“為國立功”的可以是某些人以及他們做的某些事,所以這句話可以用來紀念去世的偉人,用來表彰英雄模范,用來勉勵任重的軍人等。比如,“為國立功,可以永年?!币慌忠慌能娙藗儯麄兡瑹o聞為國奉獻,是他們讓人民安心生活、工作,是他們讓中國脊梁更硬。
10.君王得意,一戰(zhàn)東歸。
出處:南宋·辛棄疾《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原文:“漢中開漢業(yè),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zhàn)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p>
釋義:攻占三秦之后的劉邦志得意滿,回向東進,為爭奪天下與項羽一決雌雄。形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要再接再厲。
用法提示:辛棄疾寫給友人的詞,幾乎都是既勉勵友人,同時也激勵自己,比如這首,還比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熬酢闭f的是劉邦,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也能夠像漢高祖那樣,收復失地,回到原來的地方。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詞既包含著對過去的總結,又有對未來的憧憬,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如果是上面總結、下面規(guī)劃的文章,這兩句詞最好放在中間;如果只有總結,則放在結尾便好。比如,今天,我們的改革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一定不能因此而停步不前?!熬醯靡?,一戰(zhàn)東歸。”我們要做到,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矢志不渝地將改革進行到底,再接再厲推動改革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