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工程哲學引論 緒論

2022-04-17 11:47 作者:終究是寂寞的  | 我要投稿

工程哲學引論

李伯聰

緒論

????????這不是一本很厚的書,但我希望它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

????????在當前這個經(jīng)濟大潮波濤洶涌的年代,純理論研究和純學術事業(yè)也不可避免地正在經(jīng)受著經(jīng)濟潮流的沖擊。

????????雖然許多從事純理論研究和純學術事業(yè)的人已經(jīng)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了經(jīng)濟潮流沖擊的力量,可是,我堅信對于理論和學術研究來說最嚴峻和最根本的沖擊并不是經(jīng)濟潮流的沖擊而是時間潮流的沖刷。時間是最有情的同時也是最無情的。時間會使那些曇花樣的理論迅速枯萎,時間也會使那些暫時受到冷遇的珍品最終顯現(xiàn)它的真正“價值”。

????????當前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市場經(jīng)濟絕不是瞞和騙的舞臺,市場經(jīng)濟只能是誠和信的經(jīng)濟。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被廣為傳誦的承諾甚至是一諾千金的精神又被再度提起和再度被強調了。

????????當這本書被擺在書店里的時候,它自然也是一種商品。但作者知道,作為理論著作的書籍并不是一般的商品。理論書籍的作者應該有更深一層和更嚴肅的承諾才對。作為一本書的作者,他理所應當?shù)貞搶ψx者有所承諾;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他更應該對社會和時代有所承諾。

????????曾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本書作者面對當前學術界中令人煩惱的浮躁之風莊嚴地向讀者承諾:本書是作者長期認真理論思考的產(chǎn)物,本書作者不能保證書中的觀點都是“正確”的,但作者可以承諾:本書是作者長期“坐冷板凳”的產(chǎn)物,本書的大部分章節(jié)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作者自己的某些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有某些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之處。

????????雖然就讀者之所見和讀者的閱讀順序來說,一本書的緒論是放在一本書的最前面的,但就作者的寫作次序來說,它卻往往是最后寫作的部分,本書也是這樣的。

????????古人寫書往往也是要寫序言或緒論的,但在中國古代,作者常常是把一本書的序言或緒論放在書的最后,例如司馬遷的《史記》、王符的《潛夫論》、劉勰的《文心雕龍》都是這樣。

????????《文心雕龍·序志》云:“夫詮序一文為易,彌綸群言為難,雖復輕采毛發(fā),極深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遠;辭所不載,亦不勝數(shù)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于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折衷。按轡文雅之場,環(huán)絡藻繪之府,亦幾乎備矣。但言不盡意,圣人所難;識在瓶管,何能矩鑊。茫茫往代,既沈予聞,眇眇來世,倘塵彼觀也。”我很欣賞劉勰的這一段話。

????????本書的直接目的是對工程哲學這個新的哲學分支作一系統(tǒng)性的分析和論述。雖然本書是一本理論型的哲學著作,可是由于工程哲學在對象和內容上的特殊性,我希望本書不但能引起哲學界同仁的興趣,而且希望本書能引起工程界(包括現(xiàn)在和未來的企業(yè)家、經(jīng)理人、工程師、設計師、管理者、操作者等)和從事公共管理、ZC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們的興趣。

????????馬克思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建設和大發(fā)展的時期之中,在這樣的時代潮流、時代氛圍和時代環(huán)境之中應該說工程哲學這門新學科的“出場”完全是一件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的事情。

????????本書作者相信工程哲學這個能夠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精華的哲學分支學科是能夠成為我國哲學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新的生長點的,希望今后能有愈來愈多的人關注工程哲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希望工程哲學的進展不但能發(fā)揮思想性和理論性的作用而且能夠發(fā)揮工程性和現(xiàn)實性的作用。

????????由于所謂工程哲學對許多讀者來說還是一個新名詞,所以我們有必要先對工程工程哲學這兩個術語進行一些簡要的說明和解釋。

?

第一節(jié)?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和工程的含義

????????由于本書是第一本關于工程哲學的學術著作,所以對于本書來說,工程哲學是否有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的問題就成為一個前提性的問題了,而為了解決這個前提性的問題,作為工程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的工程是否是一個獨立對象的問題,對于本書的討論來說就成為一個可以稱為前提的前提性質的問題了。

????????雖然對于某些人的直覺來說(也許應該說主要是指許多工程界人士的直覺而非某些理論界人士的直覺),工程是毫無疑問地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對象,可是,由于這是一個基礎性的重大問題,我們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訴諸直覺,而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些具體的理論分析和討論了。


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

關于工程的對象和含義,我們是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和界定的。

????????首先,我們可以從分析和對比科學、技術與工程這三個不同對象的特殊本性和三者的異同關系中明確什么是工程。

????????其次,我們可以從對比和界定勞動、生產(chǎn)、工程、造物和實踐這幾個術語的語義和用法中說明和界定工程的含義。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和技術已經(jīng)成為了兩個被普遍使用的概念和詞語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于科學和技術的本性和相互關系的問題上,人們是存在著不同觀點的。一方面,國內外都有一些學者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和技術已經(jīng)不可分地一體化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科學與技術還是存在著本質區(qū)別的,是不能和不應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的。

????????如果我們把前一種觀點稱為科學技術的“一元論”觀點,那么對于后一種觀點我們就可以將其稱為科學和技術的“二元論”觀點了。在這兩種觀點之間我自然是傾向于支持關于科學與技術的“二元論”觀點的。

????????現(xiàn)在我認為:我們還需要把這種關于科學與技術的二元論觀點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一種關于科學、技術與工程的三元論觀點。我認為我們不但不應和不能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而且我們也不應和不能把技術和工程混為一談。我們應該承認科學、技術與工程是各有其特殊的本質或本性的。

????????我認為:承認科學、技術與工程是三個不同的對象和三類不同的活動,深刻認識和辨析科學、技術與工程三者各有其特殊的本性和本質,這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的,我們應該在承認三者存在著本質區(qū)別的前提下認識和把握科學、技術與工程三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互動關系和轉化過程。關于技術的對象和定義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意見紛紜的問題,這里僅是從對比技術、科學、工程三者異同的角度對技術所作的一些分析。

????????科學是對未知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的探索,科學知識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單元是科學概念和科學定律,科學活動的最典型的形式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活動,進行科學活動的主要社會角色是科學家,以科學知識和科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學科是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與科學活動有關的主要哲學范疇是感性、理性、經(jīng)驗、理論、歸納、演繹、規(guī)律、真理等。

????????技術是對可行的方法、技巧或“機器”(“機器”者,機巧之器也)的發(fā)明,技術知識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單元是技術發(fā)明和技術訣竅(know how),技術活動的最典型的形式是技術發(fā)明和技術開發(fā),進行技術發(fā)明活動的主要社會角色是發(fā)明家,以技術知識和技術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學科是技術哲學(philosophy of technology),與技術活動有關的主要哲學范疇是可能性、現(xiàn)實性、發(fā)明、規(guī)則、方法、工具(機器)、目的、技術能力等。

