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誰說用iPhone的就是好人?


這是最近讓我很著迷的一部電影,上周六凌晨,我看完了第 3 遍。與第 2 遍相比,這一遍沒有讓我發(fā)現(xiàn)更多細(xì)節(jié),但是更加堅定了我之前的觀點。
這個觀點是什么?我們放在最后再說。
我想先說的是,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jīng)瞥過一眼某些知名大號發(fā)布的文章《為什么電影里的反派都不用iPhone?》,這些文章的配圖和部分內(nèi)容都與《利刃出鞘》有關(guān)。當(dāng)時我覺得這標(biāo)題和內(nèi)容著眼點有點秀,但還沒看電影也不好說什么。

直到我自己看完這部影片,才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竟然如此荒誕可笑。
沖著剛上映的熱門電影,以及不管啥時候都很吸引眼球的蘋果公司iPhone,同時蹭兩個熱點,不來個 10 萬+ 太對不起編輯了(雖然看了眼那篇文章并沒有10萬+)。
我認(rèn)為蹭熱點可以,但不能為了蹭熱點就不假思索地認(rèn)定別人的觀點正確(從截圖能看到,“用iPhone的不能是壞人”這一觀點來自國外報道),從而喪失獨立思考與判斷。
更何況,一部電影出色的電影不該只留下用手機判好壞的梗兒,而是應(yīng)該從中看到更多。不該只從“能博個好閱讀量”的角度來說,也該給人引發(fā)思考的內(nèi)容才對。

這就像你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問你最新款的 iPhone 好不好用,然后你答道:
“哎,你知道嗎,用白色手機的都是好人哦。”

你不能這么說,如果你真把對方當(dāng)朋友的話。因為你的答案看起來很有趣,實際上很膚淺,既沒有做出解答,還把原本的話題帶偏了,偏離了可能獲得解答的方向。
更何況看了下面的分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去他的 “用iPhone的都不是壞人” ,在《利刃出鞘》里用 iPhone 的就沒好人(這點在下文有詳細(xì)分析)。
那么,《利刃出鞘》這部電影就是一部沒有規(guī)則可循的電影嗎?恰恰相反,如果你以攝影的角度去探尋影片細(xì)節(jié),那么影片中不僅有大量值得玩味的情節(jié)暗示,更從一開始就透露出了結(jié)局的一些信息。
一句話,這部電影實在是太過精彩。
?。?!注意? !??!
下面內(nèi)容包含劇透,
如果你還沒看過影片,
建議先觀看影片再閱讀本文。

要聽話哦~
?。?!注意? !??!
下面內(nèi)容包含劇透,
如果你還沒看過影片,
建議先觀看影片再閱讀本文。
!?。∽⒁? ?。。?/span>

用 iPhone 的壞人
用 iPhone 的不是壞人?我們先從這個騙到很多看客的觀點說起。
這個規(guī)則或許在別的電影里是成立的,但在《利刃出鞘》里,那一大家子里不少混蛋可都是用 iPhone 和蘋果產(chǎn)品的。
所以,我很懷疑寫那樣文章的人到底有沒有認(rèn)真看這部電影。

但既然說到 iPhone 了,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影片中用 iPhone 的都是些什么貨色。
舉個例子,沃爾特(Walt)的兒子雅各布(Jacob),那個一直拿著 iPhone 發(fā)推的少年是好人嗎?
豆瓣上的文章分析了他所代表的大約是鍵盤俠、反移民的人。在電影里,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也不好,理查德直言那個孩子簡直是個納粹。

這個 16 歲的少年在聽完遺囑后,辱罵瑪塔(Marta)時說的話相當(dāng)難聽,而在辱罵之后,當(dāng)眾人開始追趕瑪塔時他卻并沒有出手,而是打開手機開始做起了直播……

這位 iPhone 用戶的劣跡還有,就不多說了,他算是一個好人嗎?或許你可以說他還年少,但在影片中,他肯定算不上一個正面人物。
再舉個例子,喬尼(Joni)的女兒梅格(Meg),看似是瑪塔的好閨蜜,在遺囑公布前和瑪塔非常融洽,還在警察面前替她說話。

(看起來也像XS Max,只不過是金色版)
但在遺囑公布之后,她先是(在家人施壓下)打電話試探瑪塔,而后告訴了沃爾特一個秘密——瑪塔的媽媽是非法偷渡來的,這成為了沃爾特威脅瑪塔放棄繼承權(quán)的核心籌碼。
雖然受到家人的壓力算是一個理由,但……誰能不受壓力的活著呢?出賣朋友的行為畢竟屬實,讓人對她也是喜歡不起來。
再看一直啃老的沃爾特,我印象中電影里沒提到他用的是什么手機,但是有兩次鏡頭給到了他的手表 —— 一塊 Apple Watch,也是蘋果的核心產(chǎn)品。

