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俄羅斯帝國(第五期)

2022-08-13 23:08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俄羅斯帝國時期

四、安娜一世

安娜一世

政變奪位

(一)安娜一世是伊凡五世之女,生于1693年。弱智多病的伊凡五世迎娶薩爾特科夫家族的一位女子為妻,前后共生五個女兒,但成活下來的只有三個。長女葉卡捷琳娜遠嫁德國,次女安娜一世在15歲前一直和母親住在莫斯科近郊的伊茲麥洛沃村。少女時代的安娜一世喜怒無常、生性殘忍,1708年彼得大帝命令所有的皇親一律遷往新都圣彼得堡居住,安娜一世和自己的母親也離開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1710年安娜一世被彼得大帝許配給庫爾蘭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公爵,庫爾蘭公國位于波羅的海沿岸,其公國的統(tǒng)治者威廉公爵是普魯士國王的侄子,彼得大帝想通過聯(lián)姻手段加強俄羅斯帝國在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影響。庫爾蘭公國面積雖然很小但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如果庫爾蘭倒向瑞典則就是阻礙俄羅斯西進的一個橋頭堡,如果庫爾蘭倒向俄羅斯則是打開通向歐洲的大門。

在彼得大帝主持下威廉公爵和安娜一世在緬什科夫府邸舉行婚禮,1711年威廉公爵決定偕安娜一世返回庫爾蘭,可威廉公爵剛剛出圣彼得堡城就病死掉了,剛剛新婚四個月的安娜一世成了寡婦。彼得大帝命令安娜一世必須住在庫爾蘭,不許返回俄羅斯,還派一位名叫別斯圖熱夫的大臣監(jiān)督安娜一世,結(jié)果別斯圖熱夫變成安娜一世的情人。1726年一個名叫比龍(原名埃爾奈斯特·約翰·比尤倫)的年輕人出現(xiàn)在安娜一世的視野,是居住在庫爾蘭的德國人。1718年比龍進入庫爾蘭公爵府當差,最后被安娜一世任命為一處領地的行政長官,代替安娜一世管理當?shù)劐X糧等事物。此后比龍得到安娜一世賞識調(diào)回安娜一世身邊,1727年起比龍徹底取代別斯圖熱夫。在庫爾蘭將近20年的時間里安娜一世的生活按照當時歐洲皇室的標準是很清苦貧窮的,對這些年里俄羅斯帝國發(fā)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和政治上的更迭安娜一世幾乎一無所知。

(二)1730年沙皇彼得二世病逝,由于彼得二世沒有留下子嗣導致繼承人方面出現(xiàn)問題。最高秘密委員會的成員們集合在克里姆林宮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秘密委員會一共有7名成員,為首的是一等文官戈洛夫金公爵,四人來自多爾哥魯基家族,兩人來自戈利津家族。如果遵照葉卡捷琳娜一世的遺囑繼承人的順序依次是彼得二世的子女或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彼得二世沒有留下子嗣,那么應該讓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皇位??擅孛芪瘑T會不想讓伊麗莎白一世登基,原因是她代表彼得大帝以來推行的改革路線,如果伊麗莎白一世登上皇位洛夫金、多爾哥魯基、戈利津等家族保守派勢力必將受到打擊。此外秘密委員會在心理上對彼得大帝的后妻葉卡捷琳娜一世和他們的子女很反感,所以伊麗莎白一世這個方案甚至不予考慮。

接下來就是年事已高的彼得大帝前妻洛普辛娜、彼得二世未過門的未婚妻多爾哥魯卡婭、伊凡五世的次女安娜一世,秘密委員會挑來挑去認為安娜一世最合適,首先她是伊凡五世的女兒,其次安娜一世近20年來一直住在庫爾蘭,自然在俄羅斯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而便于控制,最后從年齡和資格上看也比洛普辛娜和多爾哥魯卡婭更合理。7個小時候秘密委員會宣布安娜一世繼承皇位,同時為了把權(quán)力牢牢抓在手中庫爾蘭派出特使帶去一份協(xié)議書要求安娜保證最高委員會的權(quán)力。協(xié)議書規(guī)定沒有秘密委員會的同意沙皇無權(quán)宣布對外戰(zhàn)爭或者講和,不準調(diào)整稅率和制定新的稅法,皇室的開支必須經(jīng)由秘密委員會批準劃撥,無權(quán)干涉政府官員的任免升降,不能擁有自己的領地,不經(jīng)司法審判無權(quán)剝奪貴族們的生命和財產(chǎn),無權(quán)任命繼承人。這實際上就把皇帝置于象征性的地位,但這對于安娜一世來講也不過是喜從天降,沒有絲毫的猶豫就簽署了這個協(xié)議。

(三)1730年2月15日安娜一世在隆重的歡迎儀式中來到莫斯科,當天莫斯科臣民向安娜宣誓效忠。在效忠儀式上大臣們的宣誓詞有所變化,由原來的“向皇帝陛下效忠”后又加上一句“向祖國效忠”,但安娜一世卻沒有像最高秘密委員會設想的那樣把大權(quán)拱手交出來,反而策動奧斯特爾曼伯爵聯(lián)合近衛(wèi)軍集合800多人包圍秘密委員會,強迫委員會宣布安娜一世登基前和秘密委員會簽訂的權(quán)力劃分協(xié)議無效,在威逼利誘之下秘密委員會被迫同意安娜一世的要求。安娜一世獨攬大權(quán)后第一件事就是解散秘密委員會,取而代之的是內(nèi)閣。此外安娜一世還成立秘密刑偵事務衙門以此取代彼得大帝創(chuàng)建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衙門(由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軍團演化成的司法刑訊機關),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秘密刑偵事務衙門獲得很大的權(quán)力,而領導這個衙門的不是別人正是安娜一世的情人比龍,除了比龍以外安娜周圍的另外一些寵臣也大多是外國人。

安娜一世時刻提心吊膽別人陰謀推翻她而再加強秘密刑偵事務衙門的權(quán)力,秘密刑偵事務衙門也利用幾乎是毫無限制的權(quán)力對莫斯科貴族進行大規(guī)模清洗,莫斯科貴族的勢力遭到沉重打擊。而且秘密刑偵事務衙門大肆濫用職權(quán),為了討取女皇歡心以各種借口大量逮捕關押很多人,甚至不惜采取捕風捉影的手段歪曲他人言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立案和逮捕。有人甚至因為做出某個手勢招致懷疑也被抓進刑偵事務衙門,這一時期通過秘密刑偵事務衙門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有兩萬多人,五千多人被捕后下落不明,被殺一千多人,這還不包括在流放和關押途中死掉的人。

(四)1728年彼得二世根據(jù)最高樞密院的決議將皇宮遷至莫斯科,1732年安娜一世將皇宮遷回圣彼得堡,并宣布恢復圣彼得堡的首都地位。安娜一世因自己沒有子女而外甥女安娜·利奧波德芙娜的子女為繼承人,同時指定比龍為日后的攝政大臣。1739年安娜·利奧波德芙娜嫁給布倫瑞克公國的統(tǒng)治者安東·烏爾里希公爵,1740年他們的兒子伊凡六世誕生,于是被安娜一世指定為繼承人。1740年10月5日安娜一世和比龍在晚餐時感覺不適,就此病倒。10月16日安娜一世把比龍和奧斯特爾曼二人召進皇宮宣布遺詔,指定兩個月大的伊凡六世為皇位繼承人,同時指定比龍為攝政王,次日晚9時安娜一世因痛風去世。

五、伊凡六世

伊凡六世

(一)伊凡六世是布倫瑞克的安東尼·烏爾里希公爵的長子,他的母親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是伊凡五世的外孫女,也是女皇安娜一世唯一的外甥女。1740年伊凡六世的姨祖母安娜一世在臨終時收養(yǎng)伊凡六世,并宣布伊凡六世是繼承人,同時安娜一世還宣布自己的情人庫蘭公爵恩斯特·約翰·馮·比龍擔任攝政王直到伊凡六世成年。事實上安娜一世為了確保自己的愛人在自己死后能享有權(quán)力和影響力選擇還是嬰兒的伊凡六世作為繼承人,而不是伊凡六世的母親。1740年10月28日安娜一世去世,第二天伊凡六世加冕為沙皇,比龍也成為攝政王。然而無論是伊凡六世的父母還是大多數(shù)貴族都不接受比龍掌權(quán),身為安娜一世情夫的比龍樹敵無數(shù),在宮廷內(nèi)極不受歡迎。三周后比龍便在伊凡六世父親的策劃下倒臺,1740年11月8日拜倫在臥室內(nèi)被皇宮禁軍首領米尼赫抓獲,被放逐到西伯利亞。之后伊凡六世的母親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被選為新任攝政王,不過實權(quán)還是掌握在米尼赫等禁軍將領手中。米尼赫掌權(quán)后不久即被奧斯特曼伯爵推翻,隨后被撤銷官職、貶為庶民,奧斯特曼出任新的攝政王。

(二)1741年彼得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個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發(fā)動政變登上皇位,伊凡六世一家被拘留在里加,1742年伊麗莎白一世將伊凡六世一家轉(zhuǎn)移到達加夫格娃要塞。1744年洛普辛娜事件發(fā)生后伊麗莎白一世把伊凡六世轉(zhuǎn)移到白海的霍爾莫戈雷,伊凡六世在那里與家人隔絕12年,身邊除了獄卒沒有其他人。1756年伊凡六世囚禁在霍爾莫戈雷的消息傳開后伊麗莎白一世秘密轉(zhuǎn)移到將伊凡六世什利謝利堡要塞,在那里伊凡六世仍受到嚴格的保護,甚至連要塞的指揮官都不知道伊凡六世的真實身份。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期間伊凡六世遭到除名毀憶,所有帶有伊凡六世名字和頭銜的硬幣、公文和出版物都被有組織地沒收和銷毀。1762年彼得三世登基后伊凡六世接到看管的指令,彼得三世派人將伊凡六世銬了起來,他們在伊凡六世不服管束時鞭打伊凡六世。

(三)1762年夏天葉卡捷琳娜二世即位,葉卡捷琳娜二世向負責“無名者”的官員下令如果有人企圖從外面解救伊凡六世那么將被處死,在沒有女皇的親筆詔書的情況下伊凡六世絕不可能活著被交到任何人手中。二十年的單獨監(jiān)禁使伊凡六世心理失常,不過并沒有真正精神錯亂,反而很清楚自己本是皇帝。盡管伊凡六世被下令不許接受教育但伊凡六世已經(jīng)學會字母,并且可以閱讀《圣經(jīng)》。衛(wèi)戍部隊的海軍中尉瓦西里·米洛維奇發(fā)現(xiàn)伊凡六世的真實身份后制定一個解救計劃,并且決定在解救成功后正式宣布伊凡六世為皇帝。1764年米洛維奇在一些駐軍的支持下逮捕指揮官別列德尼科夫,要求別列德尼科夫釋放伊凡六世。一個名為切金的軍官立刻按照秘密指令讓伊凡六世的獄卒殺死伊凡六世,不久之后米洛維奇和他的追隨者就被逮捕并被處決,伊凡六世則被悄悄地安葬在要塞里。

