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經(jīng)學 小學及音韻學
十三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經(jīng)學 小學及音韻學
以乾嘉學派為中堅之清代學者,一反明人空疏之習,專從書本上鉆研考索,想達到他們所謂“實事求是”的目的。依我們今日看來,他們的工作,最少有一半算是白費,因為他們?nèi)舭丫τ玫絼e個方向去,成就斷不止此。但這是為時代性所限,我們也不能太過責備。至于他們的研究精神和方法,確有一部分可以做我們模范的,我們?nèi)f不可以看輕他。他們所做過的工作,也確有一部分把我們所應該的已經(jīng)做去,或者替我們開出許多門路來,我們不能不感謝。今將他們所表現(xiàn)的總成績,略分門類擇要敘述,且評論其價值。我個人對于繼續(xù)整理的意見,也順帶發(fā)表一二。
一 經(jīng)學
自顧亭林高標“經(jīng)學即理學”之徽幟,以與空談性命之陋儒抗,于是二百年來學者家家談經(jīng),著作汗牛充棟。阮氏《皇清經(jīng)解》、王氏《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所收作者凡百五十七家,為書都三百八十九種,二千七百二十七卷。亦云盛矣,而未收及續(xù)出者尚不在其列。幾部古經(jīng),是否值得費那么大工夫去研究,另為一問題。他們費這些工夫,到底把這幾部古經(jīng)研究清楚沒有,以下請逐部說明。
(甲)《易經(jīng)》:《易經(jīng)》是一部最帶神秘性的書??鬃幼苑Q“假年以學”,相傳還有“韋編三絕”的故事,可見得這書自古已稱難懂了。漢代今文博士有施、孟、梁邱三家,又有費氏的古文,又有京、焦的別派。自王弼注出,盛行江左,唐人據(jù)此以作正義,自是漢《易》諸家俱廢。今官書之《十三經(jīng)注疏》,所宗者,弼學也。而五代、北宋間道士陳摶始以道教中丹鼎之術附會《易》文,展轉傳至邵康節(jié)、周濂溪,于是有《先天》《太極》諸圖,《易》益棼亂不可理。程伊川作《易傳》,少談天道,多言人事,稍稱潔凈。朱晦庵又綜合周、邵、程之說作《易本義》,為明清兩朝功令所宗,蓋自王、韓康伯以后,《易》學與老莊之道家言混合;自周、邵以后,《易》學與后世矯誣之道教混合。清以前《易》學之重要流別變遷,大略如此。
清代《易》學第一期工作,專在革周、邵派的命,黃梨洲的《易學象數(shù)論》首放一矢。其弟黃晦木宗炎著《圖書辨惑》,把濂溪《太極圖說》的娘家——即陳摶自稱從累代道士傳來的《無極圖》——找出來了。同時,毛西河有《河圖洛書原舛》,大致與二黃之說相發(fā)明。其后胡朏明著《易圖明辨》,引證詳博,把所有一切怪誕的圖——什么無極太極,什么先天后天,什么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什么六十四卦的圓圈方位,一概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千年蒙罩住《易經(jīng)》的云霧算是開光了,這不能不說是清初學者的功勞。
他們對于周邵派的破壞算是成功了。建設的工作怎么樣進行呢?論理,他們專重注疏,自應歸到王韓一派,但王注援老莊以談名理,非他們所喜。而且“輔嗣《易》行無漢學”,前人已經(jīng)說過,尤為漢學先生們所痛恨。所以他們要另辟一條新路來。
清儒說《易》之書收入《皇清經(jīng)解》者,最先的為毛西河之《仲氏易》。但這部書專憑個人臆見,學無淵源,后來學者并不重視他,所以影響也甚小。可以代表清儒《易》學者不過三家,曰惠定宇,曰張皋文,曰焦里堂。
惠定宇所著書,曰《周易述》二十一卷,《易漢學》七卷,《易例》二卷。其《九經(jīng)古義》中關于《易》者亦不少。定宇的見解是,愈古愈好,凡漢人的話都對,凡漢以后人的話都不對。然則漢人的《易》說一部無存,怎么辦呢?幸而有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內(nèi)中征引許多漢儒各家遺說。定宇把他們都搜集起來,爬梳整理一番,用的勞力真不小。我們讀這幾部書,才知道漢人《易》學的內(nèi)容如何。這便是惠氏在學界一大成績,然成績亦止于此而已。若說他已經(jīng)把這部《易經(jīng)》弄通了,我們絕對不敢附和。為什么呢?因為漢儒說《易》是否合于《易》旨,我們先已根本懷疑。漢儒講的什么“互體”,什么“卦變”,什么“半象”、“兩象”,什么“納甲”、“納音”、“爻辰”,什么“卦氣六日七分”,依我們看來,都是當時燕齊方士矯誣之說,和陳、邵《太極》《先天》等圖沒有什么分別。王輔嗣把他們廓清辭辟,一點都不冤枉。定宇輩因為出自漢人,便認做寶貝,不過盲從罷了。而且定宇還有一個大毛病,是不知家法。同為漢儒,而傳受淵源不同,彼此矛盾的地方便不少。定宇統(tǒng)而名之曰“漢學”,好像漢人只有此學,又好像漢人個個都是此學,這便大錯了。定宇說的不過東漢末年鄭康成、荀慈明、虞仲翔等幾個人之學,頂多可以代表一兩派,而且各人所代表的派也不能相通?;菔戏矟h皆好的主張,只怕漢儒里頭先自打起架來,他已無法和解了。
張皋文所著書,主要的是《周易虞氏義》九卷,還有《虞氏易禮》《易言》《易事》《易候》,及《荀氏九家義》《易義別錄》等。皋文憑借定宇的基業(yè),繼長增高,自然成績要好些。他的長處在家法明了,把虞仲翔一家學問,發(fā)揮盡致,別家作為附庸,分別搜擇,不相雜廁。我們讀這幾部書,可以知道漢《易》中最主要的部分《虞氏易》有怎樣的內(nèi)容,這是皋文的功勞。若問皋文的《易》學是否真《易》學,便要先問仲翔的《易》學是否真《易》學??上н@句話我是回答不出來的。
焦里堂所著書,有《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釋》二十卷,《易圖略》八卷。統(tǒng)名《雕菰樓易學三書》。阮蕓臺說他:“石破天驚,處處從實測而得,圣人復起,不易斯言?!蓖醪暾f他:“鑿破混沌,掃除云霧,可謂精銳之兵”。阮、王都是一代大儒,不輕許可,對于這幾部書佩服到如此,他的價值可推見了。里堂之學,不能叫做漢學,因為他并不依附漢人。不惟不依附,而且對于漢人所糾纏不休的什么“飛伏”、“卦氣”、“爻辰”、“納甲”……之類一一辨斥,和黃、胡諸人辨斥陳、邵易圖同一摧陷廓清之功。里堂精于算理,又精于聲音訓詁,他靠這種學問做幫助,而從本經(jīng)中貫穴鉤稽,生出妙解。王伯申說:“要其法,則比例二字盡之。所謂比例者,固不在他書而在本書也。”里堂這幾部書,是否算得《易經(jīng)》真解,雖不敢說,但他確能脫出二千年傳注重圍,表現(xiàn)他極大的創(chuàng)作力。他的創(chuàng)作卻又非憑空臆斷,確是用考證家客觀研究的方法得來,所以可貴。他發(fā)明幾個重要原則,曰旁通,曰相錯,曰時行,曰當位、失道,曰比例,都是從彖、象、系辭所說中推勘出來。我細繹里堂所說明,我相信孔子治《易》確曾用這種方法。我對于里堂有些不滿的,是嫌他太騖于旁象而忽略本象。“旁通”、“相錯”等是各卦各爻相互變化孳衍出來的義理,是第二步義理;本卦本爻各自有其義理,是第一步義理。顯堂專講第二步,把第一步幾乎完全拋棄,未免喧賓奪主了。
此外說《易》之書,雖然還有許多,依我看,沒有什么價值,一概不論了。專就這三家看來,成績還不算壞?!兑捉?jīng)》本是最難懂的一部書,我們能否有方法徹底懂它,很是問題。若問比較上可靠的方法嗎?我想,焦里堂帶我們走的路像是不錯。我們應用他以本書解本書法,把他所闕略的那部書——即本卦本爻之意義,重新鉤稽一番,發(fā)現(xiàn)出幾種原因來駕馭他,或者全部可以徹底真懂也未可知。這便是我對于整理《易經(jīng)》的希望及其惟一方法了。
(乙)《尚書》:《尚書》是一部最羅唣、問題最多的書。相傳本有三千余篇,孔子刪成百篇,已算得駭人聽聞的神話了。所謂百篇者,在漢初已有人見過,只傳得二十八篇,卻是有百篇的序文見于《史記》。不久又有什么河內(nèi)女子得著一篇《泰誓》,變成二十九篇。那篇《泰誓》是真是假,當時已成問題,然而不管真假,它只是曇花一現(xiàn),忽然又隱身不見了。二十八篇或二十九篇,正立于學官,人人誦習了二百年。到西漢末,忽然有所謂《古文尚書》者出,說是孔安國家藏,獻入中秘,比原來的《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來。因此惹起今古文之爭,學界生出絕大波瀾。西漢末的《古文尚書》是否靠得住,已成千古疑案。到東漢末,這新出的十六篇又隱身不見了。經(jīng)一百多年,到東晉之初,忽然又說《古文尚書》復活轉來,卻是由十六篇變成二十五篇,還帶著一部孔安國的注,離奇怪誕,莫此為甚了。今文的二十八篇,到最近還有人對于它發(fā)生真假問題,這是后起之義,姑且不說。至所謂《古文尚書》者,偽中出偽,至再至三,說起來便令人頭眩,內(nèi)中夾著一個《書序》真假問題,越發(fā)麻煩極了。自唐人撰諸經(jīng)正義,采用東晉晚出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自是這部書著為功令、立于學官者一千多年。直到清初,然后這種羅唣問題才解決十之八九了。
清初學者對于《尚書》第一件功勞,在把東晉《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安國傳宣告死刑。這件案最初的告發(fā)人,是宋朝的朱子,其后元吳澄、明梅鷟等繼續(xù)控訴。到清初,黃梨洲當原告律師,做了一部《授書隨筆》給閻百詩,百詩便自己充當裁判官,著成《古文尚書疏證》八卷,宣告那部書的死刑。還有一位姚立方際恒可以算做原告律師,他做一部《尚書通論》,關于這問題搜出許多證據(jù),其書似已失傳,但一部分已被閻氏采入《疏證》了。同時被告律師毛西河不服判決,做了一部《古文尚書冤詞》提起上訴。再審的裁判官便是惠定宇,著了一部《古文尚書考》,把被告的罪名越發(fā)弄確實了。還有兩位原告律師:一是程綿莊廷祚做一部《晚書訂疑》;一是段茂堂做一部《古文尚書撰異》,把毛律師強辯的話駁得落花流水,于是這件案總算定讞了。到光緒末年有一位洪右臣良品想再替被告上訴,卻是“時效”已過,沒有人受理了。這件案的決定,算是清儒在學術史上極有價值的事業(yè)。
假的部分剔除了,真的部分如何整理呢?《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本屬春秋以前的語體文,佶屈聱牙,最稱難讀。自偽孔傳通行之后,漢儒傳注一概亡佚,更沒有一部完書可為憑借。怎么辦呢?乾隆中葉的學者,費了不少的勞力,著成三部書:一是江艮庭聲的《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一是王西莊鳴盛的《尚書后案》三十卷;一是孫淵如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卷。他們?nèi)皇歉鞑幌嘀\的同時分涂去著自己的書,他們所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都是拿《史記》《尚書大傳》當?shù)妆?,再把唐以前各種子書及箋注類的書,以至《太平御覽》以前之各種類書,凡有征引漢儒解釋《尚書》之文慢慢搜集起來,分綴每篇每句之下,成為一部漢儒的新注。三部書里頭江艮庭的比較最壞。艮庭是惠定宇嫡派,一味的好古,沒有什么別擇剪裁。王西莊搜羅極博,但于今古文學說分不清楚,好為調(diào)和,轉成矛盾,是其短處。孫淵如算是三家之冠了。他的體例,是“自為注而自疏之”。注文簡括明顯,疏文才加詳,疏出注文來歷,加以引申,就組織上論,已經(jīng)壁壘森嚴。他又注意今古文學說之不同,雖他的別擇比不上后來陳樸園的精審,但已知兩派不可強同,各還其是,不勉強牽合,留待讀者判斷從違。這是淵如極精慎的地方,所以優(yōu)于兩家。
江、孫、王三家都是絕對的墨守漢學,非漢儒之說一字不錄。他們著書的義例如此,本也甚好,但漢儒所說一定就對嗎?怕未必然。偽孔傳雖偽,但都是采錄魏晉人舊說而成,安見所解沒有過于漢人處?宋儒經(jīng)說,獨到之處甚多,時亦可以補漢人之闕失。乾嘉間學者對于他們一概排斥,也未免墮門戶之見。光緒末年簡竹居朝亮補救這種缺點,著一部《尚書集注述疏》,也仿淵如例,自注自疏,惟漢宋兼采,旁及偽孔。這書成于江、孫、王之后,自然收功較易。他的內(nèi)容也稍嫌過繁,但采擇漢宋各家說很有別裁,不失為一良著。
