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柳宰相墓記》探評
夏縣《柳宰相墓記》探評
馬重陽
(運城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山西運城044000)
《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09年
摘 要:近期發(fā)現(xiàn)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西夏縣柳村《柳宰相墓記》碑一通,由當年廩膳生員張吉士撰寫。碑文作者立足史籍,追源溯流,對唐代河?xùn)|望族柳氏起源、賡續(xù)及宦海沉浮進行一番梳理后,得出當?shù)孛耖g縉紳和鄉(xiāng)民傳說遺存的柳宗元墓,應(yīng)為武則天朝屢遭貶謫而后被誅的宰相柳爽之墓,從而為我國柳宗元及柳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鑒的寶貴史料。
關(guān)鍵詞:柳爽;墓地;辨析;慎終追遠
中圖分類號:K87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57(2009)02-0076-03
收稿日期:2008-03-22
基金項目: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HD0706)
作者簡介:馬重陽(1955一),男,山西運城人,運城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編審。
《柳宰相墓記》一碑拓片,新近得之于運城市河?xùn)|博物館石刻專家、年屆八秩的吳均老先生手里。
碑高1.65米,寬0.50米,文計13行,滿行69字,全碑正文約900字。額題“皇清”二大字,楷書剛勁有力。字跡清晰,碑版完整。我們辨識標點,涵泳其文,深感作者立足史料,探源溯流,不固成說,獨抒己見,是一篇十分難得、有著一定價值的碑刻文獻。
碑文一開頭,作者首先說明自己家族與本土夏邑世代聯(lián)姻的情況后,提出“柳宰相墳”的問題:余與茲土接壤,世聯(lián)姻締。早歲即知有柳宰相墳,詢之薦紳先生,以為柳子厚墓,既又訪之柳氏父老,金曰:“歷年多不知名字,但祖父相傳,此忠直宰相以刑化?!睔q月滄桑,世事紛紜,“柳宰相墳”到底為何人,是柳宗元還是他人?問遍鄉(xiāng)間為官有身份者以及柳氏年長之輩,人們大多吃不準。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瞿然心動曰:“若然,悉其人矣!”如此說來,“柳宰相”墳里,應(yīng)知是誰了!圍繞“柳宰相”的問題,作者在下文進行了詳細考察和辨析。
據(jù)史書紀載:柳奭為唐高宗朝的宰相,也是李治皇帝王皇后的舅父。王皇后多年無子,與蕭淑妃爭寵,從感業(yè)寺迎回先侍太宗而后削發(fā)為尼的武則天,意欲讓武氏幫助自己打敗蕭氏。不料,事與愿違,高宗皇帝與武氏早有戀情。武氏一入宮,先恭而后倨,很快便與王后和蕭氏為敵,野心勃勃,覬踐皇后之位。為穩(wěn)固皇后地位和自己的既得利益,王皇后舅父、中書令柳奭與太尉長孫無忌及宰相褚遂良、韓瑗、于志寧等,謀立高宗李治長子即出身“微賤”的劉氏所生的李忠為皇太子。不承想武則天日益得寵,王皇后、蕭氏一同被疏忌。柳奭憂懼,被迫上疏辭去樞密之任,轉(zhuǎn)為吏部尚書。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誣告王皇后與其母魏國夫人為“厭勝”(一種咒人巫術(shù)),株連柳奭,貶為遂州刺史,途中又以泄漏禁中語之罪,加貶為榮州刺史。王皇后廢,武則天立為皇后。到顯慶二年(657年),許敬宗、李義府按武則天旨意,誣柳奭與韓瑗、來濟、褚遂良等“潛謀不軌”,再貶柳奭于象州剌史。后二年,又以“潛通宮掖,謀行鴆毒”罪除名,終被朝廷下詔,身帶枷鎖,詣京師后被誅,籍沒其家。
碑文作者張吉士對此段歷史作了簡潔的描述,意在讓人們對柳奭宦海浮沉的慘痛經(jīng)歷了然于胸。而對鄉(xiāng)間柳氏父老所謂“《邑乘》載,柳子厚墓在縣北三十里柳村,舊有碑碣,為雷所仆”云云,作者也作了詳細解讀。他講到,中唐“柳宗元成進士后,應(yīng)博學(xué)宏詞授集賢殿正字,調(diào)蘭田尉,繼拜監(jiān)察御史,與王叔文善,擢禮部員外郎。叔文敗,貶邵州刺史,至中途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卒于官,遂號柳柳州”,死后遷葬陜西萬年(今長安縣),以及韓愈撰有《柳子厚墓志銘》為據(jù)的經(jīng)歷,旨在告知人們柳宗元一生從未做過宰相,當?shù)鼐脗鳌傲紫唷币荒苟橇雍衲?,便在情理之中。客觀說來,把柳奭與后裔柳宗元相較,人們已知墓主是誰,但還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緊接著作者把目光投向歷史的隧道,對源遠流長的柳氏家族作了一番縱向的歷史考察。