六、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

政變奪位

(一)伊麗莎白一世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個女兒,1709年伊麗莎白一世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科洛緬斯科耶鎮(zhèn)。伊麗莎白一世自幼美貌出眾,等到伊麗莎白一世年已及笄時彼得大帝曾想把她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但法國波旁王朝對這門婚事并不熱心,非常禮貌地回絕俄羅斯帝國的提議。于是彼得大帝轉(zhuǎn)而在德國諸城邦公爵中給伊麗莎白找一位丈夫,挑來挑去彼得大帝選擇荷爾施泰因公國王子卡爾·奧古斯特,但這位王子未來得及和伊麗莎白一世訂婚就病故了。葉卡捷琳娜一世在位時已顧不上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的婚事,就這樣伊麗莎白一世一直就閨中待字、沒有嫁人。

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病逝后彼得大帝的孫子彼得二世繼位,伊麗莎白一世與彼得二世年紀相仿而且都喜歡打獵、騎馬,很快伊麗莎白一世就成為彼得二世的親密玩伴,而且每次彼得二世出去游玩時定要伊麗莎白陪同一世。彼得二世對伊麗莎白一世非常依賴而容不得別人靠近她,當伊麗莎白一世的生活中出現(xiàn)男友之后彼得二世每次都以各種借口把這些人調(diào)到烏克蘭當差或是派到國外當大使。1730年彼得二世駕崩,這時伊麗莎白一世是皇帝唯一的直系親屬,然而在秘密委員會的操作性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一世繼位。安娜一世登基后伊麗莎白一世屢受排擠,盡管伊麗莎白一世無心覬覦皇帝寶座但安娜一世還是對她不放心,安娜一世先是大幅削減伊麗莎白一世的俸祿,然后削減伊麗莎白一世的封地,最后伊麗莎白一世干脆離開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居住。

(二)安娜一世在位期間重用自己的情人兼寵臣比龍,并指使比龍控制下的秘密刑偵衙門對莫斯科貴族大肆打擊,比龍濫用刑罰招致很多人不滿。這時一貫忠于彼得大帝的禁軍把希望寄托在伊麗莎白一世身上,很多人認為伊麗莎白一世在彼得大帝的所有繼承人中最有資格。1740年安娜一世過世,襁褓中的伊凡六世成為沙皇。本來庫爾蘭公爵比龍已經(jīng)讓天下人為之側(cè)目,又加上伊凡六世代表的德國布倫瑞克家族勢力與比龍共同秉政俄羅斯,使得朝中重臣的不滿情緒進一步發(fā)酵,最終演化成宮廷政變。法國大使拉謝塔迪侯爵和御醫(yī)萊斯托克都是伊麗莎白一世的情夫,他們向伊麗莎白一世進言道假如她不采取行動攝政太后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將會把她逮捕后幽禁在修道院,伊麗莎白一世決定先下手為強。

終于在1741年伊麗莎白一世率領始終忠于彼得大帝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軍團發(fā)動不流血政變,不僅推翻伊凡六世還將德國勢力徹底清除出宮。之前攝政的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經(jīng)接到過關于伊麗莎白一世計劃謀反的消息,卻因為過分相信這位閨蜜加上要參加另一位閨蜜的婚禮而耽擱了下來,政變當天伊麗莎白一世身穿胸甲、乘坐雪橇前往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軍團營地,雖然有禁衛(wèi)軍的支持但支持者中沒有一個在當時是軍官,伊麗莎白一世只好親帥大軍進入冬宮。政變者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宮中守衛(wèi)普遍倒戈相迎,于是政變軍順利進入冬宮二樓逮捕熟睡中的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和安東·烏爾里希夫婦,將他們押上事先準備的雪橇。

隨后伊麗莎白一世向士兵們下令只有在小皇帝醒來之后才能逮捕他,于是眾人一直守在伊凡六世的搖籃邊,伊凡六世醒來后被眼前的景象嚇哭,然后被關押起來。不久倫瑞克家族全體遭到逮捕和關押,俄國宮廷的德意志勢力被徹底剪除。禁軍和各位大臣全力支持伊麗莎白一世登基是為驅(qū)逐盤踞在俄羅斯帝國的德國勢力,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支持伊麗莎白一世是愛國義舉,把政變看成是驅(qū)逐布倫瑞克家族的正當手段,就這樣伊麗莎白一世登上皇帝寶座。

開明專制

(一)伊麗莎白一世登基伊始宣布恢復彼得大帝的彼得大帝的改革措施,解散內(nèi)閣并恢復彼得大帝時代的樞密院,同時設樞密院總理大臣、總領國務。伊麗莎白一世取消死刑,取消俄羅斯國內(nèi)海關,頒布鼓勵商業(yè)流通的法令。伊麗莎白一世用法律形式確定貴族特權(quán),建立起能夠吸收社會各個階層任職的文官體制,同時也全力以赴鞏固君主專制。伊麗莎白一世改變外國人把持政府的局面,將俄羅斯貴族中有才能有、毅力的代表提拔到管理國家的崗位上。伊麗莎白一世的國內(nèi)政策使貴族在地方政府中獲得主導權(quán),同時縮短貴族為國家服務的期限。伊麗莎白一世不斷加強君主專制,規(guī)定皇冠和紫袍不再像以往那樣由最高神職人員授予而由君主親自收受。伊麗莎白一世雖然廢除死刑,但仍保留秘密官廳對犯人進行殘酷拷打和懲罰。

伊麗莎白一世恢復樞密院后就把所有國家要務交給自己信任的大臣們?nèi)マk理,而她本人則熱衷于組織假面舞會和各種游藝活動。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伊麗莎白一世巧妙地利用手下大臣俄羅斯各派貴族之間的關系讓自己不露鋒芒但又不遺余力,有所取舍地推行各項富國強兵政策,這對于被人推上皇位的伊麗莎白一世來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1750年彼得·伊萬諾維奇·舒瓦洛夫成為國內(nèi)政策的實際領導者,組織對外貿(mào)易、組織對外貿(mào)易、建立法典起草委員會等重要統(tǒng)治措施都與舒瓦洛夫的活動相聯(lián)系的,此外舒瓦洛夫還有設立貴族銀行和商人銀行以及組織國際貿(mào)易的公司等措施。伊麗莎白一世發(fā)表《貴族特權(quán)宣言》,禁止貴族以外的人有土地所有權(quán),把伏特加酒壟斷權(quán)給予貴族,地主有權(quán)流放農(nóng)民到西伯利亞,這些措施使農(nóng)民處境進一步惡化。巴什基里亞和烏拉爾接連發(fā)生農(nóng)民和民族解放運動,但都被殘酷鎮(zhèn)壓。在伊麗莎白一世執(zhí)政的最后幾年莫斯科的斯列金卡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悲劇,如女地主薩爾臺奇哈公然在此地打死一百多個農(nóng)奴。

(三)伊麗莎白一世將俄羅斯帝國劃分為5個軍區(qū),4年招募一次新兵,使用俄羅斯軍官代替外國人。伊麗莎白一世還增加軍隊人數(shù),摒棄由布爾哈爾德·克里斯托夫·馮·米尼赫提倡的有關軍隊的組織、訓練和戰(zhàn)斗使用方面的普魯士方法。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俄羅斯國使用嶄新且的更完善的榴炮型火炮(獨角獸炮)裝備陸軍和海軍,此外俄軍實行新的條令和守則,致力恢復彼得大帝訓練教育軍隊的先進原則,尤其重視恢復趨向衰落的海軍。

(四)伊麗莎白一世很重視教育的發(fā)展,在她支持下著名學者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提倡建立的莫斯科大學在1755年得以創(chuàng)建,此外羅蒙諾索夫開辦俄羅斯第一所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研究院。這一時期意大利歌劇開始在俄羅斯的劇場上表演,為此伊麗莎白一世鼓勵伊萬·舒瓦洛夫建立帝國藝術(shù)學院,使歐洲的藝術(shù)在俄羅斯帝國流行開來的同時促進俄羅斯本族文化的發(fā)展,從歐洲學成歸來的俄羅斯藝術(shù)家們將歐洲與俄羅斯兩種藝術(shù)風格融合于一體。伊麗莎白一世使俄羅斯的道路現(xiàn)代化,除此之外伊麗莎白一世還資助她最喜歡的建筑師巴托洛梅奧·拉斯特雷利的宏偉巴洛克式工程,于是讓他建立圣彼得堡冬宮、斯莫爾尼大教堂和葉卡捷琳娜宮。

(五)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支持下得以施展才華,他在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地質(zhì)學、天文學、歷史學、文學和語言學等領域中都取得了成就。羅蒙諾索夫最早發(fā)現(xiàn)物質(zhì)不滅定律但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直到1789年這條定律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作為他的成果公布于世。羅蒙諾索夫最早把顯微鏡用于化學研究工作之中,并稱自己是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原子一分子學說的擁護者。羅蒙諾索夫最先研制出氣象觀測儀和潛望鏡,而且還編寫冶煉技術(shù)方面的教科書,此外他堅決捍衛(wèi)哥白尼關于天體運動的學說,還對大氣電學原理進行科學的解釋。

與清朝交好

(一)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中俄兩國在安娜一世時期的緊張關系得到緩和,許多俄羅斯商人在恰克圖落足并成立對華商幫,清朝也同意取消一些旨在壓制俄羅斯商人的措施。1753年伊麗莎白一世向大臣們發(fā)布兩道諭令,其一要爭取使清朝皇帝乾隆派使團來俄羅斯,同時俄羅斯也派使團前往北京;其二已責成西伯利亞總督米亞特列夫恢復對堪察加地區(qū)的考察,為此需要爭取清晨同意俄羅斯船只在黑龍江自由航行,以便為東北海岸要塞和城堡的駐防軍運送糧食及其他補給物資。但因蒙古準噶爾部與俄羅斯帝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加之厄魯特蒙古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叛亂后逃亡俄羅斯使得雙方關系發(fā)生復雜的變化,最終沒能實現(xiàn)。

