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學觀2】如何理解現(xiàn)實:系統(tǒng)、強涌現(xiàn)與辯證法的科學觀

目錄
熵的挑戰(zhàn)
量子的不確定性???Quantum Uncertainty
涌現(xiàn)理論的替代性 Emergence Theory
重建科學邏輯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Logic
相、系統(tǒng)、結構Phase、System、Structure:我們都生存于秩序
熵的挑戰(zhàn)
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許是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上最為人所熟知的,且津津樂道的一個科學定律。
而它的一個鮮為人知的特征是:該定律其實是無法從其他任何的科學定律中被推導出來的。該定律是從廣泛的經驗中被歸納出來的,且?guī)缀跬耆毩⒂谄渌械淖匀环▌t。
然而該定律卻被列為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中最基本的理論之一,且對科學還原論的觀點提出了基本的挑戰(zhàn)。
在19世紀中期,物理學家薩迪·卡諾就首次發(fā)現(xiàn),蒸汽機所產生的能量,是無法被全部轉化為有用功的,總是會產生一些能量的損失和損耗。因此,雖然第一定律指出封閉系統(tǒng)內的能量是永遠保持不變的,但是可以被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卻是不斷減少的。
后來,我們也逐漸發(fā)現(xiàn),如果不在外部做功,熱量就不會自發(fā)的從一個較冷的物體流向一個較熱的物體。同時,除非有組織的系統(tǒng)能夠從外部獲得能量輸入,否則它就會難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缺乏組織性。
以我們的房子為例,如果我們不定時打掃,一個房子就會越來越變得沒有秩序且雜亂無章。似乎,任何形成系統(tǒng)的組織,在內部反而卻極其地缺乏組織性。它必須通過做功來實現(xiàn)其秩序性和組織性。而做功,就要不斷的注入能量,如果沒有必要的能量輸入,功就無法完成。系統(tǒng)就會自動從一個更具組織性的狀態(tài)轉移到一個更無組織性的狀態(tài)。但關鍵是,實現(xiàn)組織性的這個做功過程,它需要的能量是沒有被100%轉化為功的。因為其做有用功的能力注定會被降低。
換言之,一個封閉系統(tǒng)從有序狀態(tài)被轉移到相對無序狀態(tài)的特性,就是熵的意義。
因此,熱力學第二定律可以被表述為是:封閉系統(tǒng)內,熵的不斷增加。
就宇宙這個封閉系統(tǒng)而言,它自己的熵也在增加,因為熵朝著最大概率(probability)和最小秩序的平衡狀態(tài)移動,而在這個狀態(tài)下是沒有更多的可用能量來做有用的功的。
另一方面,讓我們從宇宙這個宏觀系統(tǒng)轉移到生命這個相對微觀的系統(tǒng)。生命本身也是由高秩序和低熵的島嶼構成的,這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而不斷擴散的熵的無序性和耗散性領域,包圍著生命系統(tǒng)。
當然,生命系統(tǒng)的存在與熵的運動并無沖突,因為所有的生命系統(tǒng),本質上都是向環(huán)境開放,并且從環(huán)境中獲取生存所需的能量轉移單位的。因此,環(huán)境中被提取的可用能量,支撐著生命系統(tǒng)的生存。
而這,通常會對環(huán)境產生有害的影響。這個就是生命系統(tǒng)它和其他系統(tǒng)最大的一個不同。
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使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唯一能給時間指明方向的科學定律。
物理的運動定律和麥克斯韋定律是不會隨著時間逆轉而改變的,這些定律所描述的任何過程,都可以在不違反定律的情況下逆向運行。
