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4_230624_用自身的確定性,去面對生活的不確定
最近好不容易找回的方向感,因為那天去看漫展又有點放松下來了。
沒做早課的這幾天,總覺的好像少了些什么,甚至覺得一天的效率都低了很多。
今天按例早起、恢復早課,兩個小時看書、思考、寫筆記,總算有種“回歸正軌”的感覺。
自從上周發(fā)布了《如何面對未知的恐懼》的視頻之后,我的很多思考似乎都跟它有了關系。
在回復一位小伙伴的評論的時候,我寫下了一句“用自身的確定性和未知‘賽跑’”。雖然當時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更多的考慮的是一個人的“積極習慣”,但現(xiàn)在想想,個人習慣所造就的時間秩序,其實也是自身確定性的一種。
我從2021年的10月開始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一邊記錄,一邊摸索時間軸手帳的使用方法。
在記錄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很多行動,都是隨性而至(當然現(xiàn)在依然也有很多隨性去做的事情……),雖然列了當天的要事清單,但往往也會因為“想到一件事情就去做”而繞很多彎。
后來我有意識地根據(jù)自己的時間開銷記錄,把一些可以放在一起做的事情,都放到一起去做——比如說早上洗漱完成之后的學習時間,我都歸入了“早課時間”,這段時間都用來提升自我,做日課、看書、寫隨筆、運動……等等,做的事情未必每天都一樣,但放在這個時間段做的往往都是自我提升類的事情;再比如說,早課時間之后的一段時間,專門用來吃早飯、清理貓砂和吸貓食盆,有需要打掃房間的時候也會放在這段時間里一起做;上午的時間用來創(chuàng)作或者是寫文案;晚上的時間用來復盤……就這樣,慢慢地把時間歸類成了一些大塊的時間,在特定的時間塊里處理特定類型的事情。
我的“時間秩序”差不多就是這么建立起來的。
所謂習慣成自然,雖然有時候我也會因為外出玩一整天導致精力不濟,可能要花兩三天時間來補覺,但只要恢復我的“時間秩序”,狀態(tài)就能找回一大半。
前段時間重聽喜馬拉雅有聲書《拆掉思維里的墻》,再度被“安全感是自己給的”這句話給觸動了。
過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向外尋求安全感,穩(wěn)定的工作、穩(wěn)定的工資、狹小的交際圈子……甚至覺得只要能找到一個對我好的人,就會很有安全感(想當初我也是一個戀愛腦)。我想如果是那時候的我,在聽到“安全感是自己給的”這句話的時候,多半會當做耳旁風聽過了就算了,或者可能輕蔑地噴一句“什么亂七八糟的!”
有些話,即使是正確的,大概也需要在有一些經(jīng)歷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環(huán)境本身就充斥著大量的不確定性,畢竟“變”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所以想要在環(huán)境里找安全感是很難很難的,而自身的確定性,卻可以通過積極的習慣逐漸的培養(yǎng)起來,而這些積極的習慣,就能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穩(wěn)定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