(二)伊麗莎白一世還親自過問第五屆俄羅斯派駐北京傳道團的組成,從這屆傳道團起俄羅斯正教最高宗務會議給傳道團的修士大司祭專門配備下兩名教堂輔助人員,成為駐北京傳道團的制度。修士大司祭阿姆夫羅西·尤馬托夫率團隨同阿歷克賽·弗拉迪金監(jiān)護的商隊于1754年12月25日到達北京,尤馬托夫在北京繼續(xù)拉攏、賄賂清朝的官員和耶穌會士,從而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情報。

大耶格爾斯多夫戰(zhàn)役

(一)1741年至1743年間俄羅斯和瑞典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最終以俄羅斯勝利而告終,俄羅斯占領一小塊原屬芬蘭的土地。俄羅斯又與奧地利簽署同盟條約,用來牽制日益強大起來普魯士。1745年至1748年間伊麗莎白一世主動依靠外交手段調(diào)停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的奧普關系和奧法關系,獲取了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利益。1755年起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大打出手,而在歐洲大陸普魯士和奧地利為西里西亞地區(qū)已經(jīng)兩度交手,最終西里西亞被普魯士一口吞下。普魯士的領土面積由12萬平方公里一下子擴大到16萬平方公里,人口也由230多萬激增到500多萬,這是奧地利所不能接受的。原來由法國和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大陸政治秩序受到新崛起的普魯士挑戰(zhàn),本來與法國敵對的奧地利轉(zhuǎn)而與法國結(jié)盟對抗普魯士,俄羅斯也加入對歐洲事務話事權(quán)的角逐。普魯士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向法奧俄三國開戰(zhàn)向英國尋求幫助,并簽訂同盟條約,這樣歐洲大陸敵對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逐漸形成。

普魯士王國

1756至1763年間英普同盟與法奧俄同盟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quán)而進行的戰(zhàn)爭,漢諾威等少數(shù)德意志邦國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薩克森等大多數(shù)德意志邦國加入法奧俄同盟。主要參戰(zhàn)國的戰(zhàn)略企圖各不相同,英國試圖打擊和削弱法國進而擴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權(quán),普魯士企圖吞并薩克森并將波蘭變?yōu)槠涓綄賴?,奧地利企圖削弱競爭對手普魯士并奪回西里西亞,法國力圖吞并英王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來遏制普魯士崛起和保護海外殖民地,俄羅斯企圖奪取東普魯士和波蘭,瑞典要奪取普屬波美拉尼亞。戰(zhàn)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歐洲是陸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國同普魯士交戰(zhàn),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間作戰(zhàn)。

(二)普魯士的20萬大軍雖然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強但四面受敵、戰(zhàn)線太長、兵力不足而處于下風,它的主要盟國英國僅能對普魯士提供財政援助。潛力雄厚的法奧俄同盟總兵力有63萬人(法軍21萬、奧軍9萬、俄軍33萬),但彼此戰(zhàn)略目標各異導致步調(diào)不一、行動遲緩。針對這種情況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決定采取先發(fā)制人、各個擊破的方針,首先打擊薩克森。1756年8月28日普魯士派出的9.5萬大軍突然侵入薩克森,10月?lián)魯∏皝碓鲈膴W軍,迫使薩克森投降。1757年4月普魯士進軍波希米亞,5月在布拉格附近擊敗奧軍,6月在科林地區(qū)被道恩伯爵指揮的奧軍擊潰,普軍被迫放棄布拉格撤回薩克森。1757年法國派出的10萬大軍在哈斯滕貝克附近擊敗漢諾威的軍隊,法奧聯(lián)軍派出的6.4萬大軍從西面逼近普魯士。1757年5月俄羅斯派出7萬人進攻東普魯士,7月俄軍占領梅梅爾和提爾西特。

腓特烈大帝

(三)俄軍于1757年8月攻占因斯特堡之后繼續(xù)向東普魯士腹地挺進,普軍在韋勞占領陣地以切斷俄羅斯通向柯尼斯堡的去路。俄軍統(tǒng)帥阿普拉克辛查明普軍陣地堅固遂揮師阿倫堡城,從南面迂回普軍陣地。俄軍到達普雷格爾河渡到左岸并駐扎在大耶格爾斯多夫東北的多林地,阿普拉克辛認為普軍不會首先投入戰(zhàn)斗而將會竭力阻撓俄軍向格尼斯堡挺進,于是開始率軍抄捷徑穿過密林沿著唯一的難行的道路奔向普軍陣地。普軍將領萊瓦爾德識破阿普拉克辛的意圖后利用俄軍行動遲緩的弱點突然發(fā)起沖擊,這在俄軍中引起了混亂。但是萊瓦爾德急于利用有利的形勢而既未組織偵察也未向既定的俄軍翼側(cè),而是向其中央實施突擊,于是普軍的第一次沖擊被打退。但是俄軍未能頂住這個方向上的再次沖擊,普魯士步兵遂向俄軍中央后方迂回并迫使它退卻,接著普軍不讓俄軍其他部隊從森林中出來展開戰(zhàn)斗隊形就直接向其沖擊。當時指揮一個旅的魯緬采夫?qū)④娛苟碥姅[脫困境后阿普拉克辛大膽地向普軍反沖擊,帶領2個團迅速穿過森林,在林緣展開并向普軍的翼側(cè)和后方實施突擊,這使正在退卻的俄軍有可能變換隊形并使戰(zhàn)斗進程變得對自己有利。在左翼行動的頓河哥薩克打得出色,他們在普魯士騎兵前面后撤將普軍引至俄羅斯的步兵和炮兵的火力之下,當普魯士騎兵被打散并開始后撤時轉(zhuǎn)而追殲之。騎兵的潰敗和俄軍加強突擊導致普軍撤退,俄軍獲得來之不易的勝利,普軍損失5000人和29門火炮。

(四)此戰(zhàn)俄軍取勝的決定性因素是士兵的堅定性,魯緬采夫的機動行事、阿普拉克辛正確確定反沖擊方向和時刻以及其他許多指揮官的勇敢行動使萊瓦爾德軍敗退到普雷格爾河右岸,從而讓開通向柯尼斯堡的道路。但阿普拉克辛并未乘勝前進,他于9月占領阿倫堡之后把軍隊引向蒂爾西特,理由是軍隊物質(zhì)保障過差。阿普拉克辛消極行動的真正原因在于他竭力討好?;庶h人,因為保皇黨人的靠山彼得三世反對同普魯士進行戰(zhàn)爭。在戰(zhàn)局順利的情況下阿普拉克辛采取按兵不動,于是伊麗莎白一世大怒將阿普拉克辛召回,并將他投入監(jiān)獄,改由維利姆·維利莫維奇·費爾莫爾指揮。1757年9月瑞典派出1.6萬大軍在波美拉尼亞登陸,面對險惡的形勢腓特烈大帝頻頻調(diào)動軍隊抗擊各路敵軍。1757年11月腓特烈大帝親率2.1萬大軍在羅斯巴赫之戰(zhàn)中擊敗法奧聯(lián)軍,以損失550人的微小代價取得殲敵8000人的戰(zhàn)果,同年12月腓特烈大帝在洛伊滕之戰(zhàn)采取斜向沖擊法再敗法奧聯(lián)軍。1758年俄軍重新發(fā)起進攻,占領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并向普魯士腹地推進,腓特烈大帝率主力迎擊,兩軍在奧得河畔的曹恩道夫激戰(zhàn)。

七年戰(zhàn)爭示意圖

曹恩道夫戰(zhàn)役

(一)1757年洛伊滕會戰(zhàn)勝利之后普魯士人得以暫時喘一口氣,而原本毫無空隙的反普同盟軍包圍網(wǎng)在此時也出現(xiàn)破綻,由于奧地利軍隊遭受不可忽略的重創(chuàng)使得腓特烈大帝有時間重新調(diào)整作戰(zhàn)序列。1758年腓特烈大帝把普魯士軍隊拆成兩部,分別負責東部戰(zhàn)線(俄羅斯和奧地利)和西部戰(zhàn)線(法國),東部戰(zhàn)線的指揮官由腓特烈大帝本人擔任,而西部戰(zhàn)線的指揮官則由斐迪南·馮·不倫瑞克親王擔任。斐迪南親王指揮10萬大軍抵擋法軍,這支軍隊大多數(shù)是德意志幾個盟邦和英國的人馬,普魯士人占比極少。1758年3月斐迪南親王把法軍趕過威悉河西岸,法軍總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帥被解職,由克萊蒙特伯爵接替。1758年6月克萊蒙特伯爵指揮原黎塞留公爵軍團的5萬名士兵侵入漢諾威境內(nèi),并在克雷菲德與斐迪南親王指揮的普魯士-漢諾威-不列顛聯(lián)軍爆發(fā)會戰(zhàn)。此役中克萊蒙特伯爵因不敢讓法國陸軍大臣的獨子陣亡而在使用左翼的騎兵隊上礙手礙腳,結(jié)果被斐迪南親王抓到空隙,斐迪南親王從左翼方向展開強攻使得法軍大敗。

(二)在西南腓特烈大帝的三弟普魯士親王亨利鎮(zhèn)守薩克森與腓特烈大帝主力遙相呼應,為了取得先機腓特烈大帝于1758年五月?lián)屜乳_始動手,在糧草彈藥等戰(zhàn)備物資都還不甚充足時快速進軍至莫拉維亞。腓特烈大帝希望藉由圍困奧羅穆的機會設下陷阱,迫使失血嚴重的奧地利人不得不再與普魯士人進行會戰(zhàn),深知奧地利現(xiàn)況和了解腓特烈大帝居心的奧地利元帥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確立避免決戰(zhàn)、堅壁清野的作戰(zhàn)方針,開始以建立小型關卡要塞和襲擊普軍補給隊等方式拖慢普軍的進擊腳步。腓特烈大帝擔心小型補給隊會遭到道恩的蠶食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于是集中4000輛蓬車編成一支由一萬名士兵護衛(wèi)的大型補給隊,道恩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即派遣恩斯特·吉迪恩·馮·勞東男爵指揮突襲隊趕上并消滅這支補給隊。勞東男爵在多姆斯塔伏擊戰(zhàn)中大勝普軍,普軍損失兩個月份量的輜重,并且不得不撤退到兵站設施充足的波希米亞地區(qū),如此一來腓特烈大帝爭取速勝使奧地利屈服的戰(zhàn)略再度被瓦解了。