然而,熵在時間上是不可逆的。它不能夠從任何在原則上時間可逆的其他定律(如麥克斯韋定律)中被推導而出。
這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穩(wěn)定的道標。但恰恰是這個道標,它自己內在反而是最不穩(wěn)定的。
例如,氣體、分子,它的行動是完全遵循牛頓的運動定律的,即使過程逆轉,分子的行動還是會遵循其定律而逆轉。然而,概率性和組織性在此時介入了,每個分子它的行動哪怕都遵循機械定律,但是機械定律卻沒有辦法單一的根據每個分子的行動來預測分子集合體的行動。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定律,就是,不存在某一個基于單子行為的定律,能夠表明混合氣體不能夠自發(fā)分解。然而自發(fā)過程似乎總有一個自然的方向,是一個自發(fā)且不可逆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在經驗上來說,就與我們所認為的時間的發(fā)展方向相同。
因此我們無需再使用線性因果的物理定律(比如說運動定律)。因為自發(fā)過程的方向由概率決定,并且時間上的方向和概率增加的方向是相關聯(lián)的。但是,概率本身并沒有給出一個系統(tǒng)進化的首選方向。
基于以上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似乎在現(xiàn)代物理學的中心,遇到了一個結構層次都和傳統(tǒng)的物理學截然不同的一個涌現(xiàn)性的系統(tǒng)。
這個系統(tǒng)是有了它自己內部的定律和因果屬性的,它的支配性法則不能夠被還原,或者說不能夠被那些支配其組成元素的行為的定律中被推導出來。
這種結構上不同的存在層次,這種結構上具有涌現(xiàn)屬性的存在層次,它在宏觀層次上在時間上是不可逆的。而正是這種涌現(xiàn)性質和時間的不可逆性,構成了現(xiàn)實世界最基本的輪廓之一。也構成了我們理解現(xiàn)代科學最主要的前提之一。
?
量子的不確定性??Quantum Uncertainty
從經典力學角度上來看,量子力學首先有幾個非常巨大的問題。
第一,??量子力學的預測往往是統(tǒng)計性的,而不是針對個體的;
第二,??最終實體的行為,似乎存在一種根本的不確定性,終極現(xiàn)實似乎既是波的,又是粒子的。其行為像波,但是又只以粒子的形式出現(xiàn)。
第三,??從根本上而言,觀察者不能夠和被觀察者分開,一些終極粒子有可能是夸克,有可能是弦,似乎完全不可觀測,它們只能夠以結構化的關系運作,而無法單獨運作。但每一種終極粒子,包括電子和中微子,似乎與同一群體的其他成員完全相同,它們之間的力和最終所產生的宇宙性的結構,無法被任何單一特性所解釋。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經典力學和它所孵化的形而上學理論被量子力學逼到了一個死胡同。
大衛(wèi)林德利觀察到:在經典物理學中,我們一般認為物理屬性具有確定的數值,且可以通過測量來理解這些數值。
但是在量子物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測量過程才能夠為物理量產生確定的數字,而量子測量的性質決定了,在測量發(fā)生之前,基礎物理屬性(比如原子的磁取向)是不具有明確或者可靠的真實性的。
以著名的波函數坍縮測量問題。波粒二象性、單個亞原子粒子的基本概率和不可預測行為,或者說,以及更多的,比如說物質與能量的基本等價性問題,更棘手的其實是非局域性的因果關系理論。
非局域性,是量子力學最令人震驚和最自相矛盾的一個方面,因為在量子系統(tǒng)中,曾連接過的兩個部分,即使相距很遠,也能夠進行瞬時連接。
這代表,系統(tǒng)在空間上分離的兩個部分,是由量子場所連接的,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所引發(fā)的在哲學上面的真實性的解問,我們就必須重新通過這個角度,去再次介入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提供的,涌現(xiàn)性場論的可能性。
?
