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崇明二模|有人認為,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23?崇明二模
有人認為,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
表層邏輯
確實外界印證能夠讓我們產(chǎn)生更加準確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因為他人的反饋背后所指向的需求導向是一個人行為價值的客觀反饋。
當我們自以為優(yōu)秀的行為不被他人所需求的時候,意味著我們的認知和判斷是錯誤的,行為方向性帶來影響——自以為是的成就不代表共識的認同。
“自嗨”
?
批判
但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不都能夠從外界反饋中得到。
人的存在結(jié)構(gòu)具有客觀的復雜性——外界印證所作出的價值篩選不能夠成為我們對于行為價值和意義判斷的唯一依據(jù)。
個人行為價值意義具有客觀的溢出性,單一的從印證路徑去認識自己——對于外界的迎合和討好。
?
本土論
因此,面對外界的反饋,我們需要具有主體性
薩特——這個世界本質(zhì)虛無,人的行為沒有客觀預設(shè),也就意味著與外界需求相一致不能夠成為行為正確的唯一標尺
存在先于本質(zhì)——我們要掌控自己的存在
我們需要決定自己的存在,任何行為不是被綁架的而是我們的選擇。
我們是選擇讓自己獲得外界好的反饋而努力,而不是被動的因為反饋的存在而導致我們行為自由的阻塞。
這是一個人的基本尊嚴所在。
?
方法論:
但是尊重反饋依舊很重要
過分的注重主體性的自由背后意味著需要承擔自由伴隨的責任
過度的絕對自由必然伴隨著絕對責任
處在這樣絕對自由的狀態(tài),就是米蘭昆德拉提出的過分輕盈狀態(tài)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正是描述了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人所遭遇的窘境,也因此,我們需要主動尋找反饋的印證來實現(xiàn)自我的社會屬性的完善。
帶著鐐銬跳舞,面對外界反饋最優(yōu)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