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




死亡永遠在路上,但在它悄然降臨奪取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你不會真正意識到這件事。我們憎恨的正是這可怕的精準??墒钦驗槲覀儾恢溃覀儾艜詾樯且豢谟啦桓珊缘木?。然而每件事情都只會發(fā)生一個特定的次數(shù),一個很少的次數(shù),真的。你還會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個特定的下午,那個已經(jīng)深深成為你生命一部分、沒有它你便無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也許還有四五次。也許更少。你還會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也許二十次。然而我們卻總覺得這些都是無窮的。
——保羅·鮑爾斯 《遮蔽的天空》
1948年5月,保羅?鮑爾斯在非洲完成了長篇小說《遮蔽的天空》的創(chuàng)作,該書蒙塵七十年之后成為了美國文學史上罕有的入選蘭登書屋與《時代周刊》這兩大權威榜單的經(jīng)典著作,且與阿爾貝?加繆所著的《局外人》、米蘭?昆德拉所著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起并列為存在主義文學經(jīng)典。
我是在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Ryuichi Sakamoto: CODA)中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坂本龍一對這本書的喜愛激起了我極大的好奇,他不僅為1990年貝托魯奇導演的同名電影配樂,還在自己的專輯《異步》(async)中將鮑爾斯在電影中朗讀的書中精彩段落的原聲融入了歌曲"Fullmoon"。這是一首來自北非的奇幻音樂,通過這悅耳的旋律,我們意識到了人生的虛無,并且可以在直面它的同時更加珍惜現(xiàn)實生活。
“來自過往的記憶造就了每個人獨特的命運”——世界大戰(zhàn)后人民的精神困境
剛剛結束的世界大戰(zhàn),給難以計數(shù)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這場大戰(zhàn),連同二十多年前的那場,給人民帶來的只有無盡的苦難,面對子彈與炮彈掃蕩后的磚塊瓦礫與殘肢斷臂,人們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陷入了迷惘、痛苦的處境。
在這種背景下,被無限放大的虛無感像洪水一樣吞噬了波特。
“他醒來,睜開雙眼。這個房間對他沒有多大意義,他深深沉浸在長睡方醒的虛無感中。他既沒力氣也不想去弄清自己在時空中所處的位置。他在某處,他剛從虛無之處跨越浩渺空間回到這
里。在他的意識深處籠罩著一股無窮無盡的確切的悲傷,但這悲傷卻令他感到安慰,因為這是他熟悉的東西?!?/p>
與其說是為了逃避,不如說是為了解決,波特與妻子姬特一起離開了燈紅酒綠的紐約,來到了北非旅行,回歸了自然。
這里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沒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絡,只有天空、黃沙與講阿拉伯語的土著。在這種陌生的環(huán)境里,面對蒼茫的沙漠,他們不得不體會到一種與世隔絕的放逐感,不得不直面靈魂深處的虛無,而這些感受,是在城市里體會不到的。
“他覺得自己不是游客,而是旅人。他會解釋說,二者的區(qū)別部分在于時間。游客在外旅行幾周或者幾個月后總是歸心似箭,但旅人沒有歸途,此地和彼地對他們而言并無區(qū)別。”
是的,旅人。換了一個地方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旅人總是在旅途中,漂泊無根。換句話說,旅人和游客最大的不同在于,旅人并非為了旅游而旅游,而是為了尋找精神的寄托,如同浮士德并非為了體驗而體驗,為了實踐而實踐。
