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三到”:凡盡心處,甚解卓然

在閱讀的學習過程中,有個步驟必不可少,能力是否提高,就取決于這個方面是否切實得到了訓練——那就是精讀。
所謂精讀,即拋開考題,對文章做文本細讀。
胡適先生小時讀書講究讀書“三到”,如今我也效仿前人,提出閱讀的精讀訓練也要做到“三到”,供各位練習時參考。
一,眼到

眼到,即是信息的準確識別(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詞句為閱讀之本,讀懂句子要先認得單詞,單詞若不認得,自然失去了理解時的準確信息。
在緊張的限時閱讀考試中,如把attract看錯attack,分不清trial, tail, trail,理解時必然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另外,在不同語境中,單詞和句子的意思也是會完全不同,比如harness可做名詞,意思是馬具,但也可做動詞,意思是利用。
精讀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盡量對自己的語料庫查漏補缺,消除語言盲點,在語境中更深入地掌握詞匯,搭配和句式。
故精讀之時,一定要做好生詞和詞組搭配的記錄,時常翻看,背誦復習。
二,口到

閱讀不牽涉開口,此出“口到”指的不是張嘴朗讀,而是內(nèi)心默讀。
默讀即是用心聲要按意群去斷句,去整塊兒理解句子意思,之前不通順的句子在分析搞懂后一定要內(nèi)心多默念幾遍,慢慢地理解的節(jié)奏就能flow起來,信息處理的效率也自然會提高很多。
引用關(guān)于閱讀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Time is of no account with great thoughts, which are as fresh today as when they first passed through their author's minds, ages ago. What was then said and thought still speaks to us as vividly as ever from the printed page.
閱讀即是作者的思想通過語言表達再次在讀者心中響起,在語言訓練時“口到”的目的,就是讓自我的內(nèi)心的“口”成為文章作者的“口”,讓自己習慣和適應作者的“說話”方式,讀者在讀作者的文章時自然也會與作者“心心相印”,
三,心到

“心到”是指信息提煉的刻意練習,簡而言之就是句子和段落概括訓練,眼睛看到一句話,當下是否能用最短的話概括這個句子的核心意思,才是真正檢驗自己是否理解的標準,否則只是停留在文本翻譯層面。
這個信息刻意處理方式的訓練為的是使信息更容易進入閱讀者的short-term memory(短時記憶),簡稱STM。
STM在閱讀中的意義非常大!打一個比方,我們的大腦就好比一臺電腦,當我們接受和處理語言信息的時候需要占取大腦中的內(nèi)存,內(nèi)存越小,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就弱。假設(shè)正常人大腦是16GB的,天才就是32甚至64GB的,低智商者可能就只有8GB。
在我們無法修改基因增加自己STM的內(nèi)存時,更需要訓練的是對文本意思的修剪與提煉能力,使得進入我們大腦的信息更加精簡,只有能過濾掉次要的內(nèi)容,不要讓太多雜亂的信息進入STM,我們才能不費力地記住句子意思,才有多余的腦容量抓取信息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才,不會出現(xiàn)讀了后面忘了前面,邏輯斷裂,不知所云。
總結(jié)

托福學習的本質(zhì)就是語言上的打磨, 基礎(chǔ)一般的同學想有顯著進步,就得多看多查,按著自己頭讀,和打怪一樣,讀懂,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覺,每天盡量保持1000-3000字,有效輸入,練到實處,而通過精讀,一字一句將文章的所有語句段落搞懂,寫作邏輯捋通順,通過這種字斟句酌的方式,無疑是最必要和最有效的做法。
尤其在浮躁喧囂的如今,這種文本細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練心性,能夠沉住氣讀下去,拉長自己的注意力時間段,不被現(xiàn)代的碎片化信息和五光十色亂七八糟的內(nèi)容所侵擾;另一方面是訓練自己對于文字的理解深度,久而久之,便能沉浸。他人看得稀松平常之處,我皆觀之滿眼繁花似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