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西郊漢代建筑遺址發(fā)掘報吿

2021-11-30 08:43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西郊漢代建筑遺址發(fā)掘報吿

《考古學(xué)報》 1959年02期 唐金裕(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一、發(fā)掘經(jīng)過及地層情況

遺址位于現(xiàn)西安市郊的西北部,東距玉祥門約1.5公里,北距漢代長安城故址約1公里余,南鄰大也也(圖一)。遺址在未發(fā)掘之前,地勢略高于其周圍的一般地面,中部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大土堆,其南北長180,東西寬約60余米,中部最高處約5—7來,當?shù)氐娜藗儼阉凶?#34;冢屹幡''(圖版壹,1)。

這個遺址在1956年7月中旬,為陜西省文管會所發(fā)現(xiàn)。當發(fā)現(xiàn)時遺址上部的文化層和部分遺跡,已被建設(shè)施工中平整地面推毀約三分之二,露出了土坯和夯土墻。陜西省文箜隨卽派工作組前往發(fā)掘。1957年3月中旬,交由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硏究所西安硏究室繼續(xù)進行發(fā)掘。前后參加發(fā)掘工作的同志有李滌陳、衛(wèi)大信、張瑞基、冉憲復(fù)、唐金裕等同志,另有陜西省文管會田醒農(nóng)、雒忠如、王玉淸三同志協(xié)助。整個工作自1956年7月27日開始,至1957年10月15日結(jié)束。共發(fā)掘面積6678平方米。

整個發(fā)掘工作是配合基建工程進行的。根據(jù)施工的急緩,先從保存較完整的中心建筑遺跡開始。由于上部文化堆積層和部分遺跡被破壞,東面一部分建筑物又被一條晚期的河渠所打破,因此對這部分的情況不太了解。建筑遺址里面,堆積著被大火焚燒過的建筑材料,如變成火紅色的瓦片、土坯塊、鈕燒土、木炭渣,以及因火燄高度集中以致瓦片、土坯被燒燃的殘渣和一些倒塌的殘贓斷垣??慈ブ灰娨黄t色,火燒過的情景猶了然在目。堆積厚度0.2—1.8米。圍墻、四門及配房、圜水溝等建筑遺跡,除了部分被鹿代磚瓦窖坑D和近代墓葬所破壞外,一般保存較好。牝門則在施工中遭到破壞。

圍墻、四門及配房的文化堆積共分四層:第一層系耕土,厚0.15—0.3米;第二層為近代擾亂層,土質(zhì)較緊密,色黃褐,內(nèi)含少量素面瓦片和近代瓷片,厚0.5-0.62米;第三層系路土層,只在四門過道中發(fā)現(xiàn),為遺址毀棄后經(jīng)過人們在上面走踏而形成的,土質(zhì)堅硬,色黑褐,厚4—8厘米;第四層為遺址的遺物堆積層,出土有紅燒土,包含物有繩紋瓦片、瓦當、鐵釘、木炭灰渣及殘磚等,土層厚0.3—0.42米。

圜水溝的地層堆積可分三層:第一、二層與圍墻、四門及配房相同;第三層為溝內(nèi)堆積層,土質(zhì)松軟,色灰褐,接近溝底為黑色的淤土,包含物有長方磚、石板,已擾亂,僅兩壁部分砌磚保持原狀。

二、建筑形制

發(fā)掘結(jié)果,了解制固建筑遺址的規(guī)模宏大,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中心建筑物;第二部分為圍墻、四門及配房建筑;第三部分為圜水溝。它們的關(guān)系是:遺址的中心為中心建筑,在一個圓形夯土臺上;中心建筑的四周是一個方形的院落,它的四角各建有曲尺形的配房,各配房的四面的中距又有東、西、南、牝四門的建筑,配房的外側(cè)又有圍墻與四門連接,整個構(gòu)成一個方形建筑體,位于方形夯土臺上;在圍墻的四周又有一圓形的大圜水溝,在大園水溝的四邊正對四門處又有長方形的小圜水溝。這就是整個建筑遺址的建筑平面布局情先(圖二)。