涌現(xiàn)理論的替代性 Emergence Theory
讓我們回想一下,科學革命它所奠基的哲學革命,其實是始于笛卡爾和培根對亞里士多德的Final causality,也就是最終因果關系概念的抨擊,而這一爭論其實是極具有啟發(fā)性的。用Final causality來解釋事物,就是試圖通過參考事物的目的或者目標,及以事物存在的原因來解釋其性質和行為的一種嘗試。
而17世紀的新興的機械性的科學,堅決反對亞里士多德的這種目的論的猜想(但卻捍衛(wèi)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來構建機械科學方法論),他們認為事物的行為只能夠通過其有效原因來解釋,即通過那些引發(fā)一個事物的行為的機制或結構來解釋。在這樣的描述或解釋中,沒有提及任何的所謂的目的論性的最終原因或目的。
而正是這種哲學上的新興的觀念,為整個經典力學和機械科學的決定論提供了一個可以運行的基礎。
在這一點上來說,如果你去了解科學哲學史,我們就不會說出哲學跟科學是無關的?;蛘哒f出,不需要某一些特定的形而上學,或者說一些特定的哲學觀念,我們就能夠推導出整個科學的大廈。
這是不可能的。在整個邏輯的搭建上,它是非法的。
但是,這種研究策略,或者說,這種我認為是在科學上的一種權宜之計,恰恰成為了他所反對的,意向性的,思維性的,目的性的,結構的,完美的表達。
科學探究的邏輯,產生了機械決定論的還原論體系。
但這種科學探究精神,或者說笛卡爾和培根為科學奠基的這種思維智力活動,本身恰恰是他索要否認的目的性邏輯的完美表達。
當我們試圖尋求,將心理過程還原成大腦過程的時候,我們必須證明,物理過程是如何獲得這些意向能力的。
而這些能力是標志心理出現(xiàn)的最令人震驚的特性和力量之一。
至少,這兩個系統(tǒng),也就是物理系統(tǒng)和人類系統(tǒng),顯然是按照截然相反的邏輯在運作的。
然而,我們完全可以從量子力學和熱力學的例子中,找到關于人類意識思維自由等等的涌現(xiàn)性現(xiàn)象的本質的線索。
在這兩種理論中,決定涌現(xiàn)現(xiàn)象運作模式和支配法則的,是組織結構(或者說場屬性)。它們提供了解釋框架和因果關系,這是解釋一種結果性行為的不可還原屬性所必需的。
在這里,我們再回顧一下,在談到電子和電荷的時候,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拉夫林說說的,他說道“我們習慣于將電荷視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需要任何的集體環(huán)境來解釋,當然,我們的實驗已經駁斥了這個觀點。實驗揭示了,電子和電荷只有在集體環(huán)境中才有意義,這可能是由真空所導致的,因為真空以改變原子波長的方式改變了電荷。此外,物質的先發(fā)性能力要求其組織性原則和在真空中的組織性原則相同,否則任何作用的產生都將是天方夜譚。”
事實證明,電子和電荷并不是唯一的難題。
所有的基本常數,都需要有意義的背景環(huán)境來解釋,這種關系因果性也就是Relational Causality與還原論的邏輯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還原論的邏輯宣稱,可以僅通過構成要素的因果屬性和支配法則來解釋所有復雜系統(tǒng)的行為。
但是,是什么讓這種還原主義的范式在最初擁有初步的合法性,并在理論上占據了我們的想象性的結構,構成了一種類先驗或者準先驗的思維結構呢?
我認為,這個就是思想社會學反復提到的,概念結構或者說思想結構。這種結構最開始是由亞里士多德的演繹邏輯和相應的形而上學闡明,并由牛頓力學的強大現(xiàn)實解釋基礎和改造能力發(fā)展,最終成為了一個主導性的,應該說叫做準康德式的世界思想。
而亞里士多德式的理性思維分析,他的核心是三段論的,而在三段論論述當中,是不會由三段論的邏輯自然生成或者涌現(xiàn)出客觀的新事物的。
一切三段論的最后結果,它已經都被包含在了原初系統(tǒng)內部之中。
事實上,正是由于結論所包含的內容,永遠不能超過隱含在前提中的內容,亞里士多德才在哲學上為三段論提供了一種證明上的確定性。
而這個東西,恰恰也是被辯證法所推翻的。也就是辯證法對三段論的一種重新的解構,或者說重新的揚棄。它推翻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結論是可以產生前提所沒有的事物的。這恰恰就是辯證法的核心。
從這一點上來說,量子力學也好,熱力學的第二定律也好,復雜科學也好,混沌科學也好,涌現(xiàn)系統(tǒng)也好,它們本身在科學上面,哲學上面所奠基的東西,就不是落后的笛卡爾式的思維,而是辯證法。
?