看完了反派,再來看看女主角瑪塔。(其實我個人傾向影片中除了美隊都不是反派,因為他們雖然撒謊,人品也差,但并沒直接與女主對立,沒有要置之于死地。)
在經(jīng)歷種種風(fēng)波之后,瑪塔依然能堅持貫徹自己的意志,直到最后靠自己挫敗了陰謀,贏得了遺產(chǎn)。
而她,用的是一款屏幕已經(jīng)碎了的安卓手機。

這臺碎屏安卓多次以特寫形式出現(xiàn),還貢獻(xiàn)了我認(rèn)為的本片最感人的鏡頭之一 —— 面對可能是來要挾自己卻中毒倒地的女管家弗蘭,瑪塔并沒有見死不救,而是用手機撥打了 911 。

現(xiàn)在你還覺得用 iPhone 的都是好人嗎?
或者說,按某些文章所說,“用 iPhone 的角色一開始就可以排除出兇手行列”。但是……這影片里可沒有兇手啊,看完影片你會發(fā)現(xiàn)哈蘭老爺子是無可爭辯的自殺。
在此,我并不是要貶低 iPhone 抬高安卓,我只是想說,用 iPhone 來判斷好人壞人,本身就是對影片的最大誤導(dǎo)。這論點在這部電影上根本站不住腳。

誰是好人? —— 看懂畫面透視更重要
我否定了 “用iPhone=是好人” 這條規(guī)則。那在影片中有沒有其他規(guī)則,或者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以暗示劇情發(fā)展呢?
有,但并不是手機,而是那個宛如《權(quán)力的游戲》中鐵王座的飛刀裝飾,這里我姑且叫它利刃鐵王座吧。更確切的說,是人物與王座圓心的距離。
不知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電影中其他人出場時,都坐在偏離利刃鐵王座圓心的位置。





- 劃重點 -
這里攝影用了一個小心機,就是讓攝影機都位于人物的左邊,也就是鐵王座的右側(cè)。這造成了觀眾在觀看時,感覺他們似乎都很靠近鐵王座的中心。
- 劃重點 -
我們拿喬尼的畫面做例子,我們將畫面抽象為利刃圓盤的同心圓,中心代表遺產(chǎn)、權(quán)利和“好人”。

而做透視輔助線(下圖虛線,就像畫 3D 圖片時的空間網(wǎng)格那樣)后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正對著圓盤觀看,那么喬尼的頭部在圓盤這個平面上的投影是很偏的(基本就不在圓盤上)。

所以盡管她看起來很接近圓盤中心,但實際上她與那個中心都有不小的距離。斯隆比一家其他人的情況也是如此。
反觀女主角瑪塔和偵探布蘭克,兩個人在影片中都有坐在這個“利刃版鐵王座”的中心位置,而且鏡頭給得很正。


這恰好說明了這兩人在影片中的核心位置,和無可爭議的正面形象 —— 善良的人,和揭示真相、維護善良的人(當(dāng)然偵探只做了一小會兒就起身了,畢竟他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旁觀者)。
但這是在影片接近結(jié)尾時出現(xiàn)的,你可能會說,都看到這里了,傻子也明白他倆是好人。
沒錯,接下來我要說的才是影片在攝影上最“雞賊”的地方:
- 劃重點 -
其實影片剛剛進(jìn)行到大約 31 分鐘時,遺產(chǎn)爭奪戰(zhàn)的結(jié)果就已經(jīng)被暗示出來了。
也就是當(dāng)布蘭克第一次審問瑪塔時,瑪塔就坐在了利刃鐵王座的正中心!
這說明她才是這場遺產(chǎn)爭奪戰(zhàn)的核心人物,也預(yù)示了她最終贏得這場戰(zhàn)役。
- 劃重點 -

嗯?怎么看起來不像中心?
不在中心?不,這里同樣是攝影師用了一個巧妙的障眼法。
解釋這個障眼法的方式很簡單,你可以和我一起做一個實驗。
以下面這張圖為例,我們的面前有一朵玫瑰,還有一個胖橘子,如果我們是正對著它們觀看,那么花朵無疑會擋住橘子。

