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用戶呼吁抵制大眾ID.3:懷疑車企補貼中國人,因價格低了62%
大眾汽車的純電動車型ID.3近日引發(fā)了一些德國消費者的不滿,原因是他們發(fā)現(xiàn)這款車在中國的售價比在德國要低得多。
有德國網(wǎng)友在推特上抱怨,大眾汽車是在“跟德國人開玩笑”,甚至呼吁停止購買大眾汽車。

ID.3是大眾汽車的首款基于MEB平臺打造的純電動車型,定位為緊湊型轎車,與大眾高爾夫屬于同一級別。
該車在德國的起售價為39990歐元(約合32.1萬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的起售價僅為15.9888萬元人民幣(約合15.230歐元),比在德國本土售價低了62%。
對于這種價格差異,大眾汽車的一位發(fā)言人解釋說,主要是由于中國市場的生產(chǎn)成本優(yōu)勢、能源成本較低、供應鏈更短、市場競爭更激烈等多種因素造成的。該發(fā)言人還表示,ID.3在中國和歐洲的配置和性能也有所不同,不能直接進行比較。
不過,這樣的解釋并沒有讓德國消費者滿意,他們認為大眾汽車是在補貼中國市場,而忽視了自己的老家市場。
有德國網(wǎng)友指出,ID.3在歐洲市場深受歡迎,成為歐洲最熱銷電動車之一,而在中國市場卻表現(xiàn)平平,銷量不佳,由此質疑大眾汽車在中國的低價戰(zhàn)略是否合理。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也有中國網(wǎng)友認為,大眾汽車現(xiàn)在面臨的狀況類似于當初的聯(lián)想電腦一樣,本土售價遠高于海外。但是91che認為,兩者其實不能相提并論,和聯(lián)想電腦的價格體系不一樣的是,大眾汽車的價格策略是基于對不同市場的判斷和預期而制定的。
在歐洲市場,大眾汽車有著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忠實的消費者群體,因此可以保持較高的定價水平。而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面臨著來自本土品牌和其他外資品牌的激烈競爭,尤其是在電動車領域,因此需要通過降低價格來吸引更多消費者。
另外,大眾汽車也需要考慮到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和補貼措施,以及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續(xù)航里程和充電設施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因此,在中國市場推出更低價位、更低續(xù)航里程、更低配置的ID.3也是符合市場規(guī)律和消費者心理的。
總之,大眾汽車的ID.3在不同市場的價格差異,并不是簡單地歧視或偏袒某個市場,而是基于復雜的市場環(huán)境和消費者需求而做出的合理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