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永無之島」:“賜予你再度飛翔的力量,仿佛我從未在你夢中拜訪”
我是少年,我是快樂,我是剛出殼的雛鳥。
——彼得·潘
?


出于對活動《永無之島》與二位主人公的喜愛,同樣也為了下一期“瓦學雜談”的構思,我決定去欣賞一下這個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
結果是一氣呵成。直到所有文字都走向終點,我似乎才理解了它想要為我們傳達的、如同母親的聲音般溫柔而富有力量的話語?;顒觿∏楸旧砦易匀灰呀浭瞧肺读嗽S多遍,而有些思緒必須從其他的故事中才可捕捉到。
先從故事本身開始說起。
有些部分看得比較粗淺,不過以我自己的印象概括一下就是:
彼得是一個因為從小被母親拋棄而離開了家并拒絕長大的孩子,他總是出現在孩子們的夢里,讓他們得以拜訪一座名叫永無島的島嶼。有一次他飛入女孩溫蒂的窗戶里,教給她與弟弟們飛翔的能力,使他們沒與父母道別就匆匆逃走了。永無島其實并不太平,有壞蛋海盜和內鬼小仙子,不過彼得與同他一樣不想長大的幾個孩子們還是堅持在那里生活著,直到溫蒂又一次講起她家人的故事,直到他們終于決定踏上回歸的旅途。最后結局算是皆大歡喜——除了彼得拒絕加入溫蒂的大家庭,選擇繼續(xù)回去做那個高傲又自由的小男孩,就這樣過了好幾個百年也沒有改變主意之外。
我個人很喜歡彼得這個角色,且建立在我知道他有許多顯而易見的缺點的基礎上。他足夠純真,當溫蒂說“你可以給我一個吻”時,只是將一個紐扣掛到了她的脖子上;他永遠豁達,乘著迅疾的海風也能沉沉睡去,離開隊列去向許多陌生的新伙伴講笑話,又在回程時將它們忘記;他非常勇敢,當聽說溫蒂一行人被海盜擄走,毅然決定跨越大海只身進行營救;他有時冷淡又極易心軟,當他發(fā)現小叮當想傷害溫蒂時,想了想便將“我們永遠都不是朋友了”改口成“那就一個禮拜吧”;他有一些可愛的小偏執(zhí),每每聽到溫蒂談論家人便會扭頭離開,卻非常坦誠地認定她就是大家的母親……他的喜愛之情執(zhí)著而令人難以捉摸,他去往一切溫蒂在的地方,唯獨在最后的最后,因為她母親的眼淚而選擇了放手。
彼得在房里歡蹦亂跳,做著滑稽面孔;可是他一停下來,達林太太就仿佛在他心里不住地敲打。
“啊,那好吧?!弊詈螅说萌讨鴼庹f。然后他打開了窗子?!皝硌剑《.?,”他喊,狠狠地對自然法則投去了輕蔑的一眼,“咱們可不要什么傻母親!”他飛走了。
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絲既視感?
既然這樣,就來看看我們都熟悉的另一個故事吧。

當兩對文學形象開始重合……
先上個人的小心得。
在《永無之島》這個故事中,
宗就像是固執(zhí)可愛的彼得,是引領者,卻更加迷茫。
美伽則是溫和堅定的溫蒂,是追求者,而率先成長。
不妨先來看看活動《永無之島》對原著的種種致敬。首先是日日日老師高超的取副標題技術:“回到永無之島”“小仙子之罪”“迷路的孩子們飛向天空”,沒讀過原著的已經會覺得很有那味,讀過的更是會百感交集。服裝設計上也有體現,背后暗金色的翅膀紋路十分特別(因為它是向內收進去的,而且其實前胸的部分也能看到),真是一如既往地優(yōu)雅而浪漫。

下面就請讓我從這三個副標題出發(fā),帶各位回顧一下瓦一箱的神劇情究竟都講了些什么。
「回到永無之島 / 無い無い島への帰還」
這一段從字面意義來說,就是齋宮宗為了【日本永無之島杯】的比賽而回國的過程。至于為什么一個“動作”可以被放大成“過程”進行講述,則要問問笨蛋小美伽為什么走在路上都能平地摔出一臉泥了。(小美:嗯啊~下雨后路上好滑呀> <)
看上去其實依舊只是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內容。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場面倒是不少,比如“老師怎么一有機會就摸我,老師好色啊”的神奇發(fā)言,比如以英智Day為由出來逛gai順便暗中觀察+吐槽一下vk兩人“終將急死你”的相處模式的涉涉,還比如下圖這樣拎著行李回公寓路上閑散聊天時,宗拐彎抹角表達了一下內心感情的暖心對話。
——我也希望,今后能對你有更多一些了解。
——……我覺得我的故事沒有任何趣味性哦?
——沒那回事。

