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檔案館所藏傅山《菊花圖贊》
聞喜檔案館所藏傅山《菊花圖贊》
文/梁覺如Liang Jue-ru
《山西檔案》 2012年
傅山《菊花圖贊》藏于山西省聞喜縣檔案館,為明末清初傅山(1607-1684)所作,是現(xiàn)存傅山花卉中唯一長卷,極為珍貴。
傅山,字青主,為明清之際大學(xué)者,于儒、釋、道各家以及醫(yī)術(shù)、書畫、詩文、劍術(shù)等無一不精。時人評價他“學(xué)究天人,道兼仙釋”,“博極群書,時稱學(xué)?!?。他曾于崇禎九年(1636)為袁繼咸訟冤,上達崇禎帝,袁得無罪釋放,由是名聲大震。明亡后,傅山出家為道,但仍秘密聯(lián)絡(luò)顧炎武、閻若球等,從事反清復(fù)明活動。后因好友薛宗周、王如金抗清犧牲,見復(fù)明無望,遂逐漸淡出江湖,開始了一種半隱的生活。傅山常在山西各地游歷,還在晉南的曲沃和顧炎武一起講學(xué)于絳山書院。后來還曾南游南京等地,晚年主要在山西活動,不再外出。
張根樸是傅山好友,童年時就善著文,為傅山之師袁繼咸所賞識。他看到官場黑暗,讒邪害政,便憤然放棄舉子業(yè),博覽群書,深究經(jīng)子。其老家在聞喜縣,與曲沃毗鄰。傅山既曾教書于曲沃,有相鄰之便,故能常相唱和。此圖大概就作于此一時期,作為知己的象征送給了張根樸。
傅山《菊花圖贊》長285厘米,高23厘米,絹本,錦紙托裱。畫面上有五叢菊花,數(shù)段詩文,淡雅清致,有出世風(fēng)。據(jù)《清史稿》記載,傅山“六歲,啖黃精,不谷食,強之,乃飯”。可見其后來出家為道,亦有夙緣。但傅山又是一位兼濟天下的儒者,其師袁繼咸就是東林黨人,傅山反清復(fù)明,受其影響甚深。于是,經(jīng)國之民的救世情懷與曳尾于途的出世思想,便矛盾地結(jié)合在一起,尤其表現(xiàn)于此菊花圖中。
此圖共有菊花五叢,卷首有“郭景純圖贊曰:何憂玄發(fā)。誦之,增茲道心”的隸書題詞。在“誦”字之左,為第一叢,畫菊兩枝,左枝有菊,右枝唯葉。聳立如松柏,自有傲骨。“道心”左側(cè)為第二叢,亦為兩枝,如大鵬展翅,一左一右,向下伸展,枝端菊花向上,不屈之狀。左有兩段文,一段曰:“味貌復(fù)何奇,能令君傾倒。寫明遠句,想此僧亦自不凡,為君慨此,秋愈益淡杳。山”。明遠為劉宋詩人鮑照的字,照亦信佛,故曰“此僧”。另一段曰:“詠菊者多說能霜敵雪,而梁簡文帝乃曰:月精麗草散秋株,洛陽少婦絕妍姝。覺更嫵媚,似脫習(xí)氣,為仙花改色?!? “月精麗草散秋株,洛陽少婦絕妍姝”出自《樂府詩集》六十四卷,以此形容菊之平淡自然,所以脫俗?!皨场弊肿髠?cè)為第三叢菊花,亦是兩枝,大有老枝倔強意?!盀橄苫ǜ纳弊笥幸欢挝模骸俺鹇稘裾戳_衣,寒艷擢影陵寒飚。袁山松之句,情至?!弊髠?cè)為第四叢,有菊四朵。左有行草一段:“若‘夫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十字,正不須以此諛更生君也,幸而無黃金字樣?!? “夫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也是袁山松的詩句。左有小楷一段:“橫涂順抹,濁憨無似,落英遇我,乃爾遭際。筆墨浩蕩,菲芳根蒂,老枝倔強,不屑拘細。自以神行,何通使氣,脫略工拙,殊分鈍利。”左又有“抱一應(yīng)元貞,王筠之句,正自別抒”字樣,左側(cè)有菊十朵。最后曰: “陶先生句,悠然見南山”,亦是隸書。傅山寫隸、行、楷于一紙,就目前所見,似僅此一物。
此圖中的菊,葉濃花淡,枝倔花閑,看似出奇,思之自然。淡的花,似是傅山歸隱山林的閑情;倔的枝,似是其欲有所為的抱負。淡的花,似是道遙齊物的道家灑脫;濃的葉,似是舍我其誰的儒家豪邁。出世與入世,閑情與豪氣,在傅山畫中交融為一,顯出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可謂“君子則時中”。再看其用筆,灑脫自然,不拘成規(guī),信筆揮毫,筆落形成,不加刻意,渾然天成。沈宗騫在《芥舟學(xué)畫編》中說,用筆“必能靈變,乃可得其神,能得神,則筆數(shù)愈滅而神愈全,其輕重、徐疾、偏正、曲直,皆出于自然。”傅青主之用筆,可謂神矣。
此圖的題眼為“道心”二字,何為道心?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fā)自然”的自然之心。魏晉之際,道風(fēng)正濃,青主于此時,情有獨鐘,蓋其入道甚深之故。他在文中所引詩,皆為魏晉人土所寫,郭璞、鮑照、簡文帝、袁山松、王筠、陶淵明,莫不是清談中人,風(fēng)氣高遠。而青主尤喜陶淵明,不呼其名而稱先生,可見一斑。青主此畫以菊花為題材,一方面以菊示志趣與氣節(jié),另一方面也與淵明愛菊有隱微的關(guān)聯(lián)。陶詩“悠然見南山”的全詩為: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碧諟Y明從菊花、南山、山氣、飛鳥等這些自然景物中看到了真意,何為真意?即萬物運轉(zhuǎn)、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即道。青主引此詩,可以看出其歸隱山林的志趣,現(xiàn)實的政治無可挽回,何不與道為伍,率真任性呢!此種志趣,是其人生、靈魂的一大轉(zhuǎn)折,由反清復(fù)明轉(zhuǎn)而歸向自然,由尋求一國之道轉(zhuǎn)向更為深廣的自然大道,從其所引陶詩可見。青主將此句置于畫末,大有深意。開首言道心,此時見南山,道在何處?就在自然之中、萬物之中,故而要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耙娔仙健?可以看作是青主得道的一個表征。
傅山論書時說:“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彼岢鏊奈穑⒛苡H自實踐。鄧散木形容他的字“極為古拙”,以此形容他的畫,也合實情。清人張庚論畫曰: “發(fā)于無意者為上”,“當其凝神注想,流盼運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謂之為足,則實未足,謂之未足,則又無可增加,獨得于筆墨情趣之外,蓋天機之勃露也?!备瞪降漠?,可謂能得天機。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自以神行,何通使氣,脫略工拙,殊分鈍利。”已經(jīng)物我合一,歸于太虛了。
(責(zé)任編輯:謝耀亭)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