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方濟各傳
張廣天?著
1193年,江南臨安城南榮家梨云園失火,三歲的南榮越喪父失母。父親南榮靖桑幽魂未泯,含冤欲吐,不忍拋下兒子,遂暗中跟隨其成長、遷居、投奔,后南榮越因擅制火器征戰(zhàn)于宋金之間,又入蒙古國隨軍抵斡羅思(今俄羅斯)、馬扎兒(今匈牙利),直至歐洲腹地,歷千難萬險,至老終歸于江南。
此節(jié)摘自《南榮家的越》第三冊第十章“凈風降臨日”。凈風降臨日,即圣神降臨瞻禮節(jié)。那日,蒙哥大汗召集從法國遠道而來的方濟各會教士魯布魯克與儒釋道各家辯經,此圣方濟各傳,即南榮靖桑的幽魂匯其于堂上所見所聞而記。
那時,西洋之音初來乍到,東方人以自己的思維來解讀,頗與今日復述之面貌大異。
所謂芳寂谷社(今譯作方濟各會,由意大利人方濟各創(chuàng)立,拉丁語稱作“小兄弟會”),乃牙細兮城(今譯亞西西,意大利中部小鎮(zhèn))芳寂谷教士所立會社。牙細兮于肉迷(蒙元時,從阿拉伯人那里聽來羅馬,阿拉伯語發(fā)音為“肉迷”)城北,距肉迷四百里,距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和林市,曾為世界中心,史書所謂“蒙古帝國”的首都)八千里。芳寂谷生于我宋淳熙八年,較越兒長九歲,其父做布匹生意,家資豐厚,故生來便嬌逸任性,少時浪蕩縱情,揮金如土,整日游手好閑,風流倜儻。及冠字,因牙細兮與鄰城孛魯佳(今譯柏路佳,意大利城市名)有紛爭,戰(zhàn)事起,不得已從軍,為敵方虜,淪為俘囚。于囚禁中吃盡苦頭,重病纏身,終得重金贖回,已奄奄一息。及成吉思皇帝稱帝前一年,又有戰(zhàn)事,父命兒出征,欲令建戰(zhàn)功博取騎士頭銜,不想芳寂谷一出門,便勒馬掉頭,直往城郊古寺中去,謂:“我聞主召喚,令我重建殿宇!”入寺,散千金,照料癘風疾人。父聞之,怒,欲與子斷絕。芳寂谷曰:“吾父本在天上,何須相逼?自愿去家?!?/p>
芳寂谷與貧家女好,與無田土者往來,然心中喜悅,處境福順安泰,人見此頗詫異,從之甚眾,立會社名小兄弟會,后世稱之為芳寂谷社。有女名嘉蘭,年方二八,受感召,心慕之,于小兄弟會中團聚四方義女,號貧家女社,救濟婦人中羸弱者。 芳寂谷奔走各地,遠至西大海木速蠻人(蒙元時期文獻中稱穆斯林為木速蠻)中傳教,又往南方密昔兒地(中古時間漢人文獻稱埃及為“密昔兒地”)布施,所到之處,圣火炳耀,人心復古。其說以太初古樸為根本,去奢繁偽飾,與當時公教教門中淫靡墮敗之氣相左,故擁從者不計其數(shù)。因教廷一手遮天,雖王者望族亦不滿現(xiàn)狀,于是多有領主、騎士、博學者入會,會社日益壯大,勢不可擋。營奴生教宗(即英諾森教皇)見其所向不可逆轉,遂生出一計,欲借其威信安撫民眾,便下詔納其歸入正統(tǒng)。
芳寂谷性情中人,孩童初心不泯,喜歌舞詩賦,常謳歌造化,整日吟唱不息。與禽鳥走獸言談,與花朵五谷論道,以《諸書》(希伯來原意《圣經》為文章匯集,拉丁語譯為卷本,希臘語是復數(shù),指全部的書卷。南榮靖桑從景教和正教那里聽到圣經,故稱為“諸書”)真理教化世間生物。嘗于谷中洞穴密修禁食四十日,時飛仙(景教經典中稱“天使”為“飛仙”)降臨,印彌詩訶(今譯作彌賽亞,希伯來語“受膏者”的意思,即救世主。唐宋時早期文獻中譯為“彌詩訶”、“彌施訶”或者“彌師訶”。景教經書皆來自于敘利亞,故按敘利亞語音譯)受難時五處傷痕于其身上,釘十架之手心足心四痕,長矛刺入肋腹又一痕,所謂五圣痕。昔彌詩訶復活時,門徒朵末(和合本《圣經》譯為多馬,即圣多馬。傳說圣多馬曾往中國與印度傳教,著有《多馬福音》《多馬行傳》)不信,彌詩訶喚貼近其身,令朵末伸手探入肋下傷口,朵末始不疑。朵末于漢時來中原,后復往別處傳佳訊,于天竺殉道。美剌浦耳城(今譯梅拉普爾堡,于印度東海岸)有朵末墓碑,碑銘曰:“秦尼與天竺之傳教主?!ザ淠槲冶娚??!鼻啬?,即西域諸國古時稱謂中國。
芳寂谷神跡頻顯,嘗勸狼從善,令泉水自巖石間涌出,戰(zhàn)惡魔邪靈得勝…… 一日,芳寂谷與弟子討得幾塊麵餅,打算尋井泉取水,終得一處水源,一側有粗糲稍平巨石。芳寂谷依石而坐,以石為桌,曰:“謝主賜食!吾輩實不配得此寶貝?!钡茏尤虩o可忍,怨怒道:“如此貧瘠,既無餐具,亦無杯盞,無片瓦擋風遮雨,何言寶貝!”芳寂谷曰:“天然玉成,非人力矯作,無一物不出自上帝親手,麵餅,石案,汝可尋見一物不自天出乎?此即明證也!直受天賜,至大寶貝也!”
