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末位淘汰制不僅違背教育規(guī)律,而且違背人性
一個教師大約20~23歲出來教書,一開始幾乎都是帶著滿滿熱情的。他們剛進入校園,必然擔負著學校最多的教學任務。班主任工作基本上是跑不掉的。每天早上早早地就要到校履行班主任的責職。

年輕教師也更愿意和學生呆在一起,學生也會覺得新教師比較好親近,因此課內課外互動都會比較多。有一些認真負責的年輕教師,甚至會在學校待到很晚,快要入夜才離開學校。

這樣的教學激情,大約維持十年。在這十年中,年輕教師們都要談婚論嫁,一般都會選擇在28至33歲成婚。結婚之后就要生兒育女,客觀上就不可能再象前幾年那么拼命了。這時候有了幾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他們也會了解更多教學的規(guī)律,懂得怎么合理分配時間,把工作和個人的時間安排好。

當家才知柴米貴,孩子年幼,父母年老,35~50歲這段時間,大多數(shù)教師都有生活的壓力。加上教學的壓力,有一部分人可能心態(tài)已經被壓垮了。只是憑著心中的信念,或者“好死不如賴活的心理”在茍延殘喘。如果你去仔細觀察統(tǒng)計,那些出問題的教師,絕大多數(shù)都出現(xiàn)在這個年齡段中。

50歲之后,教師就來到自己職業(yè)的晚期了。有很多人大徹大悟了。你可以看到這個年齡段的教師中,有很多佛系的思想。而且有很多人身體也落下了許多毛病。學校也會比較人性化的減少這些教師的工作量。工作任務會更多的分配給年輕人去承擔。
結合教師職稱,50歲之后的教師多數(shù)都已經評完職稱了。以前這個年齡段之后的教師已經不需要過多參與教學之外的培訓工作了。而年輕教師需要評職稱,所以需要更多的工作業(yè)績。因此他們也更愿意承擔更多的工作任務。這其實算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注:老黃反對評職稱,所以老黃下決心,這輩子不評職稱)

以上其實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律。你可以說有些老當彌堅,50多歲接近退休,依然努力工作,承擔大量教學任務。那樣的人當然是有的。但只是少數(shù)。如果所有快退休的教師都這么干,年輕教師干什么去?

一個團體自然要有一些主力和一些協(xié)助人員。教師隊伍中,主力是年輕教師和中年教師,先鋒當然是年輕教師了。而老教師打打協(xié)助,蠻正常也蠻合理的。

然而現(xiàn)在的教育管理部門非搞一刀切。要求老教師也要參與培養(yǎng),參加各種考試,還要和年輕人一起競爭,搞什么“教師末位淘汰制”。

一個快退休的教師,大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來工作,那時候電腦都還沒有流行呢,計算機還在用Win32系統(tǒng),甚至普通話推廣也沒有那么普及。可是在那個年代,就是這些老教師默默無聞的付出,撐起了中國教育的一片天。現(xiàn)在卻要他們去和新年代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競爭。這公平嗎?

正常的情況下,老教師在考試和工作量上,肯定是競爭不過年輕教師的。說什么“末位淘汰制”,你不如搞“快退體淘汰制”更直接點。這樣的制度既違背教育的規(guī)律,也違背了人性。

想出教師考試制度的,是不懂教育。教師其實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主動性的。所以教師考試制度,老黃雖然反對,卻不同情教師。

而能想出“教師末位淘汰制”的,那完全就是對教師的一種仇視。教師們其實完全是被動的,因此老黃要站在老教師的角度,替他們說說話。

如果非要“教師末位淘汰”,那也應該在工作未滿十年(或五年)的教師中進行。因為他們還年輕,如果真的證明不適合教育工作,還有機會重新上崗。工作滿十年的教師,在漫長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你就能否認他們的付出,肯定他們沒有為社會培養(yǎng)過人才嗎?

“教師末位淘汰”聽著蠻好,其實就是缷磨殺驢。教師主體都是師范學院培養(yǎng)出來的。如果你覺得師范學院培養(yǎng)的人才不行,應該加強師范學院教學教育的改革,那才是本源。而不是想盡方法去折磨在崗教師。

教師最好欺負了。老黃喜歡說比較極端的話,但并不出自老黃的本心。老黃常說,連教師你都欺負不了,那么你在這個社會就只有受欺負的份的。不過,欺負教師是最沒用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