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溫癥?如何應對?

2021年5月22日,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賽遭遇極端天氣,21人不幸遇難。冰雹、凍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使氣溫驟降,很多選手出現(xiàn)失溫的情況。什么是失溫?該如何預防?一旦失溫該如何救治?

什么是失溫?
失溫癥(Hypothermia)既是一種醫(yī)療狀況,也是一種受冷的癥狀。它發(fā)生在身體低于一定溫度并且無法自行產(chǎn)生熱量時。正常體溫被認為是37℃(98.6℉)度。體溫過低被認為低于 35℃(95℉) 度。如果不及時治療,體溫過低可能會成為醫(yī)療緊急情況。
人體熱量流失大于熱量補給,造成人體核心區(qū)溫度降低,并產(chǎn)生寒顫、心肺功能衰竭等癥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的病癥。

什么狀況導致失溫?
溫度、濕度、風力是導致失溫最常見的直接原因。三要素當中只要有兩個因素出現(xiàn)狀況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意外體溫過低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急性暴露于寒冷,例如浸入冷水中或被雪夾住。這比僅僅在寒冷的天氣里外出更糟糕。
疲勞或其他無法產(chǎn)生足夠熱量的代謝作用,包括酒精中毒或營養(yǎng)不良。
長期暴露于輕度或中度寒冷的溫度下,沒有休息。即使在涼爽的秋夜沒有穿夾克在外面聊天太久,也足以導致輕度體溫過低,盡管它也很容易治療恢復。

失溫有哪些癥狀?
當體溫在35℃以下時,就會發(fā)生失溫。失溫必須立即處理,否則患者可能會喪命。
輕度失溫(體溫37℃ ~ 35℃)
感到寒冷,渾身顫抖但可控,手腳僵硬和麻木。
中度失溫(體溫35℃~33℃)
感到強烈的寒意,渾身劇烈顫抖并且無法抑制,走路可能磕磕絆絆,說話變含糊。
重度失溫(體溫33℃~30℃)
意識模糊,冷感遲鈍,身體間歇性顫抖直至不抖,站立和行走困難,喪失語言能力。

如何預防失溫?
注意內(nèi)衣的選擇
選擇快干排汗的內(nèi)衣,切忌棉質(zhì)內(nèi)衣。
注意衣物的增減
隨身攜帶保暖衣物,適時添加衣物避免著涼和失溫。
注意保暖防護
攜帶保暖的帽子、手套、圍脖、防風衣、厚襪子、防風面罩等。

失溫后應該如何自救?
應該這樣做:
√ 換干衣服并擋住風寒吹襲
√ 吃點流質(zhì)食物、含糖食物
√ 熱水袋包在手套或襪子里,放在腋窩、頸部和腹溝處
√必要時,身體溫熱者可用隔離物以身體直接接觸方式導熱
√重度失溫患者脈搏和心跳停止時,采用心肺復蘇急救

切記這樣
× 給失溫患者飲酒
× 把外界輔助熱源用于四肢
×采用滾燙的輔助熱源
×嚴重失溫時回暖過快
× 搬動重度失溫患者時動作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