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人因蜱蟲病病逝!夏季被毒蟲咬傷,怎樣科學處理?
近日,河南3人因蜱蟲病病逝一事引起人們的關注。傳統(tǒng)上人們認為,端午過后,“五毒”滋生,各類毒蟲變得更加活躍。為此,專門介紹夏季一些常見的毒蟲叮咬的處理和預防方法。


蜱蟲叮咬,先涂酒精再用鑷子取
蜱蟲病由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通常通過蜱蟲叮咬傳播。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急診科主任醫(yī)師王傳林介紹,被蜱蟲咬開始時多無痛感,但不久就會出現局部傷口、瘙癢、紅腫、疼痛、出血,嚴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現皮膚潰爛、組織炎癥等。蜱蟲可引起宿主感染蜱傳腦炎、鼠疫、兔熱桿菌、新疆出血熱等,潛伏期為1~2周。發(fā)現蜱蟲后應該盡快取出,若任其叮咬,輕者出現皮膚水腫出血癥狀,重者則可致死。
蜱蟲叮咬后,切忌強行拉拽,否則蜱蟲的頭部或口器會殘留在皮膚里,造成進一步感染。同時也不要用手把蜱蟲捏碎,因為蜱蟲已經吸食到的血液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倒流進傷口里會造成進一步感染。
福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介紹,一旦發(fā)現有蜱蟲已叮咬、鉆入皮膚的情況,可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蟲。取出后,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fā)熱、叮咬部位發(fā)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要及時就診。

被蜂蜇傷,刺要用針挑,不要拔
蜂類的毒刺釋放的毒液,既可能致敏也可能致病。輕微情況下,蜂蜇之后一般會出現紅腫、疼痛、瘙癢等局部癥狀,蜂刺部位可發(fā)生化膿、中心處壞死,可持續(xù)數天;嚴重者可能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多器官功能損害,甚至致殘、致死等情況。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急診科醫(yī)生劉斯介紹說,通常蜜蜂不會隨意攻擊人類,遇見蜜蜂不要用手揮舞驅趕,遠離它即可。如果奮力驅趕,蜜蜂會誤認為遭到攻擊,從而發(fā)出信息招來同伴群起而攻之。
普通蜜蜂的蜇刺毒性不大,可用蘇打水、肥皂水等堿性溶液涂敷蜇傷處,也可以用清水反復沖洗,清涼止癢的藥膏有利于皮疹消退。
但如果是被胡蜂蜇傷且毒刺留在皮膚表面,不要輕易用鑷子拔出刺,以免擠壓毒刺根端的毒囊,導致更多毒液注入體內。此時要用針頭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擠壓傷口。處理后立即就醫(yī)。

被蜈蚣咬后,沖洗傷口至少10分鐘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晉江中醫(yī)院急診醫(yī)學部動物咬蜇傷科專家莊鴻志介紹,蜈蚣毒液呈酸性,咬人時順著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被咬后的嚴重程度與蜈蚣大小、咬人時注入的毒液量有關。
被中小型蜈蚣咬傷后,多數僅出現局部癥狀,皮膚可出現兩個瘀點,多有紅腫、灼熱、劇痛和刺癢感,以及傷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發(fā)生水皰、瘀斑及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癜。一般在數天內好轉、消失。
被大型蜈蚣咬傷后,如果注入體內的毒汁較多,除局部癥狀外,還可出現發(fā)熱、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譫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和蛋白尿等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少數患者有過敏性休克的表現,尤其是兒童,可危及生命,極少數患者可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
被蜈蚣咬傷后,應趕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以免被其再次咬傷。同時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10分鐘以上,減少毒素吸收,并用碘伏對傷口周圍進行消毒,切勿擠壓傷口排毒,腫脹明顯者可冷敷消腫。處理后及時就醫(yī)。

被蜘蛛咬后,沖洗傷口并加壓包扎
蜘蛛咬傷也已成為急診科中比較常見的動物致傷之一,普通咬傷僅局部疼痛,劇毒蜘蛛咬傷則可危及生命。
北京市和平里醫(y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yī)師陳慶軍介紹,蜘蛛咬傷后,被咬傷處會有劇烈針刺樣疼痛,或可見小片青紫區(qū)伴周圍發(fā)紅,部分可見兩個點狀的牙痕,多有皮疹及輕度水腫。有些咬傷患者可見皮膚周圍水皰或組織壞死病變。
被咬傷后,要盡量記住蜘蛛斑紋和顏色等特征,有條件者拍攝留存致傷蜘蛛的照片或者將致傷蜘蛛浸泡在75%的酒精中保存,同時盡量減少傷肢的活動。早期加壓包扎有利于減緩毒素的吸收,利用周圍清潔水源沖洗創(chuàng)口,并及時就醫(yī)。

遇到隱翅蟲,千萬別用手拍
隱翅蟲的鞘翅特別短,只能蓋住腹部的前緣,看著就像沒有翅膀似的,所以叫隱翅蟲。王傳林表示,隱翅蟲的血液、淋巴液和生殖器內含有毒素,受壓、被拍打、碾碎的時候會釋放強酸性毒汁,導致皮膚灼傷,引起隱翅蟲皮炎。
遇到隱翅蟲可立即驅趕,或使用驅蚊水、蚊香等驅趕隱翅蟲。夜間在戶外應盡量避免長時間待在燈下,因為隱翅蟲具有趨光性。
如果接觸了隱翅蟲的毒液,出現局部紅腫、瘙癢、水皰、疼痛等皮炎癥狀,可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等堿性溶液清洗受損皮膚表面,中和酸性毒液,然后及時就醫(yī)。
來源:保健時報、最后一支多巴胺,轉載目的在于分享,不作為商業(yè)使用,版權歸屬于原平臺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10707904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