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敏感,不好吧?……其實,真香

“你薪水多高?”“你怎么升到經理的?”
有些問題光是想像,就令人無比尷尬,更何況真的問出口。
但其實,這類問題有提出的必要,不但能獲得你需要的重要信息,而且這一切遠不如你以為的那么尷尬。
研究表示,提出這些私人問題,甚至可以強化談話雙方的關系。??

“你賺多少錢?”
我們經常避免提出感覺會過于敏感或太私人的問題。但避免這些可能令人尷尬的對話,會付出代價:舉例來說,當你在談判薪水或選擇居住地點時,知道同事的收入或朋友的房租,會非常有用。多了解同事的情況,有助于我們順利因應自己在專業(yè)上和社交上的互動,而提出直接的問題(盡管可能會不自在),是獲得這項珍貴資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這些問題有時也可以強化人際關系,因為可協(xié)助我們不只是閑聊,還能激發(fā)出真正的連結。那么,在尋找有用資訊,以及盡可能不讓他人覺得不自在(甚至可能因此而疏遠了他人)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
我們最近的研究顯示,平均來說,人們在“禮貌”方面錯得離譜。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們通常是因為擔心會冒犯談話對象,而避免提出敏感問題;但如果他們真的提出這些問題,大多數(shù)被問到的人覺得被冒犯的程度,都不如問話的人原本的預期。當然,這種模式可能取決于情境、文化和實際參與談話的那些人。但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結果在我們所有的研究里都成立;我們盡力在所有研究里,模擬與數(shù)千名美國學生、在職專業(yè)人士的真實對話情境。
具體來說,我們?yōu)榱颂接戇@個現(xiàn)象,進行一系列實驗室研究,讓參與者提出能獲得有價值的資訊,但總是被歸類為“侵犯隱私”、“令人不自在”與“不合適”的問題,例如“你薪水多少?”“你是否遭遇過財務問題?”和“你犯過罪嗎?”。
我們讓參與者兩人一組,提供一系列問題,給每組當中的一個人提問。在開始對話之前,我們讓他們預測,這些問題會讓對方感到多么不自在。接下來,在他們進行對話并提問之后,提問者會告訴我們,他們認為問題讓對方不自在的程度。之后,我們分開詢問他們的談話對象,被問到這些問題時,他們實際上感覺不自在的程度。

我們使用這套架構進行一系列實驗,探索面對面聊天和簡訊聊天的對話,以及兩名陌生人為一組和兩名朋友為一組的情況。下列是其中一段對話的摘錄:
A:你如何找到目前的工作?
B:我是通過實習找到的,大學時為他們工作,之后獲得正式職位。
A:很棒,你的薪水多少?
B:每年大約45,000 美元。
A:還不錯。你有外遇過嗎?
B:沒有,從沒外遇過。
我們在所有的研究中都發(fā)現(xiàn),提問者都預測,提出敏感問題,會讓他們同組的伙伴覺得極為不自在,而且會嚴重破壞他們的關系(不論是跟陌生人的新關系,還是跟朋友的現(xiàn)有關系)。同樣地,在對話之后,他們認為提出敏感問題,確實讓他們的伙伴覺得極為不自在,同時破壞彼此的關系。
為測試人們有多不愿意提出敏感問題,我們進行一項后續(xù)研究,讓人們選擇自己想問的問題,但針對提出敏感問題提供現(xiàn)金獎勵。參與者提出的問題愈敏感,獲得的獎金就愈多。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獎金的確誘使一些人提出更敏感的問題,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避免提出敏感問題,即使跟他們同組的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而且如果問了立即就能拿到獎金,也是如此。
在另一項研究中,我們給提問者一些激勵誘因,讓談話對象對他們留下很好的印象,或是非常不好的印象。我們告訴提問者,我們會根據對方對他們的評價,而給予他們獎金。我們發(fā)現(xiàn),收到誘因要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的參與者,提出的敏感問題最少,而收到誘因要給對方留下不好印象的參與者,則提出最多敏感問題。對照組中的參與者(沒有收到任何激勵誘因,要讓他們試圖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或壞印象),提出的敏感問題也相對較少。
在我們所有的實驗中,提問者都假設,提出敏感問題會讓他們的談話對象覺得不自在,而且會破壞彼此關系。但其實,我們自始至終都發(fā)現(xiàn),提問者在這兩方面都想錯了。整體來說,談話對象對自在程度的評等,要比提問者的預期高出許多,而且,提問者是否提出敏感或非敏感的問題,對不自在程度或彼此的關系,其實并沒有影響:談話對象對于提出敏感問題的人,和對于提出尋常問題的人,印象都同樣友好。此外,證據顯示,提出私人問題不僅能提供搜集珍貴資訊的機會,其實還可能引發(fā)有意義的對話,進而促進更堅實、也更持久的關系。
因此,如果提出敏感問題的實際成本,比我們預期的還要低,為什么人們還是這么猶豫不愿提出這類問題?當然,不同的情境,有時候確實會讓這些提問顯得不明智或不切實際。但我們的看法是,通常這一切,都可歸咎到有缺陷的心智模型:我們總是無法正確預測談話對象會如何反應。

會發(fā)生這種脫節(jié)的認知,有許多原因。首先,許多人不愿意提出敏感問題,因而完全避免敏感話題,但也因此從未有機會知道,這些對話可能進行得比預期的更好。此外,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人們下定決心要提出敏感問題,還是有可能認為,自己對人際關系的傷害比實際情況嚴重。
最后,盡管我們在研究中并未找到這一點的具體證據,但參與者過去提出敏感問題時,可能曾有過不好的經驗,而且那段難忘的經驗可能太鮮明了,導致他們持續(xù)過度重視提出這類問題的潛在風險。
當然,你提出敏感的方式很重要。你不該隨時隨地一想到某個微妙的問題,就不假思索提出,而應該花時間說明,你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以及計劃如何使用獲得的資訊。事先做好準備會大有幫助:想想你為什么想提出這個問題,你是否真的需要這項資訊,是否有任何情境可透露,對方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并且要找到一個適當?shù)乃矫墉h(huán)境,以便進行一對一的對話。
我們并不是在鼓勵任何人放棄社交禮節(jié),或是忽視文化規(guī)范。但我們想要請大家挑戰(zhàn),自己對于提出敏感問題實際上會造成多大傷害的假設。通常,這類問題是獲得有價值資訊、建立更正向關系的關鍵,而我們的研究顯示,這類問題引起的不自在感受,通常遠少于我們的猜測。
埃納夫·哈特 (Einav Hart)?埃里克·M·范埃普斯 (Eric M. VanEpps)莫里斯·施魏策爾(?Maurice Schweitzer)|?文
埃納夫·哈特 (Einav Hart)是喬治梅森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助理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訪問學者。她的研究重點是我們如何處理困難的對話、談判和其他潛在的沖突情況。
埃里克·M·范埃普斯 Eric M. VanEpps,是猶他大學大衛(wèi)??藸査股虒W院營銷學助理教授。
莫里斯·施魏策爾 Maurice Schweitzer是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也是《朋友與敵人》的合著者。
馬冰侖?| 公眾號文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