漢代今古文之爭,本由《尚書》而起。東晉偽古文不必論矣,即所謂西漢真古文者來歷已很不分明。嘉道以降,今文學興,魏默深著《書古微》,提出《古文尚書》根本曾否存在之問題,是為閻百詩以后第二重公案,至今未決。互見辨?zhèn)螘鴹l
西漢晚出古文,真?zhèn)吻椅鹫摚鋵W說傳于東漢而為馬融、鄭玄所宗述,則甚明也。其與西漢今文博士說牴牾殊多,又甚明也。江、孫、王之書,以輯采馬、鄭注為中堅,只能代表古文說,不能代表今文說。鄭君雖云兼通今古,擇善而從,但仍祖古文為多道咸間陳樸園喬樅著《今文尚書說經(jīng)考》三十三卷,《歐陽夏侯遺說考》一卷,很費些勞力才搜集得來,我們從此可以知《尚書》最古的解釋了。
《尚書》里頭的單篇,最復雜的是《禹貢》。胡朏明著《禹貢錐指》十卷,是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雖其書許多疏舛經(jīng)后人補正,最著者成美卿蓉鏡《禹貢班義述》,丁儉卿晏《禹貢錐指刊誤》等,其余單篇及筆記中,此類著作甚多然創(chuàng)始之勞,應該紀念的。
《尚書大傳》為漢初首傳《尚書》之伏生所著,而鄭康成為之注。這書在《尚書》學里頭位置之重要自不待言,但原書在宋時已殘缺不完,明時全部亡佚了。清儒先后搜輯的數(shù)家,最后陳左海壽祺的《尚書大傳輯?!纷罘Q完善,而皮鹿門錫瑞繼著《尚書大傳疏證》,更補其闕失而續(xù)有發(fā)明,也算《尚書》學中一附帶的成功了?;ヒ娸嬝龝鴹l
《書序》問題,亦至今未決。別于辨?zhèn)螘鴹l敘其經(jīng)過,此不述。
總括起來,清儒之于《尚書》學,成績總算不壞。頭一件功勞,是把東晉偽古文打倒了,撥開無限云霧。剩下真的二十八篇,也經(jīng)許多人費很大的勞力,解釋明白了十之六七。我稍為不滿意的,是他們有時拘守漢儒說太過;例如“粵若稽古”,鄭注訓“稽古”為“同天”,甚可笑,但以出于鄭而強從之關于??蔽淖?,時或缺乏判斷的勇氣;例如“在治忽”之或作“七始詠”,或作“來始滑”;“心腹腎腸”之或作“優(yōu)賢揚”。諸家往往好為穿鑿曲護,致晦真意關于研究制度,好引異代之書強為比附。例如釋“六宗”,附會《月令》之明堂,或《周官》大宗伯之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這類都是多數(shù)清儒公共的毛病。后有治此經(jīng)者,專從訓詁上平實解釋,不要穿鑿,不要貪多,制度有疑則闕之。能泐成一部簡明的注,或者這部書有人人能讀的一天了。
(丙)《詩經(jīng)》《詩經(jīng)》和《尚書》相反,算是問題最少的書。三百篇本文,幾乎絕無疑議之余地。其最為聚訟之鵠者,惟一《毛詩序》?!对娦颉穯栴},別詳偽書條下,現(xiàn)在暫且少講。但略講清朝以前詩學變遷形勢。西漢十四博士,《詩經(jīng)》惟魯、齊、韓三家。毛氏則哀平間晚出古文,來歷頗不分明。自鄭康成依毛作箋,此后鄭學孤行,而三家俱廢。六朝經(jīng)學,南北分派,惟《詩》則同宗毛、鄭無異辭。唐初正義因之,鄭學益成統(tǒng)一之局。惟自唐中葉以后,異論寢生,其發(fā)難大率由《詩序》,馴至“程大昌之妄改舊文,王柏之橫刪圣籍”《四庫提要》語,猖披極矣。朱晦翁亦因不滿于《詩序》而自作《集傳》。元、明以還,朱傳立于學官,而毛、鄭亦幾廢。清儒則乘此反動,以光復毛、鄭之學為職志也。
清儒在《詩》學上最大的功勞,在解釋訓詁名物??滴蹰g,有陳長發(fā)啟源的《毛詩稽古編》,有朱長孺鶴齡的《毛詩通義》,當時稱為名著。由今觀之,乾隆間經(jīng)學全盛,而專治詩者無人,戴東原輩雖草創(chuàng)體例,而沒有完書。到嘉道間,才先后出現(xiàn)三部名著:一、胡墨莊承珙的《毛詩后箋》;二、馬元伯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三、陳碩甫奐的《詩毛氏傳疏》。胡、馬皆毛、鄭并釋,陳則專于毛;胡、馬皆有新解方標專條,無者闕焉,陳氏則純?yōu)榱x疏體,逐字逐句訓釋。三書比較,胡、馬貴宏博而陳尚謹嚴,論者多以陳稱最。陳所以專毛廢鄭者,以鄭固箋毛,而時復破毛,嚴格繩之,亦可謂為“不守師法”;又鄭本最長于禮,恒喜引禮解《詩》,轉生轇轕。孔沖遠并疏毛、鄭,疏家例不破注,故遇有毛、鄭沖突之處,便成了“兩姑之間難為婦”,勉強牽合打完場,那疏便不成片段了。碩甫專宗其一,也可以說他取巧。但毛傳之于訓詁名物,本極矜慎精審,可為萬世注家法程。碩甫以極謹嚴的態(tài)度演繹他,而又常能廣采旁征以證成其義,極潔凈而極通貫,真可稱疏家模范了。
名物訓詁之外,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作詩的本事和本意。講到這一點,自然牽連到《詩序》的問題了。清學正統(tǒng)派,打著“尊漢”,“好古”的旗號,所以多數(shù)著名學者,大率群守毛序。然而舉叛旗的人也不少,最兇的便是姚立方,著有《詩經(jīng)通論》,次則崔東壁述著有《讀風偶識》,次則方鴻濛玉潤著有《詩經(jīng)原始》,這三部書并不為清代學者所重,近來才漸漸有人鼓吹起來。據(jù)我們看,《詩序》問題早晚總須出于革命的解決。這三部書的價值,只怕會一天比一天漲高吧?《詩經(jīng)通論》我未得見,僅從《詩經(jīng)原始》上看見片段的征引,可謂精悍無倫?!蹲x風偶識》謹嚴肅穆,純是東壁一派學風。《詩經(jīng)原始》稍帶帖括氣,訓詁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論《詩》旨卻有獨到處。
今文學復活,古文的毛氏《詩》,當然也在排斥之列。最初做這項工作者,則為魏默深之《詩古微》?!对姽盼ⅰ凡惶胤磳γ颍腋痉磳γ珎?,說全是偽作。我以為序和傳要分別論。序呢,無疑是東漢人妄作,傳呢,我并不敢說一定出自“子夏所傳”,《漢書?儒林傳》述毛氏語也許是西漢末年人造出來,但他對于訓詁名物解釋得的確好,雖以我向來崇尚今文的人也不敢鄙薄他。老實說,我是厭惡毛序而喜歡毛傳的,因為年代隔遠的人作序,瞎說某篇某篇詩的本事本意萬不會對的,這種作品當然可憎。至于訓釋文句,何必問他子夏不子夏,毛公不毛公?我們現(xiàn)在悉心研索還可以做一部好極的來哩。所以我對于攻擊毛傳認為不必,但默深這部書,偏激的地方不少,但亦有許多嶄新的見解,可以供將來新《詩》學之參考。
齊、魯、韓三家學說,漢以后便亡了。宋王應麟有《三家詩考》一卷,是為搜輯之始。到清嘉道以后,繼起漸多。馮柳東登府有《三家詩異文疏證》九卷,有《三家詩異義遺說》二十卷,陳樸園有《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四家詩異文考》五卷,《齊詩翼氏學疏證》二卷,嚴鐵橋可均有輯《韓詩》二十一卷,這都是興滅繼絕,不無微勞的了。
總括起來,清儒的《詩》學,訓詁名物方面,我認為成績很優(yōu)良;《詩》旨方面,卻不能滿意,因為受毛序束縛太過了。但研究《詩》旨,卻不能有何種特別的進步的方法,大約索性不去研究倒好。戴東原說:“就全《詩》考其字義名物于各章之下,不必以作《詩》之意衍其說。蓋字義名物,前人或失之者,可以詳核而知,古籍具在,有明證也。作《詩》之意,前人既失其傳者,難以臆見定也?!薄对娧a傳》序目我想,往后研究《詩經(jīng)》的人,只好以東原這話自甘。那么,清儒所做工作,已經(jīng)給我們不少的便利了。
(丁)三禮 三禮依普通的次序,是一《周禮》,二《儀禮》,三《禮記》,有時加上《大戴禮》,亦叫做四禮。這幾部書的時代真?zhèn)危己苡袉栴},留著有辨?zhèn)螘鴹l下再討論,今且不說。三禮都是鄭康成作的注。在康成畢生著述中,也可說是以這三部注為最。所以“三禮學”和“鄭學”,幾成為不可分的名詞。雖然,自古說“議禮之家紛如聚訟”。自孔門諸子,已經(jīng)有許多交鋒爭辯,秦漢以后更不必說了,一部《白虎通義》便是漢儒聚訟的小影,一部《五經(jīng)異義》,是鄭康成和許慎對壘,一部《圣證論》,是王肅和鄭康成對壘。這種筆戰(zhàn),我們一看下去便頭痛。六朝、隋、唐的爭也不少。昔戰(zhàn)國諸子詆斥儒家,大都以“窮年不能究其禮”為口實,何況在千余年異論更多之后。所以宋學興起,把這些繁言縟語擺脫不談,實是當然的反動。中間雖經(jīng)朱子晚年刻意提倡,但他自己既沒有成書,門生所做又不對,提倡只成一句空話。宋、元、明三朝,可以說是三禮學完全衰熄的時代了。
這門學問是否有研究的價值,俟下文再說。現(xiàn)在且說清朝“禮學”復興的淵源。自黃梨洲、顧亭林懲晚明空疏之弊,提倡讀古書,讀古書,自然觸處都感覺禮制之難懂了。他們兩位雖沒有關于禮學的專門著作,但亭林見張稷若治禮便贊嘆不置,他的外甥徐健庵便著有《讀禮通考》。梨洲大弟子萬充宗、季野兄弟經(jīng)學的著述,關于訓詁方面的甚少,而關于禮制方面的最多,禮學蓋萌芽于此時了。其后惠、戴兩家,中分乾嘉學派?;菔细缸又抖E說》《明堂大道錄》等書,對于某項的禮制,專門考索。戴學出江慎修,慎修著《禮書綱目》,對于禮制為通貫的研究。而東原所欲著之《七經(jīng)小記》中,禮學篇雖未成,而散篇見于文集者不少。其并時皖儒如程易疇、金檠齋、凌次仲輩,皆篤嗜名物數(shù)制之學。而績溪、涇縣兩胡竹村、景莊以疏禮名其家,皆江、戴之遺風也。自茲以往,流風廣播,作者間出,而最后則孫仲容、黃儆季稱最善云。
今先分經(jīng)舉其最有名之著述,而關于貫通的研究次于后。
(1)《周禮》:清儒禮學雖甚昌,然專治《周禮》的人很少。兩經(jīng)解所收,如江永《周禮疑義舉要》,沈彤《周官祿田考》,段玉裁《周禮漢讀書》,莊存與《周官記》《周官說》,徐養(yǎng)原《周官故書考》,王聘珍《周禮學》,不過寥寥數(shù)部,又皆屬于局部的研究’未有貫穴全書者惟一的《周禮》專家就是孫仲容詒讓。他費二十年工夫成《周禮正義》八十六卷,這部書可算清代經(jīng)學家最后的一部書,也是最好的一部書。其價值留待下文論新疏條下另行批評。
《考工記》本另為一部書,后人附入《周禮》。清儒對于這部書很有幾種精深的著作。最著者為戴東原之《考工記圖注》,阮蕓臺之《考工記車制圖考》,乃其少作,亦精核次則王宗涑之《考工記考辨》。
(2)《儀禮》:清儒最初治《儀禮》者為張稷若爾岐,著《儀禮鄭注句讀》,顧亭林所稱“獨精三禮、卓然經(jīng)師”也。乾嘉間則有凌次仲廷堪的《禮經(jīng)釋例》十三卷,將全部《儀禮》拆散了重新比較整理貫通一番,發(fā)現(xiàn)出若干原則。凡通例四十,飲食之例五十有六,賓客之例十有八,射例二十,變例(即喪例)二十有一,祭例三十,器服之例四十,雜例二十有一其方法最為科學的,實經(jīng)學界一大創(chuàng)作也。次則有張皋文惠言的《儀禮圖》,先為宮室衣服之圖;宮室七,衣服十二次則十七篇,每篇各為之圖;士冠十,士昏十二,士相見一,鄉(xiāng)飲酒九,鄉(xiāng)射十三,燕十七,大射十二,聘三十,公食大夫十二,覲八,喪服三十九,既夕十一,士虞六,特牲饋食十七,少牢饋食八,有司徹十八其不能為圖者則代以表,凡六篇每圖每表皆綴以極簡單之說明。用圖表方法說經(jīng),亦可謂一大創(chuàng)作。宋人有《三禮圖》等書,僅圖器物,且多臆揣,不能援以為比道、咸間,則有邵位西懿辰《禮經(jīng)通論》,專明此經(jīng)傳授源流,斥古文《逸禮》之偽。有這三部書振裘挈領,把極難讀的《儀禮》變成人人可讀,真算得勞苦功高了。其集大成者則有道光間胡竹村培翚之《儀禮正義》,為極佳新疏之一,當于新疏條下別論之。與竹村同時合作者有胡墨莊胡承洪之《儀禮今古文疏義》,但主于辨正文字,非為全書作新疏也,勿混視
(3)《禮記》:清儒于《禮記》,局部解釋之小書單篇不少,但全部箋注,尚未有人從事。其可述者,僅杭大宗世駿之《續(xù)禮記集說》。其書仿衛(wèi)湜例,為錄前人說,自己不下一字。所錄自宋元人迄于清初,別擇頗精審,遺佚之說多賴以存。例如姚立方的《禮記通論》,我們恐怕沒有法子再得見,幸而要點都采擷在這書里頭,才能知道立方的奇論和特識,這便是杭書的功德。次則郭筠仙嵩燾的《禮記質(zhì)疑》,對于鄭注所匡正不少。將來有著《禮記》新疏的人,這兩部書總算最好的資料了。朱彬的《禮記訓纂》未見,不敢批評
《禮記》單篇別行之解釋,有皮鹿門錫瑞之《王制箋》,康長素有為之《禮運注》,劉古愚光蕡之《學記臆解》,各有所新發(fā)明。