(―)中心建筑

中心建筑是在一個方形的土臺正中部。土臺南北長205,東西長206,高1.6米。土臺的上部是夯±o中心建筑物的地基是一個圓形夯土臺。夯土臺的上部直徑62,底徑60米。地基高于院落地面30多厘米。其構(gòu)造是,在所要建筑的地點及所需要的面積處,先掘一個圓坑,坑壁略成弧形,經(jīng)硬實后,再在坑內(nèi)塡土,夯筑成一個圓臺基,再按照平面的布局挖出室內(nèi)的空間,留出墻壁,再挖柱窩。從居住面至夯土底深為2.9米。中心建筑的平面似“亞"字形。方向正南北,南北通長42,東西42.4來。正中是個大方形的夯土臺,南北長16.8,東西長17.4,殘高1.5米。按其四周建筑的布置,夯土臺原來很高,推測高臺上面原有樓閣式的建筑。在土臺的四角,各有方形的小夯土臺兩個,大小相同。這些小土臺可能是幫助建筑物在轉(zhuǎn)角地方角柱加固而筑成的,也可能上面原有小樓或亭閣的建筑。在大夯土臺的四周有東、南、西、北四堂建筑(圖三;圖版壹,2)。北堂出抱廈四間,其他三堂毎面出抱廈八間,每邊通長24米。在抱廈、廳堂以及廊屋轉(zhuǎn)角處都用兩個柱礎(chǔ)(圖版捌,2),如果兩個轉(zhuǎn)角相鄰處則用四個(圖版捌,1),其中只有一個轉(zhuǎn)角是用一個大柱礎(chǔ)的,但它的大小卻相當于兩個小柱礎(chǔ)。這種在轉(zhuǎn)角處使用兩個柱礎(chǔ)的作法,是受到當時的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的限制,在建筑上還不能解決轉(zhuǎn)角的復(fù)雜結(jié)構(gòu)。南北兩堂柱礎(chǔ)都用白石,石質(zhì)細膩;東西兩堂則用靑石,質(zhì)粗而體積也較小。

1.北堂建筑分抱廈與廳堂兩部分(圖版貳,1)。

(1) 抱廈

抱廈四間。間距3米。方磚鋪地。方磚每邊長32.5,厚4厘米。檐柱礎(chǔ)方形,東西兩頭有二斜坡,通過二斜坡與東西兩小屋相連。小屋間寬4.1米。斜坡與小屋作硃紅色泥地面。斜坡5度,寬1.5米。坡與磚面及與小屋相鄰處各有一道小槽,寬12-20,深18—20厘米,里面有燒過的木炭灰燼,系當時的門檻或木板墻的下坎。西頭小屋西邊有門一道,寬1.1米,門外有一條斜坡路通往外面。路與門同寬(圖版柒,6),上有路土,證明曾被人通行過。

抱廈與廳堂之間有土坯墻一堵,墻寬0.42,殘高0.4—1.2米。向外倒塌。墻內(nèi)砌柱。柱礎(chǔ)有長方和正方兩種。長方形柱礎(chǔ)長60—70,寬45—60厘米;正方形柱礎(chǔ)每邊長36厘米。此外,還有一種柱礎(chǔ),一端方形一端圓形的,通長1米(圖版叁,1),石質(zhì)有白石和靑石兩種。部分柱礎(chǔ)上面留有燒毀的木炭燼,成圓狀,直徑55厘米。在砌柱的土坯墻斷面上留有半圓形凹痕,可見木柱的一半嵌入土坯墻中。從平面結(jié)構(gòu)來看,門是在二柱間再加二邊柱,此邊柱起抱框的作用,可以按照門的寬窄調(diào)整柱與邊柱間的距離。