重建科學邏輯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Logic
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牛頓力學邏輯所表達的線性因果演繹主義,意味著它試圖將尋找因果性疊加的因素來解釋所有事件,并認為這些因素不僅可以產生,而且能夠一步步完整解釋所有的屬性和力。
這種邏輯不僅將這些因素理解為能夠對結果事件和最后的事件結構完全負責的元素結合,而且將它們理解為能夠完全解釋結果的所有屬性和因果力量的要素,從而對完整的解釋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條件。
這種形而上學程序隱含的假設,那就是解釋事件或者結構就是要將其還原成構成要素的運行邏輯。那么在原則上結果事件,或者說,結果的結構,不過是那些因果要素活動的結果,其行為完全可以用其構成要素的規(guī)律來解釋。
因此在這點上,笛卡爾以及更早的亞里士多德的程序得以呈現(xiàn)。
該程序將復雜體分析為簡單體,然后理性的,而且是數學上的,從簡單體中重建最初的復雜體,以刺激17世紀的科學革命。
事實上,這僅僅是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的演繹邏輯的數學化。然而,當科學的尺度被放大之后,我們現(xiàn)在最沒辦法做到的就是,假設笛卡爾還原或者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的充分性,因為這個邏輯所指向的結論,就是所有的東西都被包含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條件中,并且可以隱含的由初始條件推到而出。
因此,該邏輯的問題不僅僅是無法解釋所謂的身心問題,即解釋決定論物理世界中,意識與目的性行為的本質,它還蘊含著一些更普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如何從最原始到最復雜的眾多存在理論的相對自主性,這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類的問題了,也不僅僅是一個意識的問題了。
我們這里簡單的舉四個例子,我們就能夠看到這種邏輯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們以地球氣候的穩(wěn)定性為例。
太陽以電磁輻射的方式提供了地球99.98%的能量,其中大部分的能量是在可見光范圍內的,地球僅僅吸收了其中70%的能量而變暖,而剩余的能量在被地球吸收之前,遭到了大氣層的反射,能量被吸收之后,由紅外熱的形式重新輻射,大氣往往會捕捉這些紅外熱,使地球得到足夠的熱量以加大地球與周圍空間之間的溫差,從而使熱量最終能夠作為紅外輻射能量完全溢出。最終,熱量輸入等于熱量輸出,地球的氣候能夠在特定的溫度下達到平衡,人類可以如此精準的計算出輸入地球和離開逃逸出地球的能量,并且在理論上甚至能夠追蹤能量,使地球變暖并產生溫室效應的精確路徑。畢竟這些能量幾乎是地球上萬物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生命無限多樣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當然有巨量的相關研究。事實上,地球上的萬物的確都受到這一能量循環(huán)的影響,也不存在能夠在特定的任何溫度下影響這一法則的事物,但是該自然過程是否能夠決定地球上各種的活動呢?它是否能夠以還原論來解釋呢?當然不能。能量的轉移在這里只提供了一個邊界條件,這種條件限制了可用能量的數量與形式,但它不能夠決定能量的活動,以及活動的質量,成都,性質和方向。相反,我們應該說,由此產生的活動,恰恰就是這一能量轉移系統(tǒng)的涌現(xiàn)特性。該系統(tǒng)為我們地球上面所獨有的定性能量活動提供了必要但不充分也不決定性的定量條件。
第二,重力。
重力幾乎只涉及質能和距離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非常精確的計算重力的作用。而且,重力不受任何質能質變的影響,質量、結構、內部、過程和值與重力的計算無關,并且對重力的計算毫無影響。
但是重力是否能夠反過來決定它們呢?畢竟重力是它們最重要的一個組成要素之一。萬有引力能夠預測它們的性質嗎?或者說,能夠預測它們能如何表現(xiàn)嗎?當然不能。