(二)在東方普魯士的形勢越來越危急,大耶格爾斯多夫戰(zhàn)役后腓特烈大帝派多納中將接替剛剛戰(zhàn)敗的漢斯·馮·列瓦爾德,但是以2.6萬人的兵力根本無法完成擋住俄軍的任務。此時有十二萬兵力的俄軍正在逼近普魯士本國,其中最接近的是由威廉.菲默伯爵指揮的4.3萬俄軍,距離柏林已經(jīng)不到一百公里,不過菲默伯爵決定放棄自行進攻柏林,轉(zhuǎn)為南下與奧地利人取得接觸。1758年8月16日菲默伯爵從背后接近并圍攻庫斯特林,那是普魯士通往波希米亞境內(nèi)的戰(zhàn)略補給線樞紐,一但補給線遭到切斷在波希米亞與道恩對峙中的普會全線崩潰,如果讓俄軍得逞普魯士將會遭到戰(zhàn)略上的毀滅性損失。感到事態(tài)嚴重的腓特烈大帝于8月20日親率1.5萬人(由近衛(wèi)團與塞德利茲的教導騎兵團組成)離開奧德河上的法蘭克福北上,于8月21日和多納將軍會合,如此一來普軍一下子增至3.5萬人。腓特烈大帝也明白留給自己解除東方威脅的時間僅有4周,而且只許勝不許敗。腓特烈大帝派卡尼茲少將率兩個團的工兵在俄羅斯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位置修筑一條橋梁,讓腓特烈大帝的部隊可以順利渡過奧得河,8月23日普軍主力就已渡河,并且行軍迂回在奧得河下游方向,由魯緬采夫率領的1.2萬側(cè)衛(wèi)部隊貼近到菲默伯爵附近。菲默伯爵得知腓特烈大帝親自前來的消息后解除庫斯特林的圍城,并且移動到小卡明鎮(zhèn)附近列陣備戰(zhàn)。

(三)1758年8月25日菲默伯爵在曹恩道夫與自南面北上的普軍遭遇,雙方發(fā)生激烈地戰(zhàn)斗。腓特烈大帝旗下的3.5萬名官兵中有一萬人是騎兵,與俄軍比較的話普軍極度缺乏彈藥和火炮,同時人數(shù)也嚴重不足。菲默伯爵指揮的俄軍雖有4.3萬人但騎兵只有4000名,其它半數(shù)是正規(guī)的火槍兵,剩下的2萬人是臨時抓來農(nóng)奴兵組成的后備軍團,戰(zhàn)力上自認不足也造就菲默伯爵采取防御策略與緊縮陣形的態(tài)度。俄軍陣地面向東南方且右翼突前,腓特烈大帝在東方且隔著一片森林面對俄軍左翼。俄軍組成大約三公里寬正面的橫隊,其厚度因隊列之間的縱深非常厚實而與寬度幾乎相等,因此可視為一種程度的方陣隊形。這種加強配置兵力的厚橫隊是總結(jié)俄土戰(zhàn)爭中的經(jīng)驗而發(fā)展出來的戰(zhàn)術(shù),被認為是最能有效發(fā)揮缺乏訓練的俄羅斯士兵戰(zhàn)力之陣形。

曹恩道夫戰(zhàn)役示意圖

腓特烈大帝決定將進攻重心放在處在俄軍右翼的缺乏經(jīng)驗的農(nóng)奴兵上,計劃左翼突前以斜線式戰(zhàn)術(shù)攻擊俄軍突出的右翼,希望通過打垮他們的戰(zhàn)斗意志來造成俄軍的全面潰敗。8月25日午夜腓特烈大帝在森林與夜色的掩護下率領軍團全速急行到俄軍右翼,準備對俄軍側(cè)背發(fā)起突襲。凌晨3點左右腓特烈大帝下令右翼部隊離開森林掩護,俄軍的哥薩克人發(fā)現(xiàn)普軍右翼的牽制行動后全軍緊急起床備戰(zhàn),但未能察覺左翼的部隊。8月25日上午9點普軍的炮兵開始壓制射擊,左翼中由卡尼茲和曼陶菲爾指揮的兩個普魯士步兵師團也離開森林對俄軍發(fā)動進攻,雖然菲默伯爵試圖派遣騎兵去搗毀普軍炮兵陣地,但哥薩克騎兵很快就被普軍騎兵發(fā)現(xiàn)并被殲滅了。在右翼莫里茨親王指揮普魯士騎兵順利地擊潰哥薩克騎兵,使得普軍可以無后顧之憂地進攻左翼方向的俄軍。

(四)負責加強進攻力量的卡尼茨因走錯路線而移動到曼陀菲爾師右側(cè)發(fā)起攻擊,這樣集中的西路突破演變成寬正面進攻。從俄軍右翼發(fā)起奇襲的普軍原本預料自己的突然出現(xiàn)和襲擊可以使俄軍陷入混亂,但是在半小時的排槍與榴散彈射擊后只是給俄軍左翼的騎兵造成15分鐘左右的小混亂,然而俄羅斯人的士氣并沒有崩潰,反而一波波高呼著烏拉沖入彈藥不足的普軍之中。雙方開始殘酷冗長的刺刀肉搏,喜歡引用伏特加的俄羅斯人成為難以制服的勇士,他們?nèi)淌芷哲姷呐趽艉蜆寭舢a(chǎn)生的堅忍耐力與頑強斗志使得腓特烈大帝的計劃出現(xiàn)最大的變量。比較有趣的是菲默伯爵為了鼓舞軍心并且不讓士兵逃走而下令全體士兵在開始戰(zhàn)斗前都可飲用伏特加,這使得俄軍方面士氣大振??v深厚實的俄軍一邊承受傷亡一邊調(diào)整正面,普魯士步兵逐漸從最初的側(cè)翼奇襲進入全線混戰(zhàn),過了11點之后普軍差不多都把彈藥打完,卻仍然無法打垮不斷涌上的俄羅斯人。俄軍大量突入普軍的戰(zhàn)列中進行白刃戰(zhàn),使得普軍傷亡慘重,普魯士步兵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消耗太多的體力,面對沒有間斷的俄軍波狀突擊即使是腓特烈大帝親自指揮的近衛(wèi)擲彈兵聯(lián)隊都出現(xiàn)了疲態(tài)。

(五)為了讓普軍的士氣維持住腓特烈大帝在這場戰(zhàn)役中乘馬四處移動,并在步兵之中跳下馬來游走在各聯(lián)隊間鼓舞士兵的斗志。接著腓特烈大帝催促塞德利茨男爵指揮的普魯士騎兵支援總攻,塞德利茨男爵于一片高地上令自己的36個騎兵中隊隱蔽在高地后面按兵不動,這是因為塞德利茨男爵認為戰(zhàn)機不到,急忙投入戰(zhàn)斗也僅僅是加強正面實力而已。腓特烈大帝連下嚴令要塞德利茨男爵出擊,但塞德利茨男爵說戰(zhàn)后自己的腦袋是屬于國王的,但是還請國王允許自己用它為國王效力。在普軍步兵失敗撤退下來時俄軍發(fā)動反攻,塞德利茨男爵認為時機已到而打擊在勝利挺進中的俄軍背后,這波攻擊使得原本就由征夫和民兵組成的俄軍右翼發(fā)生動搖,原本奮戰(zhàn)的俄羅斯士兵開始混亂并且失去秩序。但是頑強的俄軍兵仍然在全線拼命抵抗,晚上8點菲默伯爵認為大勢已去而決定撤退,由于天色近晚加上普軍的體力耗盡而難以實施有效追擊,所以腓特烈大帝決定就此收兵。

(六)菲默伯爵原本認為普軍同樣傷亡慘重,如果雙方陣亡一樣多的話自己手上還會有三萬人,然而菲默伯爵卻在旁晚決定撤退,使得逃兵大量增加。如果統(tǒng)計失蹤的人數(shù)俄軍的損失達到2.1萬人(8000人陣亡),只剩2萬人的菲默伯爵不敢奢望打敗普軍,于是在隔日便往后方轉(zhuǎn)進。普魯士雖然打贏戰(zhàn)斗但是傷亡也慘重,統(tǒng)計結(jié)果有1.1萬人傷亡。真正達到?jīng)Q定性的因素主要歸功于塞德利茨的騎兵部隊,他們先是打垮本來就缺乏秩序跟質(zhì)量優(yōu)勢的俄軍騎兵,然后在俄軍背后的奇襲成功地破壞俄軍的平衡,使得俄軍出現(xiàn)決定性的大量潰散現(xiàn)象。曹恩道夫戰(zhàn)役體現(xiàn)了東歐與西歐不同戰(zhàn)爭哲學思考的一場決斗,當時歐洲對于戰(zhàn)爭的主流看法是希望盡可能減少傷亡以打退和擊潰對方,藉此作為外交磋商的籌碼為前提來進行會戰(zhàn),鮮少進行追擊戰(zhàn)或殲滅戰(zhàn)。然而俄軍利用大量的步兵進行密集的刺刀肉搏,還有普軍的殲滅決戰(zhàn)主義似乎都展現(xiàn)出歐洲戰(zhàn)術(shù)思想的轉(zhuǎn)型過渡發(fā)展。

(七)1758年10月奧地利元帥道恩經(jīng)過半年的休養(yǎng)后率領8萬大軍卷土重來,以勢不可擋之態(tài)進擊薩克森,進逼西利西亞。剛經(jīng)歷慘勝的腓特烈大帝不得不立即迎擊奧軍,雙方在霍克齊爆發(fā)激戰(zhàn),道恩元帥在霍克齊戰(zhàn)役中擊敗腓特烈大帝。1759年7月,俄奧兩軍聯(lián)合行動并會師奧得河,然后向普魯士腹地進攻,8月12日腓特烈大帝率領5萬大軍迎擊俄奧聯(lián)合,雙方在庫訥斯多進行夫會戰(zhàn),普軍仍沿用斜向沖擊法但遭慘敗,損失2萬人。1759年8月英軍在漢諾威的明登擊敗法軍,1759年9月奧軍占領德累斯頓,1759年11月奧軍占領馬克森,從此普魯士元氣大傷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御。由于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存有分歧和矛盾而未能乘勝擴張戰(zhàn)果,使普魯士獲得喘息之機。1760年6月普軍在蘭茨胡特被奧軍擊敗,8月在利格尼茨擊敗奧軍。1760年10月9日俄軍在扎哈爾·格里戈里耶維奇·切爾內(nèi)紹夫的率領占柏林,但對戰(zhàn)局影響不大。1760年11月3日普軍在托爾高之戰(zhàn)中擊敗奧軍主力,戰(zhàn)局出現(xiàn)轉(zhuǎn)機。