(2) 廳堂

廳堂中列柱兩行,分為三間,間距;5米。圓柱礎(chǔ)直徑60厘來,表面制作光滑,經(jīng)火燒后已剝落(圖版柒,3)。廳堂的兩頭各有門一道,與東西兩小屋互通。小屋間寬3.2米,可能是作儲藏室之用或樓梯間(圖版柒,2)。地表面都作紅色泥面,打磨光平,經(jīng)大火焚燒后部分變成磚灰色,未燒到的部分,尙保持原來色度,極為鮮艷。后墻是夾墻,用三層土坯壘砌而成,寬l.l*o夾墻緊鄰夯土臺,丁頭外露,中層順砌(圖版槩,4)。土坯長44,寬22,厚10.5厘米。廳堂每間之中,又加一柱。柱砌夾墻內(nèi),柱洞方形,是先砌好了墻,然后在所要安立柱子的地方掘出柱洞(圖版貳,2)。東西兩屋,通過廊屋可進入東西兩堂的廳堂北頭的小屋。廊屋寬1.2來,作曲尺形,前壁系土坯墻,后壁則利用小夯土臺為壁(圖版柒,5)。

墻的結(jié)構(gòu),分土坯墻與夯土墻兩種。土坯牘又分單鑒夾墻兩種。在夾墻下部中間出現(xiàn)燒毀的木炭灰燼,里面原有木板的設(shè)置,是為維護夯土臺的堅固或作隔潮濕用的。墻皮分三次構(gòu)成,先用麥指泥打底,分兩次抹成,厚4—4.5厘米;再抹一層谷売細泥,厚1厘米;然后在表面刷白灰,薄似蛋売。臟腳部畫一道紫色邊,寬4厘米。夯土墻是利用小土臺壁作的,基部寬于墻面3.5厘來。墻皮里面印有高粱稈編扎的排架痕跡(圖版拾,3、4),里面有燒毀的灰燼。由于板筑土壁的墻面光滑,不易搪采墻皮泥,因而用棕繩編扎高梁桿殊架,拿鐵釘釘在夯土墻上,每個鐵釘之間的距離是上下40,左右24厘米。編扎排架,為了防止渥壞,而使用較粗的棕繩。這樣在土墻上施一層高粱稈排架,使抹泥易粘,堅耐性較強,且有防潮濕的作用。墻面刷淡色紅灰。墻皮厚度和層次與土坯墻皮結(jié)構(gòu)一樣。

(3)地基結(jié)構(gòu)

地面為紅色細泥,高于磚地面20厘米。表面作得光滑;之下是一層細泥,厚0.1—0.2厘米;細泥之下又是谷殼細泥,厚2—2.5厘米;底層是草泥土,分兩次揀成,厚2-2.5厘米。草泥之下用六層土坯平壘砌成,共厚76厘米。在第四層土坯下鋪木炭燼,厚0.5厘米;第五層土坯下鋪草蘑,已朽成灰,但痕跡尙存;第六層土坯下又鋪木茨一層。在夾墻腳下部木炭塊較大,厚2—4厘米,再下墊細砂一層,厚35—60厘米。細砂之下是夯土,厚1.5—1.7米(圖三,B剖面)。夯土堅硬,系用小圓鯉平夯,芬印直徑5—6厘米。夯土每層厚7.7—10厘米。接近自然土的夯土層里夾雜有細砂。

鋪地磚的地層,為地磚之下有一層塡土,厚3—4厘米,系鋪磚時所墊的。其下有六層土坯,共厚65厘米。土坯之下又是夯土。土坯墻不另設(shè)墻基,直接從地基的夯土上壘砌而成。每一個柱礎(chǔ)都有基腳,比礎(chǔ)石大一倍,較一般夯土堅硬。因建筑物塌毀的壓力過大,致部分地面塌陷,形成高低不平。

2.南堂建筑(圖版叁,1)

(1) 抱廈

南堂抱廈與牝堂抱廈略有不同。依檐柱礎(chǔ)計算,布局應(yīng)為八間,間距為3.1米。方磚鋪地。南堂廂房(敞廳)西北角置有空心磚兩塊(已殘),其位置相當于北堂西頭小屋門外的斜?坡路處??招拇u長1.25,寬0.36,厚0.19米。抱廈與廳堂之間有土坯墻一?堵,寬42厘米,有門三道通入廳堂與小屋,門寬1-3米。

