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用英語 pdf分享 / 李笑來:用1小時建立全新英語學習體系


在這個充滿焦慮、快節(jié)奏、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很難正襟危坐地通讀完一本書,時間上不允許,知識的快速迭代也對我們的接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對碎片化學習一直持樂觀的態(tài)度,因為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另一種學習模式,不是讓我們摒棄以往系統(tǒng)化的學習,而是把它作為豐富知識體系的一種手段。盡管備受質疑,但碎片化學習的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李笑來老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這本書發(fā)布于2010年,這本書專注于網絡傳播,最后閱讀受益的人反而更多。
這本書沒有浮躁的速成攻略,也沒有太多的心靈雞湯,更多的內容是例證分析和啟發(fā)性的建議,有很多的思路能讓人醍醐灌頂,讓人不禁感嘆?“我怎么就沒想到;我想到但沒做到原來是這個原因”。你能在各種英語名師的口中反復聽到書中提及的建議,也會在網上高贊英語帖子看到書中的影子,足夠經典,這也是我選這本書為第一期拆解書籍的原因。
一篇文章不可能把一本書的所有內容都梳理出來,所以我只分享我認為的最重要的7點:
1. 大腦是可塑的,成人也能學好英語的科學依據(jù)
1967年,Lenneberg教授提出了“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認為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始于嬰兒出生,止于從八歲到青春期結束之間的某一時刻?!瓣P鍵期”過后,習得第二語言的能力將大幅度下降,并且沒辦法去除來自母語的口音影響。
Lenneberg教授提出的只是一個“假說”,但到了市場上,就變成了“定論”,這也幾乎成了所有少兒英語項目的主要宣傳工具,其潛臺詞的目的不過是恐嚇家長趕緊交錢,“否則就來不及了!”,但這帶來的惡果是:成人學習英語的自信被扼殺,同時也理所應當?shù)卣业搅私杩凇拔覍W不好是因為過了關鍵期”。
但其實這個“假說”是站不住腳的,很快就被推翻,科學家后來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此處略過)證明“大腦具有可塑性”,一切來自外部的刺激(尤其是系統(tǒng)的訓練)都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影響,而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都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其實成年人學英語難,原因并不在于關鍵期論所說的“此后大腦不再可塑”,而實際上在于這是第二語言所使用的腦圖要與已經形成強大勢力的母語腦圖競爭。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最直觀、最有意義的好消息是:1) 什么時候開始學都不晚;2) 只要方法得當,并加以時日,一定能學好。
目前,有很多教育學家開始提倡“浸泡式學習”,有一定的依據(jù),也有相當?shù)男ЧK^“浸泡式學習”,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huán)境里,強迫學生只使用第二語言,禁止使用母語,進而刺激大腦加速構建新的腦圖。風靡全球的羅賽塔石碑語言學習軟體(Rosetta Stone)就是基于這個原理開發(fā)出來的。
本書的開篇就用了很長的篇幅去論證大腦的可塑性,一是為了給英語學習者一劑“強心劑”,打消英語學習的顧慮,二是讓大家杜絕所謂的借口,老老實實去學習。
2. 重建“語音過濾器”,跨過“平臺期”
明白了任何人在任何階段都能學好英語,那么接下來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
嬰兒在出生后接受了母語的刺激,大腦開始發(fā)展出一套過濾機制,能夠把那些與母語無關的語音過濾掉,或者,把那些與母語中存在的語音相似的語音歸為同一類,語音過濾器形成后,就能識別母語,其他的語音也就“過濾”掉了。那些在多語環(huán)境中成長的嬰兒,是因為他們受到多個語音的刺激,進而他們的“語音過濾器”能夠識別多個語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能輕松掌握多種語言。
前文提到大腦在任何階段都具有可塑性,也就是我們在任何階段都能建立相應的“語音過濾器”,做法當然就是給大腦足夠多的刺激,而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

我們在習得母語的過程中,聽覺幾乎是全天接受母語語音的刺激,而我們在學外語的過程中接受外語的刺激卻少得可憐。大多數(shù)的英語學習者,盡管聲稱自己已經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可實際上每天英語聽覺輸入的時間最長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并且,從未持續(xù)輸入很多天。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必須保證大量的輸入,每天的輸入時間不要低于四個小時(只要開始做,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難),并且起碼要持續(xù)六個月才行。
很多人也許沒有想到“是否聽懂”在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語音識別能力,重點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嬰兒在18個月的時候,已經構建好母語的語音過濾器,可是他們其實并不能全然聽懂每天所聽到的內容,但只要構建好相應的語音過濾器,之后的語言學習便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另外一個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循序漸進”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重建語音過濾器”時不是好策略,應該從一開始就聽正常語速的材料?!爸亟ㄕZ音過濾器”階段是否聽得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讓自己負責聽覺的那部分大腦長期持續(xù)接受足夠多的英語語音刺激,而如果長期沉浸在VOA SE等慢速英語里頭,接受的刺激不夠大,同時適應了慢速聽力的安逸區(qū)后,你很難走進更高強度的學習。
還有一個看似不合常理的建議是“不要只聽標準錄音”。很多人的學習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為他們的做法與“語言自然習得方式”相左。嬰兒的大腦之所以要發(fā)展出“母語語音過濾器”,除了這么做會更容易理解母語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腦要處理很多同一個語音的許多變體——因為嬰兒每天聽很多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語音,而每個人的音質、音色、 音調都可能是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大腦必須要有這樣的過濾器,能夠將輸入的同一語音的不同變體歸為一類——只有這樣才能不出差錯地處理語音輸入。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覺輸入量之時,要涉獵不同的音質、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調,甚至不同的口音才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不能只局限在課本的“標準”聲音,而應大量地涉獵,多接觸有多種聲音的材料,如廣播劇、電影、美劇英劇等等,甚至越雜越好,連頗具特色的“黑人英語”都可以嘗試去聽。

