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10.0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2)
? 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一切人的一切活動固然都有其自覺的意圖和預期的目的,但各個人的意圖和目的,并不是一樣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常常是互相沖突、互相矛盾的。這些互相矛盾、互相沖突的意圖和目的,在實際生活中并不都能夠成為現(xiàn)實。在歷史上,在人們還沒有認識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并應用這樣的認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的情形下,人們的主觀意向,在大多數(shù)的場合下所引起的結果,都不是所預期的,甚至是和預期相反的;只在很少的場合下,人們的期望能夠如愿以償。資產jj的革命家曾經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下進行反封建的斗爭,他們聲稱這個口號將引導人們去建立起永遠合理和社會制度,但在實際上所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個人boxue人的資本主義制度。這里就有兩個問題必須解答:第一,為什么同一個社會里,人們的主觀意向會有種種不同甚至于互相矛盾、沖突?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們中間發(fā)生這樣的矛盾?第二,為什么各種不同的主觀意向,有的能夠得到實現(xiàn),有的不能實現(xiàn),有的似乎實現(xiàn)了,但實際的結果和所預期的并不一樣?很明顯,這些問題,決不是在人的主觀意識本身中可以找到解答的。認為“意見支配世界”的唯心主義觀點,把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歸結于人們的思想動機和主觀意圖,結果就只能在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上陷入一團混亂。如果不能弄清楚隱藏在人們的思想動機背后的動力是什么,就不能科學地說明社會歷史。
? 唯心主義者黑格爾曾經試圖有系統(tǒng)地答復這個問題。他認為,歷史人物所標榜的動機以及真實的動力,都根本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認為這些動機后面還有別的動力,而這種動力是應當加以研究的。黑格爾的這個思想無疑是深刻的,但是他不能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黑格爾回答說,歷史發(fā)展的最終原因應該從“民族精神本性”中去尋找。于是黑格爾在批判“意見支配世界”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以后,得出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結論。他不是從歷史本身去尋找這種動力,而是從歷史外面,從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里把這種動力輸入到歷史中去。在他看來,支配人類歷史的“民族精神”無非就是支配整個宇宙的神秘的“絕對精神”的一個發(fā)展階段。
? 只有馬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才真正找到了歷史發(fā)展的最終原因。
? 恩老師指出,在研究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的動力、研究歷史發(fā)展的真正的動力的時候,所應注意的,與其說是個別杰出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推動整個階級、整個民族行動起來的動機,馬主義證明了,人類全部歷史[viii],是jj斗爭的歷史,jj斗爭的根源是各jj之間經濟利益的沖突,jj的產生和發(fā)展是物質生產發(fā)展的結果。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發(fā)展的狀況決定整個社會的面貌和社會意識,這是存在決定意識這個唯物主義根本原則在社會歷史領域內的貫徹。人類的歷史,歸根到底是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發(fā)展的歷史,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者? ? ? ??勞動人民的歷史。
? 恩老師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做了一個經典的說明:“一切歷史上的現(xiàn)象,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來予以說明,而每一歷史時期的人的觀念和思想也是如此,可以簡單地完全由這一時期的生活的經濟條件以及由其所決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來說明。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奠定在它的真正基礎之上了;一個十分明顯而先前一直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而后才能爭取統(tǒng)治權,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盵ix]
?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提供了客觀地研究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它可以使我們不為形形色色的復雜的、偶然的社會現(xiàn)象所迷惑,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找出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因而它就完全打破了以往某些歷史家否認社會歷史領域中存在著任何重復性的觀點。的確,社會現(xiàn)象的完全重復是沒有的,但是在不同的社會現(xiàn)象中卻存在著共同的本質,這里就表現(xiàn)著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復性。導師指出:當人們“還局限于思想的社會關系(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關系)時,始終不能發(fā)現(xiàn)各國社會現(xiàn)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guī)性。”[x]因為這樣就不能區(qū)分社會中哪些現(xiàn)象是本質的、重要的,哪些現(xiàn)象是非本質的、次要的?!?strong>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guī)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tài)。只有這種概括才使我們有可能從記載社會現(xiàn)象(和從理想的觀點來估計社會現(xiàn)象)進而極科學地分析社會現(xiàn)象?!盵xi]
? 社會歷史告訴我們,盡管各個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但從根本上說來,除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之外,一般都經過原始公社、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四種歷史形態(tài)。凡是奴隸制社會,不管其民族特點如何不同,都充滿著奴隸和奴隸主的斗爭。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封建社會,它的基本矛盾都是農民和地主的矛盾。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矛盾都是無產jj和資產jj的矛盾。這些就是社會中各種現(xiàn)象之間的必然的、普遍的和不斷重復的聯(lián)系。
? 馬主義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但它決不像資產jj學者所污蔑的那樣,似乎低估和輕視社會意識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馬主義科學地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以同樣科學的正確性指出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就在于:腐朽反動的社會意識如果支配了人們的頭腦,它就能夠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阻礙的作用,新的進步的社會意識如果得到廣泛的傳播,并掌握了群眾時,它就能夠對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絕大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進步的社會意識甚至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因素。教員說:“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fā)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彼种赋觯骸?strong>當著如同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時候,革命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要做,但是還沒有方針、方法、計劃或政策的時候,確定方針、方法、計劃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決定的東西。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fā)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盵xii]
? 社會意識的重大作用是必須充分估計到的,但是,它不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最后決定的原因。因為,當著它成為某一歷史事變的原因之前,它的產生是另一更深刻的原因的結果。這一更深刻的、更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存在,就是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生產關系[xiii],而它自己本身只是這個社會存在的反映。進步的社會意識,是社會中的新生的進步勢力的要求的反映;腐朽反動的社會意識,是社會中腐朽落后的勢力的要求的反映。例如[-]沒有馬列主義的指導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就這一點來說它有著某種決定的意義;但是引起[-]的根本原因是[-]的矛盾。馬主義之所以成為[-]勝利的思想武器,只是由于它適合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客觀需要,由于它反映了[-]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需要。
?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正確解決,宣告了歷史唯心主義的徹底破產。恩老師說:“人們的意識決定于他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的這個原理,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仔細考察時便會立即發(fā)現(xiàn),這個原理的一些最初的結論就給了任何一種甚至最隱蔽的唯心主義以致命的打擊。一切對于全部歷史事物的因襲慣用的見解,都為這個原理所否定了。全部傳統(tǒng)性的政治思維體系崩潰了?!盵xiv]
