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第一期】《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動畫導演王昕,20年從業(yè)經(jīng)驗分享

作為國內(nèi)二維動畫領域的資深導演,王昕帶來了他二十年從業(yè)歷程的經(jīng)驗分享。分鏡怎么畫?演出是什么?首先要明白的是:你想表達什么。

9月5日,由三文娛·動畫醬舉辦的【動畫醬Live】第一期開播,我們邀請到了《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的動畫導演王昕就動畫分鏡和演出主題做了分享,本文為王昕導演分享內(nèi)容的精華整理。

一部動畫的風格受很多因素影響,分鏡絕對是占據(jù)主要影響的那一個。分鏡的設計體現(xiàn)作者對動畫的理解,是一部動畫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依據(jù)。那么分鏡怎么畫?如何把握好分鏡?王昕從演出、鏡頭注釋、節(jié)奏三個方面做了展開。
關于演出:畫分鏡時演出比鏡頭重要
關于分鏡的運用,大家都感覺分鏡是鏡頭語言的一個表達方式,切記這是錯的。分鏡需要做什么?是表達。表達在哪里?就是演出。
大家一定要注意,分鏡是一個演出腳本,而不是鏡頭運用。如果僅僅是一個攝影機的走位關系圖的話那沒必要有分鏡。完全可以在一張紙上描寫鏡與鏡之間的走位關系,然后就能操作,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從前一個老師教我一個非常有用的東西——演出放在第一位。什么叫演出?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一個人進門拿起一個杯子,打開門,走進門,拿起一個杯子,你怎么去接這三個鏡頭都不會錯,因為他就一個人在一個房間里,怎么切都不會錯。
那么好壞在哪里呢?在于這個人是誰,他是什么情緒,他應該怎么開門,他應該用什么方法去拿這個杯子,他怎么拿起來,是快?是慢?是猶豫?是停頓?這些都要在分鏡上有所反應。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反映出來,僅僅取了三個鏡頭的話,那你這三個鏡頭一定是不好的。
此情境,比如取一個俯視的攝影機角度。人物開門,那么大家能感受到這個人進來的時候是受壓抑的,緊接著這個鏡頭他去拿起杯子。這是演出環(huán)境,不是鏡位關系。所以大家在畫分鏡之前一定要考慮的是演出。

大家不要去分辨分鏡在漫畫和動畫上有什么區(qū)別,怎樣才能做好。第一位的是,你是一個信息傳遞者,你不是接受方:你想表達什么樣的情緒。你用什么鏡頭,都不會有錯,只是表達方式是不是對,是不是準確的問題。
你通過什么來表達?通過演出、動作、顏色、光、影子都可以表達,不光是鏡頭。所以大家在考慮鏡位和分鏡關系的時候,第一要考慮的是你想表達的東西是什么。
就像新海誠的片子,他靠什么東西來表達呢?看他的片子,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光,他所有的鏡頭都是靠光來切的,而不是靠鏡頭來切的。除了這次的《你的名字。》,這一部作品是真真正正在做鏡頭的運動,但其實他從前所有的作品都是靠光來引導觀眾所有的思緒。
關于鏡頭注釋:畫分鏡時寫比畫更重要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人之下》第一季第二集的一段分鏡。我在畫分鏡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習慣,就是我想表達的所有東西,包括動作和情緒,我希望在分鏡上盡可能都能表達出來,這就是我之前說的演出的概念。


這一段的打斗我基本是在漫畫的基礎上做了一番創(chuàng)作,那時候我想做的,一是立住張楚嵐和馮寶寶兩個人的性格,二是在打斗上能做得不一樣,張楚嵐以慢和重為主,寶寶以輕和快為主。
寶寶往前沖的時候,大家能看到她所有的狀態(tài)都是弓著腰的,往前走??催^《一人之下》的人都應該知道,寶寶的性格就是這樣,她是一個沒事就瞪大了眼睛,弓著背往前沖出去的人,她的刀就是銳利和速度兩個方面。



另外,這一段所有鏡頭的切換全部是因為動作而切換的,基本上所有的動作都是在連貫性的過程當中切鏡,也就是前一個鏡頭動作還沒有完,下一個鏡頭已經(jīng)開始。
還有一點,大家注意看我的分鏡圖,這上面最關鍵的不是我畫了什么,而是我寫了什么。在分鏡上除了繪制過程以外,一定要學會寫,這是我在日本那邊得到的很重要的經(jīng)驗。
動畫不是一個人的產(chǎn)物,它是一個團隊的操作,有無數(shù)的人在做。一般一個攝制組做一部作品的配置,少的要達到120個人,多的可能到200、300個人。那么你畫好一個分鏡,你要想好怎么讓下面這100多個人在流程里理解你的分鏡,包括攝影、動作、演出,甚至包括上色。
讓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你的分鏡,然后才能把它做出來。這個要靠寫,不是靠你怎么畫,因為你不可能去跟他們講解,而每個人看你的畫實際上會像看漫畫一樣,會有不同的理解,那就不能保證你的想法能得到很好的貫徹了。

寫的內(nèi)容要注意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鏡頭注釋。鏡頭注釋這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通過鏡頭注釋來告訴下面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人你想表達的是什么,要盡可能地在分鏡注釋上寫得更加詳細。
另外一部分是看分鏡圖右邊的對白。通過配音演員也好,通過分鏡也好,動畫是聲畫兩路的總和。所以我做分鏡的時候不是寫這個鏡頭講了什么話,而是細化到每一格講了什么話,包括語速,包括是慢動作還是快動作,這些對白表達方式是非常關鍵的。
說到這一點,大家還應該去琢磨配音,一定要學會自己配。你配得再爛不要緊,在配音(包括貼音樂、音效)的時候一定會發(fā)現(xiàn)自己分鏡的漏洞,在剪輯的時候馬上就能知道節(jié)奏是快是慢。如果能夠拿著麥克風自己去配一遍分鏡里所有對白的話,一定能把這個片子的節(jié)奏控制得更好。

