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6:春秋4
鄭國在春秋早期的輝煌只算為一個時代的序曲,后面的發(fā)展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難有出頭之日。南楚北晉皆是大國又都有爭霸之心,沒有被吞并已經(jīng)是很會經(jīng)營了。子產(chǎn)給這個本該沉寂的小國帶來了春秋的絢爛光彩,不得不服整個大時代塑造優(yōu)秀人才的能力。
后人稱子產(chǎn)為“救時之相”,“春秋第一人”。觀其政績,軍政農桑皆有涉獵,在多方面的細節(jié)都有自己的獨到思考,而且竟然還都做的不錯。他的成功并非偶然,本身有一定能力,關鍵在于其道德情操的高尚聲名遠播。聞人語人有四行可成事:“你自己要行,要有人說你行,說你行的人要行,身體要行?!弊赢a(chǎn)恰好如此,得天時地利人和,春秋的舞臺便注定要有他的一段戲碼。
同為一代政治家的晏嬰,作為齊國的著名上大夫,得家祖蔭蔽,獲世襲卿位,但卻非平庸之輩。單獨拿出來思考記錄倒并不是因為他的功績有多高,只是我對其興趣使然。一個三朝老臣,經(jīng)歷諸多風云變幻,朝堂更迭,政治變動仍然能安穩(wěn)如山,其政治敏感度是足夠高的,其手腕是足夠硬的,其處事是足夠圓滑的。但是留在歷史上的名聲向來以仁義忠誠標榜,帶些智慧的標簽,好像一切就順理成章了。但我總覺得還是有些不對勁,在那個時代,仁義忠誠之士大有人在,但是能穩(wěn)坐三朝的寥寥,像晏嬰這樣的更是沒有多少,前面的伍員之死足見伴君如伴虎,一直仁義忠誠要么不能成事,要么下場不好。
歷史留下了一些信息,晏嬰在得權不久,能提拔自己的車夫做一個大夫,說明了其實權是大的,大到可以提拔市井之人成為朝堂官員,而且一下就是大夫,更能說明其政治角斗場的勢力是有很多暗子的,施恩于人,培養(yǎng)自己的親信是歷史留下的第一個信息。后面齊國發(fā)生政變,崔杼不敢殺晏嬰,美其名曰:“他是個忠臣。”這就奇怪了,因為之后他對寫下“崔杼弒君”的史官兄弟那是一個沒放過,兄弟兩都死還不泄恨,這樣一個人會因為晏嬰是忠臣不敢殺他?多半是晏嬰有其背后龐大的政治勢力,崔杼想要安穩(wěn)過渡權力需要晏嬰,沒有這個人的支持,齊國的朝堂他很難維持,故而選擇妥協(xié),崔杼不會向忠誠仁義低頭,他只會向現(xiàn)實勢力低頭,他知道自己就算殺了國君也動不得晏嬰。
晏嬰的政治智慧首先不是為了造勢和政治打壓,他是在關鍵時候救了自己一命,他的政治和外交行為也多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故而當人有一定能力之后,就算一心為公,為民謀福,也需要擴大自己的勢力,這不是構建集團和劃分派系的問題,只是你不這么做,將來的容錯空間就會小很多,在某一次可能不算太大的政治波動中就會喪失永久的機會,甚至身死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