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是怎么魔改中國菜的?


東北最有想象力的菜,
不是東北菜
東北人回鄉(xiāng)后,下飛機第一時間吃什么?
鍋包肉?酸菜餃子?鐵鍋燉大鵝?
不,都不是。是正宗云南米線、正宗重慶麻辣燙、正宗陜西涼皮、正宗四川麻辣拌、正宗天津煎餅果子......

這玩意全國都有,為啥吃這個?原因很簡單,東北的,不一樣。東北的正宗云南米線,粗的,麻辣味兒;正宗重慶麻辣燙,加一大勺麻醬;正宗陜西涼皮,加麻醬加糖還帶湯兒;正宗天津煎餅果子,皮兒是軟的......
一切外地食物,來到東北都要經(jīng)過一場從頭到尾的大改造,要么加麻加辣加糖加麻醬,要么干脆換一個食材,從頭到尾改到親媽不認(rèn)。但另一方面,東北人又對這些美食的來源保有極大的敬畏,不會數(shù)典忘祖,即便面目全非,依然堅持沿用原來的名字,并冠以“正宗”二字,以表尊重。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在看似毫無章法的改造里,藏著東北人獨特的生存智慧,他們懂得借力,“正宗”便是最好的噱頭。也懂得變通,麻醬剛好可以中和麻辣的刺激,大量的白糖則是東北作為白糖主產(chǎn)區(qū)的飲食習(xí)慣,更換口感類似的食材,則是綜合成本和口感的最優(yōu)解。
這些被魔改的食物,也是全國網(wǎng)紅食物的風(fēng)向標(biāo),如果有哪些食物沒被東北人改良過,那只能說明他還不夠火。
- 01 -
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辣拌......
川菜,東北魔改重災(zāi)區(qū)
東北人很愛川菜,甚至一度在他們的世界里,辣就等同于川菜。東北街頭隨處可見打著“正宗四川xx”招牌的館子,這時,如果一個思鄉(xiāng)心切的四川人走進去,點了一桌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和水煮肉片,甚至不用吃,在端上桌看到菜的一瞬間,就會讓四川人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國,到底有幾個四川?

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東北人最喜歡的3道川菜,也是被魔改得最狠的3道菜。在1991年四川省蔬菜飲食服務(wù)公司編寫《中國名菜譜·四川風(fēng)味》里,魚香肉絲的做法是這樣的:

主料只有瘦豬肉,配料只有冬筍和木耳,魚香的精髓是泡紅辣椒。但是到了東北,魚香肉絲則完全變了身,配料去掉了冬筍,加上了胡蘿卜和青椒,木耳也從脆大的川木耳,變成了脆彈的東北小木耳。辣味的來源從泡紅辣椒,變成了郫縣豆瓣醬或者辣椒油,放了更多的糖,也勾了更濃的芡。

圖/視覺中國
這種改良過的魚香肉絲深受東北人喜愛,有肉有菜還甜滋滋的,重點是十分下飯。并且在此之上,東北人還二次創(chuàng)造了另一道菜,魚香雞蛋,就是把肉絲換成雞蛋,雞蛋比肉絲有更強的吸附湯汁的能力,并且更加便宜,是東北盒飯里的常駐選手。
宮保雞丁的改良也同樣夸張,在四川,宮保雞丁有且只能有雞腿丁、花生、蔥段和干辣椒。但在東北則不一樣,雞腿變成了雞胸,還加入了胡蘿卜丁和黃瓜丁。

圖/視覺中國 圖蟲·創(chuàng)意
如此令四川人火冒三丈的胡改,其實也是東北人迫不得已的選擇。東北人愛這兩道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下飯且便宜,但東北不產(chǎn)筍,只能替換成口感類似的胡蘿卜,本地蔬菜少,加入青椒和黃瓜,也勉強算是營養(yǎng)均衡。
東北人愛的,其實是想象里的川菜,這點在麻辣味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以他們在炒菜里勾了厚厚的芡,在麻辣燙上扣了一大勺麻醬,麻辣拌中加了大量的糖作為辣味的緩沖帶。