(八)在海上和海外戰(zhàn)場上英法兩國爭奪激烈,1756年5月法國艦隊在梅諾卡島海戰(zhàn)中擊敗英國艦隊,1757年英軍攻占孟加拉。1758年法國因深陷歐洲戰(zhàn)場而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中連遭失敗,1759年法國艦隊在拉古什和基伯龍灣被英國艦隊連續(xù)兩次擊敗,1760年英國占領法屬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區(qū)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羅里達,1761年英國占領法國在印度的主要據(jù)點本地治里。1762年在七年戰(zhàn)爭尚未結(jié)束時伊麗莎白一世去世,1月彼得三世繼位后主張與普魯士議和,5月彼得三世宣布退出反普同盟,歸還俄軍占領的普魯士領土。彼得三世放棄了所有的勝利果實,俄羅斯的最大收獲不過是一次練兵,還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然而卻贏得普魯士的友誼。同時瑞典也退出戰(zhàn)爭,普魯士因此轉(zhuǎn)危為安。1762年7月普軍在布克斯多夫擊敗奧軍,此后各國相繼停戰(zhàn)議和。

(九)1763年2月10日英法兩國簽訂《巴黎條約》,法國將整個加拿大割、西印度群島和密西西比河東岸讓給英國并從整個印度撤出,只在印度保留5個市鎮(zhèn),于是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失去新大陸。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也使其聲望顯著下落,路易十五因此失去人民的支持。1763年2月15日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簽訂《胡貝爾圖斯堡和約》,規(guī)定西里西亞仍歸普魯士所有,七年戰(zhàn)爭至此結(jié)束。

七年戰(zhàn)爭前后的北美大陸殖民地圖

(十)七年戰(zhàn)爭包括30余次會戰(zhàn),它對軍事學術(shù)的重大影響主要在于暴露了當時歐洲軍隊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線戰(zhàn)略”和以威脅敵軍補給線為主要目標的“機動戰(zhàn)略”以及呆板的線式戰(zhàn)術(shù)的缺點,這些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是封建雇用軍時代的產(chǎn)物,適合于軍隊人數(shù)少、代價昂貴、對補給線依賴性極大等特點。七年戰(zhàn)爭時期隨著各國經(jīng)濟承受能力的提高、軍隊人數(shù)增大、火力加強、后勤補給制度不單靠補給線而一味照搬過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顯然已經(jīng)不合時宜,新的歷史條件呼喚集中兵力、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決戰(zhàn)戰(zhàn)略來取代警戒線戰(zhàn)略和機動戰(zhàn)略,同時呼喚便于利用地形地物發(fā)揚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較靈活的戰(zhàn)斗隊形和戰(zhàn)術(shù)來取代死板的線式戰(zhàn)術(shù)。不僅陸上作戰(zhàn)的線式戰(zhàn)術(shù)有這個問題,海上作戰(zhàn)的線式戰(zhàn)術(shù)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五、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

(一)彼得三世是彼得大帝的外孫,全名為卡爾·彼得·烏爾里希,是彼得大帝的長女安娜·彼得羅芙娜和瑞典荷爾施泰因-戈托普公爵卡爾·腓特烈兒子,按照父系家譜彼得三世是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侄孫,所以起初的彼得三世一直是準備繼承瑞典王位的。安娜.彼得羅芙娜在彼得三世生后舉行的慶祝晚會上觀看焰火,但不幸受風得病,不久就不治而逝。彼得三世11歲的時候父親又病故,這樣彼得三世的教育完全由叔父阿道夫·腓特烈負責。盡管彼得三世是瑞典王位繼承人但仍受到教師的嚴厲管教,每當行為出軌時他的老師就對他進行體罰,命令他跪在豆子上且體罰時間很長。實際上阿道夫·腓特烈請來的教師并沒有教彼得三世什么文化知識,到了13歲的時候彼得三世只是略通法文而已。自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彼得三世在性格變得膽小、多疑、神經(jīng),彼得三世喜歡軍事游戲,他最心愛的玩具就是一套木制的士兵木偶。彼得三世喜歡觀看軍隊的隊列表演,但是對炮聲卻異常恐懼。彼得三世體弱多病、時常說謊,并伴有病態(tài)的幻想。

(二)1741年彼得大帝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發(fā)動宮廷政變登基為女皇,為鞏固彼得大帝這一支伊麗莎白一世決定把姐姐安娜·彼得羅芙娜的兒子彼得三世選為繼承人。1742年伊麗莎白一世在加冕儀式上正式宣布彼得三世為皇儲,彼得三世被接到俄羅斯以后皈依東正教,并將自己的本名改名彼得·費奧多羅維奇。彼得三世自幼在德國長大而不會說俄語,對俄羅斯的東西也不感興趣,整天以各類軍事游戲、觀看軍隊列陣度日。伊麗莎白一世見到彼得三世后對這個外甥感到很失望,彼得三世看起來很瘦弱、病怏怏的,面色也不健康。伊麗莎白一世為彼得三世找了最好的老師,可是彼得三世生性懶惰,對周圍事物很冷淡,而且作風浮夸、愛慕虛榮,就這樣彼得三世在老師指導下學習三年毫無長進,甚至連俄語也沒有掌握。1745年在伊麗莎白一世主持下彼得三世迎娶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的索菲婭公主為妻,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是德國中部一個很小的公國,人口不過1.2人。索菲婭公主嫁給彼得三世以后也皈依東正教,改名為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正是以后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伊麗莎白一世賜給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兩處封地,一處是圣彼得堡近郊的奧拉寧鮑姆,另一處是莫斯科近郊的柳別爾齊。

(三)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關系一開始就很冷淡,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文化修養(yǎng)遠在彼得三世之上,而彼得三世的智力水平似乎仍停留在幼年時代。彼得三世喜歡玩軍事游戲,士兵木偶整日不離手,而且對女人絲毫不感興趣。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婚后9年才生下了兒子,取名保羅,正是此后的保羅一世。保羅一世降生就被伊麗莎白一世抱走,指定由專人負責照料保羅一世,而且彼得夫婦只能每個星期探望保羅一世一次。彼得三世從未關心過兒子的情況,每個星期探望一次對他來講已是很多。后來彼得三世同妻子的關系更加冷淡,發(fā)展到公開包養(yǎng)情婦,而且彼得三世從不隱瞞這一事實。1750年伊麗莎白一世允許彼得三世建立一支不大的軍團,士兵全部來自荷爾施泰因,到了1758年的時候彼得三世的荷爾施泰因軍團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1500人,此時彼得三世主要興趣都集中在訓練這支部隊如何出操列隊的問題上。在俄羅斯生活期間彼得三世從未試圖了解俄羅斯,對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不感興趣,從來不遵守東正教教規(guī),甚至在各類宗教儀式上表現(xiàn)得有失莊重。在叔叔阿道夫·腓特烈成為瑞典國王后彼得三世對此非常抱怨,感覺自己錯過坐在文明國家的君主位子上。

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

(四)在七年戰(zhàn)爭期間盡管俄羅斯和普魯士是敵對國家但彼得三世仍公開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表示支持,毫不隱瞞腓特烈大帝就是他的崇拜偶像,并多次向腓特烈大帝提供軍事情報。?伊麗莎白一世對外甥的出格舉動很清楚,但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了彼得三世,只因為彼得三世是伊麗莎白一世心愛而又是早逝姐姐的孩子。但是俄羅斯宮廷內(nèi)外對這位皇儲毫無好感,彼得三世在貴族中間也沒有什么威信。1762年伊麗莎白一世病逝,彼得三世成為沙皇。由于彼得三世登基后開始積極的政務活動,進一步推行大量改革措施。根據(jù)彼得三世簽署的法令解散秘密刑偵衙門,沒收了教會的土地,建立國家銀行,扶助工商業(yè)發(fā)展,解除外貿(mào)禁令,停止了對舊禮儀派教徒的迫害。根據(jù)彼得三世簽署的《貴族自由宣言》俄羅斯貴族不必像彼得大帝時代那樣終身服役,或者像安娜一世時代那樣必須服役25年,如今貴族完全不必服役,獲得了空前特權(quán)?!顿F族自由宣言》的其中一條就是任何一個貴族都可以隨時出國,可以隨意處置其名下的封地。

(五)彼得三世最為人詬病的一個決定就是放棄在七年戰(zhàn)爭中的所有勝利果實,單獨與普魯士議和,作為腓特烈大帝的忠誠粉絲彼得三世的選擇本屬情理之中,但他的讓步幅度之大實屬意料之外。了進行和平談判腓特烈大帝向俄羅斯派出一位名叫亨利·馮·格利茨的特使,彼得三世向來對普魯士的軍事和政治制度視為圭臬,所以對這位特使的意見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差一點就委托人家替他來制定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了。俄羅斯和普魯士簽訂的合約規(guī)定俄羅斯歸還整個東普魯士以及七年戰(zhàn)爭期間占領的所有土地,俄羅斯退出戰(zhàn)爭并轉(zhuǎn)而與普魯士結(jié)盟。條約一出整個俄羅斯為之震動,彼得三世的做法招致很多人的不滿。早在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末期朝中的很多大臣和禁軍將領就看出彼得三世不會為俄羅斯利益打算,所以多次醞釀廷政變意在廢黜彼得三世的皇儲身份,但這些政變屢屢隱而未發(fā),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接替人選,二是礙于伊麗莎白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也參與策劃這些政變計劃,曾提出要和彼得三世分享權(quán)利,共同做皇帝。朝中的貴族奧爾洛夫兄弟、伊茲麥洛沃軍團和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軍團的部分軍官積極參與政變策劃,后來反對彼得三世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連皇子保羅一世的老師潘寧也站到葉卡捷琳娜二世一邊。

(六)伊麗莎白一世逝世后葉卡捷琳娜二世仍沒有發(fā)動政變,原因是她這時懷有五個月的身孕,而在四月生下了一個男孩即次子阿列克謝·格里戈里耶維奇·博布林斯基,生父為格利哥里·奧洛夫。葉卡捷琳娜二世面對丈夫的威脅并沒有感到恐懼,因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實力,知道很多人對彼得三世不滿,都在尋隙廢黜他。所以只要盡可能地拖延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者,葉卡捷琳娜二世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下手。另一方面彼得三世根本就沒有把葉卡捷琳娜二世放在眼里,對即將來到的政變風暴毫無察覺,盡管彼得三世手下的人多次向他密報政變陰謀但他依舊不以為然。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前往奧拉寧鮑姆出席一個慶?;顒樱凑杖粘贪才呕屎笕~卡捷琳娜二世應該在那里等候他,但彼得三世到來的時候葉卡捷琳娜二世已經(jīng)無影無蹤了。原來她情人的弟弟阿列克謝·格里戈里耶維奇·奧爾洛夫提前一步趕到通知葉卡捷琳娜二世,說彼得三世在圣彼得堡逮捕了幾位禁軍軍官,政變有可能因此流產(chǎn),所以應該刻不容緩,提前發(fā)動政變。

