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11):下宮之難,三郤當朝
觀前提醒:本文以敘述晉國六卿的變更與其中的矛盾和斗爭為主,主要從各卿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展開,而對于晉國爭霸歷程以及國君為政舉措則不多討論。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記可能有多處缺漏、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583年,趙氏內(nèi)亂。趙莊姬對趙嬰齊之事懷恨在心,在晉景公面前誣告趙同、趙括謀反,晉景公詢問欒書、郤[xì]锜,二人串通一氣,誣陷趙氏謀反屬實。晉景公屠殺趙氏于下宮,誅殺了趙同、趙括,并滅其族,趙氏封邑改封給大夫祁奚。當時,趙武跟著趙莊姬住在晉景公宮里而留得性命。史稱“下宮之難”。
同年,荀首去世,欒書向晉景公請示,要求縮小晉國的軍隊編制。面對諸卿坐大,國君晉景公、執(zhí)政欒書略感駕馭吃力,于是就以晉景公的名義剝奪韓氏、荀氏各一個卿位,鞏氏之卿亦被廢黜。時八卿將佐如下:

趙旃[zhān]之父趙穿被封于邯鄲(今河北邯鄲縣)而別為邯鄲氏,因此在下宮之難中并未受牽連。但趙旃的本家大宗被悉數(shù)屠殺,趙氏大宗的趙武因為年幼,不能為卿,趙旃得以升任為新軍將。
這是晉景公時代最后一次諸卿換班,這個班底似乎本就是為了新一輪的內(nèi)斗而量身定做的。
當最強的趙家垮臺后,欒郤相互利用已經(jīng)失去了價值。欒書陰狠,欒氏清貧;郤锜霸道,郤氏富可敵國,這下還把才能卓著的郤至拉入卿士行列,欒書的地位權(quán)威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更可恨的是郤锜非常強梁,迫使著欒郤兩家的矛盾愈加表面化。
畢竟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多,荀庚、士燮[xiè]、韓厥、荀罃[yīng]都是公正廉明、明辨是非,成為了欒郤摩擦的潤滑劑。
公元前581年夏,晉景公逝世,太子壽曼繼位,為晉厲公。
公元前577年,荀庚壽終,謚中行宣子,其子荀偃立。郤锜急于擴大郤氏家族勢力以圖從欒書的陰影中走出。就在郤至為卿不久,趙旃去世(或被郤锜所迫,免去卿位)。郤锜、郤至二人聯(lián)手將叔父郤犨[chōu](郤克堂弟)拉入八卿,為新軍將,三郤正式成型。此時的郤氏家族實力鼎盛,諸卿皆懼。郤锜為人強橫,為臣囂張,使郤氏成為晉國怨府,尤其是正卿欒書與郤锜之間的矛盾已是一觸即發(fā)。

公元前574年,中軍佐士燮面臨內(nèi)亂將至,心中絕望,憂憤而亡,謚范文子。八卿將佐依次向前提升,士燮的兒子士匄[gài]繼其父之位,為新軍佐。時八卿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