這里有無數(shù)麻辣系小吃,如今加麻醬風(fēng)格的麻辣燙其實是第二次改造的成果,四川麻辣燙的第一次改造成果是麻辣盆,也叫老式麻辣燙,不加麻醬,保留了麻辣的風(fēng)格,但是加了大量的粉絲進去作為主食,這樣的改造原因也很簡單,光吃菜吃不飽。
麻辣燙的第三次改造便是如今風(fēng)靡全國的撫順麻辣拌,去掉湯加了大量的陳醋白糖來調(diào)味,看不出一點跟四川有關(guān)聯(lián)的樣子,但不好意思,直至今日,撫順仍有大批店鋪打的招牌是:四川正宗麻辣拌。
- 02 -
東北人改造小吃,
就講究一個親媽都不認(rèn)
遭受東北人魔改的,也不只四川美食。東北興盛時期,大江南北的人都來到東北淘金,帶來了全國各地的小吃,經(jīng)濟衰退后,東北人便開始開始創(chuàng)業(yè)謀生,將“魔手”伸向了這些名氣響亮的食物。但因為飲食習(xí)慣的差異和食材的限制,東北人并沒有原樣照搬,反而開始大刀闊斧,不受限制地開始魔改。
東北云南米線全稱東北云南過橋米線,云南米線之多,為何不是小鍋米線而是過橋米線?原因很簡單,過橋米線自帶一個夫妻美滿的愛情故事:賢惠的妻子給勤奮的秀才送米線,秀才最后中舉,合家團圓——這是東北人向往的生活。只要是大一點的米線店,都會把這個故事做成海報或者手繪畫印在墻上,讓人身在東北邊吃米線,心在西南,為千里之外的愛情流淚。

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遙遠(yuǎn)的云南對于東北來說,自帶一層神秘的光環(huán),吸引東北人味蕾上的好奇心,同樣也因為距離,給了東北人肆意改造的空間。東北米好,但都是粳米,無法復(fù)刻云南秈米做出的米線,所以東北人另辟蹊徑自行研發(fā)出了一種新型米線,更粗,更彈,煮的時間過長還會呈現(xiàn)一種半透明的狀態(tài),久煮不爛,也因此被媽媽們謠傳為:這米線是塑料袋做的。

圖/視覺中國 圖蟲·創(chuàng)意
云南本地的過橋米線是一碗雞湯米線,雞湯上飄著點點金黃色的雞油,鮮香無比,但在東北,已經(jīng)被川菜的麻辣調(diào)教過的味蕾已經(jīng)無法適應(yīng)如此清淡的美味,所以東北米線是帶著火鍋底料味的麻辣風(fēng)格,這是東北人的融會貫通。
“辣化”的還有雞西山西刀削面,這里的刀削面是一碗紅湯,一指寬的刀削面上蓋著辣醬炒的牛肉,配上各式各樣的雞西辣菜,但雞西的辣并不是來自四川的辣,而是來自隔壁雞東縣朝鮮族人民的辣,辣得干脆,吃得大汗淋漓。

此外還有稱霸東北中小學(xué)校門口的兩大小吃:陜西涼皮和天津煎餅果子。東北陜西涼皮融合了三個地域元素,陜西的涼皮,四川的擔(dān)擔(dān)面和東北的調(diào)味共生在麻醬、蒜汁、白糖的湯里。

天津煎餅果子的創(chuàng)造則更為發(fā)散,煎餅變成了白面雞蛋餅,里面的果子僅保留了小油條,其他香腸、辣條隨便加,甚至在延邊,煎餅果子里還可以加辣白菜、小章魚,在牡丹江還可以加烤冷面,主打一個混搭和融會貫通。

圖/網(wǎng)絡(luò)
甚至東北自己本身的小吃,也會發(fā)散出無數(shù)種吃法,比如冷面,以延邊朝鮮族冷面為基礎(chǔ),還會發(fā)散出雞西拌冷面、綏化麻醬湯冷面、沈陽蘇家屯肉醬冷面,甚至大連炸烤冷面卷湖南臭豆腐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東北人做不出。
- 03 -
東北人為什么這么會魔改?
以山海關(guān)為界,中國地方特色小吃分兩種,東北的和其他。如果去沈陽最著名的景點中街旅行,從西走到東,你會發(fā)現(xiàn)臺灣純?nèi)饽c、重慶酸辣粉、江西無名緣米粉和上海炸雞柳。這些食物,擱自己家不一定能吃到,但擱東北一定能吃到。東北人為什么這么會改造?
這可能跟它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系,東北北邊是俄羅斯,西邊靠近內(nèi)蒙古,自身還有朝鮮族人民,本身就是一個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所以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比如哈爾濱人從小吃大列巴、賽克等各種面包,紅腸等各種香腸長大的,是見過世面的人,開放的味蕾眼界,讓他們即便去了歐洲,也不會有任何不習(xí)慣。

也可能跟來來往往的闖關(guān)東人有關(guān),在經(jīng)濟富裕時期,來東北創(chuàng)業(yè)的全國各地人帶來了各種美食,哈爾濱有很多泉州牛排館,李連貴熏肉大餅來自河北,溝幫子扒雞來自安徽......只要好吃,東北人接納一切。

但最重要的是,從古至今,東北人都有非常強的生存智慧,富裕時開放,困難時變通,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讓他們快速接納外來事物,重新解構(gòu)并與本土文化迅速融合,在用自己極具天賦的營銷方式推銷出去。
下次來東北,不要只吃鍋包肉了,東北更魔幻的美食世界,等你探索。
文字編輯 | 姜姜
文章首圖 封面 | ?圖蟲·創(chuàng)意
本文系【地道風(fēng)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