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功墓: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鞬山
在禮泉縣的昭陵博物館中,矗立著一座品字形的封土堆,它就是徐懋功(李勣)的墓葬。2018年2月4日,路過昭陵博物館之際,我再一次拜訪了這座奇特的墓?!?/strong>
?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人(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后避李世民之諱,改名為李勣。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后與李密一起降唐,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北伐薛延陀,大破東突厥和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zhàn)將之一。
李勣歷經(jīng)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將入相,功勛卓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傉露辏?69年)十二月,李勣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歲。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yáng)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
《新唐書·李勣傳》中記載:“起冢象陰、鐵、烏德鞬山,以旌功烈?!薄杜f唐書》中記載:“所筑墳一準(zhǔn)衛(wèi)、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庇纱丝梢?,這座品字形的封土,分別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以表彰李勣生前的卓越貢獻(xiàn)。
其中的“陰山”,應(yīng)該就是今天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陰山山脈。所謂的“鐵山”和“烏德鞬山”,據(jù)說分別是今天遼寧省的鐵嶺山和蒙古的三音諾顏之杭愛山脈。它們都是李勣生前戰(zhàn)斗過的地方,高宗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世人銘記他不朽的功勛。
?
墓冢前豎立著一通巨大的碑石,螭首龜趺,高約7.15米,中寬約1.79米,中厚約0.55米,乃昭陵陪葬墓中最大的一通石碑。此碑立于儀風(fēng)二年十月(677年11月),碑首雕刻六條龍,碑額篆書《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十六個大字。碑文為高宗書寫,行草體,共31行,每行110余字不等,具有王羲之的風(fēng)格,極富秀逸灑脫的風(fēng)韻。
墓冢東西兩側(cè),各有一件石人,相距約28米,均高約2.36米。濃眉大眼,八字胡須,頭戴冠,身穿長袍,腳穿如意履,雙手拄劍侍立。下方的蓮花形底座,融入佛教文化因素,目前僅見于李勣墓。
?
西側(cè)的石人以南有石虎三尊,均為蹲踞狀,前兩腿斜直,后兩腿蹲坐。南起第一只張嘴似吼,第二只閉嘴僅露虎牙,第三只呲牙咧嘴。同中有異,粗中有細(xì),雄健霸氣。
?
東側(cè)的石人以南有石羊三只,均為跪臥狀,大盤角。南起第一只羊目光斜視上方,第二只羊目光平視前方,第三只羊抬頭向上,仰望星空。目光各不相同,彼此相互呼應(yīng),造型生動樸實(shí)。
?
武則天稱帝時,李勣的孫子李敬業(yè)起兵討伐,李勣被剝奪官爵,墓葬也遭受厄運(yùn),不僅墓冢被挖開,而且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恢復(fù)李勣的官職,并且重新安葬。
1971年,昭陵文物調(diào)查組配合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時,對李勣墓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雖然這里破壞嚴(yán)重,但是依然出土了李勣佩帶的班劍、三梁進(jìn)德冠、革帶飾件,以及殘存的部分壁畫,包括女樂圖、舞蹈圖和屏風(fēng)畫等。如今,清理后的地宮已經(jīng)被回填,在昭陵博物館的展廳中,可以看到出土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