于是葉卡捷琳娜二世與阿列克謝乘船返回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娜二世剛抵達圣彼得堡禁軍、樞密院、長老院和首都民眾就向她宣誓效忠,隨后葉卡捷琳娜二世把禁軍集合起來向奧拉寧鮑姆方向進發(fā)去捉拿彼得三世。接到發(fā)生宮廷政變的消息后彼得三世驚慌失措,手下人建議他立刻動身前往喀瑯施塔德率領海軍和忠于他的部隊,并依托普魯士向圣彼得堡反攻。彼得三世不僅拒絕這個建議還孩子氣地指揮手下的荷爾施泰因軍團要固守在當?shù)匾蛔綍r用作訓練的木制城堡里。后來聽說葉卡捷琳娜一世率軍前來又改變主意,帶上身邊的情婦和隨從逃往喀瑯施塔德。等彼得三世到達喀瑯施塔德的時候當?shù)伛v軍宣布已經(jīng)向葉卡捷琳娜二世宣誓效忠,所以不能接納彼得三世。此后彼得三世完全喪失斗志,連逃往普魯士的勇氣都沒有,乖乖地按照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意思回到奧拉寧鮑姆簽署退位詔書。一個星期后彼得三世死在距離圣彼得堡三十公里的羅普舒,死因至今不明,葉卡捷琳娜二世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

土司制度(上期)

(一)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的地方政權(quán)組織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稱“土官”,是由中國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點,即世襲的政治統(tǒng)治權(quán)、轄區(qū)土地的世襲所有權(quán)及對附著在土地上的農(nóng)民的世襲統(tǒng)治權(quán)。土司制度淵源很久,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辦法。唐、宋時在西南、華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過羈縻府、州來任命當?shù)赝林最I為世襲的刺史、知州,元朝后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千戶、百戶等官職封贈各族首領,土官的職類、承襲、貢賦和征發(fā)等遂形成一定制度。明代的土司制度發(fā)展到鼎盛期,后漸趨衰落,至清代已不占統(tǒng)治地位。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云南、四川等民族地區(qū)還有極少數(shù)土司的殘余,經(jīng)過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才徹底廢除。土司制度淵源甚早,起于秦漢,中經(jīng)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的不斷變化,至元代正式形成土司制度,明代則臻于完善,清代改土歸流以后始日趨衰微。土司的設置在于羈縻,即源于中央王朝最早實行的羈縻政策。秦漢西南諸蠻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西漢之夜郎、靡莫、邛、莋、僰、爨之屬皆是也。自巴、夔以東及湖湘、嶺嶠,盤踞數(shù)千里,種類殊別,歷代以來自相君長。原其為王朝役使,自周武王孟津大會,而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諸蠻皆與焉。及楚莊蹻王滇,而秦開五尺道,置吏。沿及漢武,置都尉縣屬,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之所始”。秦朝在統(tǒng)一全國后首先在南方民族地區(qū)設立“道”的特殊行政機構(gòu),漢沿秦制,繼續(xù)在南方民族地區(qū)推行郡縣統(tǒng)治之法,設立許多郡和屬國都尉(邊境的郡),郡下和屬國都尉下又設若干縣。但初雖有郡名,仍令其君長治之,實際就是中央王朝對各民族首領建立間接統(tǒng)治的土司制度的緣起。

(二)兩漢的羈縻郡縣制的統(tǒng)治方式為三國、兩晉南北朝各代王朝所沿襲,在三國時魏、蜀、吳皆采用羈縻郡縣制以統(tǒng)治各自轄區(qū)內(nèi)的西南各民族,尤以蜀漢最為突出。諸葛亮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處理民族問題的總方針,比較完好地處理復雜的民族問題,同時又任用“蠻夷君長”來管轄民族地區(qū)的事務。南中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南中成為蜀漢北伐曹魏的物質(zhì)供應基地。魏、吳也同樣爭取到各自轄區(qū)內(nèi)各民族的支持,魏、蜀、吳三國推行羈縻統(tǒng)治的成功對后世土司制度的形成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民族關系更為復雜,兩晉、南朝的統(tǒng)治者仍沿襲羈縻統(tǒng)治之法。唐代周邊各民族眾多,在南方有總稱為南蠻、西南蠻諸族,根據(jù)前幾代對南方民族的統(tǒng)治方法和當時南方民族的具體情況仍然采取羈縻統(tǒng)治之法。但唐朝的羈縻統(tǒng)治又有所發(fā)展,即將秦漢、三國兩晉時期的羈縻郡縣制和“即其渠率而用之”的制度改為羈縻府州縣制。唐代的羈縻府州縣制是在貞觀年間正式成為統(tǒng)治南方民族地區(qū)的地方行政制度,唐代羈縻府州約856個,其后或“叛”或“并”,所設羈縻州縣數(shù)不一。在設羈縻州縣的同時又授予各民族的“豪帥”以各種官職名號,如618年牂州蠻首謝龍羽遣使朝貢,唐廷授龍羽牂州刺史,封夜郎郡公;621年俚帥馮盎歸唐,唐高祖即在其地設8個羈縻州,授馮盎為總管,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刺史等。唐朝在授予豪帥官職名號的同時又賜予名目繁多的虛銜,有云南王、歸昌王、賓義王等。上述名號雖是一種虛銜,但卻為元明土司制度中官階的制定開創(chuàng)先例。宋代對南方民族仍然采用“蠻夷之俗,羈縻而已”的綏撫政策。在南方各民族地區(qū)設立羈縻州、縣、峒,并推其雄長(豪帥)為州、縣、峒的統(tǒng)治者,稱為土官,因此有人將宋代的這種羈縻州、縣、峒的統(tǒng)治制度稱為土官制度。

(三)宋代在“西南溪洞諸蠻”和“西南諸蠻”的南方民族地區(qū),凡其首領歸順者皆設州、縣、峒,以其歸順的首領為州、縣、峒的長官。宋代的羈縻州縣主要集中在廣南西路、成都府路、夔州路、荊州路,計200以上。凡屬羈縻州、縣、峒,闊狹不一,一般都不大,但無論大小均推行雄長者為首領,即州、縣、峒的長官,如962年以彭允林為溪州刺史等。宋朝在任用土酋為地方長官土官以后又擔心土官勢力的增強,因此采取對土官進行限制的措施,如將勢力較大的土司調(diào)離本土,與前代有所不同的是中央王朝可將土酋調(diào)離本土,可見宋朝對羈縻統(tǒng)治地區(qū)土酋的控制加強了。又如不許土酋自立職名,凡土酋自立的名號,宋朝一律不予承認。夔州路降蠻首領皆自置職名,請因而命之,上不許。并制定“條制”加以控制土官,咸平中,轉(zhuǎn)運使丁謂招撫蠻人,每有誠諭,并歃血為盟,置鐵柱以志其事,條例甚多。宋朝委任的羈縻州、縣、峒的土官皆為世襲,因此又對土官的承襲制定一套具體的規(guī)定。規(guī)定凡土官死后只需當?shù)孛褡寮八鶎偈最I聯(lián)名上報,請求原土官之子、侄或親黨承襲,朝廷發(fā)詔批準即可。申鈐轄司以聞,乃賜告、印符,受命者隔江北望拜謝。宋朝對設羈縻州、縣、峒地區(qū)土官的土地制度并不去改變,而是加以保護,但在土官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方面制定貢納制度。歸附后的土官必須按例定期遣使或親赴京師進貢土特產(chǎn)品,貢納制度對貢物的種類、數(shù)量、入貢人數(shù)、入貢次數(shù)、入貢辦法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貢物數(shù)量少則數(shù)十,多則數(shù)百數(shù)千。975年39部順化王子若廢等貢丹砂千兩,998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馬十匹、水銀千兩來獻”。入貢人數(shù)經(jīng)常是數(shù)百上千人,999年西南夷王龍漢??遣使龍光典又率牂牁諸蠻千余人來貢,1002年龍漢??又遣牙校率部蠻千六百人、馬四百六十匹并藥物布帛等來貢。1012年夔蠻千五百人,乞朝貢。

(四)由于入貢人數(shù)眾多且有不斷增加之勢,宋朝制定一套具體的入貢辦法:首先是入貢要先“注籍”,即入貢先須履行登記造冊的手續(xù);其次是入貢須按年限,人員按定額。詔五姓番五歲聽一貢,人有定數(shù),無輒增加;同時又對入貢成員沿途的待遇、皇帝的接見、賜物等都有規(guī)定。綜觀宋代羈縻州縣峒制度的土官統(tǒng)治形式、內(nèi)容,即對土官的設置、土官的承襲、土官的貢納、土官之間矛盾的解決方法以及對土官的控制等規(guī)定都比以前各朝的羈縻統(tǒng)治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元、明、清三代對南方各民族的統(tǒng)治都是實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從中央王朝來說是因南方民族地區(qū)民族情況復雜,各地各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又很不平衡,并且大多處于邊遠的邊疆地區(qū)和交通不發(fā)達的偏僻地區(qū)。中央王朝只好采取順民性、省民力的統(tǒng)治原則,即對社會發(fā)展水平極不一致的,又保有特殊風俗文化的民族地區(qū)。不以內(nèi)地的統(tǒng)治方式、禮教去對待、去治理,而采用對這些民族歸附的首領授予一官一爵,讓他們?nèi)ソy(tǒng)治原有地方和原有民族是中央王朝對各民族地區(qū)的間接統(tǒng)治。從南方各民族自身來講土司制度的建立則是由于經(jīng)過宋及以前各代的羈縻統(tǒng)治后各民族社會經(jīng)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到元代時各民族社會大多進入奴隸制、封建農(nóng)奴制的發(fā)展階段,這種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正是分散割據(jù)統(tǒng)治的土司制度賴以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元、明、清三代的土司制度正是在適應這種經(jīng)濟基礎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