? 反動的現(xiàn)代資產jj社會學都以反對[-]、反對[-]、反對[-]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F(xiàn)代資產jj社會學家已不能像資產jj革命時期的他們的先輩那樣,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思想,而只是重復那些早已破產了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老調。他們頂多只是作一些膚淺的、表面的類比,錯誤地把生物機體的生活和社會歷史、把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混為一談。他們愈來愈熱心于研究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企圖從心理狀態(tài)方面對社會生活任意做主觀的解釋,用以粉飾資本主義日益混亂的秩序,為醫(yī)治資本主義的不可解救的痼疾提供藥方。
? 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對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種歷史觀自然而合理地解釋了以往歷史中jj統(tǒng)治、jj剝削的存在是和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水平相適應的,從而說明了jj統(tǒng)治、jj剝削的現(xiàn)象,在生產得到巨大發(fā)展以后是必然會逐步消滅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必然為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馬老師、恩老師根據(jù)唯物史觀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得出結論:jj斗爭必然引導到無產jj專政,而這個專政本身是進到消滅任何jj和進到無jj社會的過渡,從而建立了科學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在今天,社會主義已不再單純是一個科學的理想,在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內已成為光輝的現(xiàn)實。這一事實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科學性的無可辯駁的證明。
?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使研究社會生活方面的各門學問能夠成為科學。社會科學的各部門,如經濟學、政治學、美學、倫理學等,分別地研究人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發(fā)展過程的具體規(guī)律。歷史唯物主義和各個部門的社會科學有所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全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最基本的過程和最一般的規(guī)律,是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具體規(guī)律。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和一般的規(guī)律,是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起作用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能適用于社會科學各部門,為這些科學部門提供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一樣,并不是科學之科學,它不能代替各門具體的科學,不能把它作為標簽硬貼在實際社會生活之上。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德國曾出現(xiàn)過把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的現(xiàn)象,恩老師在批判這種現(xiàn)象時寫道:“一般說來,對于德國許多青年作家,‘唯物主義的’這個形容詞不過是一個套語,他們用這個套語去處理各種食物,再也不花什么氣力去作進一步研究,也就是說,他們一把這個標簽貼上去,就以為一切都解決了。然而,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個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而不是一種用以按黑格爾學派方式構造體系的手段。全部歷史都應該開始重新研究。首先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生存條件,然后才可試圖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司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xv]
? 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指導下,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成為完全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透徹地理解的事情。依靠這種科學的認識,人們不但能夠了解今天發(fā)生的事情,而且能夠獲得關于社會發(fā)展趨勢的科學預見。歷史唯物主義使一切為爭取解放而斗爭,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斗爭的人民看出了明確的前途,增強了勝利的信心,并且能夠有把握地進行自己的活動。歷史唯物主義是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的tg的可靠的理論武器。
*????????? *????????? *
? 馬老師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經典的論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彼此間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們本身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與他們當時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程度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就組成為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所賴以樹立起來而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其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便和它們向來在其中發(fā)展的那些現(xiàn)存生產關系,或不過是現(xiàn)存生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的財產關系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發(fā)展的形式變成了束縛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在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中也就會或遲或速地發(fā)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經濟生產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那些可用自然科學精確眼光指明出來的物質變革,去與人們所借以意識到這種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形式,? ? ? ??簡言之,思想形式,? ? ? ??分別清楚。正如我們評判一個人時不能以他對于自己的揣度為根據(jù)一樣,我們評判這樣一個變革時代時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jù)。恰恰相反,這種意識正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間現(xiàn)存的沖突中求得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當它所給以充分發(fā)展余地的那一切生產力還沒有展開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當它們所借以存在的那些物質條件還沒有在舊社會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會提出自己所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我們仔細去看時總可看出,任務本身,只有當它所能借以得到解決的那些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已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發(fā)生的?!盵xvi]
? 導師根據(jù)無產jj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發(fā)展了馬主義的歷史觀。導師逝世以后,國際無產jj革命的實踐使馬列主義的社會歷史理論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
? 下面各章將分別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注:
[i]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載,《列寧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44頁。
[ii] 列寧:《卡爾·馬克思》,載,《列寧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頁。
[iii]《管子·牧民》。
[iv] 風調雨順或水旱成災。
[v]《論衡·治期篇》。
[vi] 恩格斯:《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41頁。
[vii] 恩格斯:《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頁。
[viii] 指階級社會。
[ix]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載《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2頁。
[x] 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載《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31年版,第120頁。
[xi] 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載《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31年版,第120頁。
[xii] 毛澤東:《矛盾論》,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14頁。
[xiii] 在階級社會中表現(xiàn)為階級關系。
[xiv] 恩格斯:《論卡爾·馬克思著<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載《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7頁。
[xv] 恩格斯:《致康·施密特》,載《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7頁。
[xvi]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載《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0-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