(4)《大戴禮》:《大戴禮》舊惟北周盧辯一注,疏略殊甚,且文字訛脫亦不少。乾嘉間戴東原、盧抱經(jīng)從事???,其書始稍稍可讀。阮蕓臺欲重注之,未成,而孔巽軒廣森著《大戴禮記補注》,汪少山照著《大戴禮記補注》,二君蓋不相謀,而其書各有短長,汪似尤勝也。孔書刻于乾隆五十九年,有自序及阮元序。汪書年代無考,然有王昶序自稱同學弟,則汪年輩或稍先于孔也
《大戴禮》單篇別行之解釋,則有黃相圃模之《夏小正分箋》《夏小正異義》。
書中《曾子立事》等十篇,清儒以為即《漢書?藝文志》“曾子十八篇”中之遺文,阮蕓臺元把他抽出單行,為《曾子注釋》四卷。
(5)禮總:禮學家往往不專一經(jīng),因這門學問的性質(zhì)本貫通群經(jīng)也。通貫群經(jīng)的禮學著作有幾部書應該論列者,最初的一部徐健庵乾學的《讀禮通考》,百二十卷,這部書是健庵居喪時編的,為言喪禮最詳備之書,雖題健庵著,其實全出萬季野,所以甚好。健庵為亭林之甥也,有相當?shù)膶W問,禮學尤其所好。觀《儋園集》論禮制諸篇可知中間的一部是秦味經(jīng)蕙田的《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這書為續(xù)補《讀禮通考》而作,我很疑心有一大部分也出萬季野手,但未得確證,不敢斷言。看第八講論萬季野著述曾滌生大佩服此書,說他“體大物博,歷代典章具在;三禮之外,得此而四”。俞蔭甫則說他“按而不斷,無所折衷,可謂禮學之淵藪,而未足為治禮者之藝極”。俱見《禮書通故》俞序此書之短長,這兩段話盡之了。此書成于眾手,非味經(jīng)自著。分纂的人確實可考者有戴東原、王蘭泉,也許錢竹汀、王西莊都在里頭,其余二三等學者當更不少。所以全書各篇價值不同,有很好的,有較次的,不如《讀禮通考》之畫一謹嚴。依我看,這書是一部很好的類書,價值在《文獻通考》上。專指禮制一部分言,《文獻通考》范圍比它更廣,所無的門類,自無從比較或者也可以說是中國禮制史的長編。“按而不斷,無所折衷”,固然是它的毛病,但我總覺得“折衷”這句話是空的,自己以為折衷,別人看來不過多一重聚訟的公案。漢代的石渠奏議、白虎觀討論,何嘗不是想折衷?況且在場的人都是第一流學者了,你看算不算空論?所以按而不斷,或者也是此書的最好處理。最后的一部是黃儆季以周的《禮書通故》一百卷。儆季為薇香式三之子,傳其家學,博而能精;又成書最晚草創(chuàng)于咸豐庚申,告成于光緒戊寅,先輩所搜輯所考證,供給它以較豐富的資料。所以這部書可謂為集清代禮學之大成。他對于每項禮制都博征古說而下以判斷,正和《五禮通考》的性質(zhì)相反,他的判斷總算極矜慎極通明,但能否件件都算為定論,我卻不敢說了。
以上三種,是卷帙最浩博、材料最豐富的。此外,禮學重要著作,在初期則有惠天牧士奇的《禮說》,江慎修永的《禮書綱目》,算是這門學問中篳路藍縷的書?!抖Y書綱目》的體例,為后來秦、黃兩家所本,雖后起者勝,而前人之功萬不容沒。在中葉則任幼植大椿、程易疇瑤田、金輔之榜、凌次仲廷堪都有精到的著作,檠齋的《禮箋》,易疇的《通藝錄》最好,他們純粹是戴東原一派的學風,專做窄而深的研究,所選的題目或者是很小的,但在這個題目的范圍內(nèi),務把資料搜齊。類書式的案而不斷,他們是不肯的,但判斷總下得極審慎。所以他們所著雖多屬小篇,但大率都極精銳?!稏|原集》中考證禮制之文有十幾篇,正是如此又焦里堂之《群經(jīng)宮室圖》,雖標題“群經(jīng)”,而所重在三禮,考證宮室最通贍之書也。此外則孔巽軒的《禮學卮言》,武虛谷億的《三禮義證》,金城齋鶚《求古錄禮說》,凌曉樓曙的《禮說》,陳樸園的《禮說》,性質(zhì)大略相同,都各有獨到處。又如凌曉樓之《公羊禮疏》,侯君模之《谷梁禮證》等,雖擇他經(jīng),然專明彼中禮制一部分,亦禮學之流別也。其余各家文集筆記論禮精核之專篇極多,不能具錄。
試總評清代禮學之成績,就專經(jīng)解釋的著作論,《儀禮》算是最大的成功。凌、張、胡、邵四部大著,各走各的路,各做到登峰造極,合起來又能互相為用,這部經(jīng)總算被他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盡了?!吨芏Y》一向很寂寞,最后有孫仲容一部名著,忽然光芒萬丈。剩下的就是《禮記》,我們很不滿意?!洞蟠鞫Y》本來是殘缺的書,有好幾位學者替他捧場,也還罷了。
就通貫研究的著作論,有徐、秦、黃三部大著,分量總算很重;其余碎金式的零冊數(shù)篇,好的也不少。用從前經(jīng)學家的眼光看,成績不能不算十分優(yōu)良了。但這門學問到底能否成立,我們不能不根本懷疑。頭一件,所根據(jù)的幾部經(jīng),先自有無數(shù)問題?!吨芏Y》之難信不必說了,《儀禮》成立的時代,也未有定論,《禮記》則各篇之真?zhèn)渭皶r代,亦糾紛難理。萬一所憑借的資料或全部或一部分是假的,那么,所研究的豈非全部或一部分落空?第二件,就讓一步說都是真的,然而幾部書成立年代有很大的距離,總不能不承認。如說《周禮》《儀禮》是周公作,《禮記》是七十子后學者所記,首尾便一千多年了然而里頭所記各項禮制,往往東一鱗西一爪,非互勘不能說明。互勘起來,更矛盾百出。例如五等封建的里數(shù),井田的畝數(shù),《孟子》和《周禮》和《王制》何等矛盾。五帝的祀典,《月令>和《帝系姓》何等矛盾。國學、鄉(xiāng)學的制度及所在地,《禮記》各篇中相互何等矛盾。此類悉舉,不下數(shù)十事學者對于哪部經(jīng)都不敢得罪,只好四方八面彌縫會通。根本不能全通的東西,越會通越弄到一塌糊涂。議禮所以紛如聚訟,就是如此。從古已然,墨守漢學的清儒為尤甚。解釋專經(jīng)時稍為好些,《儀禮》問題比較少,所以《儀禮》獨多好書所以他們的成績雖然很好,我恐怕這些成績多半是空的。
禮學的價值到底怎么樣呢?幾千年很瑣碎很繁重的名物宮室、衣服、飲食之類,制度井田、封建、學校、軍制、賦役之類,禮節(jié)冠昏喪祭之類,勞精敝神去研究它,實在太不值了。雖然,我們試換個方向,不把它當做經(jīng)學,而把它當做史學,那么,都是中國法制史、風俗史、××史、××史的第一期重要資料了。所以這門學問不必人人都學,自無待言。說它沒有學問的價值,卻大大不對。清儒的工作,最少也算替后人把所需要的資料搜集在一處,而且對于各種資料相互的關系,和別擇資料的方法,有許多意見足供后人參考,這便是他們不可沒的功勞。我們?nèi)粲眯率芳业难酃馊フ硭?,可利用的地方多著哩?br> (戊)《春秋》三傳:《春秋》是孔子惟一的著作。孟子、董仲舒、司馬遷說得如彼其鄭重,這部書地位之尊不待言了。但文字簡單到如彼,非傳不能明白,所以治《春秋》不能舍傳而專言經(jīng)。西漢博士,只有《公羊》底下嚴、顏兩家,也可以說《春秋》只有一傳。后來《谷梁》出來,又后來《左氏》出來,東漢時便三傳并行,各有專家,然終以《公羊》為最盛。六朝以后,《公》《谷》日廢,《左氏》孤行。唐代便漸漸的“《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jīng)究終始”了。啖助、趙匡之流,把三傳都攻擊得一錢不值。自此以后,紛紛奮臆作傳,而宋人胡安國的傳盛行。明永樂將胡傳立于學官,三傳真皆廢了。間有治《左傳》者,不過拿來做策論的資料。清以前《春秋》學的形勢,大略如此。清儒刻意復古,三傳之學漸漸的都恢復轉來。今分論之。
(1)《左氏傳》:《左傳》的真?zhèn)渭爸髂甏苡袉栴},等到辨?zhèn)螚l書下再說。這部書本是史的性質(zhì)而編在經(jīng)部,所以學者對于它也有“史的研究”、“經(jīng)的研究”之兩派。史的研究派有一部極好的書,是顧震滄棟高的《春秋大事表》,其內(nèi)容及價值前文已經(jīng)說過??吹诎酥v末段經(jīng)的研究派,大抵對于杜注、孔疏摭拾糾補。乾隆以前未有專治此傳之人,到嘉、道間劉孟瞻文淇、伯山毓崧父子繼續(xù)著一部《左傳正義》,可惜迄未成書。當于新疏條下別論之。
(2)《公羊傳》:清儒頭一位治《公羊傳》者為孔巽軒廣森,著有《公羊通義》,當時稱為絕學。但巽軒并不通公羊家法,其書違失傳旨甚多。公羊學初祖,必推莊方耕存與,他著有《春秋正辭》,發(fā)明公羊微言大義,傳給他的外孫劉申受逢祿,著《公羊何氏釋例》,于是此學大昌。龔定庵自珍、魏默深源、凌曉樓曙、戴子高望都屬于這一派,各有散篇的著述。而陳卓人立費畢生精力,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實為董、何以后本傳第一功臣。其內(nèi)容及價值,別于新疏條下論之。晚清則王壬秋闿運著《公羊箋》,然拘拘于例,無甚發(fā)明。其弟子廖季平平關于公羊著述尤多,然穿鑿過甚,幾成怪了??迪壬袨閺牧问弦晦D手而歸于醇正,著有《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等書,于新思想之發(fā)生,間接有力焉。
(3)《谷梁傳》:谷梁學自昔號稱孤微,清中葉以后稍振,其著作有鐘朝美文烝之《谷梁補注》,有侯君謨康之《谷梁禮證》,有柳賓叔興恩之《谷梁大義述》。柳書較佳。
綜校清代春秋學之成績,《左》《谷》皆微不足道。劉氏《左傳正義》若成,則左氏重矣惟《公羊》極優(yōu)良,諸經(jīng)除《儀禮》外,便算它了。今文學運動以公羊為中心,開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關尤重。
(己)四書:“四書”之名,是朱子以后才有的。明人及清的理學家關于四書的著作頗多,清的漢學家卻很少。最著名的,前有閻百詩之《四書釋地》,后有翟晴江灝的《四書考異》,但都是局部的考證,無關宏旨。清儒有價值的著作,還是將《大學》《中庸》璧回《禮記》《論語》《孟子》各別研究。
(1)《論語》:《論語》有一部名著,曰劉楚禎寶楠、叔俛恭冕繼續(xù)著成的《論語通義》,其價值及內(nèi)容,在新疏條下別論之。今文派有戴子高的《論語注》,引《公羊》為解,雖多新見,恐非真義。別有焦里堂的《論語通釋》,雖寥寥短冊,發(fā)明實多。而簡竹居之《論語集注述疏》,則疏解朱注。宋人經(jīng)注之有疏,此為創(chuàng)見云。
《論語》單篇別行之解釋,則有江慎修之《鄉(xiāng)黨圖考》,蓋禮學之流。
(2)《孟子》:《孟子》也有一部名著,曰焦里堂循的《孟子正義》,別于新疏條論之。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為清代第一流著述,但其目的不專在釋《孟子》,別于戴氏學專篇論之。
(庚)諸經(jīng)新疏合評:現(xiàn)在之《十三經(jīng)注疏》,其注出漢人者六,《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孟子》出魏晉人者五,《周易》《左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偽托漢人者一,《尚書》出唐人者一;《孝經(jīng)》其疏出唐人者九,自《周易》至《谷梁傳》出宋人者四?!缎⒔?jīng)》《論語》《孟子》《爾雅》清代提倡經(jīng)學,于是注疏之研究日盛。然愈研究則愈發(fā)見其缺點。就疏的方面論,唐人孔、賈諸疏,本成于眾手,別擇不精,牴牾間出。且六朝經(jīng)學,本分南北兩派,北尊實詁,南尚空談;初唐諸疏,除三禮外,率宗南派,大為清儒所不喜。宋人四疏,更不足道了。就注的方面論,除漢人六種外,其余七種,皆大為漢學家所不滿意。以此之故,他們發(fā)憤另著新疏,舊注好的便疏舊注,不好的便連注一齊改造。自邵二云起到孫仲容止,作新者十余家。十三經(jīng)中,有新疏者已得其十,這些新疏的作者,都是竭畢生之力,熔鑄幾百種參考書才泐成一稿,真算得清朝經(jīng)學的結晶體了。今列舉各書,稍為詳細點說明,備將來匯刻《新十三經(jīng)注疏》者采擇焉。(一經(jīng)有兩部以上之新疏者,只采一部,余部附論。)次第以著作年代先后為序。
《爾雅正義》二十卷。余姚邵晉涵二云著,乾隆四十年屬稿,五十年成。凡經(jīng)十年
附:《爾雅義疏》二十卷。棲霞郝懿行蘭皋著
