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一塊袁大頭,大概相當于今天多少錢?
民國的貨幣波動很大,不同時間鑄造的銀元質(zhì)量都不一樣。
所以咱取個確定一點的,即最初的袁大頭。
古今貨幣的換算通常有兩個方法!
一個金價、一個物價!
但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不是太客觀!
首先金價,其不同時期的價格波動是非常大的。
就拿民國時期來說,因為戰(zhàn)亂其不同時期的金銀兌換比例差別是很大的。
比如一戰(zhàn)時期,列強都打架去了,國內(nèi)形勢不錯,白銀暴漲,金銀比是1:15,當時民國那些有錢人個個身價暴增啊,什么民族企業(yè)都還發(fā)展得不錯,好多大資本家都是這時候發(fā)的家。而一戰(zhàn)結束后,白銀價值開始暴跌,金銀比達到了1:40,降了兩倍都不止,于是乎大家都沒錢,開始新一輪得軍閥混戰(zhàn)。
越打越?jīng)]錢,到了1932年,都快1:80了。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算一下:
按照當時的《國幣條例》規(guī)定:一塊袁大頭鑄造花費需要六錢四分八厘
“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
而按照舊制1錢應該是等于3.72克,一塊銀元差不多24克的純銀。而當時的金銀比還沒有暴漲,大概就是在20到30這個范圍波動。所以一塊銀元差不多相當于1克黃金。
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塊銀元以現(xiàn)在的金價算差不多350塊左右!
然而你如果用當時的物價來換算的話,情況又不同了!
在一戰(zhàn)爆發(fā)前,即銀元價值還未出現(xiàn)大波動的時候,其米價在每石6塊左右,注意是舊制,一塊銀元差不多能買30斤大米;按現(xiàn)在算下來也就一百塊左右。這還是建立在其生產(chǎn)條件落后,米價相對占比高于現(xiàn)代的那么一個時代。
所以這個出入就很大了!
最好的辦法,還是依據(jù)當時人們整體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來比較。
1917 年圣約翰大學的學生曾對曹家渡工人聚居區(qū)做過一個社會調(diào)查
得出了以下結論: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須15元”;“常見男工謀10 元,女子做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城市一個五口之家的月開支15塊;而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過10元。也就是說,如果夫妻生育了2個孩子,上面還有1個老人,就不能只靠男人自己出去做工,婦女也必須出門打工。
僅僅從生活開支來看,咱們現(xiàn)在一線城市五口之家,如果沒有房租、車貸、房貸等額外開支,僅僅算基本日常生活開支的話,一萬塊還是能拿下來的。這就意味著那時候的一塊銀元至少得600塊。
如果從工資來看,一個月6000的收入,雖然有些低,但結合當時工人們實際相對較低的地位,其實不算低了。
咱再除去通貨膨脹和物價水平所導致的一個誤差,一塊銀元500塊是少不了的。甚至于會更高,吳清源先生曾在他的回憶錄里寫到過。
民國初年他們家傭人的工錢僅僅兩個大洋,即使是鑒于當時可能包吃住和傭人較低的工資水平,一塊銀元怎么也不止現(xiàn)在500塊。
所以,這個波動還是很大的,只是相對客觀的反映。主要還是得看你的參照是什么,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標準。 如果參照房價,那根本就沒法比了。
這僅僅是民國初年,一戰(zhàn)過后,隨著金銀比的上升,銀元的價格也隨之下降,像魯迅先生在北大任教,一個月有300塊銀元,年薪百萬了都,不科學。
不過,即使如此也不會低多少。魯迅先生寫過,在當時4個人,東來順一頓火鍋,1塊大洋,有酒有肉。一個四人餐火鍋,200到300。
由此來算,魯迅先生絕對是高收入人群啊。不過,當時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才8大洋,倒是有點低了,估計更多的是有點咱們現(xiàn)在學生兼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