它們唯一能做的是對該活動進行精確的定量限制,與氣候和熱量一樣,重力的因果關系是結構性的,約束性的和賦權性的。重力可以引導活動,但無法決定活動。這一結論為理解自然過程和自然屬性的關系提供了關鍵性的線索。
第三,守恒定律。
現(xiàn)代的科學哲學家認為,與其用演繹因果的方式來決定結果的真實性,不如把所有的就是Scientific forces理解成無法發(fā)生的事情的規(guī)范性。也就是在所有的相互作用的出現(xiàn)中必須守恒的力的規(guī)范。
他們認為,這種規(guī)范性才能夠提供一種不可避免的或者說真正具有決定性的數量限制和結構性的條件,來約束和授權涌現(xiàn)的過程。
然后從這點上,我們就能夠看到,質能或者說位置速度這個關系,電荷和原子自旋的定律,都是這些基本的守恒定律的明確示例。
盡管這些定律不能夠被違背,但是他們也不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他們?yōu)榻忉屇骋惶囟ㄊ录峁┝吮匾怀浞值臈l件。它們的意義是告訴人們,現(xiàn)實是由無數個結構層次所組成的,每個層次都有助于但又同時限制了可以在更高層次構建的活動的性質和范圍。
這一概念或者說這一理念框架,為我們提供了建立新的現(xiàn)實本體論模型的關鍵的也是寶貴的線索,我們待會兒再來討論這個模型。
第四,也是最微觀的一個例子,就是進化。
很顯然,后天所獲得的特征是不能夠遺傳的,遺傳傳播的載體是基因組(DNA)。正是DNA的代代相傳,決定了后代的遺傳稟賦。DNA直接決定了某一些性狀,并為無數其他形狀提供了幾乎無限的可能性。
但是決定生物體的生存能力的機制是自然選擇,而自然選擇主要在表型,而非基因型的層面上起作用。這里討論的問題是,生物體在其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問題在于雖然表型可能完全或者部分由基因型決定,但是自然選擇本身是環(huán)境領域的一種屬性,并且最終將決定生物體和物種是否能夠存活。
因此,基因組的長期未來取決于其所處的自然難以左右的大環(huán)境。因此,進化的因果關系無法被解釋為,也不能夠被簡單的歸結為,在決定個體和物種遺傳特征中起著重要因果作用的構成要素的運作。
自然中的進化,必須被理解為相互作用領域的一種過程。
而在討論了這么多東西之后,我么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我們這一期視頻,也包括上一期視頻,也包括未來的大量的硬核科學觀的視頻,就是,涌現(xiàn)系統(tǒng)的本質是什么。
?
相、系統(tǒng)、結構Phase、System、Structure:我們都生存于秩序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涌現(xiàn)現(xiàn)象是指那些不能完全通過描述其組成部分的行為來解釋其性質和運作的現(xiàn)象。
涌現(xiàn)現(xiàn)象是結構化的關系網絡的系統(tǒng),其作為一個整體的屬性,與其所謂的組成元素的屬性是截然不同的,這意味著涌現(xiàn)現(xiàn)象具有以下的性質、能力和運作方式。
第一,它不為構成它的元素所有;
第二,它不能完全由這些元素的性質和因果力量來解釋或者還原;
因此,涌現(xiàn)現(xiàn)象的性質和因果力量是系統(tǒng)性的,它是系統(tǒng)結構的屬性,并按照一種特定于涌現(xiàn)結構的因果邏輯運行。
此外,涌現(xiàn)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屬性和因果力量通常會產生一些實際上可以決定其構成元素的行為的后果。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涌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反而可以反過來決定其構成元素。
因此,把熱簡單解釋為相關分子運動平均速度的表達式顯然是錯誤且膚淺的。
在這種對還原性解釋的初步討論中,塞爾對消除性還原與非消除性還原進行區(qū)分。非消除性還原可以從因果性的角度解釋新屬性的出現(xiàn),這種涌現(xiàn)特性,可以由其低層次的元素的行為來解釋,但其本身又不具備這些低層次元素的特性,例如堅固性和流動性,因為原子本身既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又比如說顏色,它表達了光的不同頻率,但光本身又是不具備顏色的。
此處的問題是,高層次的性質和行為,是否完全可以用其構成元素的結構來解釋。還是說我們必須將堅固性和流動性的概念偷渡到其基礎層次來進行還原性的解釋呢?