關于節(jié)奏:把控節(jié)奏時牢記五秒定律
如果連續(xù)五秒讓人看一樣東西的話,他到第五秒的時候一定會疲勞。與之相似,如果你用同樣節(jié)奏的東西超過五秒,觀眾也一定會疲勞,會看不下去,這叫做五秒定律。
這點并不是我自己編出來的,在日本很多教程上是有的,特別是金田流原畫。金田流對五秒節(jié)奏的控制是非常強的,特別是《雙斬少女》,這部作品應該是把金田流的很多點都發(fā)揮到極致了。你能看到作品體現(xiàn)出來的爆炸力和沖擊感,非常燃。這種爆炸力和爆發(fā)感用的不是很多的幀數(shù),而是非常善于運用停格,非常善于運用五秒定律。
這是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一個例子,但每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每一個人的表達方法,應該是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不用顧慮太多。如果你感覺現(xiàn)在碰到一個問題,比如四人對話怎么切進,那可以找教材,很多書都解釋了怎么進行四人、五人、三人講話的具體創(chuàng)作方法,但這只是方法而已,絕對不能把自己套牢。
要記住八個字,就是“文有大法,文無定法”,所有理論依據(jù)的運用都在于你想表達什么東西。模仿技法,每個人都能學會,但問題在于為什么你模仿得不像?就是因為你不清楚你想表達的是什么。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接受的是,演出非常重要:一定要理解你現(xiàn)在手上畫的這個人他在干嗎,他想干嗎。


Live分享的最后,王昕導演回答了幾個觀眾的提問。
Q:想要進動畫行業(yè),如何走出第一步?
王昕:學動畫如果從技術上來說,可以從加中間動畫開始學起;非技術方面可以從制作進行開始,《白箱》里說的很對,制作進行到最后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做制片人,第二條路做演出。這兩條路不太一樣,但有一個交匯點就是在演出上面。這兩點對入行來說應該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Q:小說和漫畫改編動畫有哪些不同?
王昕:小說、漫畫、動畫很明顯給我們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分三個層次:第一是文字,第二是畫面,第三是影視。當你看到影視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沒有想象空間了,它實實在在地把每個人的聲音、容貌、走位都告訴你了。而看漫畫時,讀者自己是有解讀的,畫面是有留白的,每一頁漫畫之間省略了很多過渡性的東西,那些東西是靠腦補的。小說就更是如此,它沒有任何具體的參照。
那么這就決定了,漫畫的動畫化是一個“形”層面上的改編,但是小說的動畫化應該是一個“質(zhì)”層面上的改編。小說里一句很簡單的形容,比如“山很高很高”,在動畫中要花三到三十倍的張力,才能給觀眾的感官和情緒上造成相似程度的效果。
Q:在制作過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以及在大量練習中,如何突破固有思路,避免模板化?
王昕:畫畫的時候,最早我習慣亂畫,用自己的想法去涂,在畫不出來什么東西的時候,再反過來學技法,如果剛開始就學技法的話,會限制自己很多的思維邏輯。剛開始的時候要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有發(fā)散性,就是自己想畫什么畫什么,想干嘛就干嘛。
不要急于和刻意給自己定個風格,風格不是自己定的,而是你慢慢積累出來的。當你固守自己的風格時,可能就意味著你已經(jīng)無法進步了。
作畫也好,導演也好,作為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不要總是想著我今天畫什么,去走走吧,看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世界上能打動你的事情有太多,一定不光是你畫的這些東西。當你看到過、忍受過、經(jīng)歷過,得到的東西會存在你的腦海里,這些才是你將來的財富。
要突破自己,走得更遠,其實不在于畫了多少,畫畫是進一退九的,在畫畫的十天里有9天在退步,只有最后那一下你也許才會有質(zhì)變。怎么突破自己固有的東西呢?那就要接觸一些不擅長的東西、不喜歡的東西。
Q:中國動畫的出路難道只有“中國風”嗎?
王昕: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可能我們這一代人都沒有答案。
手冢治蟲來到中國,看到萬氏三兄弟學迪士尼制作了《鐵扇公主》后,就跑回日本開始嘗試做動畫,之后的40年時間,他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培養(yǎng)自己的動畫帝國,第二就是帶領整個日本行業(yè)向美國學習了整整40年。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積累出了所謂日本動畫的風格。
我不能想象我們用短短的5年或者10年時間就能奠定一個叫做中國風格的東西,現(xiàn)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我們還年輕呢,中國動畫界在經(jīng)歷那么久的一個斷層之后才剛剛起步,我們甚至還是個嬰兒,在走路都不會的時候還是不要想我們之后會長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吧。
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學習,努力地吸氧,在學習的過程中排斥掉不適合中國風格的東西,把適合的東西留下來,在經(jīng)歷很長一段時間后我們會自己形成一樣東西叫做中國風格。中國動畫一定會有形成自己風格的那一天,但不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像海綿一樣,擠唄,吸唄。
◆END◆
動畫醬Ani-Jam
分享·創(chuàng)作·靈感·技藝
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未經(jīng)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