他們問詢自己的內心,在粗獷的自然中彌補缺失的情感,同時也因此感到痛苦。
“于是我告訴自己:‘不!絕不!’想到要再次體驗那無邊的恐懼與痛苦,我立即覺得難以承受。緊接著不知為何,我望向窗外的樹木,聽見自己說:‘我愿意!’因為我知道,我愿意再次經(jīng)歷那一切,只為了嗅到兒時春天的氣息。但我立刻意識到為時已晚,在我想著‘不!’的時候,我摸到并掰斷了自己的門牙,仿佛它們是石膏做的?;疖囃A讼聛?,我捧著自己的牙齒開始抽泣。你知道夢里那種可怕的抽泣,對吧?就像地震一樣搖晃著你。”
波特對于這個夢境的態(tài)度,就奠定了他必然成為并希望成為受難者的命運,即使明知自己會踏上一去不復返的旅途,即使明知自己的精神會被沙漠一點點蠶食,他也寧愿去承受這一切,以受難的方式度過余生,而不是在看似安逸的鋼鐵森林中欺騙自己、虛度光陰。
同時,姬特的敏感與矛盾的性格也注定了她在與虛無的較量中落敗的結局:
“這段日子以來,每天醒來她都覺得厄運近在眼前,仿佛頭頂?shù)蛻业囊黄?。這幾天之所以分外難熬,倒不是因為她清晰預感到的災難遲遲未至,而是因為她早已習慣的運轉正常的征兆系統(tǒng)徹底亂了套。平常出門購物之前,要是不小心扭了腳踝或者踢到了家具,那么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結論:這趟購物之旅一定不會順利,甚至可能帶來危險。放在以前,至少她分得清好兆頭和壞兆頭。但這兒天的情況完全變了,大禍臨頭的感覺如此強烈,仿佛已經(jīng)凝聚成了某種有意識的惡靈,徘徊在她身邊;它能預感到她會為了接脫壞兆頭而做些什么,然后提前布下陷阱。這樣一來,那些乍看之下像是某種征能兆的信號實際上根可能是某種會將她引人險情的誘餌。在這種情況下,她或許應該不理會扭傷的腳踝,因為這可能是個陷阱,目的是讓:她放你外出的計劃,這樣的話,在鍋爐爆炸、 屋子著火的時候,或著某個她特別想避開的人來拜訪的時候,她就會正好待在家里。在她的私人生活中,在她與朋友的交往中,這樣的考量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比例。她可以靜坐一整個上午。試圖回憶起某個短暫的場景或某段對話的所有細節(jié),只為了在腦海中重現(xiàn)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面部表情和每一絲音調的變化背后隱藏的所有含義,以及這些元素組合起來蘊含的意義。她這輩子花了很多時間來分辨各種各樣的征兆,所以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因為疑心病已經(jīng)完全無法運轉,她維持日常活動的能力也就退化到了最低限度,這實在不足為奇。她就像陷人了某種奇異的癱瘓。她不再作出任何反應,將自己的性格完全掩藏起來,仿佛一縷游魂。在這段糟糕的日子里,熟悉她的朋友會說:'噢,姬特時不時總有這么幾天。'如果在這幾天里她看起來特別溫和,特別講道理,那么她可能只是在機械地模仿自己認為合理的行為。波特說起夢的時候她之所以那么抵觸,是因為這樣的講述會迫使她不得不直面自己內心的劇烈沖突一理性與返祖的原始沖動之間的爭斗。清談時她總是支持科學,然而與此同時,她卻會不由自主地將那個夢當成某種征兆。
她不是沒經(jīng)歷過飽受上天寵愛的好日子,這又讓局面變得更加復雜。那時候每個兆頭都是好兆頭,每個人、每件物品、每個環(huán)境背后都籠罩著慈悲的神秘光環(huán)。在那段日子里,如果姬特允許自己表現(xiàn)出實際的感受,那么她可以非??鞓贰5鼇硭_始相信,那些罕見的好日子其實只是為了讓她放松警惕,讓她無法正確處理征兆。于是,原本發(fā)自內心的愉悅悄然變成了緊張略顯歇斯底里的壞牌氣。在交談中她會不斷地自說自話,試圖假裝自己的評論只是某種任性的玩笑,用表面的幽默來掩蓋實質上的惡毒。
她不再關心他人的看法,就像大理石雕像從不曾理會落在身上的蒼蠅。然而同時,她又非常看重他人,因為他人可能預示著壞事的到來,或者對她自己的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她會說:'他人主宰著我的生活。'這是真的。但她之所以允許他們擁有這樣的地位,僅僅是因為她迷信地賜予了他們影響自己命運的魔法,絕不是因為他們的人格喚醒了她內心深處的同情和理解。
