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詩分享(十二)
偶書?唐?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扶桑:《梁書·諸夷傳·扶桑國》記載“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常代指太陽升起的地方

????劉叉是一個頗有江湖豪氣的詩人,據(jù)說少時“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唐才子傳》)。后來雖發(fā)奮讀書,但并未參加過科舉考試,而是繼續(xù)浪跡江湖。
????第二句的“人間萬事”應(yīng)當是指當時的唐朝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時期,社會也并不安定?!凹毴缑眲t一是因為詩人處于社會底層,自然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家國大事,二是在寫內(nèi)心的煩躁與厭棄。
????結(jié)合三四句看,詩人所寫的人間事應(yīng)當是他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的陰暗與扭曲,皇帝無能、讒諂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然而面對眼前種種不公的現(xiàn)象,向來最少顧忌、最為快意恩仇的“野夫”,竟然也不肯出手相助,或者應(yīng)該說,不敢出手。前三句詩寫得十分粗獷,可偏偏在本應(yīng)達到高潮的第四句,詩人卻將怒火強行克制了回去。正是這樣一個突兀的轉(zhuǎn)折,使詩的立意不落窠臼。????
????這讓人聯(lián)想起鮑照的《擬行路難》中的最后兩句:“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手法相仿,所言之事也相近。我以為劉叉的這兩句更讓人氣血翻涌:鮑照畢竟是個文人,劉叉可是曾經(jīng)殺過人亡過命的。一介野夫尚且如此,更毋論文人官人與王侯將相們了。換個角度想,野夫之所以選擇了旁觀,不正是因為他曾經(jīng)殺人亡命過嗎?
????曾經(jīng)他也是一身江湖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代價是成了朝廷命犯,光天化日下再無立身之所。冷酷的現(xiàn)實告訴他,“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只存在于遙不可及的古代傳說中,只存在于李白醉后的浪漫幻想中。朝廷不在乎他殺的是誰,只在乎他殺了人;朝廷不在乎他有沒有匡扶亂世的熱血,只在乎他殺了人。曾經(jīng)他手握一把行俠仗義的有形之刀,后來他心存一把正義公平的無形之刀,現(xiàn)在就連這心中充沛強烈的正義感,也磨損殆盡。
????野夫最終選擇隱忍與妥協(xié),選擇冷眼旁觀,宣告了他個人反抗的失??;朝廷維護了它的權(quán)威與統(tǒng)治,取得了表面上的完全勝利。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與野夫所代表的社會底層和民眾樸素的正義感對立,下場必然是徹底的失敗。如果規(guī)則的制定者不做出自上而下的改變,那么這場游戲?qū)]有贏家,只會陷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歷史輪回,用一場自下而上的血與鐵的斗爭擊碎這沉疴難起的舊世界。

????喜歡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