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牛的技術是停滯了嗎?為什么現在進步越來越難了
這些年是不是覺得養(yǎng)牛的技術進步越來越慢了?各個技術公司推廣的新技術很少了,新產品也沒有以前多了。
我做肉牛、也做奶牛,尤其是奶牛方面體會最深,近些年的專家報告技術推廣,看一眼前面就知道后面要講啥。技術和理念的重大更新沒有了,現在更多的是縫縫補補,像是前幾年那種從10t到12t這種質的飛躍太少了。之前26kg/天到30kg/天可能用了半年,現在再努力也不見有多少起色。
養(yǎng)肉牛的朋友們別跑!本文也得看看,奶牛的今年就是我們肉牛的明天,提前得做好規(guī)劃。
之前的提升為什么那么快?
前幾年的巨大進步是由于技術流動引起的??鐕臼强梢詫⑿录夹g,新方法從一個國家引進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地區(qū)引進到另一個地區(qū)。
所以前幾年就感覺各大外企技術方面都很牛逼。牛逼的技術,牛逼的產品,更容易以高薪吸引到更牛逼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大家都想進外企,我也想,不僅是為了高薪,也是證明自己優(yōu)秀的一種渠道。
國內的企業(yè)也在進步
現在隨著國內的公司不斷的在外企挖人,不斷的提升自身技術和產品。各個方面似乎有點看齊的跡象?
而且目前外企還是有一定的困擾的。國外很少有像國內這么大規(guī)模的牧場,成千上萬頭。國內的大規(guī)模牧場,只能說有少數的經驗去借鑒,更多的還是要自己去探索。當然千頭規(guī)模的牧場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借鑒的地方(能學習的地方一定要謙虛,不能一棒子否定了)。
外國人的總結能力,分析能力不得不佩服,還是很強的。而且目前主流是西醫(yī),也就是就是照搬人家的,起步早,底蘊厚,所以外企會有先期優(yōu)勢。
但是中國人的一大特點就是學習能力很強,師夷長技以制夷那套用的很溜。學到了老外的方法,學到了老外的技術,仿制了老外的產品,最后可能就不需要老師了?
完全平行倒不至于,人家底蘊在那兒呢,拍馬難及。但是產品應用方面百分之八九十還是有的。
?
真的是技術停滯了嗎?目前就是牛的生產巔峰了?
肯定不是!準確的說,應該說是應用技術進展變緩了,研究方面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據我了解各種待驗證的或者初步驗證無法投入生產的技術和產品還在實驗室、試驗田里。
打個比方,育種工作就算用胚胎、用基因技術,也得等一年牛生了才能驗證初步結果,等到性狀穩(wěn)定了,形成群體了,能大規(guī)模應用了,那也得幾十年以后了。
出成果了,頂級種公牛一年的凍精產量也不過是1.8萬只左右,而且不管是技術還是產品,先緊著人家外國自己先用,等輪到我們國內,那得猴年馬月了。
而且前些年,我們熱心的朋友們,企業(yè)家們,積極主動的把全球近百年的養(yǎng)牛先進經驗去偽存真的引進到國內,讓我們養(yǎng)牛業(yè)大踏步的前進,雖然這里邊賺了點錢,但這四舍五入也得算是白求恩精神啊。(雖然現在前進的速度過快有點透支了),但也是利大于弊。
目前和未來
雖然國內目前還是有一些很好的新技術在推廣,但是速度太慢了,一個公司管技術的就算二十人,全國幾千家規(guī)模牧場,別說學會應用了,就是推廣也得好長時間。
肉牛進步空間很大,很多牧場技術、管理還在起步階段,剛開個頭(還得多關注本公眾號內容^_^).
奶牛嘛,之后的進步大概率得靠著我們自己摸索,外加跨國的朋友們繼續(xù)幫忙了。據我所知外國還是有些好東西沒進來的,比如說疫苗,我大致瞅了一眼美國的疫苗種類,大概三四十種(有需要的朋友留言),涵蓋了大多數疾病。營養(yǎng)方面的各種補劑、各種外用的內用的產品……學不厭精,習不厭細,等他們引進,慢慢來吧。
國內嘛,各個農大老師的研究也挺先進,尤其是產學研一體化的某些教授(有需要留言,我可以推薦),還是非常切合國內情況的。
還有本公眾號,持續(xù)更新養(yǎng)牛屆的各種技術、熱點,必須得關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