昨晚她躺在床上思考了很久。直覺告訴她,波特一定遇上了什么事兒。她總是告訴自己,他做了什么不重要,但這句話在她腦子里重復了太多次,其實從很久以前她就開始懷疑它的真實性
了。她還是放不下,要接受這個事實并不容易。她逼迫自已違心地承認,她依然屬于波特,盡管他并未宣示對她的所有權一一且她仍對奇跡抱有微茫的希望:也許他終會回到她身邊。這讓她
覺得自己很可憐,然后順理成章地,她滿腔慵怒地意識到,所有主動權都在他手里,她只能被動地等待,等待反復無常的命運以某種無法預見的方式將他帶回她身邊。她太聰明,所以絕不愿意在這個方向上付出分毫努力,哪怕是最微妙的表態(tài)也可能遭遇失敗,而失敗要比從未嘗試過糟糕得多。她只能坐在這里,靜靜等待。也許有一天,他會看到她。但與此同時,那么多寶貴的光陰白白地虛擲了,沒有任何意義!
特納令她心煩意亂,盡管他的存在以及他對她的興趣造就了一個相當經(jīng)典的局面,如果善加利用,最后可能產生獨一無二的效果。但出于某些原因,她就是沒法兒跟他玩這套。他讓她煩惱不已,她總是不自覺地拿他跟波特比較,而且通常是拿波特的優(yōu)點來比。躺在黑暗中思考的時候,她曾一次次試圖讓特納進人自己的幻想,讓他成為某個引發(fā)興奮的客體,結果自然沒有成功。即便如此,她仍決心與特納建立某種更親密的關系,盡管在作出決定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非常清楚,她去做這件毫無樂趣的煩心瑣事完全是為了波特,就像她之前做過的那些需要主動付出努力的事情一樣?!?/p>
情感,尤其是愛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初次結合的熱戀中會體會自己對他/她迅疾而熱烈的愛,而在隨后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感覺被殘酷的現(xiàn)實不斷地沖淡,甚至連自己都開始懷疑這種感情是否名存實亡,仿佛有個聲音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自己:“不過如此,愛情如同野火般猛烈,但干柴燒光后只剩下了冷卻的灰燼,就如同這被抽干的空洞的軀殼?!?/p>
在戰(zhàn)爭的摧殘下,波特與姬特努力地尋找彼此相愛的證明,試圖挽回瀕臨消亡的感情,而最終,他們卻敗給了虛無。這也是無數(shù)個家庭苦尋精神家園無果的縮影。當我們發(fā)現(xiàn),努力去抓住,不想放手的,緊緊擁在懷里的,只不過是曾經(jīng)愛的記憶的時候,當這種現(xiàn)實與自己努力用一生去維護一份愛的期望出現(xiàn)不一致的時候,我們失望的,不是這種感情的變化,而是這個殘酷世界本身。這種不管做出什么樣改善都不會重新點燃的失望,也許是執(zhí)迷于懷舊的不現(xiàn)實,但也是追求完美人的魔咒。
“別了,”垂死的男人對著他們舉到自己面前的鏡子說道,“我們永遠不會再見?!薄吧瘜徱?/p>
陌生化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lián)系的諸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正是這種對立和沖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沖動。
與交通發(fā)達、設施完備且遠離自然的城鎮(zhèn)不同,與世隔絕的北非城鎮(zhèn)、全然不同的文化習俗、古老的部落語言、當?shù)厮僚暗膫魅静〉仍貥嫵闪艘粋€陌生化的世界,而正是在這種缺少物質的環(huán)境下,主人公才可以正視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國家、整個世界以及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原文所言:“自1939年以來,這是他們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他們帶著大量行李,盼著盡量遠離被戰(zhàn)火波及的土地。因為據(jù)他所說,游客和旅人還有一個重要區(qū)別:前者會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本國的文化,后者則會將本國的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摒棄其中不真歡的部分。戰(zhàn)爭就是這個工業(yè)時代里他想要忘記的一個方面?!?/p>