對涌現(xiàn)現(xiàn)實的討論并不意味著否定涌現(xiàn)現(xiàn)象對其產生過程的依賴性,恰恰相反,至少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應該將涌現(xiàn)視為一種分層化的過程。這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事物逐漸增加,并受限于底層結構的力量。
事實上,涌現(xiàn)結構最好被視為是一種表達了獨特的組織屬性,或者特殊的場域和現(xiàn)實層級的力量的結構。這意味著,當人們說這些力量是系統(tǒng)性的時候,結構化的領域,已經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屬性和因果力量。這個領域是從其構成元素中產生的,這些元素決定了其運行方式,既提供了有利條件,又提供了運作限制。
涌現(xiàn)現(xiàn)象不能違背其支配基礎場的定律,但這些法則并不足以解釋,或者初步預測涌現(xiàn)領域的行為。
因此萬有引力之制約著地球上的生命,沒有地球上的生命能夠違背萬有引力定律,但是萬有引力定律并不能夠支配生物的行為。
就歷時性的,也就是暫時因果性的解釋性還原而言,其高階實體的形成的過程是根據支配其構成元素的原則來重構和解釋的。
而在共識的涌現(xiàn)現(xiàn)象中,高階元素是無法完全用低階元素的原則來解釋的。例如,語言需要腦細胞來傳輸電信號,但這些細胞并不具備,也無法理解語言。它們的行為與神經網絡的因果結構一致,但當這些細胞參與語言活動時,它們的行為遵循嵌入性的意義所指示的模式,也就是語言。
盡管這些模式完全與神經結構一致,但只有借助有意義的心理結構,包括句法和語義結構,以及語言的使用者的一種社會根源性的心理意圖,才能夠充分解釋語言的意義模式。
因此,科學上充分的因果解釋,必須考慮文化中蘊含的客觀意義的結構化領域,以及個體獨特的個人關切。
可以這么說,涌現(xiàn)性質和涌現(xiàn)結構,主要根據其自身的運作邏輯發(fā)揮作用,我們需要對結構邊界進行規(guī)范,以確定討論領域內的內容。
涌現(xiàn)場本質上根據某種自成一體的因果邏輯來運作,它以自己的方式決定并部分解釋了其組成部分的行為,盡管它必然會遵循來自基礎領域的因果力量。
涌現(xiàn)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存在的大量相變中是最容易被捕捉到的。
在相變中,底層原子的化學鍵發(fā)生結構性的轉變,從而產生了具有獨特特性和運作模式的復雜物質,而這些特性的模式,它本質上是并不依賴于底層物質的特征而形成的,比如受溫度變化的影響,水從冰的狀態(tài)轉變成蒸汽狀態(tài),甚至是等離子體的狀態(tài),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質的變換。
這些變換發(fā)生于特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使得同一化學分子發(fā)生組織性的重組,從而實現(xiàn)不同的屬性和相互作用模式。
另一個例子,則是石墨和金剛石,石墨是已知的最軟的材料之一,而金剛石又是已知的最硬的材料之一,但這兩者卻是由相同的元素也就是碳(C)組成的,其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化學鍵的結構。顯然,由此產生的新屬性并不是由一種孤立的碳原子的屬性(決定的),而是該原子在不同物質中的結構組織形式和結構組織屬性(決定的)。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導致相變的歷史因果條件,可以被非常精準的闡明。但是結果性的,共識性的屬性,在邏輯上,則不能從成分的屬性中被推導出來。它是涌現(xiàn)物質的系統(tǒng)屬性,只受制于其組成元素的邊界條件或守恒定律。
拉弗林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他說道,物質的相,也就是Phase,是一種組織性現(xiàn)象,其中常見的有液體、蒸汽和固體,許多人對此感到驚訝,因為各相的表象看起來是如此的基礎且熟悉。拉弗林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他說道,物質的相,是一種組織性的現(xiàn)象,因此在滑冰時,不是冰,而是冰的結構支撐著我們不會落入水里被淹死,但是,在這里他給出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比喻,他說,冰的這種結構,它并不像是人類世界里面的黃金,或者石油,或者大米,恰恰相反,冰更像是一種公司的股票,如果公司的組織結構由于某種原因失敗了,冰這種股票,它就會消失,這個股票就不具備任何價值了。而黃金或者石油,它作為一種實物資產,它總歸是具有某種程度的價值的。同理,如果結晶固體的組織結構,也就是原子有序的排列成晶格的方式,發(fā)生了故障,剛性就會消失。因為剛性和各種的結構性一樣,它底層也不存在一種實物資產,不存在一種實際的元素。