????????工程是實際的改造世界的物質實踐活動,工程知識的主要內容是調查工程的約束條件、確定工程的目標、設計工程方案、作出明智的決策、預見工程的后果等,工程活動的基本內容是運籌、決策、操作、Z度運行、管理等,進行工程活動的基本社會角色是企業(yè)家、工程師和工人,工程活動的基本單位是“項目”或“生產(chǎn)流程”,而“項日”又是由一系列的“工序”或“單元操作”組成的,以工程知識和工程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學科是工程哲學(philosophy?of engineering),與工程活動有關的主要哲學范疇是計劃、決策、目的、運籌、ZD、操作、程序、管理、職責、標準、意志、工具合理性、價值合理性、異化、生活、自由、天地人合一等。

????????為了更簡明地辨析與把握科學、技術與工程的不同特性,我們可以簡要地把科學活動解釋為以發(fā)現(xiàn)為核心的人類活動,把技術活動解釋為以發(fā)明為核心的人類活動,把工程活動解釋為以建造為核心的人類活動。

????????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但發(fā)現(xiàn)并不直接就是發(fā)明,沒有人可以把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混為一談;發(fā)明與建造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但發(fā)明并不直接就是建造,沒有人可以把發(fā)明與建造混為一談。總而言之,我們不應該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也不應該把技術與工程混為一談。

????????如果以上分析和解釋可以成立的話,那么,可以認為,一個關于科學、技術和工程的三元論的基本觀點的框架就架構出來了。既然科學、技術和工程是三個不同的對象,那么,關于有可能存在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工程哲學這三個不同的哲學分支學科的基礎也就被奠定出來了。目前的情況是,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都已經(jīng)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只有工程哲學還只是一個待娩的嬰兒,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需要申明,我們承認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絕不意味著我們否認它們之間同時也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相反,我們認為是必須高度重視關于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問題的。

????????在此問題上,我們認為應該強調指出的是:從邏輯上說,所謂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問題是以承認科學、技術、工程是三個異質的不同對象為前提的,如果認為科學、技術與工程三者已經(jīng)“一體化”了,已經(jīng)是不可分的一個對象了,科學、技術和工程之間已經(jīng)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了,那么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尤其是相互轉化的問題也就隨之要被取消了——因為對于“同一個對象”還要談什么轉化問題在邏輯上是非?;奶频?。

????????所以,從理論上和邏輯上看,那種主張科學、技術一體化的觀點不是強調與突出了科學研究、技術發(fā)明和工程(生產(chǎn))的轉化關系反而是從理論和邏輯上取消了關于科學、技術、工程(生產(chǎn))三者的相互轉化這個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問題。雖然這個結果或推論大概是會大大出乎許多主張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人的意料之外的,但它確實是那種“一體化”理論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或推論。

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相互關系的問題上,我們的基本態(tài)度是:

????????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和工程各有自身的特殊本性,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三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問題,不能把三者截然割裂開來。

????????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的邏輯關系是:前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后一個方面的問題的邏輯前提,而對后一方面的研究又可以深化對前一方面的認識。

????????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關于三者相互轉化的問題是一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開展工程哲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不但不會淡化對上述轉化問題的認識和研究反而會更加突出和強化對這個轉化問題的認識和研究。

?

本書對工程這個術語的理解和界定

????????以上是從與科學和技術的對比中對工程的對象和工程這個術語的含義的一些說明和解釋,以下我們再從工程與勞動、生產(chǎn)、實踐等術語之間的相互關系中進一步明確和界定工程一詞的指稱和含義。

????????工程、生產(chǎn)、勞動、實踐這幾個術語是近義詞。這幾個術語的含義和用法既有相同、相通、相近、相似、交叉的地方,又有某些不同和相互區(qū)別之處。由于本書是以研究工程哲學為主題的,所以我們以下主要分析和界定工程一詞的含義并辨析工程一詞與其他術語的異同問題。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工程的釋義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產(chǎn)、制造部門用比較大而復雜的設備來進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采礦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薄端慕翘柎a詞典》對工程的釋義是:“有關土木、機械、冶金、化工等的設計、制造工作的總稱?!?/p>

????????綜合以上兩個關于工程的釋義,可以認為就日常的語義和語用而言所謂工程指的就是包括了設計和制造活動在內的大型的生產(chǎn)活動。

????????在日常語言的實際使用中工程和生產(chǎn)在所指的對象和范圍上是有異有同的。由于工程和生產(chǎn)雖然生產(chǎn)和勞動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的但以下我們將不加區(qū)分地使用生產(chǎn)和勞動這兩個詞都是多義詞,這就使我們在辨析工程和生產(chǎn)在對象和含義上的異同時必須非常小心了。在日常語言中,工程所指稱的對象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四大類或四種情況。

????????一一般性地指稱大型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例如土木工程、冶金工程、采礦工程;

????????二在(廣義的)生產(chǎn)的范圍中僅把那些新開工建設的或新組織投產(chǎn)的建設項目稱為工程,例如三峽工程、建設一條鐵路新線的工程等,而當這些新建工程項目建設完成并投入生產(chǎn)之后,人們往往就不再把投產(chǎn)后的項目的日常生產(chǎn)活動稱之為“工程活動”而是僅僅將其稱為“(狹義的)生產(chǎn)活動”了;

????????三、用于指稱某些大型的科研、軍事、醫(yī)學或環(huán)保等方面的活動或項目,例如新建一個大型加速器的工程、“曼哈頓工程”等;

????????四、用于指稱某些有具體而明確目標的大型的社會活動,例如希望工程。

????????我們知道,有一些詞語是既可以有其日常語言含義和用法,同時又可以有其與前者不同的、“特定的”、作為專門學術術語的界定和用法的。在本書中,我們將把工程這個術語一般性地界定為對人類改造物質自然界的完整的、全部的實踐活動和過程的總稱。很顯然,這個工程的含義與生產(chǎn)一詞的含義是有很多“重疊”之處的。

????????生產(chǎn)也是一個多義詞。在最廣泛的含義上,生產(chǎn)可以是物質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和人口生產(chǎn)的總稱,但一般而言,人們在使用生產(chǎn)這個術語時往往是把生產(chǎn)所指的范圍限定在物質生產(chǎn)的范圍之內的。物質生產(chǎn)的具體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以是古代的、小規(guī)模的、個體方式的、手工方式的生產(chǎn),也可以是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的、工程化方式的生產(chǎn)。

????????由于我們也可以把包含在人類的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切的改造物質自然界的實踐活動都稱為勞動或生產(chǎn)活動,所以本書的主題也是可以被稱為或命名為“生產(chǎn)哲學”或“勞動哲學”的。

????????可是,由于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只有工程化的生產(chǎn)活動才是最發(fā)達、最典型的生產(chǎn)活動,所以,我們在研究“生產(chǎn)哲學”或“勞動哲學”時雖然不應排除、不應無視對“手工式”的生產(chǎn)類型的研究,但我們無疑地是必須把對工程化的生產(chǎn)活動的研究放在核心和首要的位置上,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我們是不應犯那種“不分輕重”和“誤置焦點”的錯誤的。

????????對比生產(chǎn)哲學工程哲學這兩個術語可以看出,前一個術語的優(yōu)點是帶有全面性”,后一個術語的優(yōu)點是帶有現(xiàn)代性典型性”,兩個優(yōu)點無法兼得。

????????為了突出工程類型的生產(chǎn)活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核心地位為了突出我們在研究關于生產(chǎn)活動的哲學問題時的時代性時代精神”,我們也就把這個研究物質生產(chǎn)或勞動的全部過程的哲學研究領域稱之為工程哲學了。

????????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雖然在工程這個詞的日常用法中人們是不把各種類型的企業(yè)的日常生產(chǎn)活動稱為工程活動的,但我們是可以將其稱為工程化的或工程類型的生產(chǎn)活動的。為了避免出現(xiàn)把對勞動哲學或生產(chǎn)實踐哲學的研究重心不恰當?shù)胤诺绞止I(yè)生產(chǎn)方式上,本書在找不到恰當?shù)脑~語的情況下,只好把“工程”指稱的范圍擴大,并將本書研究的對象和學科的名稱叫做工程哲學了。

?