深受薩特存在主義影響的作者,認為主人公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因為種種習俗、規(guī)定的束縛,主人公缺乏了這種自由,所以也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下,在面對這亙古的蒼茫沙漠與戈壁的過程中,主人公才有可能找到精神家園。
同時,通過這種藝術化的審視,我們也能多多少少受到影響,走出舒適圈,從而有可能更加親近自然、并渴望真實地活著。
“過了某個點就再也沒有回頭路,而你必然到達那個點。”——人生的終極景象
人生就像在撒哈拉喝一杯茶。一個舞娘講了一個小故事:三個女孩為了尋找財富,去一座城市成為舞娘。但她們心中始終有一個愿望——“在撒哈拉喝茶”。在做舞娘的過程中,他們見識了丑陋的人,也遇到過英俊帥氣的愛人。丑陋不斷繼續(xù),帥氣也沒有停留。她們終于向著她們的目標出發(fā),用盡財產,跟駝隊去撒哈拉旅行。
在一個月亮初生的夜晚,舞娘們等到駝隊的人都睡著了,去尋找一座最好最高的沙丘,要在上面一邊喝茶,一邊將撒哈拉盡收眼底。走了很久之后,找到了她們心儀的沙丘,拿出她們準備許久的茶盤、茶壺和茶杯。可她們有點累了,想著睡一會兒再起來煮茶。
許久之后,一支駝隊路過,發(fā)現(xiàn)山丘上,躺著三個姑娘,以及裝滿撒哈拉沙子的茶杯。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后歸宿,對于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似乎生來就為了達成某些目標,這些目標可以細化成一個個小目標,最終為了一個終極目標兒服務。這與芥川龍之介筆下的五品有些相像:“將山藥粥飽餐一頓,變成了他唯一的愿望......甚至連他自己都還不清楚,此乃他平生之宏愿。也不妨說,他事實上就是為這盼頭而活著。為一個不知能否實現(xiàn)的愿望,人有時會豁出一輩子的。笑其愚蠢的人,畢竟只是人生中的過客?!?/p>
只要脫離了這一點,他似乎就不復存在了,他只作為“為喝山藥粥而做準備”的人。
然而人生不是虛無的,但目標和意義是虛無的,認清這種虛無的人,才可能更加渴望真實地活著。意義是在自由選擇的權利下由自己賦予的,去撒哈拉喝茶也好,希望喝到山藥粥也好,保護火苗穿越池塘也好,不論在他人眼中看來是多么無意義的事情,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自己為了心中的信念而活就可以了。
不過在文中,“去撒哈拉喝茶”可能只是一種象征,這是在命中注定的死亡降臨之前的生存姿態(tài),同時也是一種反抗:明知道死亡會不期而至,還是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反抗,將生命視為一口永不干涸的井,在虛無奪走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以反抗的方式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至于這種反抗是否會走向幸福的反面,不得而知,但,我反抗過,我證明過,我沒屈服,足矣。就像《西西弗神話》中終其一生反抗神明的西西弗,遇到了荒誕的孿生兄弟——幸福。
過了某個點就再也沒有回頭路,這個點可能是一次情感的高潮,可能是征兆的應驗,不論如何,一切都必將在現(xiàn)實的裹挾下沖向這個點。
某一天,我從房間中醒來,望向窗外,正值黃昏,太陽將它最后的光芒灑落在地面上、建筑上、植物上,陽光帶著一天的滄桑反射到我的眼中,我回想起了童年的那個特定的下午,那個已經(jīng)深深成為我生命一部分、沒有它我便無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我從中獲得啟示、汲取力量。不久,滿月升起,我知道,這是我為數(shù)不多看到滿月升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