但這樣的內容與純粹的日常劇情又有所區(qū)別。
因為他們時刻在思考。
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是,“永無之島”是什么,又在哪里?
只看“回到”這個動詞的話,永無之島似乎指的是他們所在的城市本身。不過就憑齋宮宗犀利的評價,“雜亂無章”“煩人又俗氣”的地方實在是和“夢幻島”的名號不太相稱。
而一旦結合《彼得·潘》的原作,我們又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溫蒂從未離開家鄉(xiāng),而彼得是那個邀請她前往自己心愛的樂園的人。讓我們看看以下的對話:



用童話般的方式轉述一下的話,大概是如下的感覺。
美伽:原來巴黎是這么美的一個地方!我也想去看一眼了。
宗:來吧,來吧,與我一起離開這無聊的ES大樓!我還有好多故事可以與你說,你也可以去到那里把你的故事講給我的伙伴們聽。那些大人自打你一出生起就會不斷討論你的未來。那時我就是對此感到厭煩,所以從齋宮家逃走了。
美伽:可……可我不能呀。我老家的那些孩子還在這里,還有我的粉絲們,我不在的話,他們會感到很疑惑。而且,我也沒法像你一樣輕松自如地學會另一門語言。
這段對話中出現了不少與致敬之作高度呼應的關鍵詞,因此贏得了我的注意。接下來再貼一段彼得勸說溫蒂和他一起飛去永無島的場景,可以進行一個比對。
(可以看出,影片美伽的人格中有高出老師許多的關心社會關系與責任的部分,一旦這些不再被束縛,他將比誰都向往無拘無束的氛圍。當然這不是這篇文章分析的重點,遂按下不表。)
“溫蒂,你跟我來吧,講給那些孩子聽。”
當然她很樂意受到邀請,可是她說:“唉,我不能呀。想想媽媽!再說,我也不會飛呀。”
“我教你?!?/p>
“啊,能飛,該多有意思呀。”
“我教你怎樣跳上風的背,然后我們就走了?!?/p>
“啊!”溫蒂欣喜若狂地喊。
“溫蒂呀溫蒂,你何必傻乎乎地躺在床上睡大覺,你滿可以和我一塊兒飛,跟星星們說有趣的話?!?/p>
盡管故事的最后,溫蒂還是回到了媽媽身邊,并成為了下一任的媽媽,至少在這里她還是被彼得敘述的那些美好景色深深吸引,索性一股腦拋下不管展翅高飛了。
那么這里就出現了和我們的故事不同的一些小小的分歧。
表面看來,對影片美伽而言,“永無之島”也許就是老師所在的學校與城市這樣具體的某個地點,但他出于對其他因素的一些考慮,認為自己不親自過去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并不存在于現實,而是人心中保有的對美好的向往,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有努力站穩(wěn)腳跟,積極地活在當下。