(2) 廳堂

分四間,二明二暗,各有門相通。中部兩明間,間距3.4米,兩邊暗間各寬2.75米。東西兩頭各有小屋一間,寬3.65米。中間為1.6米寬的夯土墻與兩暗間相隔,墻與夯土臺相鄰處有1。厘來寬的小槽一道,內(nèi)有燒毀的木燼,是為維護土臺堅固或隔潮設(shè)置的木板。

(3) 地基結(jié)構(gòu)

它與北堂略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泥地面下部土坯各層中沒有鋪木炭和草薦,在第六層土坯下墊有一層木炭,厚1—2厘米,木炭下墊細沙,厚25—35厘米,其下是夯土。

3.西堂建筑(圖版叁,2)

(1)抱廈

八間,間距3.1米。方碑鋪地。在南頭內(nèi)側(cè)置空心磚一塊(殘),東西順放。抱廈與廳堂之間也有土坯墻一堵。墻內(nèi)砌柱,柱礎(chǔ)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全系靑石作成。有三道門通入廳堂。門寬1.3米。凡有門處都有燒毀的木燼痕跡。門檻有一道小槽,寬為15厘米。

(2) 廳堂

堂內(nèi)列柱一行,分為五間。柱礎(chǔ)圓形,直徑40厘米。紅色濕地面高于抱廈磚面15厘米。正中三間,間距5來。南北兩頭小屋各寬3.3米。北頭小屋有墻一堵與正中三間相隔,有門一道通入。廳堂再向內(nèi)有六間小暗室,由三道門入。門寬0.9—1來。南頭兩間有墻一堵與北四間相隔,可能是樓梯分位,由這里上樓正是從西南入的分位。暗室后面也是三層土坯夾墻,與夯土臺相鄰。廳堂南北兩頭的小屋,各通過廊屋。廊屋寬1來,與南北兩堂西頭小屋相連接。

(3) 地基結(jié)構(gòu)

西堂地基較南北兩堂結(jié)構(gòu)簡單。在紅色泥面下,系用八層土坯壘砌成,共厚0.8—0.85米。第六層土坯下鋪薦一層。磚地面下有六層土坯,厚0.6—0.68厘米,在第四層土坯下鋪藤一層,與泥地面第六層土坯下鋪芯成平行。土坯下為夯土,厚1.55-1.85米(圖三,A剖面)。其他,如墻與墻皮的結(jié)構(gòu),與北堂相同。

4.東堂建筑

東堂被應(yīng)代河渠所打破。河渠寬15.2,深4.7米。渠內(nèi)出壁錢兩個。廳堂和南北兩堂東部建筑都被破壞,僅存抱廈2米多寬。從淸理出殘存磚面及檐柱礎(chǔ)觀察,東堂抱廈八間的建筑形式全部與西堂同。

(二)圍墻、四門、配房

1.圍墻

大圍墻位于中心建筑外圍。四邊等長,每邊長235米。圍墻四邊距中心建筑各96米。墻為夯土作成,殘高15—30厘米,上寬1,基寬1.8,基深1.2米。墻內(nèi)砌柱,柱礎(chǔ)作方形。墻腳內(nèi)外各有40厘米寬的防水坡(圖版玖,5),亦夯土作成。坡下用磚砌出滴水溝,距墻0.5,溝寬0.2米。從殘存現(xiàn)象觀察,圍墻頂部似有板瓦覆蓋。

2.四門

在每邊圍墻的正中部各有一門。每門距中心建筑81.5米。除北門在工程施工中遭到破壞外,東、南、西三座大門都作了發(fā)掘(圖四;圖版肆,1、2)。東西兩門保存較好。門洞地面低于中心建筑物的抱廈磚面1.5米。南門被破壞較大,只淸理出門洞及部分夯土臺和石子路(圖版伍,2)。

