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 是一種自戀式的崇拜審美 (審美文化研究)


“酷”的分析
?

?酷只有在感受中存在,并不能說有一個客觀的酷的場景。所謂酷的場景不同于人們感受的酷。恰恰是通過感受到酷之后,去在頭腦中組建出一個想象中的酷的場景作為一個事實來證明自己的感受
而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酷事”制造者不會感受到酷,因為他了解他自身行為的具體的付出、責任和代價


崇拜
?酷是消費主義的話語,使人欲望一個外面的、他人呈現(xiàn)給予的崇拜物。
酷的對象總是指向外面,作為一種想象和向往。
我不會說自己很酷,但說他者酷的完整話語是:我覺得我這樣很酷。
酷永遠是在處境之外的,代表著某種可能性
?認定一種酷,自以為是掌握了區(qū)別于當下環(huán)境和他人的審美優(yōu)越,同時順應滿足了自己的欲望
自戀
酷雖然是對他者的崇拜和欲望,但是標志著一種特殊性:區(qū)別于當下的某些情景(在此情景之外的)。那作為感受到酷的我不只是在崇拜還是在認同。

即使兩個人面對對象的感受不同,但就是可以通過酷來在交流中得到共識
?自戀的另一方面,感受的酷的人感受到的酷不是來自他以為的對象本身而是來自他給對象的投射,所以他酷的對象其實是對自身想象的崇拜,這種將自我在審美等級中自我確認的過程構(gòu)成了酷。
二舅
二舅酷了一輩子,如果做直播的話就不酷了
該怎么做
把對象當做真正的他者去遭遇,不去慣性地投射自己自戀式的崇拜。酷的孤獨和冷靜不是要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孤獨冷靜,那是一種不真實的姿態(tài),而是要孤獨于消費崇拜的現(xiàn)狀,不要沉溺于對酷的結(jié)果的追求中。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需要在各種時候給予自身安慰和支持,很多亞文化青年通過各種審美符號包裹自身,甚至很多活在一種很酷的破碎美學中,在昏昏沉沉的自由幻夢中自我審美,憑借這些來遮蔽和抵消自身在面對現(xiàn)實的無力,以此來一再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抉擇和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