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要往哪里去?張徹《大刺客》觀后
《大刺客》講的是戰(zhàn)國時期刺客聶政的故事,聶政的故事記于《史記 · 刺客列傳》。

故事梗概:
聶政因故殺人,其后為了避仇,和母親以及姐姐聶嫈(《大刺客》里作“聶榮”)在齊國隱居,以屠戶為業(yè)。韓國的嚴遂與韓傀爭權(quán)失敗,在各地尋找勇士刺殺韓傀,聽人說聶政很厲害,上門求請。嚴遂登門就獻上大禮,以黃金百鎰(2000兩)為聶政母親祝壽,結(jié)交聶政。聶政以老母尚在不能以身許人為由推卻了嚴遂。但是聶政感念嚴遂看重自己,將嚴遂視為知己,在母親死后找到嚴遂,要為嚴遂除掉韓傀。為了防止韓國查兇的時候查到嚴遂以及自己的姐姐,聶政行刺成功后,先毀容,后自殺。
聶政死后,韓國將聶政暴尸街頭,千金懸賞聶政的身份信息。聶嫈聽說后,不顧危險趕來認尸。昭告殺人者為聶政。在聶政身旁悲哀而死。

張徹《大刺客》的故事主干和《史記 · 刺客列傳》的記載基本相同,另外充實了人物關(guān)系,補全了聶政的人生履歷。
故事流暢完整,立意明晰,感情飽滿,是非常成功的簡單文字轉(zhuǎn)化為電影作品的例子。
《大刺客》和《史記 · 刺客列傳》最大的不同,是對聶政的行為動機解讀不同,以至引申的所謂“中心思想“不同。
《史記 · 刺客列傳》對幾位大刺客的描寫,著重在其“義”。
太史公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
這種“義”,是一種對“外”的酬答。
曹沫為國,專諸為主,荊軻為友(我認為荊軻是為了田光~);豫讓和聶政,為了知己。
豫讓名言:(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聶嫈名言:士(聶政)固為知己者死。

于此,張徹在《大刺客》中提出了另一種猜想:
這些英勇壯舉,會不會是一種對“內(nèi)”的求索?
士,是不是為自己死的?
在張徹的電影里,聶政追問:
天生我這個人干什么?
生這樣的頭腦、這樣的身體,
最后,也同無知的草木一樣腐爛。
這一把劍,這一腔熱血,不知道交付給誰?
我年輕、高大、強壯,
人總有一死,
你愿意我趁現(xiàn)在的時候,
做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死;
還是愿意將來我老了衰弱了,
拿不動刀殺不了豬,
做一個流落在齊國的異鄉(xiāng)人而死?
電影里,聶政總是張開雙臂,以一種破綻百出的姿態(tài)打斗。
拋個身出來,
剖顆心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