對于本書所進行的工程哲學研究,還有三點是需要加以說明并希望讀者注意的。

????????雖然許多人習慣于對生產(chǎn)作“狹義”的理解,根據(jù)這種對生產(chǎn)活動的狹義的理解,設計和消費的過程往往被排除在生產(chǎn)過程之外,但在本書的理論框架中,廣義的生產(chǎn)或工程過程卻是一個包括了計劃、實施即狹義的生產(chǎn)和消費用物和生活這三個階段的完整的過程。

????????這種把工程哲學的對象界定為包括了上述三個階段的“完整的”(或曰全部的)物質生產(chǎn)過程的觀點,是既有充分的理論根據(jù)而又與我國在建設市場經(jīng)濟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觀念變化的趨勢相符合的。由于關于應該把計劃設計階段包括在生產(chǎn)過程之中已經(jīng)不是一個有疑問的問題,所以下面我們僅著重地說明為何必須把消費階段也包括在廣義的生產(chǎn)過程之中。

????????從理論上看,馬克思在《ZZ經(jīng)濟學PP導言》中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生產(chǎn)和消費是具有同一性的由于馬克思在《導言》中對生產(chǎn)和消費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已經(jīng)作了精辟而明確的分析,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關于是否應該把消費用物和生活也看做廣義的生產(chǎn)過程或工程過程的一個階段的問題在理論上已經(jīng)被馬克思解決了。

????????從我國當前現(xiàn)實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觀念變化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說,當前我國在建設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正在出現(xiàn)的許多觀念變化也是有利于人們接受這種關于工程活動的“三階段論”的。

????????例如,在以往的流行觀念中,人們往往是會傾向于認為所謂生產(chǎn)活動僅僅是車間之內的事情生產(chǎn)者是可以不對消費活動負責的;可是,在建設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這方面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過去很少有人講的售后服務這個環(huán)節(jié),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許多企業(yè)看作是“(廣義的)生產(chǎn)活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了,許多企業(yè)之間的市場競爭不但是“流水線”上的競爭,而且是“售后服務”環(huán)節(jié)上的競爭了。

????????這種把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和產(chǎn)品的消費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觀念如果說在過去還很少有人重視,而在當前,這種觀念已成為了一種不但被許多生產(chǎn)廠家而且被許多消費者所普遍接受的觀念了,這種觀念還正在一天天地強化之中??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售后服務方面的競爭已經(jīng)成為了廣義的生產(chǎn)領域的競爭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方面。

????????由于這個對生產(chǎn)者而言的售后服務的環(huán)節(jié)對消費者來說就是消費、使用產(chǎn)品和生活的階段,于是,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本書把消費(用物和生活)階段看作是廣義的生產(chǎn)過程(工程過程)的第三階段的觀點也就不再是什么奇談怪論而是一件順應當前的觀念變遷的趨勢的事情了。

????????總而言之,在本書中把工程活動分為計劃、實施和消費(用物和生活)三個階段的理論觀點和分析框架是有充分理論根據(jù)的和與當前觀念變化的趨勢相一致的。

?

????????如前所述,在當前現(xiàn)代語言的實際使用中,有些人正在把某些非生產(chǎn)類型的社會活動也稱為“(社會)工程”例如希望工程,這就是說,工程一詞的指稱和使用范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某種從物質生產(chǎn)領域向整個社會生活領域擴展的趨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甚至還直截了當?shù)爻霈F(xiàn)了社會工程這個術語。

????????很顯然,物質工程活動和社會工程活動是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的。由于物質工程活動和社會工程活動有某些相同之處,所以本書的某些分析和觀點對于分析和研究社會工程問題也是有參考價值的;由于物質工程活動和社會工程活動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對象和兩類不同的活動,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它們又是各有自己的特殊本性和特殊問題的,是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的。

????????我們知道,某些西方學者對“社會工程”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在此,我們無法具體分析他們的具體理論和觀點中的合理之處和缺陷、錯誤之處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分析當俟諸他日。

????????本書是以對工程化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或者說物質生產(chǎn)類型的工程活動進行哲學分析為基本內容的,本書作者希望在今后有可能再寫一本專門分析和研究社會工程問題的著作。

?

????????由于本書對工程的含義作了新的解釋和界定,這就使本書對工程的理解和解釋同日常語言中對工程的理解和解釋產(chǎn)生了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給本書作者的用語行文造成了許多麻煩。

????????因為,一方面,本書中“工程”的指稱和含義與日常語言中的“工程”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本書作者在行文時又是必須使用日常語言的,從而作者是必須充分照顧和適應普通詞語的習以為常的用法的,否則就難以做到語言通暢、文從字順,這就使作者在行文達意時難免時常遇到左右為難的情況了。

????????為了彌合本書對工程的學術定義和日常語言用法之間的差距,本書作者在行文時往往不得不根據(jù)上下文的不同情況而靈活地選擇和使用工程、勞動、生產(chǎn)、消費、實踐、造物、用物、人工活動等不同的術語,其結果是失去和打破了嚴格的學術著作所應該具有的在術語使用上的嚴格的同一性和一致性,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然而卻又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對于這種在幾個常用而重要的術語在使用上的非一致性,作者認為也是需要事先加以說明和提請讀者注意的。

?

第二節(jié)?工程哲學的基本主題、基本內容及其與認識論的對比

????????需要強調指出,上文中關于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的闡述和關于工程這個基本對象的說明和界定只解決了關于工程哲學存在的前提和可能性的問題,而哲學中關于“可能”與“現(xiàn)實”的相互關系的邏輯告訴我們,關于存在一門工程哲學學科的可能性的問題絕不等于關于這門學科實際上是否存在的問題

????????而哲學史的回顧告訴我們,歷史上的哲學家在進行其哲學思考和哲學研究時都與工程哲學(生產(chǎn)哲學)的“創(chuàng)立”擦肩而過、失之交臂了。雖然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已經(jīng)相當明確地向后人指出了應該努力在工程哲學領域進行開拓這個前進的大方向,但“馬克思之后”的哲學家并沒有把馬克思的有關論述當成開拓工程哲學這個哲學學科的“進軍令”,工程哲學至今仍然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

?