接著我們來談一下“平臺期”。
在科學家看來,學習一門技能,本質上來看就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建立連接的過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退休名譽教授 Michael Merzenich認為,每一項新技能的習得,都需要在大腦神經細胞之中建立億萬個新的連接。這樣艱巨的任務當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在這耗時費力的過程中還存在所謂的“平臺期”——即,某一段時間無論如何大量訓練都看起來毫無進步。神經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教授認為,“平臺期”只是一種表象,在此期間大腦并未停止發(fā)展,神經細胞之間新建的連接在不停地被鞏固;如果中斷練習,那么大腦就會遵循“不用即廢”的原則而丟棄那些無用的連接。那么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需要鞏固多長時間才能變得“難以棄用”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釋是“六個月”。
“改裝”自己的語音過濾器絕對是有可能的,甚至連“重建”自己的過濾器都是有可能的??墒菫槭裁创蠖鄶?shù)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釋給了我們一個相對清楚的線索,大多數(shù)人很少能夠堅持六個月以上。更為可惜的是那些堅持了五個月的人,因為他們明明快跨過平臺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點點放棄,于是,“前功盡棄”——腦神經細胞的突觸可不知道惋惜,它們只有一個原則:“不用即棄”。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如若想要重建語音過濾器,對不起,還是需要至少六個月——而且這個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長。

當然,即便是最初的時候,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識地漸漸提高文本難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讀。這期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覺沒什么進步,但是,這種“感覺”是不靠譜的,如前文提到的,此期間大腦并未停止發(fā)展,神經細胞之間新建的連接在不停地被鞏固,這個量變的過程不會那么明顯,但只要跨過了“平臺期”,你就會非常明顯地看到“質變”。
3. 朗讀是最好的訓練方式
所有文化在一點上都一模一樣:朗讀是語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訓練方式。只可惜這種最好的訓練方法即便在我們的母語語文教育中被重視的程度都遠遠不夠,并且,每代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找得到更好的方法而忽略這個其實無法超越的手段。
朗讀的好處有以下6點:
(1)朗讀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朗讀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因為當一個人可以流利地朗讀一個句子的時候,即意味著他正在完成對這個句子的“拆解”與“重組”的過程——這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信息通過眼睛輸入,經過大腦識別、理解、處理之后又運用口腔的種種器官形成正確的聲音,而后又通過耳朵反饋回大腦;而與此同時,大腦在一刻不停閑進行各種處理過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幾個字詞構成什么樣的成分、這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意思、成分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么、這些成分組合起來又構成怎樣的含義,等等。

反過來也一樣,如果閱讀者面對一個語法正確、邏輯嚴謹?shù)木渥泳谷徊荒軌虬阉骼乩首x出來,就說明閱讀者“拆解”有誤或者“重組”有誤。重新把句子結構與成分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搞清楚之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讀起來自然就“順”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讀幾遍——其實就是“通過重復練習理解過程、鞏固理解能力”了。
(2)朗讀訓練會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理解速度
閱讀的重點在于理解,而不是輸入的速度,所以提高閱讀的速度本質上應該是提高我們的“理解速度”,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的“快速閱讀”建議基本上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它們解決的都是輸入速度問題, 而不是輸入之后的理解速度問題。輸入的速度再快,理解速度跟不上,又于事何補?
既然朗讀訓練能夠提高文字理解能力,也就不難理解,朗讀是提高閱讀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訓練手段——盡管從感覺上來看并不是那么直觀。
(3)朗讀能提升英語的聽力能力。
之所以說朗讀能提升英語的聽力能力,道理其實很簡單:不管是哪一種語言,只要說得出,就能聽得懂。
從這個角度而言,大量的朗讀會比專門去練習聽力的效果要更好。很多人所謂的“聽力不好”其實是說得不好造成的,然而,他們舍本求末,就是不舍得說,而是專門練聽。哪怕說得再不好,你也一樣能聽得懂。舉例來說,我國有很多地區(qū)的人普通話說得并不標準,講話摻雜著濃重的本地口音,甚至使用大量的本地特有詞匯,但是,你遇到過他們之中的哪一個向你抱怨說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聽不懂么?

