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史筆記30 伽桑狄、馬勒伯朗士
哲學(xué)史筆記30 伽桑狄(Pierre Gazzendi,1592→1655),出生于法國。 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出生于法國。 1、伽桑狄: 伽桑狄是笛卡爾的反對者,對于笛卡爾的沉思進行了批駁。 首先,他似乎認為笛卡爾“懷疑一切”的做法,認為這只是在裝腔作勢,認為笛卡爾不可能懷疑一切。 其次,他認為笛卡爾所說的我思實體是荒謬的,說這樣的解釋并不能說明“我”是什么,而只能說明我不是什么(“我”不具有廣延),以此類推而出的就是身心交感的問題,它說如果這個中轉(zhuǎn)站不具有廣延性,那么它要如何控制身體?如果它具有廣延性,又怎么說我思實體不具有廣延性。 最后,有對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判定真?zhèn)蔚姆绞胶椭R來源的分類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全部觀念都是外來的,是外部的對象打到了我們的感官,從而形成表像,正因如此,盲人的世界是沒有影像的。 以這個定義為標準,伽桑狄認為我們關(guān)于上帝的觀念就是根據(jù)上帝至善這樣的習(xí)慣,而把一切我們認為描述好的觀念都加到了上帝的觀念里,同時,他認為這樣的做法就是在用人有限的認識能力去描述無限的上帝,是一種矮化上帝的做法。 2、馬勒伯朗士: 馬勒伯朗士試圖修補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論,它認為并沒有一個身體和心靈的交換站,而是上帝在我思實體和廣延實體之間做了保證。 所以通常認為是我通過身體的感覺得到的觀念并不是通過身體得到的,而是我做了某一個行為之后,上帝放在我的心靈之中的。 “身心之間的一致性只是一種機緣。這種同步的機緣對于人的理智而言是偶因,但偶因不是無緣無故的,它包含在上帝的心靈之中”。 如我因不小心切到手指而疼,馬勒伯朗士認為我的手被切開是一部分,我疼是一部分,二者沒有因果性,真正的因果性是:我的手被切到→上帝把疼的感覺放入我的心靈→我感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