古老的“柳姓”,自黃帝及周魯以降,世家河?xùn)|,厥后昌大。從周朝魯?shù)卦缒甑恼骨?即后世人稱“和圣”柳下惠)一直到唐代柳斑著家訓(xùn)以戒子孫,歷數(shù)柳氏一脈顯宦名賢及其修為,時空跨越數(shù)千年,“雖簪纓累葉,世濟其美,為宰相者,公一人而已”。進一步告訴人們,盡管柳族代不乏人,真正做到宰相之位者,惟有柳奭,那么墓主是誰,不言自明。康熙《夏縣志·名賢》載:“唐柳奭,宗元曾伯祖。高宗永徽二年為中書令,與長孫無忌等,為立武昭儀事貶榮州刺史,又貶象州。四年詔御史,追詣京師,與無忌皆被殺?!闭绫髡咚裕紫嗔摹凹{忠效信,殺身成仁,又與歷世相傳之言,若合符節(jié),此為公墓無疑”。我們認為,碑文作者張吉士的結(jié)論,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
一個時期來,或者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地方史、志編纂工作的重新啟動,區(qū)域歷史文化研究的開展,姓氏文化研究的興起,出現(xiàn)了對古史名人、名事之爭,學(xué)術(shù)界稱為‘戶口之爭‘……所謂戶口是指古史人物的出生地,即故里”。[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各地文化
建設(shè)事業(yè)蓬勃開展,對古史名人、名事之爭,或出于旅游開發(fā),招商引資,提高區(qū)域文化的知名度,或出于尋根問祖、商品土特產(chǎn)貿(mào)易之目的,都無可非議。而對我國文化名人柳宗元及其籍貫的研究雖非例外,卻在更高層次上對其文學(xué)、哲學(xué)、人格精神、政治思想進行研究,具有新的時代精神和現(xiàn)實意義,也是事實。柳宗元的籍貫問題,學(xué)術(shù)界在建國初期曾有爭論,各有所據(jù),眾說不一?;蛟朴萼l(xiāng)(今并入永濟市),或云解州(今并入運城市),或云夏縣,其實是無謂的。柳宗元時常稱其“郡望"、祖籍為“河?xùn)|解人”、“邑居于虞鄉(xiāng)”,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學(xué)者指出:“河?xùn)|解人”與“邑居虞鄉(xiāng)”是統(tǒng)一的。[2](P90)
而對柳宗元曾伯祖柳奭的族地和柳宗元根祖之地,按理說應(yīng)該一致,其實相距百里許。我們查閱史志,乾隆朝《解州全志·卷十一·夏縣·古跡》藏有“柳宗元墓”條:“在縣北三十里柳村,斷碑剝落不全。按韓昌黎柳柳州墓志云,歸葬萬年先人墓側(cè),甚確,而此有墓未詳?!痹俨榍 督庵菹目h志·卷二·夏縣·山川藏:“柳谷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內(nèi)。唐陽城寓居于此。今其地名陽公鄉(xiāng)。舊志謂柳宗元居,不知所據(jù)?!倍饩w《夏縣志·賢才》載:“柳爽……柳楷(恐有誤,應(yīng)為柳則,見《舊唐書》本傳)長子。永徽中為中書令,后貶愛州(作者按,應(yīng)為象州)刺史。顯慶四年,許敬宗構(gòu)柳奭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于武后,遂見殺。時論惜之,祀忠孝祠。”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時期,《柳宰相墓記》作者張吉士,恐怕沒有拉賢人、爭名家以彰本土的意圖,本著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不為世俗的成見和傳聞所囿,從史料出發(fā),通過比較分析,認定柳宰相墓主是柳奭而非柳宗元,堪稱"有同乎舊談?wù)?,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與異,不屑古今”。[3](P422)這種勇于破解謎團、獨立不茍的求實精神,值得后人欽敬和效法。
平心而論,作為唐代高宗朝一位宰相,柳奭充其量是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一場爭權(quán)奪利、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中成為犧牲品的悲劇性人物。"從中國史學(xué)傳統(tǒng)看,中國史家評論歷史人物從來都注重言與行一致,功業(yè)與道德兼顧。”[4]就柳奭生平而言,限于史料匱乏,新、舊《唐書》對其記載不足300字,我們已難以洞悉柳奭在仕宦生涯上的建樹和道德功業(yè),僅知其父柳則任官隋朝時,曾出使高麗而卒,柳夷前往迎喪,盡禮盡節(jié),悲傷過度,“號踴盡哀,為夷人所慕”[5](P4177),可說是個忠厚仁孝之子。