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畫質(zhì)新高峰進發(fā)的堅實一步:適馬105mm F2.8 Macro DG DN體驗


寫過不少關于鏡頭的體驗文章,熟悉我的小伙伴知道我是個“微距控”,
從膠片時代的尼康老105 F2.8D入坑開始,之后感興趣的微距產(chǎn)品基本是出一個就入一個,

有感動與失望兼?zhèn)涞哪峥?05 F2.8 VR和蔡司100 F2,不可方物的尼康200 F4,意外之喜的適馬150 F2.8 OS,各方面都讓我驚訝的適馬180 F2.8OS,為它入了索尼機身的福倫達 65 F2APO,等待良久后心滿意足的福倫達110 F2.5APO,讓我呵呵一笑的索尼90 F2.8,以及十分贊嘆的適馬70 F2.8ART,經(jīng)歷過這些焦段重復的特化產(chǎn)品,或許有的人已經(jīng)心如止水了,但我依舊期盼著更多為無反設計的微距產(chǎn)品,出于對70ART有好感的緣故,當?shù)弥m馬將要擴充ART微距產(chǎn)線時,內(nèi)心還是興奮難抑。


一貫的適馬視覺識別,黑白雙色設計,簡潔明快,三段式對焦限制器可以根據(jù)工況切換物距范圍,強化對焦/追焦性能,DG DN獨有的無級/有級光圈切換能幫助視頻拍攝控制更加平滑,獨立的自定義按鈕配合機身可以自定義設置為人眼識別開/關或鎖止對焦物距等功能(以機身設計為準)。


當初為了兼顧畫質(zhì)與成本,70ART的外對焦(浮動雙對焦組)一度被不少人定義為“丑”(畢竟不少人把競品看向索尼90G),但其中的大多數(shù)在入手后就驚訝于這枚鏡頭的表現(xiàn)力,結合售價,開始喊起了“真香”,我也是其中一個,畢竟遮光罩一套,外對焦就看不見了。
由于是能更好利用空間的原生無反結構設計,相比自帶轉接環(huán)的E口70ART微距,105ART微距鏡頭的長度只長了一點點,外輪廓直徑也相仿。
重量只重了140g,差距幾乎無感。(70ART E口570g,105ART 710g)?


105 ART微距鏡頭并沒有延續(xù)70 ART的“外對焦”設計,重新設計的對焦組配合優(yōu)化馬達可以實現(xiàn)輕快且低噪音的對焦性能。?
配合SONY A7R3機身,只要合理設置對焦限制器,配合AFC,就能實現(xiàn)快速順滑的對焦,
焦外過渡與70ART一樣自然柔和,即使是嚴苛工況,光斑二線性也不明顯。
被寄予厚望的這枚鏡頭在用料.......
本以為會是奢華,多片螢石級FLD與超低色散SLD均一并加入,這枚鏡頭的畫質(zhì)會創(chuàng)造新記錄么,
但是事實是:

沒想到在高端線上把SLD和FLD當豆子撒的堆料狂魔這次反而意外克制,只用了一片SLD,還是在后組(嗯?),絕對是出乎意外,我捏了下臉,嗯,沒在做夢。
?全開時焦內(nèi)表現(xiàn)就異常明銳,解析力強悍,反差明朗,色彩鮮艷。
即使是全開最邊緣區(qū)域,結像依舊扎實:?



對于不少微距鏡頭來說,由于設計取向問題,全開遠景反而是疲軟項目,尤其是變焦,那么105ART Macro DG DN的表現(xiàn)如何呢??

額......遠景全開邊角都能銳到出摩爾紋是什么鬼......
?
全開倍率色差抑制優(yōu)異,無論是金屬,玻璃物件都清爽無色邊,全開時的軸向色差抑制也同樣出色,焦外高反差邊緣很難看到色邊,?



即使用我能找到的嚴苛工況去虐,也只是稍有疏漏,單論LoCAs抑制,我個人覺得已經(jīng)勝出絕大部分的市場競品了:?


可以這么說,無論色散還是解析力,這枚105ART微距如同之前的70ART一樣,是沒有APO外在,但有APO內(nèi)在的“悶騷”鏡頭。
?相比70ART微距拍攝靜物,105ART微距更偏向戶外,更長的工作距離能減少干擾與遮光概率。?



在感慨過適馬85 F1.4 ART DG DN的素質(zhì)之后,我又一次被105 F2.8 ART DG DN微距的素質(zhì)所折服,我又一次感慨“性價比”這個詞,從當年的單純低價,涅槃出了與原廠在品質(zhì)上爭鋒的ART,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開花結果出了不少不比原廠便宜但絕對物有所值的高端方案,和原廠90G相比,適馬105的售價絕不討喜,但相信在你真的對比過兩者成像品質(zhì)后,就會明白哪個才是真正的“超值”。?

近年來適馬新品的市場反響與產(chǎn)品力相輔相成,逐漸攀升,是良好的正相關關系,不僅因為消費者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以性能為先的性價比”器材,也因為適馬堅持本土制造,品質(zhì)鉆研與“家族式”管理的努力,正在逐漸開花結果。
新款105微距這枚鏡頭可能小眾,但,絕對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