邵二云是頭一位作新疏的人。這部《爾雅正義》,在清學史中應該特筆記載。舊注疏本《爾雅》,為晉郭璞注,宋邢昺疏。“邢疏多摭拾《毛詩正義》,掩為己說。南宋人已不滿其書,后采列諸經(jīng)之疏,聊取備數(shù)而已?!痹蛘Z二云此書,仍疏郭注。但舊本經(jīng)文有訛舛,注亦多脫落。二云先據(jù)唐石經(jīng)及宋槧本,詳為增校,又博采漢舍人、姓名也,舊認為官名,誤劉歆、樊光、李巡、孫炎,梁沈旋,陳顧野王,唐裴瑜諸君佚注,以郭為主,而分疏諸家于下。郭注云未詳者,則博征他經(jīng)之漢人注以補之?!稜栄拧肪壱粲柫x者頗少,二云更取聲近之字,旁推交通,申明其說。書凡三四易稿乃定?!逗率狭x疏》成于道光乙酉,后邵書且四十年,近人多謂郝優(yōu)于邵。然郝自述所以異于邵者不過兩點,一則“于字借聲轉處詞繁不殺”,二則“釋草木蟲魚異舊說者皆由目驗”。胡培翚撰郝墓表引然則所異也很微細了,何況這種異點之得失,還很要商量呢。因前人成書增益補苴,較為精密,此中才以下盡人而可能。郝氏于發(fā)例絕無新發(fā)明,其內(nèi)容亦襲邵氏之舊者十六、七,實不應別撰一書。其有不以邵為然者,著一校補或匡正誤等書,善矣《義疏》之作,剿說掠美,百辭莫辨。我主張公道,不能不取邵棄郝。
《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卷。陽湖孫星衍淵如著,乾隆五十九年屬稿,嘉慶二十年成,凡經(jīng)二十二年
附:《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吳縣江聲艮廷著
《尚書后案》三十卷。嘉定王鳴盛西莊著
《尚書集注述疏》三十五卷。順德簡朝亮竹居著
自《偽古文尚書》定案之后,舊注疏里頭的《偽孔傳》跟著根本推翻,孔穎達疏也自然“樹倒猢猻散”了。于是這部經(jīng)需要新疏,比別的經(jīng)更形急切。孫、江、王三家和段茂堂的《古文尚書撰異》,都是供給這種需要的應時著述。但這件事業(yè)甚難,因為別的疏都是隨注詮釋,有一定范圍。這部經(jīng)現(xiàn)行的注既要不得,而舊注又皆散佚,必須無中生有造出一部注來,才可以做疏的基本。孫、江、王、段年輩相若,他們著手著述,像是不相謀,而孫書最晚成。四家中除段著專分別今古文字,罕及義訓外,余三家皆詮釋全經(jīng),純屬疏體。江氏裁斷之識較薄,其書用篆體寫經(jīng)文,依《說文》改原字,其他缺點甚多。王氏用鄭注而兼存?zhèn)蝹?,又不載《史記》及《大傳》異說,是其所短。孫書特色,一在辨清今古文界限,二在所輯新注確立范圍。他認定《史記》為古文說,因司馬遷從孔安國問故《尚書大傳》及歐陽、大小夏侯為今文說,因皆伏生所傳馬融、鄭玄為孔壁古文說。因出自衛(wèi)宏、賈逵他名之曰“五家三科”。這些人的遺說都升之為注,其余先秦諸子及緯書、《白虎通》等之今古說,許氏《說文》中之古文說,皆附之疏中。取材矜慎,樹例謹嚴,故最稱善本。據(jù)錢衎石《記事稿》(卷十)說,淵如的經(jīng)學書大半由李次白貽德續(xù)成,此書當亦在其列
現(xiàn)在《尚書》新疏中誠無出孫著之右,但孫著能令我們滿足否?還不能。漢人注也有許多不對的地方,我在前段《尚書》條已經(jīng)論過。但這一點姑且不管,即以漢注論,馬、鄭注和歐陽、夏侯遺說,孫氏搜集未到而再經(jīng)后人輯出者也很不少。所以我想現(xiàn)在若有位郝蘭皋,倒有一樁買賣可做。試把孫、江、王以后續(xù)輯的《尚書》古注重新審定一番,仍區(qū)畫今古文,制新注新疏,一定可駕諸家之上而不算蹈襲,可惜竟無其人哩。
簡竹居就是想做這樁買賣的人??上麑W問不甚博,見解又迂滯一點。他的《集注述疏》,枝辭太多,還不能取孫淵如而代之哩。
《孟子正義》三十卷。江都焦循里堂著,嘉慶二十年始為長編,二十三年屬稿,二十四年成
《孟子》有趙岐注,實漢經(jīng)師最可寶之著作。惟今注疏本之孫爽疏,純屬偽撰,錢竹汀及《四庫提要》已辨之。其書蕪穢踳駁處不可悉數(shù),與孔、賈諸疏并列,真辱沒殺人了。所以新注之需要,除《尚書》外,則《孟子》最為急切。里堂學問方面極多,其最用力者為《易學三書》。注《易》既成,才著手做此書,已經(jīng)垂老,書才成便死了。他說:“為《孟子》作疏者十難”。見本書卷末,文繁不錄但又說生在他的時代,許多難工夫都經(jīng)前人做過,其難已減去七八。他備列所引當代人著述,從顧亭林、毛大可起到王伯申、張登封止,凡六十余家,可見他搜采之勤與從善之勇了。他以疏解趙注為主,但“于趙氏之說或有所疑,不惜駁破以相規(guī)正”。卷三十,葉九是于唐人“疏不破注”之例,也并未嘗墨守。這書雖以訓釋訓詁名物為主,然于書中義理也解得極為簡當。里堂于身心之學,固有本原,所以能談言微中也??傊?,此書實在后此新疏家模范作品,價值是永永不朽的。
《詩毛氏傳疏》三十卷。長洲陳奐碩甫著,嘉慶十七年屬稿,道光二十年成,凡經(jīng)二十八年
這部書和并時胡、馬兩家書的比較,前在《詩經(jīng)》條下已略為說明??追f達《毛詩正義》,合毛傳鄭箋而并疏之。碩甫以為鄭康成本治《韓詩》,后改從毛,而作箋又時雜魯說,實為不守家法。他自序雖未明斥鄭,言外實含此意所以舍鄭而專疏毛。他自述撰著方法,說道:“初仿《爾雅》,編作義類。凡聲音訓詁之用,天地山川之大,宮室衣服制度之精,鳥獸草木魚蟲之細,分別部居,各為探索,久乃鏟除條例章句,揉成作疏?!痹瓡孕蚩梢娝@部書,先有一番分類的草稿,后來才通貫成書,所以全書沒有一點矛盾罅漏。碩甫是段茂堂弟子,最長于訓詁,毛傳是最古最好的訓詁書,所以此書所疏訓詁,最為精粹。至于禮數(shù)名物,則毛傳闕而不詳,鄭箋所補,以這部分為多。而碩甫不滿于鄭,他“博引古書,廣收前說,大抵用西漢以前之說,而與東漢人不茍同。”原書條例十九這一點是他很用力的地方,但成功如何,我卻未敢十分相信??傊@部書,碩甫“畢生思慮,薈萃于茲?!弊孕蛘Z其價值與《毛詩》同懸天壤,可斷言也。
《儀禮正義》四十卷??兿嗔氈翊逯?。此書屬稿及告成年月難確考,惟卷首有道光己酉十月羅惇衍序,稱“先生力疾成書,書甫成,而遽歸道山”。己酉為道光二十九年,竹村正以其年七月卒,然則書亦成于其年也。羅序又言此書“覃精研思,積四十余年”。然則嘉慶十年前后已屬稿矣
竹村為胡樸齋匡衷之孫。樸齋著有《儀禮釋官》,甚精洽,故《儀禮》實其家學。竹村又受業(yè)凌次仲,盡傳其禮學,所以著《儀禮》新疏的資格,他總算最適當了。他以為“《儀禮》為周公所作,有殘闕而無偽托。鄭注而后,惟賈公彥疏盛行,然賈疏疏略,失經(jīng)注意”,于是發(fā)憤著此書。自述“其例有四:曰補注,補鄭君所未備也;曰申注,申鄭君注義也;曰附注,近儒所說雖異鄭旨,義可旁通,廣異聞祛專己也;曰訂注,鄭君注義偶有違失,詳為辨正,別是非,明折衷也。”胡培系著《族兄竹村先生事狀》引,見《研六室文抄》卷首我們看這四個例,就可以知道此書內(nèi)容大概了。
《春秋公羊傳義疏》七十六卷。句容陳立卓人著。此書著作年月無考。因我僅見《經(jīng)解》續(xù)編本,序例皆失載,無從考定。惟據(jù)《句溪雜著》卷六《論語正義序》云:“道光戊子秋,立隨劉孟瞻、梅蘊生兩師,劉楚楨、包孟開兩先生赴鄉(xiāng)闈。孟瞻師、楚楨先生病十三經(jīng)舊疏多踳駁,欲仿江氏、孫氏《尚書》,邵氏、郝氏《爾雅》,焦氏《孟子》,別作義疏。孟瞻師任《左氏傳》,楚楨先生任《論語》,而以《公羊》屬立……。”則是書發(fā)意著述當在道光八年,時卓人年僅二十耳。惟《雜著》有劉文淇(孟瞻)癸卯七月敘,語意全在敦促卓人之著此書,則似癸卯時尚未有端緒?!峨s著》自序稱庚申出守滇南,不克履任,以后蹀躞道路,不能著述,又遭亂,藏書盡毀云云;《論語正義序》又言“近甫輯成稿本,復橐筆游楚越”。劉叔俛為作墓志銘,則其游楚越,正在授云南曲靖府不克到任之后。然則是書當成于癸卯(道光二十三年)之間,前后可十八年。惟戊子至癸卯間,預備工夫亦當不少耳
注《公羊》的何邵公與鄭康成齊名,自然是諸經(jīng)注中之最好者。但徐彥的舊疏空言敷衍,毫無發(fā)明,因為唐時公羊之學久絕,也難怪他。然疏之當改造,則學界所同認了。凌曉樓嘗銳意以此自任,晚年病風,精力不逮,僅成《公羊禮疏》十一卷。據(jù)劉孟瞻《句溪雜著序》。孟瞻,曉樓外甥也卓人為曉樓弟子,繼師志以成此書。此書嚴守“疏不破注”之例,對于邵公只有引申,絕無背畔,蓋深知公羊之學專重口說相承,不容出入也。其所征引,自董仲舒、司馬遷以下,凡漢儒治公羊家言者,殆網(wǎng)羅無遺;清儒自孔、莊、劉以下,悉加甄采,而施以嚴正的裁斷;禮制一部分,則多采師(凌)說而篤宗鄭氏,程易疇、金輔之駁正最多。其余公羊家三世九旨諸說——邵公所謂“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者,闡發(fā)無余蘊,不獨非巽軒所夢見,即方耕、申受亦遜其精銳。在公羊學里頭,大約算登峰造極的著作了。此書序例失傳,不能知其義例要點。我是二十七八年前曾讀過一遍,久已忘記,這段批評總不能寫出原書的特色
《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寶應劉寶楠楚楨著,子冕恭叔俛續(xù)。叔俛后序云:“道光戊子,先君子與劉先生文淇、梅先生植之、包先生慎言、柳先生興恩、陳丈立,約各治一經(jīng)。先君子發(fā)策得《論語》。先為長編數(shù)十巨冊。次乃薈萃折衷之。……既而精力就衰,后所闕卷,畀恭冕使續(xù)成。咸豐乙卯,將卒業(yè),而先君子不起。又十年,及乙丑之秋,而后寫定?!蹦衬巢糠钟惺鍌a所續(xù),難確考。李莼客《越縵堂日記》謂所續(xù)為《雍也篇》以后,當有據(jù)。然莼客又指出,《公冶篇》以前所引書,有為楚楨未見及者。然則全書殆皆經(jīng)叔俛增訂矣
附:《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順德簡朝亮竹居著
《論語》學在漢有齊、魯、古三家,自張禹合齊于魯,鄭康成復合齊、魯于古,師法不可復辨。何晏集解,自言“集諸家之善,其不安者頗為改易”。然去取多乖,意蘊粗略,皇、邢二疏,益無所發(fā)明?;适杞艘岩善鋫蝿⑹洗藭?,仍疏何注。叔俛所述凡例云:“注用集解者,所以存魏晉人著錄之舊。而鄭君遺注,悉載疏內(nèi)。至引申經(jīng)文,實事求是,不專一家。故于注義之備者則據(jù)注以釋經(jīng),略者則依經(jīng)以補疏;其有違失未可從者,則先疏經(jīng)文,次及注義?!睋?jù)此可知,他對于何平叔集解實深致不滿,不過不得已而用之。故各章之疏,破注居半,在諸疏中算是最例外的了。陳卓人說:“視江、孫、邵、焦諸疏義,有過之無不及。”我未細讀,不敢多評,大概總不錯吧。
竹居疏晦翁集注,當然與漢學家不同調(diào)。但平心而論,晦翁集注實比平叔集解強。若把漢宋門戶擱在一邊,則疏他也何嘗不可?只是竹居的疏,我總嫌他空話太多一點。
《左傳舊注疏證》八十卷。儀征劉文淇孟瞻著,于毓崧伯山、孫壽曾恭甫續(xù),末成
這部書始終未成,真是學界一件憾事。孟瞻、伯山父子之學,我們讀青溪舊屋、通義堂兩集可以想見一斑。這部書之發(fā)起,據(jù)陳卓人說是道光八年和《論語正義》《公羊義疏》同時動議的。見前據(jù)伯山說“草創(chuàng)四十年,長編已具,然后依次排比成書”?!锻x堂集》卷六《先考行略》但《左傳》卷帙如彼其繁重,卒業(yè)自屬大難。孟瞻未及寫定而卒,伯山繼之,時值亂離,年僅五十卒,迄未能成,恭甫又繼之,年四十五卒,至襄公而絕筆。三世一經(jīng),赍志踵沒,可哀矣!據(jù)《國史儒林傳》稿此書既未得見,自無從妄下批評。但據(jù)伯山所述,知道他是革杜注的命?!蹲髠鳌纷詣㈧?chuàng)通義訓后,賈逵、服虔兩注盛行,自杜預剽竊成今注,而舊注盡廢。預助司馬氏篡魏,許多诐邪之說夾在注中,所謂“飾經(jīng)術以文訐言”者,前人論之甚多,大概不為冤枉。這些且不管它。至于盜竊成書,總不能不說是破壞著述家道德。孟瞻父子,就是要平反這重公案。此書體例,“先取賈、服、鄭三君之注疏通證明。凡杜氏所排擊者糾正之,所剿襲者表明之,其沿用韋氏《國語注》者,亦一一疏記。他如《五經(jīng)異義》所載左氏說,皆本左氏先師,《說文》所引《左傳》,亦是古文家說,《漢書?五行志》所載劉子駿說,實左氏一家之學。又如經(jīng)疏史注及《御覽》等書所引《左傳》注,不載姓名而與杜注異者,亦是賈、服舊說。凡若此者,皆稱為舊注而加以疏證。其顧、惠補注及洪稚存、焦里堂、沈小宛等人專釋左氏之書,以及錢、戴、段、王諸通人說,有可采,咸與登例。末始下以己意,定其從違。上稽先秦諸子,下考唐以前史書,旁及雜家筆記文集,皆取為證佐。期于實事求是,俾左氏之大義炳然復明。”伯山《先考行略》此事若成,價值或為諸家新疏之冠,也未可知。今既不得見,所以我不嫌繁重,把伯山的話全錄如前。劉家子弟聞尚有人,不審能把家藏稿本公之于世否?就是缺了昭、定、哀三公,也無妨呀!