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作為人類也好,作為實體也好,作為宇宙中的一份子也好,我們需要重視的屬性是秩序,盡管秩序作為一種屬性,作為一種科學上的概念,它在經典力學里面是幾乎沒有被提到的。
大多數人,作為我們前面所說的17世紀的科學觀的俘虜,我們不認為我們是將生命托付給一個組織,我們認為我們是將生命托付給一些非常扎實的個體化的元素,以此我們獲得某一種程度的安全感,就好像我們更愿意投資黃金或者石油,而不是投資股票一樣。
因為我們想說,就算什么都沒有了,至少黃金它還存在在那個地方,石油它還可以被使用,而股票沒有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但是,我們這一期視頻,包括我們前一期視頻,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是一種幻想,而且這是一種非法的幻想,這是一種在物理法則上非法的一種幻想。
我們每天都是在組織上生存的,我們不是在個體上生存的,如果在物理上不存在組織現(xiàn)象,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大多數事物都會不存在。
而我們作為人類如果沒有組織,沒有經濟,沒有文明,我們就會崩潰,所有人都會死。
因此,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到系統(tǒng)科學的進度,就是從 前現(xiàn)代的科學,從地球上夠用的科學,走到現(xiàn)代的科學,走到能夠解釋系統(tǒng),能夠解釋秩序,能夠不在一些關鍵性的領域,比如說人類作為觀測者的角色,人類作為意識的角色,不在這些重要的領域方面退縮,說我們就把這些東西留給不知道什么東西,留給宗教,留給思想,留給想象力來解釋的,科學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恕我直言,現(xiàn)在大多數科學家的這種想法是非常幼稚也非?;闹嚨模呀浲耆チ?0世紀初的真正的科學家們的那種雄心。
現(xiàn)在大多數科學家的想法是,我們最好把這個世界一分為二,切割成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tǒng),我們切割出一個人文的系統(tǒng),然后再切割出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然后我們科學也不管你們人文的,你們人文也不管我們科學的,我們相安無事的就生存就好了。
但是這可能嗎?
這不僅在哲學上是不可能的,這在科學本身上就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將科學按照現(xiàn)在的科學思路來說,它就僅僅是我們世界里面的一個孤立的可以被還原的原子,一個元素而已。我們就只要研究它就可以了,我們完全可以把其他所有東西都屏蔽起來,還原到一個最基礎的,一個叫科學的東西。然后我們研究它就可以了,你們外在不要來干涉我。
但是這可能嗎?
我們前面花了這么多,來說明我們都活在一個組織里,我們都活在一個秩序里,而這個秩序的存在是需要不停的去做功的,它不是封閉起來的,它就需要不斷的所有的元素去努力,去把它構成一個結構的。
而如果科學家把科學視為一種還原性的存在,那科學對于人類的文明來說,就已經喪失了作用了。
而科學不承認,科學能夠給人類文明造成客觀性的重大作用時,科學也喪失了它在人類社會當中存在的合法性。也不再會有任何的撥款給這些自詡關在象牙塔里的科學家了。
科學和人類的其他所有的創(chuàng)造物,和人類本身一樣,就是一個秩序,一個系統(tǒng),一個組織里面的其他各種元素不斷互動,然后創(chuàng)造出新的事物的一個過程。
它不是孤立的。
也不是什么人就應該干什么事,因為如果什么元素就應該干什么事,元素之間沒有任何的互動,沒有任何的組織方式,我們現(xiàn)在所執(zhí)導的宇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
科學要有立場,因為科學家是人類。如果你還認為科學史客觀現(xiàn)實的話,你可能真的不懂科學。你也不懂科學對于科學家們來說是什么?
科學是我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一種認知,它并不是客觀規(guī)律本身。
而如果你認為科學就是絕對的客觀規(guī)律,那你也封死了科學努力的方向。
而如果你認為科學對于人類世界,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個體,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首先你不可能學得會科學,其次科學也不存在任何的資源和經費可以在未來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