所以也許在影片美伽內心深處,“永無之島”真的就是這里。
畢竟有一位憧憬之人相伴左右。
「小仙子之罪/ティンカーベルの罪」
需要注意的是,對照原文可以得知,這里的“小仙子”是特指彼得身邊的那一只“小叮當”。
她犯下了什么罪?看完這段故事就能明白了(可能有一丟丟長)。
溫蒂現在差不多已飛到了頭頂上,孩子們能聽到她悲哀的呼聲??墒锹牭酶宄模切《.數募鈪柕慕泻?。這個心懷嫉妒的仙子,現在已經拋開了一切友好的偽裝,她從四面八方向受害的溫蒂沖擊,每碰到她的身體,就狠狠地擰上一把。
“喂,小叮當?!斌@奇的孩子們喊。
丁零零地響起了小叮當的回答:“彼得要你們射死溫蒂?!?/p>
彼得有令,他們生來是不懷疑的。
“我們照彼得的吩咐做罷?!边@些頭腦簡單的孩子嚷嚷道。
“快,拿弓箭來?!?/p>
除了圖圖,孩子們都鉆進了樹洞。圖圖手里拿著弓箭,小叮當看到了,搓著她的小手。
“快呀,快,圖圖!”她大聲叫道,“彼得會喜歡極了?!?/p>
圖圖興奮地張弓搭箭?!白唛_,小叮當?!彼呗暫?;跟著,他把箭射了出去。于是,溫蒂晃晃悠悠地落到地上,一支箭插在她胸口。
……
這時頭上傳來了一陣悲傷的哭聲。
“聽,那是小叮當,”卷毛說,“她在哭,因為溫蒂還活著?!?/p>
于是他們不得不把小叮當的罪行告訴彼得,彼得臉上那種嚴峻的神色,他們還從來沒見過。
“聽著,小叮當,”他喊道,“我再也不跟你做朋友了,永遠離開我吧?!?/p>
小叮當飛落在他的肩上,向他求情,可是,他用手把她撣開。直到溫蒂又一次舉起手來,他才寬恕地說:“好吧,不是永遠,是整整一個禮拜?!?/p>
你以為小叮當會因為溫蒂舉了手而感激她嗎?啊,絕不,她反倒更想使勁擰她了。仙子們確實很奇怪,彼得也最了解她們。
如果沒有彼得的“吻”(那顆掛在胸前的紐扣),溫蒂可能真的已經殞命于此了。兒童是純真的,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惡”往往也無法得到控制。
來看看小叮當在這里表現出的人物特色:
占有欲強,面對心儀的對象時情緒起伏不太穩(wěn)定。
高傲而驕矜,只在事態(tài)突然脫離自己掌控時感到恐慌。
面對事實也不愿輕易改變內心的負面想法。
是不是有點像追憶時期的老師?
那么永無之島語境中的“小仙子”是否也是指代的齋宮宗?先慣例復習一下劇情。
第一話,黃昏下的老師郁郁寡歡地走在街上,心想自己擅自認為這次的比賽對他們來說就是碾壓,因此放心全權交給影片負責,才發(fā)現他“弱小而愚蠢”,還不能夠勝任。

到此似乎可以下結論了。這位小仙子的罪過在于給另一個人強加了自己的愿望,沒有意識到這對那個人而言是一件很難的事。
然而僅僅如此嗎?如此淺層顯眼的意義,且出現在這一章的開篇?

(這句臺詞也非常值得玩味。原著里的彼得總是對溫蒂抱有許多期待,期待她答應與自己一起飛向窗外,期待她跟隨自己成為孩子們的“母親”,期待她永遠陪在自己身邊,期待她即便回到了家鄉(xiāng)也能一直記得與自己的約定。當然,溫蒂始終是自己。她不斷前進,而他在無盡的原地踏步中被悄悄拋下了。)
第二話,入夜,老師疲憊地向影片租住的破舊公寓走去。

這一話的內容比較重要,我認為更適合放到雜談節(jié)目里進行專門分析,因此就先略過。
不過請看這一句臺詞。

我認為這一句話道出了“小仙子之罪”的真實本質,甚至能夠構成齋宮宗的人物核心。
起初我因受到他人的傷害而躲進無人的倉庫,與不會否定我的人偶對話尋求慰藉。
我把她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以為有她在身邊我就能變得強大,不需要其他事物闖入我們的空間,為此我甚至忽略了一部分真正關心我的人。
但一次失敗使我認清了自己的盲目,既然人無法從自己的社會性逃開,那么我只能積極地接受。
世間的不公與悲哀依然存在,但不同的是我從與理解者的聯系中尋找到了能讓自己真正堅強起來的力量。

鏡子里的自己是怎樣的?溫柔地包庇一切,允許自己進行愚笨的逃避或反擊,有時還負責幫外在的那個“我”說一些他不愿講出的話。
我已經在這個閉塞的謊言中生活了太久,是時候將它擊破了。因為——


小叮當以為除掉溫蒂就能挽回彼得的愛,卻使得彼得更加厭惡自己。
齋宮宗以為影片美伽的不佳表現來源于他作為“人偶”對恩師的拙劣模仿,只不過是為了迎合自己的喜好,心靈上沒有任何成長,卻在這一過程中忽略了他原本就身為人類,始終非常努力尋找著出路(盡管不得要領)的意義。
宗長久地重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乃至不自覺地會使用一切自己習以為常的視角看待他人。他自大地以為長久的相處使得自己已經可以對一個人下達判斷,他似乎始終在觀察,實際上卻什么也沒看到。