《周禮正義》八十六卷。瑞安孫詒讓仲容著,同治季年草創(chuàng),光緒二十五年成
此書和黃儆季的《禮書通故》,真算得清代經(jīng)師殿后的兩部名著了。此書重要的義例有如下諸點:其一,釋經(jīng)語極簡,釋注語極詳。就這點論,和劉楚楨的《論語正義》正相反。蓋楚楨本不信任何氏集解,仲容則謂“鄭注詳博淵奧,注明即經(jīng)明,義本一貫也”。其二,多存舊疏,聲明來歷。蓋賈疏在諸舊疏中本較好,原非《孟子》偽孫疏、《公羊》徐疏、《尚書偽孔傳》之孔疏等可比也。唐疏多乾沒舊義,近儒重修,時亦不免。如胡竹村《儀禮正義》襲用賈疏處蓋不少,而每沒其名。仲容則絕不攘善,于著述家道德守之最嚴。其三,雖極尊鄭注,而不墨守回護。他說:“唐疏例不破注,六朝義疏家原不盡然”。且康成對于杜(子春)、鄭(眾)亦時有糾正。所以他竊比斯義,“尋繹經(jīng)文,博稽眾家,注有牾違,輒為匡糾”。其四,嚴辨家法,不強為牽合。清儒治禮,嗜博太過,每揉雜群書,強事會通。仲容謂“《周禮》為古文學,與今古師說不相同,曲為傅合,非惟于經(jīng)無會,彌復增其紛糾”。所以他主于以本書解本書,他書不合之處,疏通別白使不相淆。就這點論,最合守約之法。綜而論之,仲容斯疏,當為清代新疏之冠,雖后起者勝,事理當然,亦其學識本有過人處也?!吨芏Y》本書價值問題,迄未解決。仲容極端的尊信,是否適當,原很有商榷的余地,但這部書最少也是西漢末一種古籍,就令出于漢人理想的虛構,也很值得細心研究。仲容這部疏,總算替原書做一個大結束了。
以上所舉九部新疏,附見四部十三經(jīng)中已得九經(jīng)了,余下四經(jīng),還要附帶一講。
一、《孝經(jīng)》:有善化皮鹿門錫瑞的《孝經(jīng)義疏》,但我未見,不敢批評?!缎⒔?jīng)》價值本來僅等于《禮記》之一篇,我想有無不甚足為輕重的。
二、《谷梁傳》:這部傳可謂“數(shù)奇”。據(jù)我所知,邵二云曾著一部《谷梁正義》,像是未成。洪稚存《邵學士家傳》說他著有《谷梁古注》;錢竹汀《邵君墓志銘》說他著有《谷梁正義》。我想或是古注已成,正義正在屬稿。蓋二云以五十四誤藥暴卒,著作多未成也其后梅蘊生植之又擬著《谷梁集解正義》,亦未成而卒。薛壽《學詁齋文集》卷下《嵇庵集后序》云:“丁亥、戊子間,先生欲仿孫氏《尚書》、焦氏《孟子》例,撰《谷梁集解正義》,草創(chuàng)疏證而書未成”。案蘊生為劉孟瞻、劉楚楨之友,陳卓人之師。卓人述道光戊子與蘊生、二劉及包孟開赴鄉(xiāng)闈時,相約著各書(看前文《公羊義疏》條注)。當時,楚楨任《論語》,孟瞻任《左氏》,卓人任《公羊》,蘊生則任《谷梁》。蘊生《嵇庵集》中有贈薛子壽詩云“泛舟及包、劉,遂結著書約”,即指此事也。蘊生中年咯血,壽僅五十(見孟瞻所為《梅君墓志銘》),故此書獨不成
大概邵著擬另集古注,如孫氏《尚書》例梅著擬仍疏范寧集解,如焦氏《孟子》例但都未成,不必多講了。
三、《禮記》:這部書始終未有人發(fā)心做新疏,總算奇事。
四、《易經(jīng)》:做這部書的新疏,我想怕是不可能的。因為疏王、韓舊注,不獨清儒所不肯,且亦沒有什么引申發(fā)明的余地,除非疏李鼎祚的集解或另輯一注。但漢儒異說紛歧,遍疏亦窮于術。在我們看是“一丘之貉”,在尊崇漢學的清儒看是“兩姑之間難為婦”所以,或如焦里堂之空諸依傍,獨抒己見;毛奇齡之《仲氏易》,姚配中之《周易姚氏學》等亦近此類或如張皋文之專釋仲翔,抱殘守缺。皋文之《周易虞氏義》亦全經(jīng)通釋,但非疏體若要作一部“惠氏《易漢學》式”之新疏,恐怕誰也沒有這種勇氣。
以上所舉諸家新疏,是否算已經(jīng)把這幾部經(jīng)完全弄明白?這幾部經(jīng)是否值得下恁么大的工夫?都是別問題,我不敢輕下判斷。但和現(xiàn)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比較,最少有兩種優(yōu)異之點:第一,每一部疏由一人獨力做成,不像舊疏成于眾手;第二,每人只做一部疏,不像孔、賈輩之“包辦的”、“萬能的”。此專指唐疏言,幾部惡劣的宋疏更不足齒論我們對于幾位著作家不能不十二分感服,因為他們的忠實和努力是很不容易學的。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是為學問而學問,把全生涯費在一部書,卒能貫徹初志。他們的學問有用無用另一問題,但他們做學問的方法真可學。做一門學問便要把他的內(nèi)容徹底了解,凡一切關系的資料搜集一無遺漏。著手著述之時,先定計畫,各有別裁。每下一判斷,必待眾證都齊之后。判斷對不對另一問題,也許證甚博而斷仍錯,但待證乃斷,便是忠實于學所以這幾部書,無論如何,總是在學術史上有紀念的價值。至于他們所以能著成這幾部書,也非??克麄儌€人之力。九部之中,兩部成于乾隆末年,七部在嘉、道以后,實由先輩已經(jīng)做過許多工作,他們才利用而集其成。倘使他們生于明代或清初,也不能有這種成績。所以,我名之為“清代經(jīng)學的結晶體”。有好事者能把諸書匯刻為一編,亦一佳話也。
(辛)其他通釋群經(jīng)之著作:清儒以經(jīng)學為學問中心。凡筆記類如《日知錄》《十駕齋養(yǎng)新錄》《東塾讀書記》……等,文集類如戴、段、阮、錢……諸集等,說經(jīng)之文占大部分。想完全了解清人經(jīng)學,這類書實極重要,但內(nèi)容既不盡屬于經(jīng),我只得別標一題評它們的價值。這里有幾部書,應該特提:
一朱竹垞彝尊的《經(jīng)義考》三百卷。這部書把竹垞以前的經(jīng)學書一概網(wǎng)羅,簿存目錄,實史部譜錄類一部最重要的書,研究“經(jīng)史學”的人最不可少。還有謝蘊山啟昆的《小學考》,也是踵朱書而成,其內(nèi)容價值當于譜錄條下論之,今互見于此。
一臧玉林琳的《經(jīng)義雜記》三十卷。這書若出在乾、嘉以后,并不稀奇,因為它是康熙初年作品,而饒有乾嘉學派精神,所以要另眼看待。這書久藏于家。嘉慶間,才由他的玄孫臧在東庸刻出。有人說,內(nèi)中一部分是在東所著,歸美先人,但無確據(jù),不敢遽認為事實
一王伯申引之的《經(jīng)義述聞》三十二卷。王石臞、伯申父子,為清學第一流大師,人人共知。這書名為“述聞”,蓋伯申自言聞于石臞者,其實他們以父子而兼師友,此書亦可稱父子合作也。這部書最大的價值,在??焙陀栐b方面,許多難讀或前人誤解的文句,讀了他便渙然冰釋。王氏父子理解直湊單微,下判斷極矜慎,所以能為一代所宗。試留心讀嘉、道以后著作,罕有能引《經(jīng)義述聞》而駁之者世所稱“王氏四種”者,乃此書與《經(jīng)傳釋詞》《讀書雜志》《廣雅疏證》合稱。實則四種合起來,才見得出王氏經(jīng)學之全豹。今為敘述方便起見,那幾部在小學及子書兩條下別論。
一俞蔭甫樾的《群經(jīng)平義》十卷。此書全應用《經(jīng)義述聞》的方法,繼續(xù)有所發(fā)明,價值也僅下《經(jīng)義述聞》一等。
平心論之,清代風尚所趨,人人爭言經(jīng)學,誠不免漢人“碎義逃難”、“說三字至二十余萬言”之弊。雖其間第一流人物尚或不免,承流望風者更不待言。所以,在清末已起反動,現(xiàn)在更不消說無人過問了。他們?nèi)裟馨丫头椒ㄓ玫絼e的方面,成就或者可以很大,僅用之幾部古經(jīng),已覺十分可惜。即以經(jīng)學論,講得越精細,越繁重,越令人頭痛,結果還是供極少數(shù)人玩弄光景之具,豈非愈尊經(jīng)而經(jīng)愈遭殃嗎?依我看,這種成績,只好存起來算做一代學術的掌故,將來有專門篤嗜此學之人,供他們以極豐富的參考。至于整理經(jīng)學,還要重新辟一條路,令應讀之經(jīng),非全數(shù)都應讀也。注意!人人能讀而且樂讀。我雖然還沒有具體方法,但大概在用簡明的方法解釋其文句,而用有趣味有組織的方法發(fā)明其義理。義理方面且另說,文句方面則清儒替我們做過的工作實不少。大約清儒經(jīng)學諸書,名物制度一類,聚訟不結者尚很多;訓詁一類,工夫已經(jīng)做到八九成。這便是各位經(jīng)師對于一般人最大的貢獻了。
二 小學及音韻學
小學本經(jīng)學附庸,音韻學又小學附庸,但清儒向這方面用力最勤,久已“蔚為大國”了。方才說他們最大的貢獻在訓詁,他們?yōu)槭裁茨苡羞@種貢獻?就因為小學音韻學成為專門之業(yè)。今為敘述方便起見,所以于經(jīng)學之外,別立一節(jié)論他。
“小學”是襲用漢人的術語,實際上應該叫做文字學。這門學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研究一個字或一個詞的意義,二是研究字和詞的連綴用法。我為下文說明便利起見,杜撰兩個新術語:第一類叫做“字義學”;第二類叫做“字用學”。音韻學也是字義學的一部分。所有的小學書,什有九是字義學?!白钟脤W”現(xiàn)在還幼稚得很哩。
字義學即是字典之學。我國古來之字典有三種組織法:一、以各字(或辭)所含意義分類組織,《爾雅》《方言》《釋名》《廣雅》等書便是。二、以各字的形體及所從偏旁分類組織,《說文》《玉篇》等書便是。三、以各字的讀音分類組織,《切韻》《集韻》《廣韻》等書便是。本書所講,以第一二類歸入小學,以第三類歸入音韻學。
崇禎十五年出版之方密之以智《通雅》五十卷,實為近代研究小學之第一部書,體例略仿《爾雅》,而門類稍有增減??吹谑v方密之條此書有許多新理解,先乾嘉學者而發(fā)明,但后來人征引很少,不知何故?!稜栄拧芬活悤畬iT的研究,蓋始于戴東原。他著有《爾雅文字考》十卷,其書成而未刻,今恐已佚。據(jù)自序所說,原系隨手札記之書,大約于舍人、劉歆、樊光、李巡、鄭康成、孫炎舊注多所搜輯,補郭注之漏,正邢疏之失,至于“折衷前古,使《爾雅》萬七百九十一言,合之群經(jīng)、傳記靡所捍格,則俟諸異日”。據(jù)此,知東原對于整理《爾雅》尚有許多計劃,此書尚非滿意之作也。其此類書現(xiàn)存者則有:
《方言疏證》十三卷。休寧戴震東原著?;ヒ姳竟?jié)音韻條
揚雄《方言》為西漢最好的小學書,東原首先提倡他。但這部書雖名為疏證,然而注重??保忈尩墓ぷ魃猩?。自序說:“廣按群籍之引用《方言》及注者交互參訂,改正偽字二百八十一,補脫字二十七,刪衍字十七,逐條詳證之?!鄙w自得此校本,然后《方言》可讀?!端膸臁匪洠壅浒逅⌒?,即此本也。段茂堂著《東原年譜》,稱“東原曾將《方言》分寫于《說文》每字之上”,亦是一種整理法次則:
《爾雅正義》二十卷。邵晉涵著,見前
《爾雅釋義》十卷,《釋地以下四篇注》四卷。嘉定錢坫獻之著
《爾雅義疏》二十卷。郝懿行著,見前
此為疏釋《爾雅》之專書,皆乾、嘉間作品?!稜栄拧愤@部書,清儒認定他是周公所作,把他捧得很高。依我們看,不過西漢末劉歆一派人將漢儒傳注采輯而成,年代也許在《方言》之后。但他把各字的性質(zhì)意義分類排纂,又不但解釋單字,而且兼及二字以上連綴而成的“辭”,在當時確是一種很進步的字典或辭典,價值當然不朽。清儒提倡小學,于是這部書的研究日盛。邵二云的《正義》,就是把戴東原所計劃的事業(yè)賡續(xù)成功,在這門學問里頭算是創(chuàng)作。郝蘭皋補綴一番,愈益精密。這兩部書的比較價值,前節(jié)已論過,不再贅了。錢著未細讀,不敢妄評此外有專釋《爾雅》名物之書,如程瑤田《通藝錄》中釋宮、釋草、釋蟲諸小記,任大椿之《釋繒》,洪亮吉之《釋舟》,劉寶楠之《釋谷》,錢大昕之《釋人》等有專輯《爾雅》古注之書,如臧庸之《爾雅漢注》、黃奭之《爾雅古義》等有釋《爾雅》著作體例之書,王國維之《爾雅草木鳥獸蟲魚釋例》甚好,惜僅限于一部分這部書經(jīng)二百年學者之探索,大概已發(fā)揮無余蘊了。又次則:
《釋名疏證》八卷,《補遺》一卷,《續(xù)釋名》一卷。鎮(zhèn)洋畢沅秋帆著
《釋名》為漢末劉熙撰,時代較《說文》稍晚。這書體例和《爾雅》略同,但專以同音為訓,為以音韻治小學之祖?!夺屆枳C》題畢秋帆著,實則全出江艮庭聲之手。舊本訛脫甚多,畢、江據(jù)各經(jīng)史注、唐宋類書及道釋二藏校正之,復雜引《爾雅》以下諸訓詁書證成其義。雖尚簡略,然此二書自是可讀。其最博洽精核者,則:
《廣雅疏證》十卷。高郵王念孫石臞著
《廣雅》為魏張揖著,出《爾雅》《方言》《釋名》之后,搜集更博。石臞本著,先校正其訛舛,繼詮釋其義訓。校正訛字五百八十,脫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錯亂者百二十三,正文誤入音內(nèi)者十九,音內(nèi)字誤入正文者五十七自序其著作宗旨及體例云:“訓詁之旨本于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酥诲唬瑒t有字別為音,音別為義,或望文虛造而違古義,或墨守成訓而鮮會通?!駝t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其或張君誤采,博考以證其失;先儒誤說,參酌而寤其非?!彼^“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實清儒治小學之最大成功處。而這種工作,又以高郵王氏父子做得最精而最通?!稄V雅疏證》實為研究“高郵學”者最初應讀之書。讀了他,再讀《讀書雜志》《經(jīng)傳釋詞》《經(jīng)義述聞》,可以迎刃而解。石臞76歲才著手著此書,每日限定注若干個字,一日都不曠課,到臨終前四年才成,石臞年89所以這部書可算他晚年精心結撰之作。昔酈道元作《水經(jīng)注》,論者咸謂注優(yōu)于經(jīng)?!稄V雅》原書雖尚佳,還不算第一流作品,自《疏證》出,張稚讓倒可以附王石臞的驥尾而不朽了。以石臞的身分,本該疏《爾雅》才配得上,因為邵疏在前,恥于蹈襲,所以走偏鋒,便宜了張稚讓。然和郝蘭皋相比,蘭皋也算笨極了。此外應附記者有:
《小爾雅疏》八卷。上虞王煦汾原著
《小爾雅訓纂》六卷。長洲宋翔鳳于庭著
《小爾雅疏證》五卷。嘉定葛其仁鐵生著
《小爾雅義證》十三卷。涇縣胡承珙墨莊著
《小爾雅》,本是偽《孔叢子》中之一篇。清儒因他存輯漢人訓詁不少,抽出來單行研究。以上四書,大略同時所著,不相謀而各有短長,也算是走偏鋒而能成家的。
以上各書,都是清儒把漢、魏以前分義編纂的字典,用極綿密的工作去解釋,成績真可佩服。至于他們新編的字典則有:
《經(jīng)籍纂詁》一百六十卷。儀征阮元蕓臺編?;ヒ婎悤鴹l
這部書是阮蕓臺任浙江學政時候,手創(chuàng)義例,命詁經(jīng)精舍學生臧在東庸、臧禮堂和貴、洪筠軒頤煊、洪百里震煊、陳仲魚鳣、周鄭堂中孚等二十幾位分途編輯的。各字依《佩文韻府》的次序排列。每字的解釋,專輯集古書成說。所收者約為下列各種:一、古經(jīng)古子本文中之訓詁。如“仁者人也,義者宜也”,“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之類。所收子書最晚者為《顏氏家訓》二、各經(jīng)注。以《十三經(jīng)注疏》為主,佐以清儒所輯所古佚注三、漢、魏以前子書及古史注。自《國語》韋注,《戰(zhàn)國策》《呂覽》《淮南子》高注,下至《列子》張注,《管子》房注,《荀子》楊注等四、古史部集部注。限于《史記》裴集解、司馬索隱、張正義,《漢書》顏注,《后漢書》李注,《三國志》裴注,《楚辭》王注,《文選》李注五、小學古籍?!稜栄拧贰斗窖浴贰墩f文》《廣雅》《釋名》《小爾雅》《字林》《埤蒼》《聲類》《通俗文》《匡謬正俗》《經(jīng)典釋文》《一切經(jīng)音義》《華嚴經(jīng)音義》《翻譯名義》《隸釋》《隸續(xù)》等唐以前訓詁,差不多網(wǎng)羅具備,真是檢查古訓最利便的一部類書。這書雖依韻編次,但目的并非在研究韻學。所以我不把他編在音韻條而編在本條。
最簡樸的古字典,出在《爾雅》《方言》以前為《漢書?藝文志》所述的秦時李斯的《倉頡》七章,趙高的《爰歷》六章,胡母敬的《博學》七章?!稘h志》說《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時書,我們不相信漢興,閭里書師把這三種糅合起來,每章六十字,共五十五章,名為《倉頡篇》。其后司馬相如的《凡將》,史游的《急就》,揚雄的《訓纂》,班固的《續(xù)訓纂》,相繼而起。這類字典,很像后世的《千字文》《百家姓》,又像醫(yī)家的《湯頭歌訣》,挑選幾百或幾千個單字,編成韻語,意義聯(lián)貫,專備背誦之用,并沒有什么訓釋。西、東漢之交,研究日趨細密,便把所有的字分起類來——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謂之六書。六書兩字始見《周禮》,其六種名則首載《漢志》,次為《說文序》。東漢人說是起自周公時,我們不相信。大概是揚雄、劉歆、杜林這班小學家研究出來的和帝永元間許叔重根據(jù)六書義例,以各字的形體及所從偏旁分類,著成一部《說文解字》,遂為秦、漢以來小學一大結束,又為后來字書永遠模范。
《說文》這部書,清以前的人并不十分作興他。宋、元間徐鉉、徐鍇、李燾、吾邱衍等,雖間有撰述,然發(fā)明甚少,或反把他紊亂了。明末有一群文學家好用僻字,拿來當枕中鴻秘,但并不了解他的價值和作用;趙光宦著《說文長箋》,顧亭林極攻擊他明清之交,方密之算是最初提倡《說文》的人,在《通雅》中常常稱引或解釋??滴跻怀?jīng)學家雖漸多,但對于《說文》也并沒有人十分理會。乾隆中葉,惠定宇著《讀說文記》十五卷,實清儒《說文》專書之首,而江慎修、戴東原往復討論六書甚詳盡。東原對于這部書,從十六七歲便用功起,雖沒有著作,然傳授他弟子段茂堂。自是《說文》學風起水涌,占了清學界最主要的位置。謝蘊山啟昆《小學考》,說當時關于《說文》的名著有三部:
《說文解字注》三十卷。金壇段玉裁茂堂著。《小學考》作《說文解字讀》,想是原名,后來很少人知道
《說文統(tǒng)釋》六十卷。嘉定錢大昭晦之著
《說文解字正義》三十卷。海寧陳鳣仲魚著
茂堂的《說文》注,盧抱經(jīng)序他說,“自有《說文》以來,未有善于此書者”,《小學考》卷十引王石臞序他說,“千七百年來無此作”。本書卷首百余年來,人人共讀,幾與正經(jīng)正注爭席了?!墩f文》自唐宋以來,經(jīng)后人竄改或傳抄漏落顛倒的不少。茂堂以徐鍇本為主,而以己意推定校正的很多。后人或譏其武斷,所以《段注訂》、鈕樹玉著,八卷《段注匡謬》、徐承慶著,八卷《段注考正》馮桂芬,十六卷一類書繼續(xù)出得不少。內(nèi)中一部分,誠足為茂堂諍友。茂堂此注,前無憑借,在小學界實一大創(chuàng)作。小有舛誤,毫不足損其價值,何況后人所訂所匡也未必盡對呢。茂堂又最長韻學,訂古韻為十七部,每字注明所屬之部,由聲音以通訓詁。王石臞序最稱贊他這一點,我想這點自然是他的好處,但未足以盡之。
錢、陳兩書未見,不知有無刻本?錢書有自序述十例:“一、疏證以佐古義,二、音切以復古音,三、考異以復古本,四、辨俗以證訛字,五、通義以明互借,六、從母以明孳乳,七、別體以廣異義,八、正訛以訂刊誤,九、崇古以知古宇,十、補字以免漏落?!薄缎W考》引晦之為竹汀弟,其書應有相當價值。陳仲魚書,阮蕓臺謂其“以聲為經(jīng),偏旁為緯”。《論語古訓序》《小學考》引果爾,則當與后此姚文田、朱駿聲各書同體例,參看次段但書名“正義”似是隨文疏釋,頗不可解。
自段注以后關于《說文》之著作,如嚴鐵橋可均之《說文校議》,三十卷錢獻之坫之《說文斟詮》,十四卷皆主于是正文字,而嚴著號稱精核。其通釋之書最著者,則:
《說方義證》五十卷。曲阜桂馥未谷著
《說文釋例》二十卷。安丘王筠箓友著
《說文句讀》三十卷。同上
桂書與段書不同之處:段書勇于自信,往往破字創(chuàng)義,然其精處卓然自成一家言;桂書恪守許舊,無敢出入,惟博引他書作旁證,又皆案而不斷。桂之識力不及段,自無待言,但每字羅列群說,頗似《經(jīng)籍纂詁》觸類旁通,令學者紬索而自得,不為著者意見所束縛。所以我常覺桂書比段書更為適用。王箓友《釋例》,為斯學最閎通之著作。價值可與凌次仲《禮經(jīng)釋例》、劉申受《公羊釋例》相埒凡名家著書,必有預定之計劃,然后駕馭材料,即所謂義例是也。但義例很難詳細臚舉出來,近人著述方法進步,大率自標凡例,以便讀者,然終不能十分詳盡,古人則用此法者尚少令在好學者通觀自得,《說文》自然也是如此。又《說文》自大徐徐鉉以后竄亂得一塌糊涂,已為斯學中人所公認,怎么樣才能全部厘整他呢?必須發(fā)見出原著者若干條公例,認定這公例之后,有不合的便知是竄亂,才能執(zhí)簡御繁,戴東原之校《水經(jīng)注》即用此法。段茂堂之于《說文》,雖未嘗別著釋例,然在注中屢屢說“通例”如何如何,我們可以輯一部“說文段注例”他所以敢于校改今本,也是以他所研究出的“通例”為標準。篆友這部《釋例》就是專做這種工作。他所發(fā)見的例是否都對,我不敢說,但我覺得六七成對的但他的創(chuàng)作力足與茂堂對抗,灼然無疑了?!墩f文句讀》成于《釋例》之后,隨文順釋全書,自然與段氏不盡同者五事:一、刪篆,二、一貫,三、反經(jīng),四、正雅,五、特識。見自序,文繁不錄此書最后出而最明通,最便學者。
學者如欲治《說文》,我奉勸先讀王氏《句讀》,因為簡明而不偏诐;次讀王氏《釋例》,可以觀其會通。未讀過《說文》原書,驟讀《釋例》不能了解段注呢?他是這門學問的“老祖宗”,我們不能不敬重他,但不可為他意見所束縛?;蚺c《句讀》并讀亦可桂氏《義證》擺在旁邊當“顧問”,有疑義或特別想求詳?shù)淖直惴_一查,因為他材料最豐富,其余別家的書,不讀也罷了。用我的方法,三個月足可以讀通《說文》。我很盼望青年們送一個暑假的精力給這部書,因為是中國文字學的基礎
清儒之治《說文》,本由古韻學一轉手而來,所以段注后頭附一部《六書音韻表》,注中各字于韻特詳。戴東原的《轉注二十章序》說:“昔人既作《爾雅》《方言》《釋名》,余以為猶闕一卷書……”這“一卷書”是什么呢?就是以音韻為主的新字典。陳仲魚的《說文正義》“以聲為經(jīng),偏書為緯”,像是就想做這一卷書。后來姚秋農(nóng)文田、錢溉亭塘各著《說文聲系》,姚十四卷,錢二十卷苗仙麓夔著《說文聲讀表》七卷,嚴鐵橋可均著《說文聲類》二卷,張皋文惠言著《說文諧聲譜》二十卷,其他同類的作品尚不下十余家,最后則有:
《說文通訓定聲》十六卷。吳縣朱駿聲允倩著
這些人都像是因東原的話觸發(fā)出來,想把《說文》學向聲韻方面發(fā)展,而朱氏書最晚出,算是這一群里頭最好的。這部書把全部《說文》拆散了重新組織?!吧嵝稳÷曍灤┻B綴”,凡例語,下同各字分隸于他所立古韻十八部之下,“每字本訓外,列轉注、假借二事”,“凡經(jīng)傳及古注之以聲為訓者,必詳列各字之下,標曰聲訓”,雙聲字“命之曰轉音”??偹惆选墩f文》學這片新殖民地開辟差不多了,可惜吵了一張表。姚秋農(nóng)是這一派的先登者,他的書全部是表,但做得不好