哲學中的造物主題和作為Z物Z的人的主題的迷失

????????由于工程活動生產(chǎn)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物質產(chǎn)品的過程由于關于人—物關系的問題在哲學中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為了突出工程哲學和人物關系這個主題的聯(lián)系,我們也可以把對于工程哲學的研究看作是對于造物主題的研究。

????????作為唯物主義者,我們認為:天然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不是SD的創(chuàng)造,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作為SD的“Z物Z”;同時我們又承認生產(chǎn)活動是人類所進行的一種物質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如果沒有生產(chǎn)者這個的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世界上不但不可能出現(xiàn)什么蒸汽機和電視機,甚至連原始人的石斧、骨針、陶罐也是不可能“自然”地出現(xiàn)在世界上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把生產(chǎn)勞動的產(chǎn)品稱為人造物品或人工物品,把作為生產(chǎn)者的人稱為人工世界Z物Z。

????????所謂生產(chǎn)哲學或工程哲學不但是研究Z物主題的哲學而且它同時又是研究作為Z物者或Z物主的人的哲學。

????????雖然古代社會中也有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例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古代中國建造萬里長城的工程,但我們還是承認在古代社會中這種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并不是當時最典型的生產(chǎn)活動的形式。在古代社會中,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勞動才是最典型的生產(chǎn)勞動的方式。

????????所以,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在古代社會中就創(chuàng)立一門以研究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工程哲學,但是,由于生產(chǎn)活動在任何社會都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人類活動,我們是有理由“要求”或“希望看到”在古代哲學史上也有人能夠對于一般的生產(chǎn)活動或者說一般的造物活動進行認真的哲學研究的。

????????本書第一章是哲學史的回顧。之所以要用比較多的篇幅回顧哲學史,絕不是本書作者有什么歷史癖,而是由于哲學和哲學史的關系不同于一般的科學和科學史的關系(例如物理學和物理學史的關系)。

????????現(xiàn)代的研究物理學前沿問題的學者是可以不去關心和研究物理學史方面的問題的,不研究物理學史的物理學家照樣有可能在物理學前沿問題的研究中取得豐碩的成果可是,對于哲學家就不是這樣了,因為哲學理論本身和哲學史是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的,哲學離不開哲學史,哲學史也離不開哲學,對重大的哲學理論問題的研究是不可能脫離對相關的哲學史問題的研究的。

????????這也就無怪乎許多現(xiàn)代哲學家在闡述其哲學理論和觀點時常常要采用回顧和研究哲學史問題(包括對哲學詞語的詞源學研究和哲學概念的語義和語用的歷史變遷的研究)的方法來研究哲學理論問題了。

????????我們知道恩格斯在其經(jīng)典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一文中已經(jīng)精辟而深刻地闡述了勞動在人類起源和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關鍵性和基礎性的作用。

????????恩格斯說:“一句話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qū)別而造成這一區(qū)別的也是勞動。譯注者在手稿的邊上用鉛筆寫著:“加工制造)”

????????馬克思在《致路·庫格曼》的信中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

由于進行生產(chǎn)勞動不但是人的第一本質而且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第一基礎,按照簡單的邏輯推論,哲學家似乎是早就應該把勞動或Z物主題當作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主題來看待的。

????????可是,哲學史的回顧告訴我們,Z物主題在中外哲學史上都是一個被迷失的主題。號稱智慧學的哲學幾乎是從它誕生的那個時候起就開始輕視、忽視甚至歧視和鄙視生產(chǎn)勞動這個人的第一本質和人類社會存在的第一基礎了。兩千多年中,Z物主題和作為Z物主的人的主題成為了哲學殿堂中和哲學家的迷失的主題。在哲學史上,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大師們走到“造物哲學”的大門前的時候,他們都止步不前了,他們或者不認為有必要入門一游,或者干脆拒絕入門一游。

????????在西方哲學史上,柏拉圖是第一位有完整著作留傳到今天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和理論在哲學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名著。柏拉圖認為,國家是由三部分人組成的:第一等級是統(tǒng)治者,第二等級是武士,第三等級是勞動者;統(tǒng)治者是神用金做成的,武士是神用銀做成的,勞動者是神用銅和鐵做成的。

????????柏拉圖還認為,勞動者所具有的關于生產(chǎn)勞動的知識和智慧并不是智慧,只有統(tǒng)治者所具有的關于理念的智慧才可以被認為是智慧。于是勞動者受到了他的鄙視,Z物主題被迷失了連造物的智慧也受到牽累而被逐出了智慧之園,失去了被認作是智慧的資格。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說,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四種原因: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他所舉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房屋,然而房屋是人工物,是人的有目的的設計和有目的的造物活動的產(chǎn)物而不是自然物。

????????不難看出,四因說的提出是以人的造物活動和人工物品為現(xiàn)實基礎和現(xiàn)實背景的,也就是說,四因說就其本性而言本來是一種關于造物活動和人工物品的理論,然而亞里士多德卻制造了一個理論上的錯位硬把四因說當成了一種說明一般的、普遍的自然物的理論,從而迷失了哲學中的Z物主題。

????????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制造這個理論上的錯位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階級原因的。在奴隸社會中,造物活動是卑賤的奴隸的工作,階級的局限性使亞里士多德不可能把造物活動名正言順地當成哲學的“第一主題”。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人物,他寫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許多哲學史家都說,康德哲學在哲學史上起著一種蓄水池的作用,康德之前的哲學思想都流向康德,而其后的哲學思想都由康德哲學中流出。

????????康德哲學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然而康德哲學的理論體系也是有重大缺陷的。雖然康德本人毫不含糊地承認實踐理性對于理論理性的優(yōu)先地位,但康德心目中的實踐卻是被囿于人的道德實踐的藩籬之內的,從而使康德完全忽視了對人的造物活動和生產(chǎn)實踐問題的哲學研究。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無論是古代中國的哲學家還是古代西方的哲學家可以說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在某種程度上犯了把“實踐”等同于“道德實踐”,從而把生產(chǎn)實踐排除在“實踐”之外的哲學錯誤。

????????一百多年后的德索爾以技術哲學的慧眼發(fā)現(xiàn)并指出了康德哲學在這方面的根本性缺陷。德索爾是工程的技術哲學(engineer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這個傳統(tǒng)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應該通過對技術哲學的研究來彌補康德哲學體系的這個缺陷,寫出“技術制造批判”這個“第四批判”來。

????????可是,由于德索爾明確地確定技術的核心是技術發(fā)明,所以,德索爾所從事的技術哲學研究也終于未能成為他所設想的那種“第四批判”。

????????波普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提出了影響很大的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

????????他把外部的物理世界稱為世界1;

????????他把人的精神活動的世界稱為世界2;

????????他把人的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所構成的世界稱為世界3。

????????波普爾的這個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在哲學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可是波普爾的這個理論是有嚴重缺陷的。波普爾只看到了人是思維的主體而完全忽視了人同時還是生產(chǎn)和造物的主體。波普爾的理論的重點是強調世界3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義,在這方面他是有許多創(chuàng)見的,可是,波普爾只看到了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的重要性而完全忽視了人的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的重要性,這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理論缺陷了。

????????顯而易見,如果我們必須承認人的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組成了一個世界3的話,那么我們也必須承認人的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的產(chǎn)物也組成了一個世界4?,F(xiàn)代人的衣、食、住、行所依靠的主要就是這個世界4,離開了這個世界4現(xiàn)代社會就要滅亡。

????????如果說二百多萬年前的原始人所生活的世界主要還是那個作為“天生”自然界的世界1的話,那么現(xiàn)代人主要地就是生活在這個作為人工世界的世界4,而不是那個“天然的”世界1之中了。現(xiàn)代哲學家當然是應該和必須注意研究關于世界3的哲學問題的,但他們更應該注意研究關于世界4的哲學問題,發(fā)展出一種關于四個世界的理論,開拓出一個工程哲學的新領域。

????????在哲學中,Z物主題和作為Z物主的人的主題的迷失已經(jīng)太久了,現(xiàn)代哲學家再也不應允許這種迷失的狀況繼續(xù)下去了。由于研究和分析以往的哲學家為何和怎樣迷失Z物主題的歷史足跡和經(jīng)驗教訓對于開展工程哲學的研究至關重要,所以本書專門以一章的篇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且把它作為了本書的第一章。希望讀者不要輕視這一章的內容,因為這一章不是全書內容中的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全書內容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通過歷史的回顧,我們不但可以更清楚地從迷失者的教訓中了解造物哲學或工程哲學在整個哲學體系中的位置,而且還可以通過對迷失者與造物哲學失之交臂的原因的研究,從一個特殊的視角更深刻地領悟在現(xiàn)代社會中和現(xiàn)代條件下研究工程哲學的特殊意義以及我們在研究工程哲學時可以采取的哲學進路。

?

