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隨筆
下班回家的路上,經(jīng)過平時最愛的那家甜品店,透過櫥窗映入眼簾的是陳列精美的月餅禮盒,拿起手機翻開朋友圈又被各色各樣的博餅活動刷屏,噢,原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又要到了。頓時,如打開了時光寶盒般,童年的美好回憶在腦海中浮現(xiàn),萬千感慨不禁涌上心頭。尤記兒時的中秋節(jié),都是在外婆家過的,那是一年中除了春節(jié)以外最難忘的節(jié)日。那時無論多遠多忙,大家都會趕回來一起吃團圓飯。飯后在陽臺擺上竹椅,端上月餅,煮上茶水,大人們坐在一起賞月乘涼,一起道家長里短。而我總是喜歡纏著外婆講故事,每年都是那幾個故事,聽了一遍又一遍卻不覺得膩。小時候的快樂是多么純粹,聽故事可以消遣整晚,捉迷藏可以玩上半天,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不同的樂趣,玩什么都會很開心,還不用花錢。小時候的快樂是多么簡單,在家里悶久了就會跑出去玩;玩累了回家就有香噴噴的飯吃。病了就是病了,可以肆無忌憚的喊疼,賴在床上享受著媽媽的愛撫和照顧;困了就是困了,合上眼就能甜甜的睡去。
而不知從何時起,這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逐漸被失望、抱怨所取代。怕被曬黑,周末宅在家里看劇、玩游戲,卻在周天晚上臨睡前感嘆自己又虛度了好時光;羨慕朋友圈各種旅游的美景美食,和閨蜜攢了一個月的零花錢做了十足的攻略,旅途中卻因節(jié)假日期間人山人海的體驗感又發(fā)出“不如在家躺著”的牢騷。越長大越難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因為成年人的快樂實在太短,太淺,太經(jīng)不起情緒的起落。
馬德老師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里曾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么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jié)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發(fā)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復,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jīng)歷。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xiàn)了,長舒一口氣。如果沒實現(xiàn)呢?自怨自艾??墒切r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jié)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p>
有人說,人活著總要有所期待。然而,有時過多的期待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真正的快樂,并非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在于計較的少。愿我們都能拋去浮華,回歸本真,擁有純天然的快樂;愿我們都能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風,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文/林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