這三門的大小結(jié)構(gòu),形式都相同,因而推想北門的建筑結(jié)構(gòu)也應(yīng)一樣。建筑情況是每座大門中央有一門洞,長12.5,寬4.5米(圖版伍,1)。在門洞中央安門板的地方有木質(zhì)門檻,已燒毀,槽內(nèi)有木炭灰;槽寬40,深32厘米,長與門洞寬等。兩端有門框柱,把門洞分成內(nèi)外兩部分。四角和中部兩邊共有柱礎(chǔ)六個,礎(chǔ)形為上圓下方。門洞兩旁各有夯土臺(參閱圖版伍,1),夯土臺殘高22厘來,中間有夯土墻一堵,與門檻成直行,墻寬1米,把夯土臺分成內(nèi)外兩部分,外臺面積為7.65 X 5.45,內(nèi)臺為7.65 X 5.5來。四邊有墻。靠圍墻的兩邊是夯土墻,寬。.9米。余兩邊為土坯矚,寬0.2米。土坯與土臺之間有一道小槽,寬8厘米,內(nèi)有木灰,為原有木板設(shè)置。土臺四邊有柱。柱砌墻內(nèi),柱礎(chǔ)有?長方形與正方形兩種:長方形柱礎(chǔ)長35,寬30厘米;正方形柱礎(chǔ)每邊長35厘米。每個土臺內(nèi)外各分三間,間距2.7米。四邊下面為方磚鋪地,門洞兩邊鋪磚,寬1.2米,外門洞外邊也鋪碑,寬1.6米。內(nèi)門洞與土臺下面鋪碑兩行,中間有一條龜背形的石子路,寬80,高于磚面3厘米,石子路的兩邊砌有豎磚一行,用以護住石子。石子路分四段,與門洞對稱的兩段成曲尺形,向斜坡路方向拐去。在四段石子路之間,間鋪有三段磚鋪地,靠邊的一排磚面有回紋,紋飾面向下鋪(圖版拾,Do正中一段鋪磚面與門洞對直,寬2.5米,兩邊兩節(jié)寬2.1米而與斜坡路相對。坡路上鋪有小凸方格紋磚(圖版拾,2),磚為正方形,每邊長34,厚4.5厘米。路兩邊砌有賢磚作沿。距兩斜坡路的兩頭3.2米遠,各有空心磚臺階一塊,已殘成碎片。從復(fù)原的空心磚看,其長為1.44,寬0.81,厚0.24米。斜坡表面鋪細沙一層,厚3—3.5厘米,原為鋪磚時所墊。坡面寬4.8米,坡度為17度(圖版伍,3)。

地基結(jié)構(gòu):門洞地面系紅色泥面,表層用谷売細泥抹平,厚1.5厘米,下為草泥土,厚3厘來,再下為30-35厘米厚的夯土,質(zhì)量較差,不甚堅硬。斜坡表面鋪沙一層,沙下有塡土一層,厚15厘米,再下為夯土,厚1—1.2厘米(圖四,A、B)。在西門斜坡表面上只鋪一層細沙,厚5—8厘米,沙下為自然土。這是因為原來的地勢西部高東部低,因祈東門的斜坡至中心建筑的院內(nèi)都有厚薄不等的夯土,質(zhì)量不高,沒有斜坡部分夯打堅實。

3、配房

圍墻里的四隅有曲尺形配房,距墻遠3.85米(圖五;圖版陸,1;圖版捌,4)。毎排配房距大門44米。配房前面無墻,是為敞廳,每邊長47米,后邊有夯土墻,長52,墻寬0.6米。從檐柱排列觀察,每邊10間,間距4.7來,房的兩端各有夯土墻一堵。房內(nèi)泥地面與門洞地面結(jié)構(gòu)相同,只是草泥土略薄一些。前檐柱外鋪磚兩行,中間為石子路一條,寬72厘米,磚與石子路面在敞廳盡頭成曲尺形,與房寬度等齊(圖版陸,2;圖版捌,3)。轉(zhuǎn)角處的石子路與鋪地磚結(jié)構(gòu)非常精致(圖版捌,5)。斜坡腳下部與鋪地磚相鄰處砌有邊沿豎磚,坡面有亂磚堆積,磚下有沙一層,此亂磚原為鋪在坡上面的,遺址被毀后磚被挖掉了。出土完整的磚,長66.6,寬33.8,厚4.5厘米。磚的兩端鉆有小圓孔,孔上有鐵銹,其用意或許是因為坡面的坡度較大,舗磚不易穩(wěn)固,所以才在磚上使用鐵釘接連。坡寬2.4米,坡的斜度為12度。坡為夯土作成,厚1.2米。配房內(nèi)的柱礎(chǔ),只用一般有平面的河光石代替,未曾加工。出土瓦當也比大門的瓦當要小些。足見不同位置的建筑物所用的材料是有區(qū)別的。