必須研究工程哲學的基本范疇,把工程哲學建設成為一門有充實內容的學科

????????在此,我認為有必要簡單談一談工程哲學和實踐哲學的關系的問題。

????????由于工程哲學這個哲學分支的任務是研究生產(chǎn)實踐活動中的哲學問題,而在人類的全部實踐活動中生產(chǎn)實踐又是一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方式,所以如果有一門廣義的以研究人類的全部實踐活動為對象的哲學學科的話,那么,工程哲學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成為這種廣義的實踐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了。(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分論或分支學科部分)

????????我們知道,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中,我國哲學界有許多學者都在研究、思考和討論關于所謂實踐哲學的問題,我認為我們是必須承認我國哲學界在對此問題的討論中是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的,可是我又認為,由于許多研究文章都只是“總論”式、“概論”式、“外圍”式的研究,這就嚴重地限制了在這方面的學術進展的深度。

????????如果我們把實踐哲學比作一本書的話,我們目前看到的景象是許多人都只在反反復復地討論和“寫作”這本書的“緒論”部分,而未能在寫出“緒論”之后,接著寫出這本書的“正文”、“本論”、“分論”和基本范疇的部分。

????????這種情況頗似一個人在幾十年的時間中只站在一座宏偉殿堂的門前贊揚這座殿堂的宏偉,只滿足于站在門外傾聽和搜集這座殿堂的回聲或回波,而始終不打算邁步入室、進入殿堂的內部具體考察和描繪殿堂的內部結構、找到殿堂中埋藏著的珍寶一樣。

????????而更令人感到訝異的是,在目前這種仍然處于在實踐哲學的門外徘徊、遠未登堂入室的狀態(tài)之下時,我們又聽到有人在急不可耐地呼喊要“超越”實踐哲學而搞什么“實踐哲學之后”或“后實踐哲學”了。

????????毫無疑問,從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向上說,我是完全贊成進行實踐哲學的研究的,我也絕不否認研究實踐哲學的“概論性”問題的重要性,但對于那種僅僅滿足于進行“概論式”研究的態(tài)度和學風,我是不贊成和不滿意的。

????????我認為,從學科范圍上看,如果我們把實踐哲學定義為對于包括人類的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濟實踐)、ZZ實踐(社會交往實踐)和文化實踐等各種不同的實踐方式和實踐活動的哲學研究的話,那么我們也可以把工程哲學看作是廣義的實踐哲學的一個具體的分支學科或具體的組成部分。

????????由于歷史上和當前,哲學家對實踐和實踐哲學的范圍和定義的理解是有很大歧異的,為了避免因出現(xiàn)卷入對其他問題的爭論而偏離本書主題的情況,本書也就不進一步涉及實踐哲學這個術語,也不進一步涉及所謂實踐哲學的問題了。(可參考張汝倫《歷史與實踐》)

????????必須強調指出,在對工程哲學這個學科進行開拓性研究時,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并不是一般性地闡述工程哲學的意義和重要性,而是要揭示出工程哲學的一系列的具體的哲學范疇,要通過對工程哲學所固有的這一系列的哲學范疇——包括工程哲學和其他哲學分支所共有的某些哲學范疇——的分析和闡述,來具體地揭示和闡述工程哲學的具體而豐富的內容。

????????哲學范疇是構成哲學之網(wǎng)的網(wǎng)結,如果沒有對于工程哲學所固有的各個具體哲學范疇的揭示和研究,工程哲學就會成為一個缺乏具體內容的空殼或一個美麗的泡沫。我們不應僅僅滿足于站在工程哲學殿堂的門前稱贊這座殿堂的宏偉,我們應該努力登堂入室、細心地察看這座殿堂的具體的內部結構、發(fā)掘出這座殿堂中的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才對。

????????一門哲學學科的基本內容是由其固有的一系列哲學范疇構成的,如果人們不能揭示出其固有的具體哲學范疇,那么,在嚴格的意義上,它是沒有資格被承認為一門已經(jīng)形成了的哲學學科的。所以,在進行工程哲學的探索和研究時,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具體地把工程哲學中的一系列固有范疇揭示出來,并對其進行盡可能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根據(jù)以上分析,本書在研究工程哲學問題時是必須采取范疇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的。由于整個工程過程是由計劃決策階段、操作實施階段和消費生活階段這三個階段構成的,所以本書又是需要和可以采取階段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的。在此我想對本書的“寫作方法”作一些說明。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許可以說:階段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種縱向分析的方法,范疇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種橫向分析的方法,這兩種方法是有聯(lián)系、有交叉的,同時又是有區(qū)別的,本書在寫法上采取了兼用者的方法。本書在分章時采取了階段分析的方法,于是,本書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就分別成為了對計劃決策階段、操作實施階段和用物生活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分析和論述;本書在分節(jié)時主要采取了范疇分析的方法——每節(jié)分別分析和闡述兩三個或三五個哲學范疇。

????????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盡可能地把階段分析的好處與范疇分析方法的好處結合起來,使本書的分析和論述能夠同時照顧縱向的系統(tǒng)性和橫向的系統(tǒng)性??墒?,作者發(fā)現(xiàn)要想把這兩種方法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作者的“寫作邏輯”是必須適應和配合讀者的“閱讀邏輯”的。從讀者的閱讀邏輯的角度來看,讀者是不希望讀一本沒有循序漸進或逐步展開的層次結構的理論著作的,從而作者在寫法上也是不應寫出一本沒有循序漸進或逐步展開的層次結構的理論著作的。

????????例如ZD是一個被安排到第三章才提出和進行分析的范疇,作者在研究和分析第二章的問題時就不宜涉及ZD這個哲學范疇了。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如果要想全面分析與計劃階段有關的哲學問題的話,則“計劃階段中的ZD”或“計劃活動中的ZD”(“進行計劃工作的ZD”)的問題就是一個必須分析和論述的問題了。

????????于是,這就形成了對計劃問題的分析方法上和寫法上的相互矛盾的要求。更難辦的問題是如果我們企圖在第二章中全面分析和論述關于計劃活動的全部哲學問題的話,我們甚至在寫第二章時就必須涉及工程哲學中的幾乎全部的哲學范疇了,而這顯然是不恰當、不適宜、不可能的,于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在第二章中對計劃階段和計劃活動的分析就不得不是一種受許多限制的分析了。

????????雖然抽象地說,也許是有可能以建立某種形式的“立體網(wǎng)絡”的方法把縱向的階段分析方法的優(yōu)點和橫向的范疇分析方法的優(yōu)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難在一本書的寫作中同時實現(xiàn)的目標。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既然作者想得到在階段分析中使工程哲學的范疇體系在整體上帶有縱向系統(tǒng)性的好處,自然也就不得不容忍和接受在分析計劃階段的哲學問題時只對其進行“寫法限制內的”分析而不能對其進行帶全面性的分析的缺點和遺憾了。作者希望在將來能以某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彌補這個缺陷,希望將來能寫出一本比較全面地分析計劃階段和計劃活動的哲學問題的專題著作。

?

