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鞋”節(jié)奏不斷,有人要搞“得物”?誰才是背后的推動者!
最近節(jié)奏比較多,不論刷抖音還是B站,都能看到一些暗訪莆田的新聞,還有真假鞋對比的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z411e7XQ/
新聞中所述,莆田廠家在鞋未發(fā)售時,就提前從國外拿來研發(fā),和“毒”上的品質(zhì)一樣,而其中又提到,拿鞋去鑒定“一點毛病沒有。”更有一些專賣店會在他們這里拿貨。
這讓我想到這兩天一個新聞:上海合生匯商場賣假球鞋被抓。

而事件的起因是有顧客在此商鋪購買球鞋后,回家鑒定發(fā)現(xiàn)是假鞋,隨即報警。

隨后,經(jīng)過警察的一番調(diào)查,涉嫌售假的嫌疑人楊某承認其在商場內(nèi)銷售的是假冒的貼牌運動鞋。

(視頻截圖來自看看新聞,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此事一出,之前在商場內(nèi)購買的群眾看到新聞后,紛紛趕赴現(xiàn)場要求賠償。

其實我心里是有些奇怪的,假鞋這事兒早就屢見不鮮,商場里隨便搭個棚子就賣哪個城市都會有,莆田的這些說辭在我看來也就是讓fake仔求個心理安慰(無惡意)。
那么,為什么這些事兒近期突然這么火?
是巧合還是有人帶節(jié)奏?
直到我看到了“得物”的新聞。

新聞指出:618期間,得物APP涉及假冒偽劣、鑒定費、優(yōu)惠券等問題。
劍指“得物”APP!
不知道從誰那里看到的一句話:當你不知道事情如何時,就想想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誰會收益。
這樣看來,“得物”APP是不是被人“操作”了呢?
“一家毒大”這個詞也是很早就出現(xiàn),也表達了對于“得物”APP占據(jù)球鞋交易大額市場的不滿。
其高額的服務(wù)費、差勁的售后、球鞋品質(zhì)問題也一直為人所詬病。
假設(shè),“得物”被搞,誰是最大的受益人或者群體?
同類型平臺以及線上線下買手店。
而除了“得物”之外,同類型平臺APP我更是不想提,用過的自然懂,二者我寧愿選擇前者。
在交易平臺出現(xiàn)之前,買手店是國內(nèi)入手球鞋的一個最大的選擇。而交易平臺的出現(xiàn),極大的沖擊了這些店鋪,也是為球鞋買賣提供了場所,所以人們自然而然的愿意在這些平臺進行交易,而不是在買手店。
假如不在這種平臺買鞋,就只能去買手店買,買手店的價格一般都是比平臺上貴,所以買手店也會是收益的一方。
雖然淘寶上某些大的店被爆出過假鞋,但粉絲基礎(chǔ)還是有的,銷量更是不低。
那么讓我們捋一下,“得物”似乎成了某些人的眼中刺,蛋糕被你分的太多,你不死我永遠起不來。
除非有同類型的平臺再站出來,贏得消費者信任。
但陰暗點的想,其實這種同類型平臺才是最想“得物”“死”的。
注意:本文僅是個人想法,僅代表本人立場,文中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