在配房斜坡上的東南角院內(nèi),淸理出篋代水井一座,井口深0.4,井口至底5.8米,井作圓形,直徑1.38米。井內(nèi)上部塡土為灰褐色,厚1.1米,其下為黃褐色土,底部為一種黃泥夾沙的淤土。里面出土有灰色陶罐、殘筒瓦,筒瓦與遺址內(nèi)出土的一樣。井底部系用陶制圓形井圈二個重疊砌成,每個圈直徑1.2,高0.34,厚0.04米,表面有繩紋,里面有豆點紋(圖版玖,4)。

(三)圜水溝

在圍墻的外面有圜水溝。溝相距東西兩門56.5,南門54,北門43來。溝為圓形,其直徑東西368,南北349米。水溝與四個門相對處又各圍有一個長方形的小水溝,北邊的小水溝與一條寬21,深3.8米的由西向東的河渠相通,圜水溝的流水出入于該河渠。其余三個小水溝與大圜水溝相通。東西兩小水溝長90,距大圜水溝27米,南北小水溝長72米o地表面至溝的口部深1.5,溝口至底深1.8,溝的兩土壁寬1.8—2米。溝用長方磚壘砌,從殘存的磚面看,是最下部分為三層順砌,丁頭外露,以上各層順砌,不露丁頭。磚素面,長37.5,寬18,厚9.2厘米。砌磚兩壁構(gòu)成溝的內(nèi)寬為92厘米。在四個大門相對的小水溝內(nèi)的亂磚上,亂堆置著石板。石板為靑石作成,甚粗糙,長1.08,寬0.63,厚0.12厘米,一邊有裁口縫,縫的邊寬2.5厘米。根據(jù)出土位置推測,石板原系蓋在水溝上面的(圖版玖,1—3)

三、出土遺物

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遺物,除大量的繩紋瓦片外,其他遺物較少,計有瓦、銅、鐵三類。

瓦類

分板瓦筒瓦兩種。板瓦表面有斜繩紋,里素面,厚1.7—2.3,寬49厘米。筒瓦表面有直繩紋,紋印細而深,里面有粗布紋,長51—56,寬16.5—18.5,厚1.5—2.1厘米。瓦的大小厚薄均不一樣。瓦當出土38個,圓形,素面,直徑18.7—19.5,厚2.8—3厘米。大瓦當出于大門內(nèi),小瓦當出于配房。中心建筑內(nèi)只出一塊殘云紋瓦當(圖六,6),和殘?zhí)张杩谘財?shù)片,上面有回紋(圖六,5)。

銅類

五銖錢5枚;中心建筑西堂出3枚(圖六,1,2),西門門洞岀土2枚(圖六,3、4)。郭直徑2.6,方孔徑1,邊厚0.15厘米。

銅鑛3枚;西門出土2枚,北門東邊配房出士1枚。表作三稜形,三邊有刃,前鋒稍圓曲,挺附圓形鐵桿,鑛長3.7,桿長24.3厘米。

鐵類

鐵釘各建筑內(nèi)都有出土。形狀分兩種:一種為圓桿,釘頭圓蓋,通長38,桿徑0.15厘來;另一種為方棹彎頭,通長15,桿徑0.8—1厘米,這種釘只在中心建筑內(nèi)出土。

