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分別是哪幾個人
說到竹林七賢,應該都會想到建安七子吧,他們都是在文學上有一定影響的,其中建安七子在詩、賦、散文的發(fā)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并且建安七子與“三曹”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那么建安七子分別是哪幾個人?他們都有什么貢獻?今天就讓族譜網小編來講一講。
建安七子分別是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他們生活在東漢末年,這七個文學家大體上是代表了建安時期除了曹氏父子外的文學成就的,所以有了“七子”之說,并且還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認。“七子”的稱號,是要從曹丕的《典論·論文》說起:“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边@七子,除了孔融外,其他六人都是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的。那么他們都有什么貢獻呢?

這建安七子在詩歌方面是有一定的貢獻的,他們主要是以五言詩為主,這個五言詩是到東漢后期才興盛起來的新詩體,而“七子”所作的五言是非常優(yōu)秀的,比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題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寫得細膩深厚。另外他們也寫了大量的小賦,他們的賦大部分都是選用日常化的東西,反映了更多社會現實,直接描寫政治事件,其抒情的色彩也是非常濃厚的。除了詩歌,辭賦外,在散文上也有一定的突出,比如孔融的章表,陳琳、阮瑀的書記,徐干、王粲的論說文,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其共同的有點就是“文以氣為主”。
建安七子在文學史上是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的,當然因為有七個人,所以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是各有各的特色的,比如孔融比較擅長奏議散文,作品上體現高妙;然后王粲詩、賦、散文的抒情性是比較強的;劉楨就更加擅長詩歌方面,其氣勢比較高峻;陳琳、阮瑀是以發(fā)表書記聞名的,不過在詩歌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創(chuàng)作上不一樣外,他們的風格也是有一定差異的,比如陳琳的風格是剛勁有力的,阮瑀自然暢達,徐干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玚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