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遇見,聽聞已是傳說,長江這種魚曾是朝廷貢品,至今30年未見
生活的長江、錢塘江和珠江流域的年齡大一些的朋友可能還記得鰣魚的美味,鰣魚是鯡科、鰣屬的一種魚類,最大可超過半米,體重可超過5公斤,體背部為墨綠或淺綠色,體側(cè)和腹部銀白色,嘴巴乳白色,幼魚期在江河湖泊中生存,長到15厘米左右的時候進入大海,在海洋中上層水域成長。

鰣魚又叫鰣魚、時魚、三來魚、三黎魚、混江龍等,以浮游生物為食,曾經(jīng)是一種重要食材,肉質(zhì)肥嫩、味道鮮美,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zhì)16.9克、脂肪17克,還含有糖類、鈣、磷、鐵、核黃素、煙酸等成分,營養(yǎng)很豐富,經(jīng)濟價值較高,民國時期的大才女張愛玲就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寫完。其中的第一恨“鰣魚多刺”,就是說鰣魚非常美味,然而就是刺多,影響了吃鰣魚的享受。古代一些詩詞達人如蘇軾、賀鑄、何景明、鄭板橋等都留下了關(guān)于石魚的詩句,蘇軾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

而中藥學認為鰣魚肉味甘、性溫,具有滋補強身的功能,也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曾是地方進貢朝廷的補品,為御膳食材,有“魚中之王”的美譽。

然而,這么好的一種魚,如今在我國長江和珠江流域已難覓蹤影,在珠江流域,上世紀90年就很少能看到珠江鰣魚了,對此珠江水產(chǎn)研究所副所長朱新平說,最后一次被證實為珠江鰣出沒的消息已經(jīng)是90年代末,幾乎在同一時期,錢塘江(富春江)和長江的鰣魚也消失了。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二三十年來,鰣魚不只是讓享受過鰣魚美味的人為之念念不忘卻再無口福,就是常年在長江,珠江全長江等流域上打漁的漁民也是再未曾見過鰣魚。因此很多野生動物專家以及相關(guān)機構(gòu)認為鰣魚在我國很多河流流域中已經(jīng)功能性滅絕。這被認為是繼白鱀豚和長江白鱘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后的又一個壞消息。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現(xiàn)在水產(chǎn)市場上有鰣魚啊,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可以買到實用??!其實現(xiàn)在市場上的石油都不是我國產(chǎn)的石油,而是進口自東南亞或者南亞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乃至恒河流域和入海口的鰣魚,另外進口自北美洲的鰣魚也比較多,吃過這些鰣魚的年齡大一些的朋友都會發(fā)現(xiàn)如今鰣魚的味道都不如早先產(chǎn)自我國河流中的鰣魚,但是很無奈,如今水產(chǎn)市場上基本上是沒有一條產(chǎn)自我國的鰣魚的。所以,對很多年輕朋友來說,我國的鰣魚是從未遇見,聽聞已是傳說。

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長江口下游的鰣魚常年產(chǎn)量都在50萬千克左右,1974年時曾高產(chǎn)達157.5萬千克,之后開始逐年減少,至1985年僅有3萬千克,進入90年代近乎絕跡,其趨于滅絕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加上捕撈強度過大、尤其是對幼鰣魚的過度捕撈,使得鰣魚趨于滅絕,我國也曾經(jīng)提出并實施過鰣魚保護計劃,比如開展鰣魚人工授精、卵孵化及仔魚培育的研究,1987年3月起還曾對長江鰣魚實施過短期(3年)禁捕規(guī)劃,但長江鰣魚資源瀕臨枯竭的現(xiàn)狀仍無明顯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