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郭熙《早春圖》

郭熙,河陽人,故人稱“郭河陽”,他是北宋山水三大家之外的另一大家。他少年時就有了求道的志向,喜歡那些有著吐納功夫的神仙們的事跡,過著修身養(yǎng)性的方外之人的生活。 當時,他還有個愛好,就是畫畫,到了癡迷的程度,好在這個愛好和他的求道倒也并不矛盾。 他畫畫純屬自學(xué),由臨摹入手,漸入佳境。據(jù)說他曾為蘇舜元臨摹六幅李成的《驟雨圖》,由此畫藝上了一個臺階。隨著畫名日盛,那些公卿士大夫們多登門向他求畫,這樣,他的交往也就日益廣泛起來。

?
神宗熙寧年間,被召入宮廷畫院,最后升至翰林待詔直長。近二十年,他的畫布滿了宮廷的各個角落,又奉旨為三司省、相國寺、紫宸殿、御書院等處作了大量的壁畫,可見皇帝對他的寵愛程度。 可等到哲宗繼位,郭熙的好日子就算完了。哲宗對他的畫冷眼相待,把掛在宮廷里的郭熙的畫全摘下來,有的不小心還做了抹布。 不過皇帝的好惡并未影響他在社會上的聲譽,到了晚年,他的畫得到了當時許多著名文人的贊賞,像蘇軾,黃庭堅都為他寫過詩。

在畫史上,雖然他不是李成、范寬那樣的開宗立派者,但在把北宋山水推至巔峰的畫家中,應(yīng)該少不了他的名字 ,他以學(xué)李成起家,又不拘于李成一家,“兼收并覽,廣議博考”,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多所自得,至攄發(fā)胸臆,”和李成比,他的畫一般尺幅巨大,《圖畫見聞志》稱其“巨幛高壁,多多益壯”。他畫樹多作蟹腳、鷹爪狀,山石多用卷云皴、鬼面皴,有“石如云動”的效果; 用墨則長于渲染大自然那種變幻莫測的氛圍,這種繪畫上窮極造化之功的作為,是與他長期深入自然進行觀察,進而達成與自然的默契分不開的:“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p>
郭熙的貢獻不止繪畫,還在于他留下了一本專門研究山水畫的理論著作《林泉高致》,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他還總結(jié)出著名的三遠法-一高遠、深遠、平遠,作為結(jié)構(gòu)山水的法則,和西人的透視法有近似之處: 他也重視繪畫的抒情品質(zhì),指出“更如前人言: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以此來厘定山水畫內(nèi)在的境界,對后世畫家有巨大影響.
《早春圖》是郭熙的名畫.

早春時節(jié),大地回暖,萬物蘇醒。遠方的陽光透露出春的消息,只是這時,花還沒有開,樹也沒有綠,春天才剛剛探出個頭。畫家的感覺是十分敏銳的,他抓住了四季變化中這個十分微妙的時刻,以豐富的細節(jié)來描繪春天到來的瞬時感受。 在這春天的開始,春雪消融,河水解凍, 小船系于岸邊,行人脫去了冬裝,地氣開始上升,籠罩著醒來的群山。 畫家以平遠,深遠、高遠的構(gòu)圖方式,將遠近的山巒盡收于一幅畫中,我們看到的是遼闊的圖景,山巒以起伏勾連之勢,構(gòu)造了一個廣大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有太陽的光線,澗水的激濺、 山嵐的浮動、人的噪動、樹的蘇醒,萬物都在應(yīng)和著季節(jié)的節(jié)奏,從冬日的蟄伏,向著春日的陽光蘇醒,生命的節(jié)奏和自然的節(jié)奏此呼彼應(yīng)。
畫家深入自然觀察的結(jié)果,使他的敏感細入毫芒。 郭熙曾說:“春山淡冶而如笑。”這一個“笑”字,可以解釋本畫中所顯示的從冬天過渡到春天的那一個節(jié)點。
黃庭堅云:“玉堂臥對郭熙畫,發(fā)興已在青林間?!边@不就是一幅可以臥游的山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