此外尚有對于《說文》作部分的研究者。如,因《說文》有徐氏新附入之字往往與本文混亂,于是有《說文新附考》一類書;鄭珍著,六卷因《說文》引經(jīng)多與今本有異同,于是有《說文引經(jīng)考》一類書;吳玉搢著二卷,陳瑑著八卷,臧禮堂著二卷因鐘鼎文字學發(fā)達的結果,對于《說文》中之籀文引起研究興味,于是有《說文古籀疏補》一類書。莊述祖著六卷,潘祖蔭著一卷此外這種局部的著述還不少,真算燦爛極了。
恁么多關于《說文》的書,這門學問被他們做完了沒有?我說還不會。第一件,從姚秋農(nóng)到朱允倩所做聲系一類書,我都認為不滿意,因為他們都注意收音,忽略發(fā)音,還不配戴東原所謂“那一卷書”。我對于這項意見,曾發(fā)表過《從發(fā)音上研究中國文字之源》一篇短文。見梁任公近著第一輯下第二件,《說文》的會意字還沒有人專門研究?!墩f文》標明“會意”的字雖不多,但凡云“從某、從某”,或云“從某、從某省”,都是會意;云“從某、從某、某亦聲”者,都是形聲兼會意。而且依著“聲系一派”如我所說的發(fā)音來源才算徹底的主張,每字所諧的聲都有意義。然則形聲字的全部都是形聲兼會意了。會意字既如此其多,我們用社會學的眼光去研究,可以看出有史以前的狀況不少。這是文字學上一件大事業(yè)。這項意見,我二十年前曾發(fā)表過《國文語原解》一篇短文,見《飲冰室叢書》可惜我的見解都未成熟,《國文語原解》尤其要不得近來學問興味,又不向這方面發(fā)展,大概不會再往前研究了。但我確信這兩條路是可走的,很愿意推薦給后起的青年們。
以上把“字義學”的成績大概說過了,附帶著要說說“字用學”。
最初的字總是從實物或實象純客觀的一定之象,如方位、數(shù)目之類造起,漸漸到人類的動作,人類和外界發(fā)生關系,兼主客兩體而成漸漸到人類的心理,漸漸到純抽象的名詞,文字發(fā)展的次第大概如此。動作心理等已經(jīng)有大部分來不及造,用舊字假借。還有所謂“語詞”的一部分,發(fā)語詞、接續(xù)詞、感嘆詞、停頓詞、疑問詞等等最初純用口語或手勢表現(xiàn),根本就沒有這類字。書本上這類字都是假借同音之字來充數(shù)的。然而音是古今時時變化,地方又各各不同,既沒有一定之字,便隨人亂用。例如“乎”、“無”、“么”、“嗎”,本是一個音變化出來,但現(xiàn)在讀去,音已經(jīng)很不同,字形更是渺不相屬而且用法擺在一句話中間的位置之類也常常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古書所以難讀,最主要的就是這部分。不獨古書,白話亦然所以有眼光的小學家發(fā)心做這部分工作,替后人減除困難。清儒頭一部書是:
《助字辨略》五卷。確山劉淇南泉著
南泉是素不知名的一位學者,這部書從錢警石、《曝書雜記》劉伯山《通義堂集》先后表章,才漸漸有人知道。書成于康熙初年,而和王伯申暗合的極多,伯山都把他們比較列出。伯申斷不是剽竊的人,當然是沒有見過這部書清初許多怪學者,南泉也算其一了。至于這門學問的中間,自然要推:
《經(jīng)傳釋詞》十卷。高郵王引之伯申著
伯申以為:“自漢以來,說經(jīng)者宗尚雅訓。凡實義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語詞之例,則略而不究,或即以實義釋之,遂使其文捍格而意亦不明。”自序語,下同他拿許多古書比較研究,發(fā)見出許多字是“其為古之語詞較然甚著,揆之本文而協(xié),驗之他卷而通,雖舊說所無,可以心知其意者”。他于是“引而伸之以盡其義類,自九經(jīng)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凡助語之文遍為搜討,分字編次”,成了這十卷書。我們讀起來,沒有一條不是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而且可以學得許多歸納研究方法,真是益人神智的名著了。后此從伯申脫化出來而范圍更擴大者,則有:
《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德清俞樾蔭甫著
蔭甫發(fā)見出許多古人說話行文用字之例,卷一至卷四又發(fā)見出許多后人因誤讀古書而妄改或傳抄訛舛以致失真之例。卷五至卷七上半部我們可以叫他做“古代文法書”,下半部可以叫他做“校勘秘訣”。王、俞二書,不過各兩小冊,我想凡有志讀秦漢以前書的人,總應該一流覽的。最后則有:
《文通》十卷。丹徒馬建忠眉叔著
眉叔是深通歐文的人,這部書是把王、俞之學融會貫通之后,仿歐人的文法書把語詞詳密分類組織而成的。著書的時候是光緒二十一、二年,他住在上海的昌壽里,和我比鄰而居。每成一條,我便先睹為快,有時還承他虛心商榷。他那種研究精神,到今日想起來,還給我很有力的鞭策。至于他創(chuàng)作的天才和這部書的價值,現(xiàn)在知道的人甚多,不用我贊美了。
音韻學為清儒治經(jīng)之副產(chǎn)物,然論者或謂其成績?yōu)橹T學之冠。我素來沒有研究,完全外行,對于內(nèi)容得失不敢下半句批評,只把這門學問的來歷和經(jīng)過說說,還怕會說錯哩。
清代的音韻學,從一個源頭上分開兩條支路發(fā)展,一是古韻學,一是切韻學。
古韻學怎樣來歷呢?他們討論的是那幾樁問題呢?稍有常識的人,總應該知道現(xiàn)行的《佩文韻府》,把一切字分隸于一百零六個韻。上下平聲合三十,上聲二十九,去聲三十,入聲十七韻府本于南宋的《禮部韻略》。《韻略》百七部,比《韻府》多一部《韻略》本于唐的《廣韻》?!稄V韻》卻是分為二百零六部,現(xiàn)在韻書最古而最完備的莫如《廣韻》。所以研究此學都以《廣韻》為出發(fā)點。為什么由二百零六變?yōu)橐话倭闫??這是唐宋后音變的問題,古韻家懶得管他。《廣韻》二百六部分得對不對?這是唐音的問題,古韻家也懶得管他。他們所討論者,專在三代秦漢時候韻之分部如何。古書中如《易經(jīng)》《詩經(jīng)》《楚辭》《老子》等幾乎全書都協(xié)韻,然而拿《廣韻》和《韻略》比對起來,卻十有九并不同韻。宋以來儒者,沒有法子解釋這緣故,只好說是“借葉”,本不同韻,勉強借來葉的清儒以為漫無范圍的亂借亂葉,豈不是等于無韻嗎?所以他們反對此說,一定要找出古人用韻的規(guī)律來,換句話說,就是想編一部“古佩文韻府”。
清代音韻學的鼻祖共推顧亭林。他著有《音學五書》,一《音論》,二《易音》,三《詩本音》,四《唐韻正》,五《古音表》為生平得意之作,凡經(jīng)三十年,五易其稿。自言:“據(jù)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據(jù)古經(jīng)以正沈氏(約)、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賾而不可亂。”同時柴虎臣紹炳、毛稚黃先舒等皆治此學有著述,而理解遠不逮亭林。毛西河喜立異爭名,專著書和亭林作對,書名《古今通韻》,凡十二卷然而所說話毫無價值,沒有人理他。亭林以后中興此學者為江慎修,著《古韻標準》。慎修弟子戴東原著《聲類表》《聲韻考》。東原復傳其弟子段茂堂、王石臞、孔巽軒。茂堂著《六書音韻表》,據(jù)以注《說文》;石臞、巽軒都各有撰述。石臞書近由上虞羅氏印行,巽軒書名曰《詩聲類》而段、王后輩有江晉三有誥著《音學三書》,亦頗多創(chuàng)獲。要之,乾嘉以后言古韻者雖多,而江、戴門下薪火相傳,實為其中堅。
他們最主要的工作是研究古韻分部。他們以為《廣韻》二百六部乃唐以后聲音繁變派衍出來的,古代沒有那么復雜,所以要把他歸并成若干部,以求合古人所用之韻。
這種工作,不始于清儒。宋朝的鄭庠是最先研究的,他把二百六部歸并成六部。亭林拿他作研究基礎,析為十部,慎修又析為十三部,茂堂又析為十七部,東原析為十八部,巽軒析為十九部,石臞析為二十一部,晉三也是二十一部,而和石臞又微不同,東原所謂“以漸加詳”也。后人雖于諸家互有從違,然很少能出其范圍。
我想讀者一定要發(fā)問:二百六部規(guī)定為六部、十部……不太少嗎?怎樣歸并法呢?
勿驚!《廣韻》的二百六部系兼包平、上、去、入四聲的。四聲雖有清濁高低舒促之別,韻總是一貫,所以拿平聲可以代表上、去、入?!稄V韻》的平聲也只有五十七部,將五十七歸并為六或二十一,并非不可能之事。歸并到怎樣程度才能和古書所用的韻吻合?便是他們苦心研究的第一個問題。
平聲和上聲去聲是容易印合的,“東”、“凍”、“動”一讀下去,當然知道是同部。惟有入聲最羅唣,每每調(diào)不出來?!稄V韻》平聲有五十七韻,入聲只得三十四韻。對照起來,便有二十二韻,只有平上去而無入。到底這三十四個入聲韻該如何分配?最足令講古韻的人頭痛,這是他們苦心研究的第二個問題,許多辯難都從此起。
讀以上所講,大概可以知道他們問題焦點所在了。為力求明晰起見,將鄭庠、顧炎武、江永、段玉裁四家所分類列出一張表。把這表說明之后,再說戴、孔、王諸家所以異同之故。
鄭、顧、江、段古韻分部比較表
鄭氏六部?顧氏十部?江氏十三部?段氏十七部
平聲?入聲?平聲?入聲?平聲?入聲?平聲?入聲
1東冬江陽庚清蒸?屋沃覺藥陌錫職?1東冬鐘江?無?1東冬鐘江?無?9東冬鐘江?無
??7陽唐??8陽唐??10陽唐?
??8耕庚清青??9庚耕清青??11庚耕清青?
??9蒸登??10蒸登??6蒸登?
2支微齊佳灰?無?2支脂之微齊皆灰咍?質(zhì)術櫛物迄月沒曷末黠轄屑薛麥昔錫職德?2支脂之微齊皆灰咍?麥昔錫職德?1之咍?職德
??????15脂微齊皆灰?術物迄月沒曷末黠轄薛
??????16支佳?陌麥昔錫
3魚虞歌麻?無?3魚虞模侯?藥鐸陌?3魚虞模?藥鐸陌?4侯?無
??????5魚虞模?藥鐸
??6歌戈麻?無?7歌戈麻?無?17歌戈麻?無
4真文元寒刪先?質(zhì)物月曷黠屑?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寒極刪山先仙?無?4真諄臻文欣魂痕?質(zhì)術櫛物迄沒?12真臻先?質(zhì)櫛屑
??????13諄文欣魂痕?無
????5元寒桓刪山先仙?月曷末黠轄屑薛?14元寒桓刪山仙?無
5蕭宵尤豪?無?5蕭宵肴豪尤幽?屋沃濁覺?6蕭宵肴豪?無?2蕭宵肴豪?無
????11尤侯幽?屋沃燭覺?3尤幽?屋沃燭覺
6侵覃鹽咸?緝合葉洽?10侵覃談鹽添咸銜嚴?緝合盍葉怗洽狎業(yè)乏?12侵?緝?7侵鹽添?緝業(yè)
????13覃談鹽添咸銜嚴凡?合盍葉怗狎業(yè)乏?8覃談咸銜嚴凡?合盍洽狎業(yè)乏
(表的說明)
一將《廣韻》五十七個平聲韻挑出三十個當代表,此三十個就是現(xiàn)行《佩文韻府》所采用再將他分成六部,這是鄭氏作始之功。
二把鄭氏的第一部東冬江陽庚青蒸析為四部,一、東冬鐘江,二、陽唐,三、庚耕清青,四、蒸登,是顧氏的發(fā)明。江、段無改。
三鄭氏的第二部,支微齊佳灰顧、江無改。段氏把他析為三部,一、之咍,二、脂齊皆灰,三、支佳這是段氏的大發(fā)明,東原、石臞都拍案叫絕?!爸?、“脂”、“支”,現(xiàn)在讀起來毫無分別茂堂從古書中考出他分別甚明,但亦沒有法子讀成三種音,晚年以書問江晉三云:“足下能知其所以分為三乎?仆老耄,倘得聞而死,豈非大幸!”
