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源于“生活”
網絡上關于書法的文章非常多,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書道對書法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我們今日所提到的“書法”,在古代只用一個字來表示,那就是“書”,如西周時期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后來人們賦予了它“書道”這一叫法,至今日本還延續(xù)著這一稱謂。直到唐朝,出現(xiàn)了以法度森嚴著而著稱的書法,于是才有了“法”。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提出過“書者,如也。”什么是“如”?大家眾說紛紜,為了避免雷同,我這次從生活上加以解釋。
許慎把中國的漢字分成了六大類(象形、指示、形聲、會意、假借、轉注)。其中象形字是我們最熟悉的,它就像畫畫兒一樣,把某種事物的最明顯特征記錄下來,這些內容就源于對生活記錄,這就是“象”。指事、會意字的情況也都比較類似。許慎所講的“如”就是“象”。不太理解沒關系,我們往下看。
如今全世界的文字都成了符號化,而只有華夏文明把這些圖像逐漸沿用、演變。這些思想從哪里來?我們就要感激三位圣人,一位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伏羲、一位是周文王、一位是孔子。太極八卦也好、六十四卦也好、“十翼”罷,它們都有了“象”的概念(如下圖像牌樓一樣的觀卦),古人要看天象、面相、手相...一切都是“象”,這就是現(xiàn)象。它源于人們對生活的認知,這一思想影響了后來幾千年的發(fā)展。無論生活、文化、軍事等乃至今天連炒股都離不開它。即使是小學生的作文里,老師也非常希望孩子們多多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那在書法領域中,就叫“喻物”。

舉幾個栗子大家也許就理解了:

栗子一:
褚遂良在《論書》中寫過關于“錐畫沙”和“印印泥”的故事。
褚遂良是虞世南的學生,曾有一陣他進步甚微很是苦惱,恰巧看到自己的老師便問道:“如何才能寫出神用筆?”虞老師就回了一句話:“用筆猶如印印泥?!彪S即揚長而去,留下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小褚。直到有一天,他來到了海邊,正欣賞那“前浪拍在沙灘上”的美景時,寫字的念頭油然而生。他隨即拿起樹枝在沙灘上劃了劃。突然,他恍然大悟老師所說的“印印泥”,驚喜地說:“用筆猶如錐畫沙!”從此書藝大進!
????而“錐畫沙”“印印泥”就是“象”。我們每個人對這兩個詞可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虞老師和小褚童鞋之間的理解是相近的,只是他倆每個人對生活感悟不同,所以得到的比喻就不同。思想結果是相似的,書寫結果卻不同,這就是許慎所說的“如”。
栗子二:
關于唐代書法大佬張旭的傳奇故事可不少,比如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余思而為書,而得奇怪?!保粡埿窨垂珜O大娘舞劍也領悟了草書筆法;張旭偶然看到公主坐轎子出宮時與一喪隊發(fā)生爭執(zhí)領悟草書筆法...(他迸發(fā)出的智慧真是讓我垂涎三尺..)
“孤篷自振”是說毛筆就像一顆孤單的蓬草,雖然孤單、雖然隨風飄零,但要振作;
“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狂風吹得沙礫都能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蕩;
張旭引用南朝·宋·鮑照《蕪城賦》的兩句話領悟到了書法用筆,我想他也是有口難言的,否則后來顏真卿所寫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張旭并沒有像現(xiàn)在教學一樣,教給顏魯公什么,而是點醒了他。但我們可以了解到,顏真卿的內心與張旭產生了共鳴,就像張旭內心和鮑照產生了和旋般的美妙。
以上的這些比喻,都是來源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不是么?公孫大娘舞劍、公主出宮就不用解釋了,他無非是在這些“象”上感悟書法的。
《易經》講的是“象、數(shù)、理”,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些“象”怎么看到象里的“道理”。這樣的栗子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蘇東坡評價學生黃山谷的字如“樹梢掛蛇”,小黃童鞋又反過來評價蘇軾“石壓蛤蟆”,再如“屋漏痕”“折釵股”“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都是在做比喻,而這些比喻都是生活,基于他們每個人的性格、生活環(huán)境等造就了他們的結果雖然不太一樣,但卻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道”,這道道兒就是從生活而來。所以如果說書法只講“法”的話,那這些比喻又何從說起呢?
到了清朝,劉熙載《書概》又提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边M一步把“如”放大,不光是物象,還包括了人。歸根結底,如果說天地人三才一體,許慎指的不就是如天地,而劉熙載指的是如人么?這不就是一個字概括——“道”么?
現(xiàn)在我們了解了,書道就是生活,這就解釋了為何古人的書法當中能體會出一種情境,而這種情境往往是很難達到的,就和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有很大關系。因而我們今天所練的書法,不光是在練古人的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那“見字如見人”的作者體會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
(下圖為我在《九成宮》“取勢篇”中所做的素材以及近日小伙伴的書寫練習,詳細內容請見相關視頻講解。這不就是“道”么?)







二、?如何去應用
老子《道德經》里講“治大國如烹小鮮?!敝螄揽梢詮呐腼円粭l小魚中去了解,可見老子是一位通才。我們學習書法也是要體會這種通才之道,小到練字,大則治國,不足為過。書法就是360行。我并不懂這么多的行業(yè),但我可以盡可能的引導大家把書法去和自己的行業(yè)、生活相接連。那書法將不再是普通的練字,字自然也就發(fā)生著變化。這,才是屬于自己那棵樹上結的果實。
我就用書法與兒童教育做舉例供大家參考:書法當中有篆隸楷行草,有靜有動,如同學生一般。我們無法強制特別鬧的孩子變得溫文爾雅,這是不符合“道”的,就像你要用楷書的筆法寫草書么?再如書法當中有中鋒、側鋒,有的學生特別特別規(guī)矩,有的學生恰恰喜歡做事走偏鋒對不?書法中有千變萬化,就像中國龍一般有萬千姿態(tài),教育孩子是不是也這樣不容易呢?班有班風,字有字貌,人有喜怒哀樂悲恐憂,筆亦有提頓蹲衄搶轉折等等等等不勝枚舉。那書法中的問題是不是可以從教育中找到解決答案,教育的解決方法是不是也可以從書法中去探尋?這就是應用,“通”才是目的,習書只是手段。
講到這里我可就要擴展了,如果上面理解的沒問題,下面應該是“一點就通”的:
舞蹈是不是也是這樣?圍棋是不是也該如此?計算機離得開生活嗎?罪犯是否又如同丑書一般?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深刻理解,罪犯是不會消失的,小人也不會消亡,丑書更不可能被磨滅,因為它們是“道”,古人有,今人有,明天還會有。一個魚缸,里面養(yǎng)了很多小魚,其中一條總咬其它小魚,你決定把它撈出來單養(yǎng),可奇怪的是下一條“罪犯”又出現(xiàn)了,這才是事實。通過書法,了解“道”,很多事情就看開了,你還會心浮氣躁么?自然本來就是這樣,你也就不會看什么都不順眼,自然得到書法所謂的“修身養(yǎng)性”了,悟性提高了,屬于你自己的“神用筆”還會遠嘛?
叢帆隨筆于京
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