(五)土司制度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土司制度創(chuàng)建初期(元代),土司制度完善時期(明代),土司制度衰落時期(清代)。元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社會發(fā)展較快的時期,特別是南方各民族經(jīng)過與漢、唐、宋各代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的不斷來往后社會發(fā)展很快,而元朝又是對南方民族地區(qū)統(tǒng)治最深入的一個朝代,因此元朝在總結(jié)漢、唐、宋各朝羈縻統(tǒng)治的基礎上將其向前發(fā)展。元朝為了克服漢、唐、宋羈縻統(tǒng)治雖設郡、府、州、縣、峒和土官,而土官統(tǒng)治區(qū)又形同一個獨立王國,始創(chuàng)蒙夷參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而土官之地又為中央王朝行政區(qū)劃之一的土司制度,元代土司制度無論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與以前各代的羈縻統(tǒng)治有所區(qū)別。元代土司制度的統(tǒng)治方式在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統(tǒng)一中原前就開始了,忽必烈在進入云南后面對西南地區(qū)眾多而復雜的各民族時如何穩(wěn)定在西南各民族中的統(tǒng)治便成為能否最后消滅南宋政權(quán)統(tǒng)一全國的關鍵問題,因此忽必烈總結(jié)歷代對西南民族羈縻統(tǒng)治的經(jīng)驗,決定采取招撫政策。在平定云南大理政權(quán)后忽必烈立即招降西南各民族,并對能率部歸附者,授以各種官職,如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使官吏軍民各從其俗,無失常業(yè)。分別招降云南許多民族,招降臨安、白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威楚、金齒、落落分地城寨軍民三萬二千二百,禿老蠻、高州、筠連州等城寨十九所,后來愛魯、納速剌丁又招降西南諸國。在招降地區(qū)皆授原民族的首領官職,通為世襲,這是元初實行的土司制度。元朝在統(tǒng)一全國后開始在南方民族地區(qū)普遍建立土司統(tǒng)治,據(jù)《元史·地理志》對四川、云南、湖廣等行省的記載共設有大小土司行政機構(gòu)296處,其中四川行省宣慰司1、安撫司2、蠻夷路3、蠻夷州6、長官司2、土軍1、蠻夷千戶所1、蠻夷洞15、蠻夷處6、蠻夷寨4;

(六)云南行省宣慰司4、宣慰司都元帥府1、宣撫司3、軍民總管府25、蠻夷路19、蠻夷州39;湖廣行省宣慰司3、宣慰司都元帥府1、安撫司13、長官司5、軍民總管府5、蠻夷路19、蠻夷州38、土軍2、蠻夷洞16、蠻夷處31、蠻夷寨33。這些土司機構(gòu)前后有所變化,元朝對土司的設置、任用、承襲、貢賦、義務、征調(diào)等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土司統(tǒng)治制度已經(jīng)基本創(chuàng)立。元朝設立各種土司職務,元朝土司官職大者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諸職?!对贰ぐ俟僦尽份d:“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只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品數(shù),各有差等?!毙克局俾氂址譃槲宸N:宣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正四品;經(jīng)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正九品。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jīng)歷二員,知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官階與宣慰司同名官員同,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每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jīng)歷一員,照磨兼管勾一員。官階與宣慰使司同名官員同,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經(jīng)歷、知事一員。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上述五種宣慰司一級土司機構(gòu)的官員不完全都是由各民族的首領擔任的,有時也有元朝派去的官員,但其機構(gòu)仍是土司機構(gòu)。

(七)宣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宣撫一員,同知、副使各二員,僉事一員,計議、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架閣一員。?安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副使、僉事各一員,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招討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jīng)歷一員。諸蠻夷長官司,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蠻夷長官司以下還設有蠻夷千戶所、洞、處、寨等許多官職,均系專門設在民族地區(qū)的土官職名。另外還在民族地區(qū)或接近內(nèi)地的地區(qū)設路、府、州、縣,同樣設置各級土司,路為總管府總管、府為知府、州為知州、縣為知縣。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總管府。元貞二年置云遠路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徹里軍民總管府,又在金齒宣撫司下設置柔遠路、茫施路、鎮(zhèn)康路、鎮(zhèn)西路、平緬路、麓川路。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長趙闕,定其地可以設官者與其人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所設路、府、州、縣大多置各級土官官職。元朝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為各級土司土官,元朝比較廣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為土司土官,從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長官司到路、府、州、縣的長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擔任。宣慰使或宣慰使司都元帥:元朝在云南、四川、廣西等地都曾任用豪酋為宣慰使或宣慰使司都元帥,在云南至1281年信苴日與其子阿慶復入覲,元世祖嘉其忠,進大理威楚金齒等處宣慰使、都元帥,子阿慶襲爵,累授鎮(zhèn)國上將軍、大理金齒等處宣慰使都元帥,佩金虎符。

(八)1327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蒙慶宣慰司都元帥府,以土官招南通為宣慰司都元帥。至1331年置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以土官昭練為宣慰使都元帥。在四川于1276年宋朝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奉版籍內(nèi)附,授龍虎衛(wèi)上將軍、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使。后于1292年以楊漢英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使,行播州軍民宣撫使、播州等處管軍萬戶之職,1327年以思州土官田仁為思州宣慰使。宣撫使:元代任用土酋為宣撫使的很多,因宣撫司都設在各民族的邊遠偏僻地區(qū)。如改羅氏鬼國為順元路,以其酋為宣撫使。1341年平代、都云、定云酋長寶郎、天都蟲來降,即以其地復立宣撫司,參用其土酋為官。?以敘州宣慰司為敘南等處諸部蠻夷宣撫司,蠻夷宣撫司的宣撫使也是以土酋擔任。安撫使:元朝任用的安撫使,在四川中有西川都掌蠻得蘭紐為都掌蠻安撫使,阿永為西南番安撫使,播州安撫使楊邦憲,思州安撫使田景賢等。西南諸番中有小龍番靜蠻軍安撫使龍小零、大龍番應天府安撫使龍延三、臥龍番南寧州安撫使龍文求,在廣西中有左右江土酋岑世興和黃勝許分別為沿邊溪洞軍民安撫使等。長官司長官:即蠻夷長官司長官,蠻夷長官司有的又稱管軍民司或蠻夷軍民司。茆??、十圍、安化等新附洞蠻凡八萬,宜設管軍民司,以其土人蒙意、蒙世、莫仲文為長官。木瓜犵狫蠻夷軍民長官,盧番蠻軍民長官,實際都是蠻夷長官司的長官。路、軍民總管府、總管府的土官:元朝任用土酋為路、軍民總管府、總管府的土官較普遍,在四川有3個路,云南有19個路、25個總管府(或軍民總管府),湖廣有19個路、5個總管府的官員都是由土司擔任。

(九)立亦奚不薛為總管府,命阿里為總管。以金齒歸附官阿魯為孟定路總管,置車里軍民總管府,以土人寒塞為總管,佩金虎符?!锻凉俚撞尽酚涊d僰人高政的祖父在元朝曾被任用為威楚、開南等路軍民總管府的總管,廣西土官黃忽都在元朝曾授予思明路軍民總管,又有改普定府為路,以故知府容苴妻適姑為總管。府、州、縣土官:元朝任用土酋為府、州、縣官員最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元朝在四川、云南、湖廣等地任用的府、州、縣土酋官員就有150人左右。在《元史》中有許多記載,如木來軍民府以其土人馬列知府事,四川大盤洞蠻地“立盤順府,命謀谷什用為知府,廣西太平州知州李以忠的祖先在元朝曾任過太平府知府。《土官底簿》亦記載:云南的董賜、羅羅人安崇、僰人高義均皆任過元朝土官知州;云南景東府百夷阿吾曾任過元朝土官知縣,僰人楊益曾任過元朝威楚路廣通縣主簿;四川土著頭人陳隱“元代授思州安夷縣知縣”;廣西趙元佐系元代本縣(崇善縣)世襲土官知縣。元朝還任用土酋擔任行中書省的官職,有的土酋被任用擔任行中書省的參知政事、左丞、右丞、平章等官職。如信苴日釋為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后其子“阿慶襲爵,播州楊邦憲贈推忠效順功臣、平章政事。中書省的官職為加銜的虛職,多不參與行中書省的管理,且不少為遙授。如云南宣慰使土官舉宗、祿余并遙授云南行省參知政事,以安南國王陳益稷遙授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元朝規(guī)定土司的義務,對所任用的土司都規(guī)定必須向中央王朝盡一定的義務,貢賦包括朝貢和納賦兩項內(nèi)容。朝貢按元朝對土司的要求,土司從歸附之時起就必須按規(guī)定時間朝貢,有一年一次、兩年一次或三年四年一次。

(十)命播州每歲親貢方物”是一年一次,洞蠻進方物率二歲以上。邦牙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其地在云南極邊,令三年一貢方物。除定期朝貢外還有特殊事件的加貢,如1294年元成宗即位,云南部長邊習四川散毛洞單順等貢方物。1311年元仁宗即位,金齒諸路獻馴象。大德二年九月圣誕節(jié),金齒國貢方物。對朝貢的人數(shù)時元朝則加以限制,每次限定數(shù)人最多也只數(shù)十人。至大四年思州軍民宣撫使司招諭官唐銓以洞蠻楊正思等五人來朝,?1292年斡羅思招附桑生貓、羅甸國古州等峒酋長31,詣闕貢獻。?1325年平伐苗酋的娘率其戶十萬來降,土官360人請朝。湖廣行省請?zhí)浔娺€部,令的娘等46人入覲。元朝對土司貢物的品種、數(shù)量亦有定額,金、銀、丹砂、雄黃、象、馬、虎、豹、氈、刀等土司須按規(guī)定數(shù)額交納,并令不許超過限額。烏蒙宣撫司進馬逾歲獻額”,即令減少按獻額進獻。對于土司的朝貢時元朝照例都給予優(yōu)厚的賜予,賜物種類很多,數(shù)量可觀。納賦是土司對元朝中央所盡義務的重要內(nèi)容,在元初設立土官之時土司地區(qū)立賦法,征租賦。早在忽必烈進入云南之初大理王段興智降,興智與其季父信苴福入覲,詔賜金符,使歸國。丙辰,獻地圖,諸番平諸部,并條奏治民立賦之法”。后元將愛魯于1269年征服金齒諸部后定其租賦,1279年另一元將納速剌丁以軍抵金齒、蒲驃、曲蠟、緬國,招安夷寨三百,籍戶十二萬二百,定租賦。納賦有常賦和增賦兩種,云南景東甸土官在常賦外歲增輸金五千兩、銀七百兩,納賦多以金銀、糧、布為主。土司是不能拒絕的,否則元朝會采取強征,甚至發(fā)兵征討。因為這是一種隸屬關系的表現(xiàn),它象征著土司對中央王朝的臣服,意味著土司地區(qū)歸屬中央王朝的版圖。