四鄭氏的第三部,魚虞歌麻顧氏析為二,一、魚虞模侯,二、歌麻江氏因之,但把“侯”剔出歸并“尤幽”部。段氏則既不以“侯”合“魚虞?!保膊灰院稀坝扔摹?,完全令他獨立,所以共析成三部。這部分的問題,以“侯”之分合為最主要。
五鄭氏的第四部,真文元寒刪先顧氏因之。江氏析為二,一、真諄臻文欣魂痕,二、元寒桓刪山先仙段氏復將江氏第一類析為二,變成三部,又將江氏第三類的“先”移入第一類的“真臻”?!罢妗焙汀拔摹敝郑嵌问咸攸c。
六鄭氏的第五部,蕭宵尤豪顧氏因之。江氏析為二,一、蕭宵肴豪,二、尤侯幽段氏因之,但將“侯”剔出另立部?!昂睢焙汀坝取敝郑嵌问咸攸c。
七鄭氏的第六部,侵覃鹽咸顧氏因之。江氏析為二:一侵,二覃談鹽添咸銜嚴凡段氏因之,但割“鹽添”合于“侵”。
以上為平聲五十七部之分合變遷,比較的還容易了解。最麻煩的是入聲分配問題,另加說明:
八鄭氏六部,有入聲者僅三。顧氏十部,有入聲者四。江氏十三部,有入聲者七。段氏十七部,有入聲者八。這是將入聲性質(zhì)剖析逐漸精密的表征。
九顧氏入聲的分配和鄭氏幾乎全相反。除鄭第六部與顧第十部相同外,鄭第一第四部有入聲,顧無;鄭第二第三第五部無入聲,顧有。
十顧、江、段公認為無入聲者五部:一、東冬鐘江,二、陽唐,三、庚耕清青,四、蒸登,五、歌戈麻。江、段認為無入聲者一部:蕭宵肴豪。
十一入聲中問題較少者,“緝合”以下九韻配“侵覃”以下九韻,“質(zhì)櫛”配“真臻”,“屑”配“先”。其余皆有問題。
以上把四家異同之點大概說過。以下把余人改正的部分略說:
一戴東原之特點。戴雖為段之師,然其《聲類表》實作于段氏《六書音韻表》之后,進一步研究。他最主要的發(fā)明:(一)將段氏的“脂”部再剖析,立“祭泰夬廢”一部,此部有去聲而無平上。(二)將“緝合”以下九韻另為一部,此部有入聲而無上去。蓋四聲之分,本起六朝,古人無此。戴氏分部,不限平聲,是其通識。其余入聲之分配各部,亦頗有異同,不具述。
二孔巽軒之特點。巽軒對于段:析“東”、“冬”為二,并“真文”為一,亦別出“緝合”等九韻為一部,共十八部。
三王石臞之特點。石臞工作,專在剖析入聲。他別立“質(zhì)”、“月”、“緝”、“盍”四部,合諸段氏所分,共為二十一部?!百|(zhì)”、“月”二部皆有去而無平上,“緝”、“盍”二部則無平上而并無去
四江晉三之特點。晉三亦分二十一部,但不與王氏同。其分“東”、“冬”為二,同孔氏;“祭”部獨立,同戴氏;入聲則別立“葉”、“緝”兩部。晉三于戴、孔之書皆未見,據(jù)段茂堂信上說蓋暗合,非蹈襲也。
以上重要之古韻說略具。此后尚有莊葆琛之十九部,張皋文之二十部,乃至近人之二十三部、二十八部等,大抵衍江、戴、段、王之緒稍事補苴,不復述。至于各家所說誰是誰非,我完全外行,不敢參加討論。
古韻學研究的對象,在各字的收音。還有專從發(fā)音方面研究的,名為切韻學。用舊話來比附,也可以說古韻學是研究疊韻,切韻學是研究雙聲切韻之學,起于東漢孫炎,以兩字切成一字之音,實我國音學初祖。后來魏李登作《聲類》,書已佚,見《隋書?經(jīng)籍志》始整齊而衍其緒。隋陸法言作《切韻》,書已佚,近在敦煌石室發(fā)見唐寫殘本為后此《廣韻》所自本。自梵語隨佛典入中國,中唐以后釋神珙、釋守溫仿之創(chuàng)立字母,為斯學別創(chuàng)一蹊徑,即“見溪群疑”第三十六母是也。宋人用之以治舊有之反切,則為等韻學。直到今日,創(chuàng)立注音字母及其他新字母之種種研究,皆從孫炎、陸法言、守溫所走的線路逐漸發(fā)展出來。
清代切韻學,也是顧亭林提倡起,他的《音論》,論發(fā)音原理的不少。但亭林最大的成績還在古韻學,其對于切韻學的貢獻,像還比不上方密之??吹谑v亭林弟子潘次耕耒著《類音》《四庫提要》述其內(nèi)容云:“耒受業(yè)于顧炎武。炎武之韻學欲復古人之遺,耒之韻學則務窮后世之變。其法增三十六母為五十母;每母之字,橫播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呼;四呼之字,各縱轉為平上去入四聲;四聲之中,各以四呼分之……?!睋?jù)此可知次耕的工作全在創(chuàng)新字母。尤當注意者,字母和四聲的關系,實近來新字母學一個頗費討論的問題,次耕已顧及了。《類音》這書我未得見,但《遂初堂集》里頭有《聲音元本論》《南北音論》《古今音論》《全分音論》《反切音論》等篇,讀之可見其學說大概。他說:“聲音先文字而有。聲止于一,字則多寡不論,或一音而數(shù)字,或有音而無字。后世字書韻書,不得其天然條貫,則如散錢亂卒而不可整齊?!彼麡O贊字母為發(fā)天地之密,但以為舊行三十六母“有復有漏”,他把復的刪去,例如“知徹澄娘”之與“照穿床泥”而別增其缺漏者十余母。他最注重“無字之音”,說道:“今所厘正,皆出乎天然。天然者,人所本有之音也。本有之音而不能盡出,則以習誦有字之音,罕道無字之音也?!贝蟮执胃哪康模诎阎袊丝诶锼f得出的音都搜齊,改造一套科學的合理的字母。他的成績?nèi)绾挝也桓艺f,眼光總算高極了。同時吳修齡喬亦治此學,“以二合翻切收盡諸法,立二十四條以盡諧聲之變”,斥守溫為“無知妄作,貽毒后人”。見《廣陽雜記》卷四其書今不傳。
康熙末則劉繼莊獻廷治此學,他曾從幾位怪僧研究等韻,又曾見過吳修齡。但他說:“修齡于天竺陀羅尼、泰西蠟頂(即羅馬字)、天方、蒙古、女直諸書,皆未究心,特震旦一隅之學耳?!彼麆?chuàng)的新字母,以三十二音為韻父,二十二音為韻母,橫轉各有五子,又可以用來譜四方土音。他的書名《新韻譜》,可惜久已失傳了??此稄V陽雜記》及《鮚埼亭集》中劉繼莊傳
乾嘉大師之音韻學,全部精力耗在古韻上頭。但江慎修的《音學辨微》,講切韻的地方也不少。戴東原著《轉語》二十章,已佚。其自序曰:“人之語言萬變,而聲氣之微,有自然之節(jié)限?!窀鲝暮趼曇栽淞x。聲自微而之顯,言者未終,聞者已解,辨于口不繁,則耳治不惑。入口始喉下抵唇末,按位以譜之,其為聲之大限五,小限各四。于是互相參伍,而聲之用蓋備矣。……凡同位則同聲,同聲則可以通乎其義?!贝藭鴮S陕曇粢跃坑栐b,為戴氏獨得之學。后此王氏父子即應用此法卓著成績,然固是切韻之學,非古韻之學也。此外則錢竹汀亦極意切韻,考證沿革及新創(chuàng)理解頗多??础妒{齋養(yǎng)新錄》卷五
專門研究古代切韻,孫炎至陸法言當以吾鄉(xiāng)先輩陳蘭甫先生灃的《切韻考》為絕作。書凡六卷,附外篇三卷,自言:“仆考《切韻》,無一字漏略。蓋專門之學必須如此,但恐有武斷處,如段茂堂之于《說文》耳。仆為此甚辛苦,若有證誤,亦猶亭林先生之古韻,后人因而加密可耳。”《東塾集》卷四與趙子韶書其書取《廣韻》中所錄陸法言《切韻》之反切語,如“東,德紅切”,“同,德紅切”……等綜合剖析為科學的研究?!扒许嵵?,以二字為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痹瓡鴹l例語,見卷一他把上字——即雙聲字,分為四十類。他說切韻最要緊是辨清濁,引孫愐《唐韻》序后論語切語上字即清濁所由定,故四十類中復分為清聲二十一類,濁聲十九類。他說這四十類所用字,“實孫叔然(炎)以來,師師相傳以為雙聲之標目,無異后世之字母。”卷六頁七我曾用英語拼音印證他的四十類。其發(fā)音如d者一,如ch者四,如chi者三,如s者三,如g者一,如k者二,如B者二,如J者二,如Ph者一,如y者三,如u者二,如Js者三,如JS者二,如x者二,如uh者二,如p者三,如hs者一,如sh者一,如i者一,如m者一,如qu者一,如e者一,如n者二,如Xh者一,共為二十種發(fā)音。其重復者,當是從前實有分別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不出來。如段茂堂所講的“支”、“之”、“脂”漢至唐的發(fā)音,大約盡于此了。以上都是說上一字的雙音。至于下一字的疊韻,則依《廣韻》,以四聲為類。我們?nèi)粲媒?、段諸人古韻分部為韻的標準,亦得他于是做成一篇表,分為兩卷,“取《廣韻》每一音之第一字,以其切語上字聲同類者直寫之,下字韻同類者橫寫之,平上去入,相承編排。”卷四頁一守溫以前中國固有的字母及其用法,大略可考見了。
這部書除對于《切韻》本身嚴密研究發(fā)明外,還有附帶的價值。他對于切韻學發(fā)達的歷史,敘述得詳贍而有體要。他的外篇有一張表,切韻和守溫字母對照,對于守溫的長短得失批評得最為公平。
唐以后韻學,專門研究的很少。亭林《唐韻正》以后,像沒有幾部書,也許是我固陋宋以后更不必說了。依我看,倒是越近越要緊。我們研究這門學問的目的,是要想知道現(xiàn)在中國話的來歷。秦漢以前古韻雖講得甚明,中間已脫去一截了。人的口音,日日轉變,古有今無,古無今有的,不知凡幾。若能仿錢竹汀研究“古無輕唇音”的法子,看《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研究得若干原則,真是學界之寶。依我想,做這種工作有兩條路可走:用《廣韻》及《經(jīng)典釋文》之音,和《禮部韻略》《洪武正韻》《佩文韻府》之音,和現(xiàn)在讀音逐一比較,此其一。隋、唐以來,翻譯佛典盛行,元代和中亞細亞及歐洲皆來往頻繁,明中葉以后則歐人東來譯語輸入,累代所譯名詞,現(xiàn)在尚有大部分有原語可以對照,從這里面最可以調(diào)查出各時代的讀音。知道讀音之后,便可以求出變化的原則。例如Bhuda,用現(xiàn)在話該譯作“布達”,而佛經(jīng)卻譯作“佛陀”。因這個“佛”字,我們可以推定唐時還沒有F發(fā)音。竹汀所謂“古無輕唇音”,至唐猶然。因這個“陀”字,我們可以推定唐時“歌”、“麻”不分,或者只有歌韻而無麻韻。從這方面用心研究,或者有意外收獲也未可知,此其二。此外在各家筆記詩集中也許有零碎而可寶的資料。例如蘇東坡的雙聲詩:或稱口吃詩“江干孤居高關扃”,“皓鶴下浴紅荷湖”。用廣東話讀起來,前一句都是K發(fā)音,后一句都b發(fā)音,煞是可笑。當時以此作游戲,可見其發(fā)音必同一。用現(xiàn)在北京話讀,便是好幾個字不同發(fā)音了。某種音某時失掉,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得出來。例如法國語h發(fā)音已經(jīng)失掉,許多字頭一母為h者都省卻不念。我們亦然,原來的h發(fā)音多變?yōu)閏h。拿廣東話和北京話比對,可見廣東話多唐宋舊音也我想這是音韻學的新殖民地,清儒還未有開辟,有志的青年不妨試試。
方言學是音韻學極重要一部門,所以最古的小學家揚雄便注意到他。清儒這方面用力很少。次耕、繼莊雖知道注重,但他的成績?nèi)绾?,今已不可考了。直到章太炎炳麟才特別提倡,太炎是現(xiàn)代音韻學第一人。他的《文始》,由音衍訓,直湊單微。他還有一部《新方言》,極有價值。但這件事總算各地方人分擔研究,才能得相當資料,恐怕非組織學會不可。
研究方言學主要目的,要發(fā)見各地方特別發(fā)音的原則。像陳蘭甫先生的《廣州音說》,《東塾集》卷一把廣東話和北京話不同的那幾點提出綱領來,才算學者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