但如果我們向左或向右偏一點,站在花的旁邊觀看,也就是從一個更具立體感的側(cè)面觀看,花就擋不住那個橘子了,并且看起來花離橘子的距離變遠(yuǎn)了。
這就是錯位視覺,也可以說是不同角度帶來的不同透視效果。你可以找手邊的兩個真實物體擺一下,就會更明白了。
再回到影片中來,拍其他人時,攝像機都在人物左邊,而拍瑪塔時,攝像機是從人物的右邊拍攝的。這個錯位,讓瑪塔看起來遠(yuǎn)離了圓心,而實際上,她正好位于利刃鐵王座的圓心處。

如果我們根據(jù)剛剛的透視法則畫一下輔助線就會更明顯的發(fā)現(xiàn)這一點:她只是看起來遠(yuǎn)離圓心,實際上,她的頭部投影幾乎就在圓盤的中心。


這個利用不同角度造成的視覺錯位,設(shè)計得非常巧妙而隱蔽,我也是在二刷時看出來的。
之所以這樣設(shè)計,目的很簡單,因為此時影片才剛剛開始,觀眾還不了解瑪塔的一切,不知道她的善良堅韌,不認(rèn)為她配得上哈蘭的遺產(chǎn)。所以影片利用透視原理,讓她的座位看起來偏離了“利刃鐵王座”的中心,但又讓善于觀察的人發(fā)現(xiàn)實際上她處于中心,作為暗示。
畢竟這是一部偵探懸疑影片,不留一些需要觀察的線索怎么行呢?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不對,那么當(dāng)影片進(jìn)行到終局時,畫面還有更直接的證據(jù)。
此時布蘭克站在瑪塔旁邊,攝影機的位置與之前一樣是在人物右側(cè),只是瑪塔的椅子則更加靠近利刃鐵王座的中心,讓錯位視覺不再明顯,瑪塔的位置更清楚的處于圓心。

而在切換到特寫鏡頭后,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她的頭部就是正好位于所有利刃的中心位置。

處在 C 位的人,才是好人。
(當(dāng)然僅僅是針對本片而言,其他影片可能不同。)
這一系列分析是不是很像推理探案?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有趣之處 —— 它本身就是一個對觀眾的案件,考驗著觀眾的觀察力。
當(dāng)然,過于糾結(jié)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這種問題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利刃出鞘》這部電影的迷人之處和啟發(fā)有很多。下面就聊聊我的幾個小發(fā)現(xiàn),它們不僅僅能讓你更好的看懂影片,更對我們的攝影有所幫助。

迷人的錯誤 —— 印象色彩
在第 2 次看這部電影時,讓我沉醉的不是劇情的大走向,而是一些細(xì)小情節(jié)對大走向的幫助和烘托。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講述者在描述案發(fā)當(dāng)晚時所配的畫面,是不同的。
在大女兒琳達(dá)的回憶畫面里,是她和她老公站在哈蘭老爺子左右,看著火花四濺的生日蛋糕。

而在小兒子沃爾特的回憶畫面里,是他和妻子以及兒子站在哈蘭老爺子左右,看著冒著火苗的生日蛋糕。

生日蛋糕的蠟燭不可能點兩次,所以一定是他們誰記錯了吧?
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嗎?
或許會有,至少我在二刷影片時注意到了這個細(xì)節(jié),并產(chǎn)生了這一疑問。但我很快想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不管是誰記錯了,都并不重要。
因為重要的不是站在哈蘭老爺子身邊的是誰,而是在每個回憶著的心目中,都是自己站在那。換句話說,他們都認(rèn)為自己在生日派對上最重要,最接近核心人物。
這讓我想到攝影中的一個詞 —— “印象色彩”。
這個概念簡單說,就是當(dāng)我們回憶某次愉快旅行的黃昏時,記憶中呈現(xiàn)的色彩很可能是比較唯美浪漫的,但實際上也許當(dāng)時那個黃昏真實的顏色并沒那么漂亮。

是我們的記憶出錯了嗎?是,也不是。
因為我們的記憶實際上是受情緒影響的,我們是人,不是機器,比起客觀物體,對一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體驗和記憶。
所以,絕大多數(shù)攝影師才會對照片進(jìn)行后期修片處理,把照相機記錄的“正確”色彩,修成自己的“印象色彩”。
就算“印象色彩”并不是現(xiàn)實那樣子,但只要符合基本審美和攝影師想表達(dá)的情感記憶,那么就是 OK 的。