(十一)元朝規(guī)定土官的信物、承襲、升遷、懲罰的制度,元朝對土司的管理從土司的任命、承襲、升遷到對土司的懲罰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按規(guī)定凡土酋被任命為土司后必須要賜予土司各種信物,以視該土酋已成為元朝的官吏。而土司則憑借這些信物與中央王朝、地方其他官員發(fā)生聯(lián)系,并以此信物作為統(tǒng)治當?shù)馗髅褡迦嗣竦膽{證,信物包括誥敕、印章、虎符、驛傳璽書、金或銀字圓符等。1278年都掌蠻內(nèi)附以后元朝便以其長子阿永為西南諸番蠻安撫使,得蘭紐為都掌蠻安撫使,賜虎符,余授宣敕、金銀符有差。1291年賜師壁洞安撫司、師壁鎮(zhèn)所、師壁千戶所印,1293年光州蠻人光龍等12人及邦崖王文顯等28人、金竹府馬麟等16人、大龍番禿盧忽等54人、永順路彭世彊等九十人、安化州吳再榮等13人、師壁散毛洞勾答什王等四人,各授蠻夷官,賜以璽書遣歸。1332年云南土官原賜璽書、金字圓符因亂散失,請求補給,元文宗便“敕更賜璽書三十二,圓符四,仍究詰所失者”。元朝土官一經(jīng)授職皆為世襲,即土官子孫世代承襲,形成“世襲土官籍”。為了防止世襲中的冒襲、錯襲,元朝規(guī)定承襲順序是先子后侄、兄弟,無子侄兄弟者則妻亦可承襲,但必須是土人。如1318年中書省臣言:“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襲之,無則妻承職。遠方蠻夷,頑獷難制,必任土人??梢约拢窕蜿I員,宜從本俗,權(quán)職以行,制曰可。”元朝對所授土司有功者可以升遷,有罪者予以懲罰。諸土官有能愛撫軍民,境內(nèi)寧謐者,三年一次,保勘升官。其有勛勞,及應升賞承襲。但土官有罪者也要受到處罰,土官有罪,罰而不廢。諸左右兩江所部土官,輒興兵相仇殺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對犯罪土官繩之以法,但“罰而不廢”者則知處罰從輕。

(十二)綜觀元朝在南方民族地區(qū)土司的設立,土官的任用、土司對中央王朝的義務以及元朝對土司朝貢、賦稅、承襲、升遷、懲罰等一系列規(guī)定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經(jīng)基本確立,只不過處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階段而已。明朝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時期,明襲元制并大為恢拓,將土司制度發(fā)展成為一種完整的制度。迨有明踵元故事,大為恢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qū)調(diào),而法始備矣。又在南方民族地區(qū)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征調(diào),無相攜貳。有相仇者,疏上,聽命于天子,它反映出明朝土司制度無論在土司的設立、土官的任用、管理等各方面都日趨完善。明之所以實行元朝開創(chuàng)的土司制度原因在于南方各民族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各民族封建農(nóng)奴制分散割據(jù)的特殊情況,加之各民族豪酋的長期統(tǒng)治,采取“以夷制夷”為特點的土司制度更為有利。然其道在于羈縻,彼大姓相擅,世積威約,而必假我爵祿,寵之名號,乃易為統(tǒng)攝,故奔走惟命。由于各民族豪酋勢力根深蒂固,一時難以制御,只有采取賜予爵祿、名號的辦法對其加以籠絡,通過各地區(qū)的各民族實行間接統(tǒng)治。明朝從一開始就不斷錄用元朝歸附的土官,洪武初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國朝兵平六詔,諸夷納土,乃各國因其酋長,立為宣慰、安撫等官。此后明朝便在南方民族地區(qū)普遍建立土司區(qū),遍設土官以統(tǒng)之。田州岑氏、龍州趙氏、播州楊氏、貴州安氏,其雜兩廣、川、云諸大姓,畏威懷德,以次服屬。有明三百年,撫有西南諸土司,土司制度已成為明朝統(tǒng)治南方諸民族的主要制度。據(jù)《明史·職官志五》記載:明初為宣慰司者十一,為招討司者一,為宣撫司者十,為安撫司者十九,為長官司者百七十有三,計217個土司區(qū)。

(十三)又有蠻夷指揮使司三,衛(wèi)指揮使司三百八十五,宣慰司三,招討司六,萬戶府四,千戶所四十一,站七,地面七,寨一,并以附寨蠻夷官其地。這類土司區(qū)計451個,兩者合計共668個土司區(qū)。明朝土司前后廢置、新設的變化較大,據(jù)《明史·土司傳》的記載統(tǒng)計共有土司區(qū)233個,分布是:湖廣有宣慰司2,宣撫司3,安撫司8,長官司6,共19個;四川有宣慰司1,宣撫司3,安撫司3,招討司1,長官司(蠻夷長官司)26,府5,衛(wèi)7,共46個;云南省宣慰司7,宣撫司4,安撫司1,長官司(御夷、蠻夷長官司)15,府26,州4,共57個;貴州有宣慰司1,安撫司3,長官司53,府5,州2,衛(wèi)1,共65個;廣西有安撫司2,長官司4,府9,州41,共56個。每個土司區(qū)都設有各民族的土官。明朝設武職土司宣慰、宣撫、招討、安撫、長官司等官員(宣慰司以下諸土司)共223人,其中湖廣41人、四川49人、云南52人、貴州77人、廣西4人;文職土司(府、州、縣)官員(土知府以下諸官員)共393人,其中四川25人、云南151人、貴州15人、廣西197人、湖廣5人。從所設武職、文職土司的分布來看貴州、云南武職土司較多,廣西、云南的文職土司較多,云南土司的職別較高。從隸屬關系來說明朝武職土司隸兵部武選司,文職土司隸吏部驗封司,則與元朝不同。明朝對土司土官的官銜設置也分為武職、文職兩種,武職土官官銜——宣慰使司:設宣慰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一人,從七品;都事一人,正八品。宣撫司: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一人,從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一人,從九品。安撫司:設安撫使一人,從五品;同知一人,正六品;副使一人,從六品;僉事一人,正七品;其屬吏目一人,從九品。

(十四)招討司:設招討使一人,從五品;副招計使一人,正六品;其屬吏目一人,從九品。長官司:設長官一人,正六品;副長官一人,從七品;其屬吏目一人,未入流。蠻夷長官司:設長官、副長官各一人,品級同長官司。又設有蠻夷官、苗民官、千戶長、副千戶長等土官。長官司與蠻夷長官司的區(qū)別在于管轄戶籍的多寡而定,四百戶以上才設長官司,四百戶以下者設蠻夷長官司,皆屬于縣一級的武職土官。文職土官官銜指土府、土州、土縣的土官,軍民府(土府)、土州、土縣,設官如府州縣。本(明)朝設土司,除知府、知州、知縣具文職,其品秩一如流官。土官以文職居任,與流官同稱者,自知府以下俱有之。可見明朝土府、土州、土縣的文職土官其設置與官銜和流官相同,在官銜前均冠以“土”字以區(qū)別于流官。土府:設土知府,正四品;土同知,正五品;土通判,正六品;土推官,正七品;土經(jīng)歷,正八品;土知事,正九品。土州:設土知州,從五品;土同知,從六品;土通判,從七品;土吏目,從九品。土縣:土知縣,正七品;土縣丞,正八品;土主簿,正九品;土典吏,不入流。此外還設有把事、巡檢、驛丞等土官,如四川馬湖府設把事1人、信寧等地設巡檢8人、溪龍等地設驛丞7人。明朝所設土司官銜,品秩皆低于元朝,如元朝宣慰使為從二品,明朝則為從三品;元朝長官司為從五品,明朝則為正六品。明朝在土司信物方面也沿襲于元朝,土司土官一經(jīng)授職即賜予印章、誥敕、冠帶等信物,作為朝廷命官的憑證。明朝賜予土司土官的印章、誥敕、冠帶一如流官,按明制正三品以上官員賜銀印,從三品以下為銅印,明朝土司土官最高級別為從三品(宣慰使),所以印章皆為銅印。至于誥敕按規(guī)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予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予敕命。

(十五)土司土官中的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土知府、土府同知、土知州皆授誥命,余者皆授敕命。冠帶也按土官的不同品級授予不同規(guī)格的冠帶,按洪武初賜武定府土官商勝誥命,并賚朝服及織金羅衣、紗帽、金帶。明朝在賜予誥敕時如該民族有文字的,皆附錄有土司本民族的文字,瀾滄衛(wèi)西番人卜撒升任土知府時明成祖即命“寫與他知府的誥命,就將西番字譯在誥命里面,這是明朝對各民族的一種尊重。信物中還有一種特別的信符牌,此牌是土司與中央王朝來往的一種憑證,其制作和使用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制信符、金字細牌給云南諸蠻,這種信符牌和流官使用的信符牌作用一樣只是制作、使用規(guī)定更詳細。其制銅鑄信符五面,內(nèi)陰文者一面,上有文行忠信四字,與四面合編某字一號至一百號批文、勘合、底簿。陰文信符、勘合俱付土官,底簿付云南布政司,其陽文信符四面及批文一百道,藏之內(nèi)府。凡朝廷遣使,則赍陽文信符及批文各一,至布政司比同底簿,方遣人送使者以往,土官比同陰文信符及勘合,即如命奉行。又置紅牌鏤金安,敕書諭之。凡有調(diào)發(fā),及當辦諸事,須得信符乃行。如越次及比字號不同,或有信符而無批文,有批文而無信符者,即是詐偽,許擒之赴京,治以死罪。此等信符用處較大,而其制作、使用規(guī)定比之元朝的金、銀字圓符要嚴密得多,說明明朝對邊遠地區(qū)土司的控制加強了。土司之俸祿不如流官有俸銀,皆以流官相同等級支給米。每月各支米俸如下:月二十六石者宣慰同知;月二十一石者宣慰副使、宣撫司宣撫使;月一十六石者宣慰僉事、宣撫副使、招討使、安撫使、副千戶;月一十石者宣撫同知、長官司長官、宣撫僉事、副招討;月八石者副長官、安撫副使。明朝對土官雖有此規(guī)定,但實際上土官之俸米是取之于民,朝廷并不頒給,土官仍為無俸之官,只是在土官受罰俸處分時則按月支米數(shù)受罰。

俄羅斯帝國(第五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邛崃市| 泰顺县| 萨迦县| 林周县| 延津县| 南漳县| 高陵县| 荣昌县| 南充市| 海阳市| 彭水| 江门市| 炉霍县| 简阳市| 雅安市| 长宁县| 革吉县| 广宁县| 长泰县| 高平市| 青海省| 古交市| 民丰县| 察哈| 上高县| 灵山县| 河间市| 芮城县| 冕宁县| 平陆县| 洛阳市| 兴隆县| 京山县| 钟祥市| 杭锦旗| 定南县| 惠安县| 武冈市| 呼伦贝尔市| 平潭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