鐵刀1把。殘長15,刀背厚0.3厘米,一邊有刃。

四、結(jié)語

這一遺址的發(fā)掘,由于建筑的木構(gòu)部分早經(jīng)燒毀,它的楝架結(jié)構(gòu)無法詳細得知,僅就中心建筑的殘墻斷垣、柱礎(chǔ)、圍墻、四門、配房與圜水溝等的布局位置,對全部建筑體系復(fù)原了較完整的平面結(jié)構(gòu)。從全部遺址中出土的繩紋板瓦、筒瓦片、瓦當、空心磚、幾何紋花碑、五錬銅錢等遺物觀察,都是屬于嬰邊時期的。大門結(jié)構(gòu)也與西安西郊曹家堡漢代建筑遺址的相似。

西漢最高統(tǒng)治者在長安城南郊有過不少建筑,我們所發(fā)掘的這一座到底是甚么建筑,這是大家所關(guān)心的。我們從建筑形制和建造地點作考察,初步判斷它可能是"辟廢"。理由如次:

從建筑形制看:

"(元始)四年三訂安選公(王圣)奏立明堂辟廨。應(yīng)劭曰: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窓四達,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八窓法八風(fēng),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要凍實戛作“雨"),辟礎(chǔ)者,象璧,圜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又駐蔡邕明堂戶令范:

“事之疝驀成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淸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鄕明,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xué),則曰大學(xué);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牒摩。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我們所發(fā)掘的中心建筑部分,它的全貌,尙有待專家硏究、復(fù)原。但確認為這是一座墾儀禮性的建筑,則無疑問。至于論述古代各種儀禮性建筑之形制者,諸書互異,皆不可全信。壘認為所謂各色各樣的儀禮建筑,無非是“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王國維也認為:“明堂者,古宮室之通制也?!?#39;(麒勢埜卷三臾営壓唯野)似較可信。因此,我們就沒有必要只在中心建筑部分去做推破呉希一點巍癡濡姜贏的,卽自奏漢以降,凡提及“辟廢“建制者,無不謂其''四面周水,圜如璧“,這和我們發(fā)掘的大圍墻之外的圜水溝的形狀,恰相符合。

再從發(fā)現(xiàn)的地點來看,按M靈圖:

"漢辟鹿在長安西北七里;"

按奠興系指唐長安城而言。意思是說"篋辟屣在唐壁縣廨之西北七里處",揆之本遺址的贏,頗合。又按水經(jīng)注卷八渭水條:

"(渭水)東合昆明故渠……又東逕是蕤南,東逕陸南,舊引水為辟糜處,在縣興路門東南七里。

北魏的長安縣鼎路門,卽漢長安城的安門。安度今猶殘存,證之亦合。圜水溝的引水

1)雜忠如:西安西郊發(fā)現(xiàn)漢代建筑遺址考古通訊1957年第6期,圖版玖,2°渠可能就是墅故渠。

又按唐韋述兩喚耕鬼:

“普寧坊,漏藏通開遠門,坊西街有蓮太學(xué)余址,其地本長安故城南安門之外焉。次東漢辟摩,漢元始四年所立。

普寧坊在唐朱雀街西第五街卽唐城西城內(nèi)第一街的牝起第二坊。而本遺址的東面約1100余米處(現(xiàn)在的任家口與潘家莊之間,參見圖_),正是唐休祥坊東南隅萬善尼寺處D唐城西城基又恰恰壓在本遺址的中心建筑西堂之上氣這樣,本遺址的東半部適在萱寧坊之內(nèi)。證之醪纓所載,亦頗符合。

以上所述,尙有待于進一步硏究。

西安西郊漢代建筑遺址發(fā)掘報吿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长岭县| 北碚区| 新营市| 宁化县| 灵台县| 孝义市| 特克斯县| 右玉县| 景德镇市| 昌邑市| 友谊县| 石棉县| 岗巴县| 崇义县| 茌平县| 霍林郭勒市| 庄浪县| 汽车| 蚌埠市| 广丰县| 东城区| 汨罗市| 鄂托克前旗| 临西县| 上高县| 通城县| 万全县| 淮北市| 汽车| 铁岭市| 临洮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乐昌市| 汉源县| 新河县| 永靖县| 正宁县| 三穗县| 旺苍县| 濮阳县|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