因為它含有我們的情緒感受
并且,比起客觀真實的色彩,“印象色彩”這個客觀上的“錯誤色彩”,往往更能打動觀看者。因為你在色彩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你的照片不是冰冷的,而是有人的溫度的。
再多說一點,我們的大腦不僅會歪曲色彩的記憶,甚至還能歪曲事實。
就像在影片中,在出軌女婿理查德的回憶里,聚會上他們是全部微笑著請瑪塔來說話聊天,瑪塔也在開心的笑。

而在瑪塔的回憶里(影片中她的回憶基本都是“真實”的),是理查德和其他家人激烈辯論后把她硬叫過去說話,她沒有笑,他們當(dāng)然也沒有笑。

甚至理查德還看似無意的把吃完的蛋糕盤子遞給了瑪塔,實際上顯露出他把這位他老丈人的看護兼朋友,完全當(dāng)做了一個女仆。
這些回憶畫面的不同,都恰好反應(yīng)了不同人的記憶的差異,以及造成這種差異的深層原因——我們只會記住我們想記住的,甚至不惜篡改原本的記憶。

在影片中,我們還會看到女主角瑪塔幾次凝視哈蘭老爺子的畫像,前幾次畫像中的老爺子都是神情凝重,最后卻是面帶微笑。


一幅畫怎么可能自己會改變?導(dǎo)演要傳遞感情的話,這也太刻意了吧?
實際上,我們也不妨把這種改變看做是對瑪塔自己情緒的寫照,而非已經(jīng)亡故的老爺子對故事結(jié)局表示滿意了。
沒錯,觀看者的情緒可以影響對畫面的判斷。
比如下面這幅演員伊娃·格林的肖像,你覺得她的情緒是怎樣的?

在我看來,如果我心情好時,會覺得照片中的她很得意而開心。而我煩躁時,可能就會覺得她這張照片顯得傲慢而令人厭惡。
情緒對畫面的影響,在攝影中其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這關(guān)系到一個習(xí)慣 —— 我通常不會在剛拍完一張滿意的照片后去對它進(jìn)行后期修片。
為什么?
因為當(dāng)時我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開心的 —— 哇!我拍到了一張完美的作品!太棒了!稍微修修就 OK 了!甚至不修都可以!

但是,一定要記住這個“但是”。
但是如果我隔一段時間,比如等到第二天再看這張前一天無比滿意的照片,通常 99% 的情況下我會發(fā)現(xiàn)這張照片也有一些問題。
因為此時的我已經(jīng)冷靜了下來,頭腦不再發(fā)熱,可以冷靜的分析照片的優(yōu)缺點了。

這也是我在討論群里經(jīng)常和別人說的:
“你先冷靜下,先別急著發(fā)照片或修片?!?/span>
“明天你再看看這張照片?!?/span>
是的,你在拍照片時需要情緒,修照片時也需要回憶當(dāng)初的印象和情緒。但是,當(dāng)你在這兩個過程之間,在審查你的照片有什么問題,需要做出什么改進(jìn)時,應(yīng)該盡量不帶感情的客觀對待。
這并不容易,即使是我,懂得這個道理很多年,并有意訓(xùn)練自己在拍完后迅速冷靜下來分析照片。通常也需要一定的冷卻時間(至少 10 分鐘吧)。

利刃出鞘 —— 拔出利刃者,必定倒霉……
接下來聊的和攝影沒啥關(guān)系,是我看完影片后的一點感受,不妨作為之后討論攝影問題的一點調(diào)劑。
這個感受就是:利刃每次出鞘,拔刀的那個人結(jié)局都不太好。
哈蘭拔出一把匕首,說蘭森都分不清什么是道具刀什么是真刀,不久后他就用那把匕首割喉自盡。

律師拔出一把小刀打開信封,結(jié)果他讀完遺囑就被眾人攻擊,還被一家人留到深夜才走(當(dāng)然律師結(jié)局在拔刀者里算最好的,畢竟整件案件沒他什么事兒)。


蘭森也很慘,拔出他認(rèn)為的利刃,刺向瑪塔,結(jié)果拿了鐵王座里唯一一把道具刀,害得自己既沒能殺人滅口,還成了笑柄。


順便一提,這也許是蘭森在影片中唯一一次接近利刃鐵王座的中心。
只有瑪塔,最后握著蘭森拔出的道具刀躺在地上,接收了哈蘭所有遺產(chǎn)。
她沒事,是因為那把刀不是她主動拔出來的。