老師你別向我低頭道歉啊?因為是我讓老師的期待落空了。
老師就算割舍掉我,也還有瑪朵姐在哦……
真不愧是老師,自信也太過強大了吧。
老師你,真是了解我的一切啊。
所幸“小仙子”并沒有釀下大錯。
因為“溫蒂”實在太過溫柔了。即便墜落于充滿危險的天空,他也只會笨拙而用力地高舉自己的雙手,向一直以來追逐的那個身影示意:是我不小心啦,不要再責怪自己了哦?
「迷路的孩子們飛向天空/迷子たちは空を飛ぶ」
在原著中,“孩子們”(溫蒂與兩個弟弟)一共兩次飛向天空,一次去一次回??紤]到“迷路”這個定語,此處指的應該是沒有了彼得進行指引的后者。在彼得打敗大海盜胡克后,他沒有和小叮當回到島上,而是率先飛到溫蒂家,試圖關上門窗阻止她回到母親身邊;而這念頭在他看到溫蒂母親彈奏鋼琴呼喚孩子們回家的身影后悄悄消失了。
達林太太伸出雙臂,去抱那三個她以為再也抱不著的自私的孩子。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妙動人的景象了。不過,這時候沒人來觀賞,只有一個陌生的小男孩,從窗外向里張望。他的樂事數也數不清,那是別的孩子永遠得不到的。但是,只有這一種快樂,他隔窗看到的那種快樂,他卻被關在了外面,永遠也得不到。
這個結局注定了彼得和溫蒂開始走上不同的路。但在《永無之島》的故事中,兩位主要角色達成的可是Happy Ending。
如果彼得·潘的核心是從幻想回歸現實,那么永無之島則是為現實鍍上幻想般的色彩。


來看看這章的一些點題:




我們的生活充滿許多令人煩惱的瑣碎事態(tài)。那是網絡上的諷刺與名利場上的爭權奪勢,是廉價公寓里堆放的垃圾與空曠的冰箱,是讓我焦頭爛額而毫無進展的工作,是身邊人“偶爾也看一下事務所發(fā)來的郵件吧”的無奈,是試圖接近彼此而互相錯開的每一次交流……
但我們從未停止對天空的渴望。


其實彼得的夢幻島也沒有那樣完美。那里有許多危險的怪物在海中匍匐,有未知的敵人于夜間虎視眈眈,心智未熟的孩子們將他奉為首領,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只不過他憑借著心中的一股傲氣,終究是沒有離開它回歸世界的決心。
正如“永無之島杯”這一小小的賽事。笨拙的新手藝術家這次也靠著老師的協助才解決了很多問題。衣食住行都極其敷衍,那么就改變住址,被逼迫規(guī)律睡眠與飲食;對舞臺設計一竅不通,那么就通過高強度的工作壓榨自己的極限;害怕再次跌倒為組合蒙羞,那么就被告知自己應該放手去做;了解對方會如何回應卻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那么就繼續(xù)站上舞臺,靠著身邊人對自己的期待執(zhí)著地探尋。
只不過是一次討好西方權威的庸俗的舞臺——但如果能借此為世人留下什么值得永遠銘記的回憶,那么就有盡情展示的價值。外人永遠只看得見我們的表象,但我們眼中也永遠只有對方的目光。

我為《永無之島》的雜談視頻取的標題叫“寫下我的懺悔錄,作為獻給你的情書”。
有這么一個角色,他從自己接收到的愛中學會了去如何愛人,以至于與那個人許下“從今往后一起作為人類活下去”的約定;也有這么一個角色,他無限地愛了一個曾對自己冷眼相向的人,以至于得到愛的反饋后不但沒有感到開心,反而還非常不安與疑惑。就是這么兩個在愛的話題上如此熱情而笨拙的人,現今也在奇妙的外力推動下更加接近對方的內心了。
可喜可賀。
結束前討論下一個發(fā)現:關于“自我”的矛盾。
其實第三章還出現了兩句這樣的臺詞,徹底印證了我在第二部分的猜想,讓我感到日日日確實是很了解原版《彼得·潘》,并將他的感想融合進了《永無之島》,因而打造出如此優(yōu)秀的一個故事。