“無須于地上積存財物,莫要憂慮吃,莫要憂慮穿,直虔心祝禱、贊頌上天,將肉身的掛慮交付彌詩訶,因他特別地眷顧你們!”芳寂谷于露宿野營的聚會上說。有弟子聞之不安,欲止其言。芳寂谷道:“此《諸書》中彌詩訶教導,何不信?”說話間,遠近百姓來聽道的紛紛入營,有富者,有貧者,俱攜來飲品食饌,擺成盛大的筵席。弟子拜曰:“神實在時時處處眷顧卑微者,吾從今必當安貧樂道!”
“何為喜樂?居華室?食佳味?擁美婦?弟子不以為然。弟子以為,去功名,絕貪念,陶然于園中讀詩書,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乃大喜樂?!蹦车茏釉?。
“不全然,此皆不全然之喜樂?!狈技殴葘υ弧?/p>
“敢問先生,何為全然之喜樂?”
“人辱爾,鞭笞爾,奪汝妻女,令汝匍匐于地啖嗟來之食,汝切記吾言,此全然喜樂也!”芳寂谷竭其所想,將一切苦痛、侮慢、艱困、卑瑣陳述出來,命弟子謹記,謂大喜樂也。又道:“人所能所得,俱蒙恩典,凡不持之傲驕者,克己敵己,以全然喜愛基利斯督為甘愿,則有全然之喜樂?!?/p>
芳寂谷終身托缽為生,所食所用簡陋不堪,逾不惑已衰病,漸目失明耳失聰,知將不久于人世,遂依次拔其牙贈弟子信眾。及歿,遐邇民人紛涌至墓地,爭取遺物骨骸,留為靈物。
遺言曰:
“世間暫居,利貨暫有,非我所求。凡有,必為有而設戒護,多戒護則爭戰(zhàn),無祥寧?!?/p>
“造物已然召喚人,一無所有乃全有,此主恩施救之預設。爾等弟子當謹守?!?/p>
“以身為天下作則,天下供我所需。”
又有詩,名《日頌》,曰:
上天我主,愿你因日兄受贊,
你造日予我白晝與明光。
上天我主,愿你因月姐受贊,
你造月賜我夜空與瑰芒。
上天我主,愿你因風弟受贊,
你造風而生萬重天象。
上天我主,愿你因火妹受贊,
你造火慰我暗中悵惘。
上天我主,愿你因地母受贊,
你造地供我五谷食糧。
上天我主,愿你因肉身死亡而受贊,
無人可逝離死亡,
負罪而死者苦,蒙恩而死者福,
因復死的緣故,而不復受傷。
芳寂谷逝后,肉迷公教教廷奉之為圣人,稱“圣芳寂谷”。 白浪介品(今譯作柏朗嘉賓,受教皇英諾森四世派遣,曾于1246年至蒙古和林,著有《柏朗嘉賓蒙古行紀》)乃芳寂谷社最早會士之一,曾與芳寂谷一道苦行四方,親聞圣人言,親見圣人行。
魯白魯乞(今譯魯布魯克,十三世紀方濟各會教士。著有《魯布魯克東行紀》)雖為后生,然亦虔信圣人、執(zhí)規(guī)謹守之徒。
(摘自《南榮家的越》??張廣天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