不過這一路過來,她也不太好受吧。這正是貫徹自己的代價。

其他來自畫面的暗示
以攝影角度去分析《利刃出鞘》的畫面,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細(xì)節(jié),或是可以反映人物的好壞,或是對接下來的情節(jié)有所暗示。
比如,沃爾特面部閃爍的光—— 表示言不由衷。這一情景發(fā)生在眾人接收布蘭克問話后的當(dāng)晚,瑪塔身體不適,于是梅格讓沃爾特去安慰她。

這個鏡頭我在看的時候覺得很難受,因為光線忽明忽暗,所以即使沃爾特說的都是安撫瑪塔的話,給人的觀感也是很奇怪而違和。
哈蘭解雇沃爾特時的面部陰影 —— 光線對于情緒的渲染和情節(jié)的暗示,再次顯現(xiàn)。

盡管這是一次生日聚會上的父子談話,但兩人臉上來自窗戶的陰影無疑給觀看者一種詭異的感覺 —— 實際上,兩人談話的內(nèi)容也不融洽,沃爾特逼哈蘭接受網(wǎng)飛的著作改編協(xié)議,而哈蘭則直接解雇了沃爾特……
布蘭克的鏡像倒影—— 他此時所講的是《萬有引力之虹》,但其實他在說的是這個案件 —— 鏡像的面龐代表他講出的話語有雙重含義。隨后他邀請瑪塔當(dāng)助手更是如此,表面上是找助手,實際上是布蘭克要繼續(xù)觀察她。

梅格打電話時的一線光—— 突顯她的眼睛,并且光線從溫暖變得冰冷,顯示出此刻她實際上開始套瑪塔的話,并且裝可憐,而非一開始的問候。


這種光多用在諜戰(zhàn)情節(jié)而不是閨蜜對話
這些細(xì)節(jié),讓影片更加耐看,也很好的服務(wù)了影片想傳遞的思想。
什么思想?就是接下來我要說的。

“我所做的,遵從我的內(nèi)心”
在影片結(jié)尾,瑪塔問偵探波蘭克,“我該幫助這一家人嗎?”
布蘭克回答:“我有我的看法,但我相信你會遵從你的內(nèi)心?!?/p>
沒錯,這才是我看完這部影片后最大的觀后感,也是我覺得影片最想傳遞給觀眾的:
“不管你身處何種境遇,
遵從你內(nèi)心的想法去行事,才是最重要的?!?/span>
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別人說出來的,而是你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活出來的。
瑪塔能堅持到最后,不是因為她的技能專業(yè)、幸運和有人相助,而是因為每當(dāng)命運抉擇,她都沒有按照別人給她設(shè)定的路線去走,而是聽從了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
與哈蘭成為朋友、為哈蘭甘愿冒險、忍住嘔吐套話蘭森……而她救助管家弗蘭的一幕,更讓我覺得是影片后半部的高光時刻,也是瑪塔人性的高光時刻。

她的每一步都是因為她相信自己所選擇所堅持的是對的,是對自己而言正確,也是對他人有益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也明白了為什么自己對那些 “用 iPhone 的都不是壞人” 類文章為何如此厭惡。
因為在我看來,這些文章的作者要么是為了標(biāo)題黨賺流量而甘愿放棄了思考,放棄了表達(dá)自己想法的機會,要么是直接上了一篇蘋果的公關(guān)稿(俗稱軟文)。
無論哪種情況,他們按照別人的套路,做了別人認(rèn)為對的事情,結(jié)果得到的觀點不僅是錯誤的,還扭曲了影片的關(guān)注點,誤導(dǎo)了觀看他們文章的成千上萬人。

其中不乏知名大號
想想那些看了這些文章的人,會在看電影時怎樣盯著看誰用什么手機,而忽略真正有趣的劇情?。窟@些媒體人遵從的是 KPI,是利益,而不是看到一部好電影后,想要將內(nèi)心喜悅與發(fā)現(xiàn)分享給大家的那份熱情。
我就是看不慣這一點,感到生氣,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動力。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想給你看我的觀后感,我在影片中的發(fā)現(xiàn)。
“我希望你和我一樣,去體驗這部電影的有趣之處,去感受我以攝影師視角發(fā)現(xiàn)、推敲影片中的線索、暗示時的那份興奮與愉悅。”
這才是我內(nèi)心所想所愿。
一部《利刃出鞘》,可以看出的,可不只是影片中人物的人性冷暖。
手機攝影討論群請加個人微信號cameranote5
暗號:一點討論群 ? ? 會有專人引導(dǎo)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