貞觀年間,柳夷累遷中書舍人,后擢拜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代褚遂良為中書令,仍監(jiān)修國史,可知又是個飽學(xué)之士?!杜f唐書》載:“奭既死非其罪,甚為當時之所傷痛?!盵6](P2682)畢竟是一位當過宰相之人,遭受武氏打擊,官職屢貶,無辜被誅,悚動朝野。直到唐開元初年,柳亨之孫柳渙任中書舍人,上奏請求“許臣伯祖(柳夷)還葬鄉(xiāng)里”,才由曾孫柳無忝得詔,護柳爽靈柩魂歸故里,官給喪事。[5](P4178)《柳宰相墓記》撰者張吉士,生卒無獲,名不見經(jīng)傳。從碑文看,碑作者雖為一介廩膳生員,卻才力富贍,出經(jīng)入史,對柳氏根祖和歷代為宦者,既有橫向比較,又有縱向梳理,文筆簡捷,不枝不蔓。為當年口耳相傳、撲朔迷離的墓中人物,廓清迷霧,勒碑銘記,正如作者所言:“征文考獻,本本原原,確有可據(jù)”,而不是無根游談,的確讓人們心中服膺,耳目一新。至于柳氏一脈官至宰相的除了柳奭之外,是否再無他人呢?據(jù)今人研究還有兩位:一位是德宗貞元年間的柳渾,另一位是唐末的柳璨?!傲鴾?,天寶初年考中進士,至德年間拜為監(jiān)察御史,后被舉薦為諫議大夫,累遷尚書左丞,貞元二年(786年),拜為兵部侍郎,封宜城縣伯,后又加平章事。柳璨,少時‘孤貧好學(xué)’,‘光化中,登進士第’,后即以諫議大夫、平章事改中書侍郎?!盵7]我們謹在此提出,可供柳氏家族研究者征考。
附:
柳宰相墓記
余與茲土接壤,世聯(lián)姻締,早歲即知有柳宰相墳,詢之薦紳先生,以為柳子厚墓,既又訪之柳民父老,金曰:“歷年多不知名字,但祖父相傳,此忠直宰相以刑化?!庇嗦勚?,瞿然曰:“若然,悉其人矣!”唐高宗時,有柳公諱爽,字子燕(按,應(yīng)為“子部”),系子厚高伯祖,為中書令。高宗王皇后無子。公,后舅也。永微三年,公勸后請立陳王忠為太子,上從之。是時武氏已為昭儀,現(xiàn)踐元后。公為后劃策,武氏所深志也,于是得罪武氏。永徽六年,武氏誣王后與其母為厭勝,禁不得入宮,因貶公為榮州刺史。是年十月,高宗廢王后,冊武氏為皇后,顯慶元年貶公為象州刺史。四年,詔御史,追公枷鎖,詣京師,遂遇害。籍沒其家,近親皆流嶺南。事跡具在史冊。柳氏父老又曰:“邑乘載,柳子厚墓在縣北三十里柳村,舊有碑碣,為雷所仆。"余曰不然。子厚成進士后,應(yīng)博學(xué)宏詞授集賢殿正字,調(diào)蘭田尉,繼拜監(jiān)察御史,與王叔文善,擢禮部員外郎。叔文敗,貶邵州刺史,至中途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卒于官,逐號柳柳州。是子厚生平未會為宰相,何由得宰相之稱也?又考子厚父鎮(zhèn),天寶遇難,奉母隱王屋山,常間行求養(yǎng),后徙于吳。韓文公為子厚撰墓志銘,“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cè)”。此非子厚之墓明矣!且柳氏自黃帝及周魯,其著者無駭,以字為展氏禽,以食采為柳姓,厥后昌大,世家河?xùn)|。慶,為拓跋魏侍中,封平齊公。旦,周中書侍郎,封濟陰公。楷,隋刺齊、房、蘭、廊四州。子夏,朝請大夫,徐州長史。從裕,朝請大夫,滄州清池令。
繹,為吾邑令,舊志稱其政良。察躬,湖州德清令。鎮(zhèn),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權(quán)貴,失御史。權(quán)貴人死,乃復(fù)拜侍御史。公綽,始為京兆尹,繼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又為河?xùn)|節(jié)度使。公權(quán),翰林侍讀學(xué)士,善書跡。仲郢,為鹽鐵轉(zhuǎn)運使,繼為山南、劍南、天平三道節(jié)度使。寬,琶州刺史。珪,擢進士,直宏文館,遷右拾遺。壁,擢進士,授翰林學(xué)士。此,以明經(jīng)補秘書正字,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著家訓(xùn)以戒子孫。雖簪纓累葉,世濟其美,為宰相者,公一人而已。而納忠效信,殺身成仁,又與歷世相傳之言,若合符節(jié),此為公基無疑,
夫從古忠臣義士,其里居、丘墓湮沒不存者,何可勝道!間有存者,或云仍殆盡,或流傳失實,真贗莫辨,無所考信者所在皆是。公歷年千余年之久,而瓜腿綿綿,子孫昌熾,又能篤念前型,逸石鐫文,以垂不朽。余亦從事其間,征文考獻,本本原原,確有可據(jù)。此皆公之忠魂義魄,塞乎天地,有與日月爭光、山河永壽者,故冥冥之中莫誘其哀,使之同心協(xié)力,以成此舉也。益亦有天焉,非偶然而致也。是為記。本邑邑庠廩膳生員后學(xué)張吉士沐手撰文男邑庠生員后學(xué)取封書丹先賢后裔孫(百余人名略)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歲次乙卯清明立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