? ? ? ??工程活動是從制定計劃開始的。雖然我國的許多人都已經(jīng)習慣了“實踐認識實踐”的公式,但工程哲學仍然是要把計劃工作或計劃過程視為工程活動的第一階段的,于是,計劃就成為了工程哲學要研究的第一個核心范疇。

????????目前,計劃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管理學的基本范疇,雖然工程哲學在研究計劃范疇時是需要借鑒和參考管理學對計劃活動的有關研究成果的,但工程哲學在研究計劃范疇時毫無疑問地是會貢獻出自己對計劃范疇的一些新的分析和新的觀點的。在此,需要順便指出的是,雖然在《實踐論》一文中,計劃、方案和理論被不加區(qū)別地列入了理性認識的范圍,但就其本性而言,計劃(方案)和理論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的。

????????1、理論是認識活動的終點,而計劃是工程活動的起點;

????????2、理論的對象是現(xiàn)實的“有”,而計劃的對象是尚不存在的“無”;

????????3、理論的邏輯和語言表現(xiàn)形式是對普遍命題(共相)的陳述,而計劃則是對具有特殊的個性的對象(殊相)和工程活動主體的行動的設計;

????????4、理論是“不依賴”于特定主體的,而計劃方案卻必定是“依賴于”或“依附于”某個特定的主體的。

????????總之,理論和計劃是不應也不能混為一談的。工程哲學是目的論的哲學,所以目的也成為了工程哲學的核心范疇。

????????應該強調指出,制定計劃的能力和決策的智慧是與進行理論思維的能力和理論理性的智慧不同的另外一種類型的能力和智慧。理論理性的智慧是理論家的智慧、“愛因斯坦型”的智慧,計劃決策的智慧是企業(yè)家、領導者的智慧、“諸葛亮型”的智慧。在第二章中,我們還研究和分析了初始條件、邊界條件、預期條件、形勢、時機運籌、決策、理想、理念、合理性等范疇。

????????工程活動的最本質的內容和最核心的階段是工程的實施階段。

????????工程活動的本質是行動而不是思想,是實踐而不是設計。我們絕不能輕視和貶低計劃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工程的實施階段,無論多么好的計劃和設計方案都將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或一場美夢而已。工程的實施過程是由實施者按照計劃設計中的一定的程序實施的一系列操作(operation,亦譯為運作或作業(yè))所組成的,于是操作就成為了實施階段的最核心的范疇。

????????美國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主義的哲學理論,皮亞杰也很重視研究操作問題,雖然他們的有關研究是很有價值的,但毋庸諱言,他們對操作這個范疇的研究成果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工程哲學認為:生產(chǎn)的操作活動和過程是一個運用機器(儀器)或機器系統(tǒng)改變原材料的性質和形態(tài)的過程,在人類歷史的進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生產(chǎn)的操作方式和類型也是在不斷進化和發(fā)展的。

????????在對操作方式和類型分析的基礎上,工程哲學提出了微觀生產(chǎn)模式這個新概念。由于工程活動的實施過程不是由單獨的個人來進行的,而是由一個集體來執(zhí)行的,這就使工程哲學不得不把組織和ZD也作為工程哲學的基本范疇來進行研究了。

????????本書在第三章中,在對ZD問題進行哲學分析時,還特別著重地對關于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問題進行了一些分析、闡述和對比,希望讀者不要忽略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在第三章中,我們還分析了自然資源、原材料、機器、產(chǎn)品、自在之物、半自在之物、廢品、標準、管理、L導、職務、職責、職務人、控制、反饋、勞動存在、有限性、效率、意志等范疇。

????????馬克思在《導言》中精辟而深刻地分析和闡述了生產(chǎn)和消費的辯證關系。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是只有在消費中才成為現(xiàn)實的產(chǎn)品的,如果一條鐵路不通車,一件衣服無人穿,一間房屋無人住,那它們就只是可能性的產(chǎn)品而不是現(xiàn)實性的產(chǎn)品,不是“現(xiàn)實的”鐵路、衣服或房屋了。

????????所以無論是從理論分析的需要還是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觀點來說,我們都是需要和應該把消費、用物和生活的階段作為(廣義的)生產(chǎn)活動的第三階段看待的,于是生活也就成為了工程哲學的另一個基本范疇了。

????????工程哲學是價值論的哲學,所以價值范疇也成為了工程哲學的最重要的范疇之一。

????????雖然工程活動是以有明確目的為基本特征的,可是,在工程活動中的最后階段中,原先所設定的目的是否能夠實現(xiàn)卻是沒有保證的,南轅北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的情況常常也是會出現(xiàn)的,于是異化也就成為了工程哲學中的另一個基本哲學范疇了。

????????我們必須正視在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在認識生產(chǎn)和工程活動方面的盲目樂觀主義的錯誤,在分析和研究工程活動時人們是應該持謹慎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的,是絕不能喪失寶貴的批判精神的。在21世紀的時代條件下,人們在進行工程活動和研究工程哲學時是必須把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滲透到工程活動和工程哲學的研究之中的,我們是必須把異化問題當作工程哲學中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來進行研究的。

????????工程活動的最終目標和最高的境界是自由,所以自由也就成為了工程哲學的最高范疇。本書第四章討論了自由這個范疇,但本書作者對于本書中的對于自由范疇的現(xiàn)有分析和論述是很不滿意的,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對自由這個范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書第四章中分析和論述的其他哲學范疇是消費、交換、交往、交易、用物、結果、生活內容、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藝術化生存等。

????????如果說本書的第一章是本書的歷史性的“引論”部分,第二、三、四章組成了本書的“本論”部分,那么,本書的第五章就是本書的“總論”部分了。第五章的目的是從總體上進一步分析和深化對工程哲學的哲學特點和哲學本性的認識。

????????第五章不但分析和論述了工程哲學和其他若干哲學分支的相互關系問題,而且分析和評論了波普爾的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并且通過對波普爾的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的批判簡要地闡述了作者的一種關于四個世界的哲學理論。作者最后以對安身立命和天地人合一的分析和論述結束了本書。

????????本書中分析和闡述了大約五十個哲學范疇,其中有些是工程哲學所特有的哲學范疇,也有一些是工程哲學和其他分支學科所共有的范疇,此外還有一些范疇是應該歸類為“一般哲學范疇”的范疇。

????????應該強調指出的是,工程哲學不但必須對自己所特有的哲學范疇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闡述,而且對于那些工程哲學與其他分支學科所共有的范疇和可以被承認為“一般哲學范疇”的哲學范疇,工程哲學也是必須對其作出工程哲學新視角中的新分析和新論述的,否則,它們也就沒有資格在形成工程哲學的范疇系統(tǒng)時成為該系統(tǒng)的一個成員了。

????????這五十個左右的哲學范疇就是工程哲學的理論網(wǎng)絡的網(wǎng)結。通過對這些哲學范疇的研究,我們看到:工程哲學絕不是一個空殼或空屋子,它是完全有資格被看作一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內容豐富而充實的哲學分支學科的。

????????在此,我認為需要順便指出的一點是:由于工程哲學建構起了自己的哲學范疇系統(tǒng),這也就向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某些重要的哲學范疇乃至于重新審視整個哲學范疇體系的結構特點或建構原則的一個契機,從而人們也就可以重新審視某些重要的哲學范疇在哲學范疇體系中的位置了。

