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er心情日記07-《論詩詞》
? 說到詩詞,我們都不陌生。它伴隨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中國人成長。課堂的朗誦中、書本的閱讀中、試卷的考查中、節(jié)目的比拼中,它無處不在,又悄然無息,就像春夜酥潤的喜雨,無聲地滋潤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凝練的筆觸中流動著情感,聲聲的朗讀中回蕩著情懷。可以說,詩詞,是我們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源泉與情感載體。
? 相比其他文體,深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詩詞,短小精悍,講究用雅致凝練的語言抒情表意,形象傳神的同時又講求音韻協(xié)同,讀起來朗朗上口又易于記誦??吹狡俨?,我們會想到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看到西湖,我們會想到蘇軾的“淡妝濃抹總相宜”;看到柳樹,我們會想到賀知章的“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看到梅花,我們會想到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流傳千古的詩詞以其意象,哲理,才思直擊人心,是我們現(xiàn)代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存在。
?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中華詩詞更是我們情感的載體。千百年來,古人通過詩詞抒發(fā)情懷,歌以詠志。他們將人生的體驗,生命的思考,事物的觀察通通融匯于詩詞當(dāng)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家園。我們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在相應(yīng)的詩詞中找到寄托與呼應(yīng)。我們可以從劉禹錫的詩中感受到”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樂觀;可以從杜甫的詩中感受到”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可以從李商隱的詩中感受到“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執(zhí)著;我們也可以從蘇軾的詩中感受到“人生幾度秋涼”的哀愁。今人與古人因相同的經(jīng)歷感悟在詩詞中同頻共振,同喜同悲。閱讀中片刻的共鳴,激發(fā)出內(nèi)心澎湃的感情與無窮的力量。
? 在講究高效率,快步伐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少的人能靜下心,耐下性來品讀一首詩,細(xì)讀一首詞。我們更容易被那些能帶給我們短暫刺激但卻缺乏營養(yǎng)的東西所吸引,結(jié)果換來的往往是浮躁的內(nèi)心與空虛的精神世界。何不在馬不停蹄的步伐中小憩片刻,在喧囂的虛擬世界中抽離半晌,借助那些緣事而發(fā),辭當(dāng)易曉的詩詞,逸興遣懷,跳出眼前的瑣碎茍且,為生活添一抹詩情,為人生掬一捧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