接下來我要引用原作中的一段話來概括宗&瑪朵莫塞爾&美伽的奇妙關系(請注意我加粗的部分):
溫蒂好不羨慕地瞅了他一眼,彼得以為,這是因為他從家里逃跑了,其實是因為,他認識仙子。
溫蒂的家庭生活太平淡了,所以在她看來,和仙子們結識,一定有趣極了。她提出一連串關于仙子的問話,這使彼得很驚異,因為,在他看來,仙子們多少是個累贅,她們常常礙他的事,等等。說實在的,他有時還得躲開她們。不過,他大體上還是喜歡她們的,他告訴溫蒂仙子們的由來。
“你瞧,溫蒂,第一個嬰孩第一次笑出聲的時候,那一聲笑就裂成了一千塊,這些笑到處蹦來蹦去,仙子們就是那么來的。所以,每一個男孩和女孩都應該有一個仙子。”
“應該?真的有嗎?”
“不,你瞧,孩子們現在懂得太多了,他們很快就不信仙子了,每次有一個孩子說‘我不信仙子’,就有一個仙子在什么地方落下來死掉了?!?/p>
在一代劇情的時期,眾人對齋宮宗這個用腹語操控人偶說話的怪人還是挺嗤之以鼻的。試圖為無生命之物賦予人格的事情只有傻乎乎的小孩子才會去做吧?不過影片美伽非常自然地將瑪朵莫塞爾作為一個“獨立人格”對待,以至于當時的宗能在扮演游戲中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以至于直到《永無之島》他都覺得瑪朵姐可以作為同伴代替自己陪伴在老師身邊。
這種行為在現實里只會被判定成精神疾病,在故事中倒是可以為我們的主人公提供強大的心靈支持?!八钡恼Q生是他的意愿,而當她逐漸擁有了更為完整的意識,他甚至已經開始“無法了解其中一二”了,盡管他最為清楚“她就是我自己”。

如果說齋宮宗是自我太過復雜,不得不分成兩瓣兒互相抗衡,那么影片美伽就是太找不到自我,不得不從對他人的觀察中掌握自己的樣子。他羨慕宗擁有如此豐富的內心世界,而宗所感受到的實際上有不少是苦惱。
也許這里的“仙子”就是每個人心中對自己靈魂缺失部分(或者說,需求)的想象。當一個人失去了相信想象的力量,這個暗中與自己作伴的人格也就被扼殺了。
這里請允許我介紹另一位別的作品的角色進行比照。
《Little Busters!》里的西園美魚是一個喜歡書中世界的安靜的孩子。她沒有兄弟姐妹,所以找不到能夠分享閱讀心得的伙伴,直到有一天,聰明活潑的妹妹“美鳥”從鏡子中出現了,她們一起做游戲,盡情聊天,互相分享學校與家庭的趣事。美魚的父母起初開心地傾聽她描述自己的妹妹,卻在她長大后覺得她不能再繼續(xù)幻想下去而找了心理醫(yī)生,從此美鳥再也沒出現,美魚也發(fā)現自己失去了影子(物理意義上的),長久地靠閱讀喜歡的和歌“白鳥哀婉,不投身空之碧色,不溶于海之紺藍”維持對她的思念。在美魚線路的最后,美鳥再次現身,美魚為了贖罪走入大海,而美鳥主動以自己的徹底消失換來了美魚影子的回歸。

每一位擁有“仙子”的孩子,或許都有著這樣的想法:
我的幻想有何意義?世人將我視作自言自語的可憐蟲,試圖砍去我性格中多余的枝椏。他們界定了諸多生活的定規(guī),卻不知道我是不諳世事的笨孩子,只想在殘酷的成長中尋找一個緩解自己孤獨癥的方法。
我將身邊的“仙子”設定成無比愛我的那一方以追求暫時的慰藉,而當我真正遇到愛,TA也許就要悄然退場了。這令長久享受著二人世界的TA難以接受,因此嫉妒之心占了上風,我們便看到小叮當使壞攻擊溫蒂,美鳥惡作劇將眾人記憶里的美魚替換成自己,瑪朵莫塞爾一到美伽面前就不肯開口了。
但最終決定權還在自己。我的目的始終只是去遇見一個真正的知音。當全世界與我都隔著一層灰色的玻璃,唯有被選定的某個人可以從容走進。但我依然可以將那位“仙子”當作友好的伙伴,因為在這場尋找自我的艱苦旅途中,沒有任何“人”能夠被剝奪意義。
與亦敵亦友的自我和解,方能實現自己真正的進化。
終于寫完了……作個總結
我們的兩個主人公總在一些方面表現得像孩子一樣。用最拙劣的技術與對方吵架,煩惱于他人看來再尋常不過的小事,不顧外界的聲音長久如一地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是朋友就無比珍視,是敵人就別扭地躲開。難怪你們這個主打高端風格的組合這么受兒童群體的喜愛。

但沒關系,假如受到傷害,我們會互相保護,勇敢面對命運。假如遇到難題,我們會努力探索,詢問對方的意見。假如看到了什么美麗的事物,我們會牽起手來,拍打羽翼向那束光筆直地飛去。
因為我已經找到了我夢中的那個永無島。因為有你在身邊時,我感覺真是再好不過了。
-fin-
感謝閱讀
2023年2月23日
by高倉折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