????????例如,正如我國某些學者所已經(jīng)指出的那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哲學家嚴重忽視了對意志這個范疇的研究,從而使我國哲學界對意志范疇的研究處于貧困狀態(tài)之中。在我國傳統(tǒng)的哲學教科書的范疇系統(tǒng)中,意志范疇是一個沒有位置的、受氣的“灰姑娘”。(許全興《意志簡論》)

????????可是,由于工程活動必然是一種意志性的活動,如果沒有意志——甚至僅僅是因為缺乏必需的意志——任何工程活動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們也就有理由在一定意義上說工程哲學是一種意志論的哲學,從而意志這個范疇在工程哲學的范疇系統(tǒng)中也就成為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疇之一。

????????工程哲學這個哲學分支不但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那種忽視研究意志范疇的觀點是錯誤的,而且它也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出尼采和叔本華在研究意志范疇時確實是犯了許多錯誤的,其中包括“誤置焦點”這樣一個錯誤——因為在研究意志范疇時哲學家是應該首先把研究的焦點放在工程活動中的意志問題上才對的。

????????我當然不會認為工程哲學中對意志范疇的研究就是對意志這個范疇的“全部”研究,但通過對工程活動中的意志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無疑地是會大大促進對意志范疇的整體性研究的。此外,對于規(guī)則、生活等范疇,我們也是可以作如是觀的。

?

“我造物故我在”是工程哲學的基本哲學箴言

????????上文中,本書作者表示了對那種僅僅滿足于進行“概論式”研究的學風的不滿,其真實用意絕不是要否認進行“概論式”或“總論式”研究的必要性。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完整觀點是:研究者在處理“總論”和“分論”關系的問題時是可以按照“三部曲”的方式行事的:

????????首先,研究者需要和應該以“概論式”或“總論式”的研究方式拉開開展工程哲學研究的序幕;

????????然后,便需要進行深入的、個別的、分論性的研究了,這種“分論性”的具體研究是構建工程哲學這門新學科的理論網(wǎng)絡的最重要的工作;

????????接著,在有了“分論性”研究的基礎之后,研究者又是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度進行新階段和新水平的“總論式”的研究的。本書第五章試圖進行的工作和企圖達到的目標就是寫一篇“分論基礎上的總論”。

????????工程哲學是哲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在認識和研究這個分支學科時,我們不但應該回答關于這個分支學科的本性和它有何固有范疇的問題,而且需要回答關于這個分支學科與其他分支學科有何關系的問題,以及關于這門分支學科在整個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這就是本書第五章所要研究和回答的主要問題。

????????在研究工程哲學和其他的哲學分支學科的相互關系的問題時,工程哲學和認識論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由于關于哲學就是認識論的觀點在國內外都曾經(jīng)頗為流行,所以關于工程哲學和認識論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就不但是一個關于哲學的兩門分支學科的相互關系的問題,而且同時又是一個涉及應該如何認識整個哲學的基本性質的問題了。

????????熟悉哲學史的人都知道,笛卡兒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兒的這句名言斷定人是認識和思維的主體,西方哲學史由此而從以本體論研究為重心的古代時期進入到以認識論研究為重心的近代時期。

????????笛卡兒是一位“沉思”的哲學家,他有一本名著,書名就是《第一哲學沉思集》。哲學毫無疑問是需要深沉的思考的,但如果由于“深沉的思考”而脫離現(xiàn)實生活那就不好了。

????????如果我們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哲學思考,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那一段話:“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ZZ、科學、藝術、ZJ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

????????因此,我們強烈地感到哲學家不但應該說“我思故我在”,而且更應該說“我造物故我在”。人不但是認識和思維的主體,人更是造物的主體。ZJ經(jīng)典說“偉大的SD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Z物主”。我們不相信SD,我們認為SD是虛幻的,只有人才是真正的“Z物主”。

????????《S經(jīng)》談到了作為Z物Z的SD。在完成他的創(chuàng)造世界的造物活動之后就進入休息或閑暇狀態(tài)了。由于SD的“存在”是不以物質消費和用物活動為必要條件的,所以也就不需要進一步考慮如何用物的問題了。

????????而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存在卻是必須以物質消費和用物為前提和基礎條件的,對于人這個“Z物主”來說,在造物活動完成之后接踵而來的就是關于如何用物的問題,用物的重要性是一點也不亞于造物的重要性的。

????????如果說SD只是一個Z物Z而不是一個“用物主”的話,那么,對于人來說,他就不但必須是一個Z物主而且必須是一個用物主了。對于人來說,我們不但必須說“我造物故我在”,而且我們同時還必須說“我用物故我在”

????????在此需要申明的一點是:“我造物故我在”這句話在本書中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和用法的,其狹義用法是把它解釋為一個與“我用物故我在”不同的、并列的哲學箴言(例如上一自然段中的“我造物故我在”);而其廣義用法則是把它解釋為一個包含了“我用物故我在”含義在內的、使二者合二為一的哲學箴言(例如作為本書標題的“我造物故我在”)。

????????本書提出“我造物故我在”的用意絕不是要否認“我思故我在”。我們必須承認人是認識和思維的主體,因而我們必須承認“我思故我在”。

????????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造物和用物是人類的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和人類的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人不但是認識和思維的主體,更是造物和用物的主體,所以哲學家不但應該講“我思故我在”,更應該講“我造物故我在”。

????????有必要強調指出:雖然認識過程和造物過程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但這絕對不能成為把二者混為一談的理由;清楚而明確地把認識過程和造物過程這兩個在性質上完全不同的過程區(qū)別開來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不同的對象、過程和研究領域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學科,反過來說,不同的學科往往有不同的研究對象。由于認識過程和造物過程是兩個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于是,這就出現(xiàn)了形成兩個不同的哲學分支(以研究認識過程為己任的哲學分支和以研究造物過程為己任的哲學分支)的內在要求。

????????研究認識過程的哲學分支早已形成,這個哲學分支就是認識論。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盡管歷史上也早就有一些哲學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與造物有關的哲學問題,可是,迄今為止,對造物問題的哲學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哲學分支。

????????研究造物活動和造物過程的哲學分支應該是什么呢?上文已經(jīng)談到,在人類歷史上和人類社會中,造物活動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個體的、手工業(yè)式的造物活動,也有現(xiàn)代化的、工程化的造物活動。

????????由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工程化的造物活動是人類造物活動的最發(fā)達和最典型的形態(tài),所以本書也就把研究造物過程的哲學分支稱為工程哲學了。雖然我們承認雕塑也是可以被看做造物活動的一種具體方式的,但在本書的研究和討論中我們將不涉及這種屬于藝術類型的造物活動的問題,因為那是屬于藝術哲學的問題。

????????人類的造物活動也就是人工活動或物質生產(chǎn)活動,所以本書也常常使用勞動、生產(chǎn)、生產(chǎn)活動和人工活動這樣的術語。

????????認識活動和造物活動(工程活動或人工活動)是性質根本不同的活動,不應混為一談。

????????認識過程和造物過程(工程過程或人工過程)是兩個根本不同的過程,不容混為一談。

????????認識過程是,認識主體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認識過程的結果是得到了概念、理論等知識或其他形式的符號產(chǎn)品或者說信息產(chǎn)品,這些產(chǎn)品是屬于世界3的。

