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程公公為什么一直揪問李白?

影片一開始,高適假裝自刎被救,接待程公公。本以為程公公是想責問軍事,不成想,一直“抓著”李白不放。
程公公這樣做,究竟有何目的?
(我們先從影片的角度出發(fā)來看,程公公在影片中很明顯是一個,仰慕李白、一心為國的正面人物。
但是歷史上,他是公認的誣陷忠良、掌權弄國之人。這里給他洗白了,但是并不影響,我們從影片的邏輯來分析。)
01程公公為何揪住李白不放?

既然是皇帝委派,必然是為了軍事而來。從后面程公公的問題,我們也可知曉:
“吐蕃圍困長安城已有三月,高中丞按兵不動,是怕重蹈哥舒翰東出潼關,全軍覆沒的覆轍嗎?”
“朝野傳言,郭令公和高中丞,因為救不救李白而心生仇怨。中丞是因為和郭令公不和,而有意貽誤軍機。圣上遣我西來,正是為了查明此事!”
他想知道高適按兵不動,究竟是害怕重蹈——哥舒翰的覆轍,貪生怕死、保全自己,還是為了私人恩怨,故意不出兵。
那為什么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一開始從李白入手。

這里有兩個原因:
第一、影片中,程公公本人是很喜歡李白詩的。
不然他如此位高權重,也不會把《早發(fā)白帝城》背下來。所以他本人也比較對李白感興趣。
第二、傳言,高適與郭子儀恩怨因李白而起。
相比別人描述,程公公更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他要求高適詳細講述,他與李白的故事。
看看高適是否真的,因為郭子儀為李白求情,而對郭子儀產(chǎn)生記恨,有意貽誤軍機。
并且,在講述李白的過程中,高適也講了自己從軍的過程,以及心境的變化。也讓程公公,感覺到,對方并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

02央視網(wǎng)點名表揚
《長安三萬里》這個影片,有很多作者詬病故事有篡改,但是有一個高贊熱評,是這樣說的:
“一直覺得,歷史片的意義在于,讓教科書上的黑白文字,變成生動鮮活的立體人物。
讓其不再是,‘全文背誦’的機械命令。而是真正置身其境,同悲苦,同喜樂。真切感受每個人的無奈與失落。
將盛世與亂世,懷才不遇的血與淚,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span>
一個片子,如果想受歡迎,一定會進行藝術的加工和處理,不然枯燥的歷史和情節(jié)沒人看,也就達不到傳播的目的。
更別說,我們現(xiàn)今看到的,都只是歷史碎片,沒有辦法獲得全貌的事實。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安三萬里》是有意義的。

這也是為什么,它能獲得近16億票房,躋身中國動畫影史——票房前三的位置。
若沒有這部電影,根本沒有多少人,會關心李白、關心高適、關心程公公是誰。
若沒有這部電影,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李白和高適有這么深的友誼。
若沒有這部電影,我們對李白詩的印象,只存在背誦層面,不會深入理解,他的心情、心境。
這也是央視網(wǎng),點名認可這部影片的原因。

確實有和史實不一樣的地方,但是也正因為影片的成功,才帶來了史實的熱度,人們才真正關心,歷史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03高適的悲劇內核
高適這個人,讀書很沒有天賦。他做不到像李白一樣,出口成章,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在唐朝不缺詩人的年代,他只能靠舞刀弄槍,尋求玉真公主的賞識。
后被逼無奈,只能刻苦鉆研,需要小書童先給他念一遍,他才能讀書學到東西。
但是好在刻苦,最終也成為一名邊塞詩人。
如若沒有永王作亂,52歲的高適,估計永遠都只能,在“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手下,做一個小小的書記官。

即便做了官,也不能避免,被皇帝猜忌,受宦官讒陷。
劇中他說的這幾句話,深讀下來,更覺可悲:
”非常之危,才讓我這個八品小官,半年間,驟然成了三鎮(zhèn)節(jié)度使?!?/span>
”我相熟的詩人中,王昌齡、崔宗之被流放。北海太守李邕,七十高齡,被杖殺。
那日長安胡姬酒肆的那些人,賀知章、王昌齡、崔宗之都去世了?;钪模鸥α麟x四方,王維先被叛軍俘虜,茍延性命、余生寥落。“
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說:“詩只是媒介,拍的是人生起伏,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