在此處,李笑來老師也提出了自己關于聽寫的看法,他認為聽寫訓練幾乎是最浪費時間最無效果的所謂方法了。關于“聽寫”訓練為什么無效,其實只需要用兩句話(盡管可能不雅)就可以解釋清楚:1) 聽不懂寫個屁嘛!2) 聽得懂寫個屁嘛!這么簡單的事實,根本不用“爭議”。(關于聽寫的是否有用,一直存在著爭議,這個觀點是李笑來老師的原話,大家結合自己的實踐情況自行評判。)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和Reading Comprehension一樣,重點更在于Comprehension,而非僅僅在于Listening 或者Reading。用耳朵聽進來的東西,最終要理解了才可以,否則就沒有意義,而我們在前面也說明了朗讀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朗讀是有助于提高聽力的。
(4)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言文字記憶能力
學習任何一門外語,我們最終都要能夠用那一門語言自如地記憶篇章、轉述大意,而這些都需要一個基本的能力——記憶力。朗讀的過程中,除了文字理解能力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之外,文字記憶能力也會大幅度提高。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同一文章反復朗讀很多遍,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它背下來。這是因為“讀書千遍其義自現(xiàn)”——理解了之后就很容易記憶。而大量朗讀不同的文章,實際上會有很多類似的“模式”在反復重復,于是,我們也相當于在不停地往我們的記憶庫里潛移默化地保存信息。
反過來,一個人的記憶力同樣也會影響他的理解能力。之前讀過的信息如果記不住的話,就無法與后繼輸入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信息之間無法建立足夠的聯(lián)系,那么就很難被理解。所以,記憶力的提高促進理解力的加強,同時,理解力的發(fā)展也會促進記憶力的發(fā)展。記憶力就是這樣:記住的東西越多,記得住的東西就越多。一個人記憶力的發(fā)展空間取決于他現(xiàn)有的記憶力。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經理解的東西越多,能夠進一步理解的東西就越多,一個人的理解力的發(fā)展空間同樣取決于他現(xiàn)有的理解力。

文字記憶能力的重要性會在英語考試中被放大,比如聽力考試成績差,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沒有聽懂”,而是因為“其實聽懂了,但等聽到題目的時候,已經想不起來剛才聽懂的內容了”。從閱讀的角度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字記憶能力,閱讀完文章還得反復查看原文,閱讀的速度會極大受阻。而對于說和寫,這兩個部分的考題中都有所謂的“綜合測試部分”,即,在聽或讀(或先聽后讀,或先讀后聽)之后根據(jù)剛剛輸入的內容再輸出,這就需要“準確、全面的細節(jié)復述能力”,如果沒有基本的記憶力,復述從何談起?
(5)朗讀訓練能夠提高表達能力
朗讀訓練會提高一個人的表達能力,無論是說還是寫。大量的朗讀會使你不知不覺記住大量的表達法。越是常用的、越是必要的表達法,在各種文章中重復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而通過大量地重復,這些表達法會慢慢刻在腦海中。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就是這些信息會慢慢從短期記憶區(qū)域移動到長期記憶區(qū)域,即,這些表達法會漸漸成為你的“內嵌”(build-in)表達手段。
朗讀訓練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練習者的語言文字韻律感。我們所擁有的對母語文字韻律的了解,幾乎全部不是從學校里刻意學來的,而是在朗讀中不知不覺習得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朗讀過許多的課文或詩歌,很多人就算沒有朗讀過太多的文章、詩歌,但起碼會唱許多流行歌曲(某種意義上,大多數(shù)流行歌曲的歌詞為了能夠朗朗上口,也相當追求韻律),所以,人們在使用母語的時候,好像“不用教、不用學、不用練”就“自然地”擁有一定的語言文字韻律感。
(6)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言文字模式識別能力
心理學家們早就注意到英語使用者可以瞬間分辨出“indicate”和“intricate”這兩個詞,盡管這兩個詞只有一兩個字母不相同——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他們在不由自主地運用他們的文字模式識別能力。
當我們使用語言的時候,無論是聽說讀寫,都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單個輸入而后再組合而后再進行處理的,實際上,我們往往是“整塊處理”。
為什么我們聽到 [le–m–g?u]能明白那是在說 [let him go]?那不是我們一個詞一個詞地識別(let + him + go)之后才進行理解而后得到結論的。那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就說過很多遍,也聽過很多遍,所以“Let him go”早成為一整個“模塊”,并且,在聽到這個音流的過程中,還有可供輔助理解的場景存在,所以才顯得我們瞬間已經領會。
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很多“模塊”就會不由自主地刻在腦子里,慢慢轉化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那種英語老師常常閃爍其詞的“語感”就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