????????造物過程是,Z物主體根據(jù)設計方案用物質工具對原材料進行物質性操作加的過程,造物過程的直接結果是得到了物質性的人工物品,這些產(chǎn)品構成了世界4。

????????認識活動和認識過程是以“外物”的存在為前提的,認識過程從感覺對象和感覺開始、從感性認識開始,借助于邏輯和直覺等思維方法,經(jīng)過復雜的思維過程,最后達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和水平,以獲得理論性的知識而告終。

????????認識活動是真理定向的,在特定的意義上——特別是在與造物活動進行對比的時候——我們可以說認識活動除了獲得真理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至少說沒有特定的實用目標。評價認識活動的標準是真理標準。

????????造物活動或工程過程卻是以人的目的或目標的存在為前提的,工程哲學是目的論的哲學,工程過程是從目的、計劃和決策開始的,在工程活動中勞動者按照一定的程序使用物質工具對原材料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和加工,制造出合格的物質產(chǎn)品,這個過程最后是以在消費和用物的過程中、在生活中有條件實現(xiàn)或部分實現(xiàn)人的目的告終的。

????????工程活動是價值定向的(指廣義的價值而不單純限于經(jīng)濟方面的價值),在工程活動中的人—物關系主要是價值關系。評價工程活動的標準是價值標準。

????????由于認識活動和工程活動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活動,這種研究對象上的不同也就成為了形成兩個不同的哲學分支——以研究認識過程為己任的哲學分支和以研究造物過程為己任的哲學分支的內在要求。

????????研究認識過程的哲學分支早已形成,這個哲學分支就是認識論,而研究造物過程的哲學分支至今還沒有形成,這個哲學分支就是工程哲學。兩個不同的哲學分支各有屬于自己的特有的哲學問題和哲學范疇。

????????認識論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人能否認識世界和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認識論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認識論的主要范疇是感知、經(jīng)驗、知性、理性、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先天(先驗或驗前)、后天(后驗或驗后)、歸納、演繹、思維方法(思維工具)、概念、判斷、規(guī)律、真理、認識階段、真理標準、世界3等。

????????工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能否改變自然界(物質世界)和應該怎樣改變自然界(物質世界)的問題,工程哲學要回答“人應該怎樣做”和“人怎樣去行動”的問題,工程哲學的主要范疇是目的、計劃、邊界條件、時機、決策、合理性、原材料、組織、ZD、規(guī)則、(物質)工具、機器、操作、程序、分工、職責、管理、控制、半自在之物(半為人之物)人工物品、作為廢品和污染的自在之物、意志、價值、用物、異化、生活、自由、世界4、四個世界的相互作用、天地人合一等。

????????如果我們簡要地把認識論說成是關于“是(being )”、“所與(the given )”和“所是(things recognized by man )”的哲學,那么我們也可以把工程哲學簡要地說成是關于“做(doing )”、“賦予(the giving )”和“所為(things made by man )”的哲學。

????????在認識論的研究中,是否存在著一個客觀的外部世界、人能否認識外部世界、真理的來源和標準是什么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怎樣、什么是真理的問題具有核心性的地位。

????????在工程哲學的研究中,人應該確立什么樣的目標、人應該怎樣改變世界、人實際上怎樣行動、世界在改變之后的后果如何(是否出現(xiàn)了異化現(xiàn)象與怎樣對待異化現(xiàn)象)以及人的自由的問題具有核心性的地位。

????????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語言哲學是一股強大的潮流。如果我們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分析認識論和工程哲學這兩個哲學分支學科在語言表現(xiàn)和語言形式上的特點,那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認識論的概念(認識論的漢語概念和認識論的英語概念皆然)主要是名詞性的概念,而工程哲學的概念在漢語中主要是動詞性的概念,在英語中主要是表現(xiàn)為動名詞或表示動作的名詞的概念;

????????在認識論中,判斷句是基本句型,而在工程哲學中,命令句(祈使句)和表現(xiàn)動作的句子才是最基本的句型。

????????在哲學歷史上,實在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的實在論(包括科學實在論在內)研究的主要是“實在(reality )”“是什么”的問題,是已然的實在的問題;而工程哲學則把應然的“實在( reality)”的問題,更具體地說也就是如何創(chuàng)造“實在”的問題放在了首要的地位。為了強調工程哲學同實在論這個哲學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我們也可以把工程哲學稱為一種關于“工程實在”的理論或者簡稱為工程實在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馬克思又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p>

????????馬克思的這個論斷是一個新哲學的光輝綱領,其在整個哲學史上的革命意義是無論怎么強調也不會過分的。馬克思的這個論斷告訴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哲學體系中,包括工程哲學在內的實踐哲學是占據(jù)著比認識論更重要、更基礎的地位的,那種把實踐論歸結為或歸屬于認識論的觀點是一種嚴重偏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的觀點。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最后一條論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就是指導我們開拓工程哲學這個分支學科的最基本、最明確的指針和綱領。

????????應該強調指出,馬克思不但為后人指出了需要進行工程哲學研究這個大的方向,而且由于馬克思在其經(jīng)濟學和其他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生產(chǎn)、消費、協(xié)作、機器、異化、人的全面發(fā)展等問題,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實際上也已經(jīng)為后人進行工程哲學的研究奠定出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哲學歷史上曾經(jīng)失落的Z物主題和作為“Z物主”的人的主題在馬克思的哲學中終于“回歸本位”了。

????????工程哲學不僅是研究造物活動和人工物品的哲學,它也是研究人的本性的哲學。馬克思說:“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注釋說:費爾巴哈把自己的認識論叫做心理學,看來這里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的)”;馬克思又說:“如果心理學還沒有打開這本書即歷史的這個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這種心理學就不能成為內容確實豐富的和真正的科學。”

????????這就是說,人如果不從事造物活動,那么人的本質力量是無從展開的,哲學家如果不去研究“工業(yè)的歷史(也應該是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對象性的存在”(也就是本書所說的造物過程和那個世界4),那么他們是不可能真正認識人的本性和人的真正本質的。

????????在此,我還想強調指出的是:在認識人類的造物活動和人工物品時,我們必須既堅持批判精神,擯棄廉價的、盲目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把解決異化問題放在具有頭等意義的位置上,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堅定地保持對歷史進步方向和人類理性能力的信心,擯棄各種形式的魯?shù)轮髁x(Ludditism )的態(tài)度,把持續(xù)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問題放在最基礎的位置上,那種對異化問題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和那種盲目反對技術進步、生產(chǎn)進步的魯?shù)轮髁x的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

????????關于“老”魯?shù)轮髁x,可參考《資本論》(中文版,第1卷第469頁)中的有關論述;關于新魯?shù)轮髁x,可參考陳紅兵的《新魯?shù)轮髁x述評》。


工程哲學引論 緒論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灵宝市| 随州市| 文水县| 梓潼县| 鲜城| 浮梁县| 黔西县| 玉屏| 双鸭山市| 香港| 大渡口区| 新晃| 宁安市| 孟村| 交城县| 灵璧县| 咸丰县| 水富县| 阿图什市| 呈贡县| 广宗县| 拜城县| 克拉玛依市| 庆元县| 宝兴县| 衡南县| 广元市| 界首市| 西乡县| 清镇市| 双流县| 简阳市| 利津县| 平山县| 黎平县| 广水市| 顺义区| 普定县| 太湖县| 商城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