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昭公為什么拒娶白富美的齊侯之女?
《詩經(jīng)·鄭風(fēng)·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這首詩將大美人孟姜從內(nèi)到外花式地都夸一遍。詩中的美人孟姜,按著《毛詩序》的說法,她應(yīng)該是齊僖公的長女文姜,其詩的內(nèi)容看似贊美文姜,其實是用贊美文姜的方式來反諷拒娶齊僖公之女的鄭昭公。說起來,《詩經(jīng)·鄭風(fēng)》還有一次諷刺鄭昭公的詩名叫《山有扶蘇》,其中的名句“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其實是暗罵鄭昭公回絕了齊僖公三次嫁女的美意,簡直如狂且一般迷之自信。
鄭昭公為什么要這樣不愿意迎娶齊僖公的大女兒文姜,而齊僖公又為什么幾次三番地要把女兒嫁給鄭昭公呢?事情還得從鄭莊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6年)開始說,這一年齊僖公人在家中,禍從天上來。北戎攻打了齊國。于是,齊僖公只好跟春秋首霸鄭莊公求支援了。在鄭國答應(yīng)出兵之后,齊國方面呢,齊僖公也許為了感謝鄭國愿意派兵支持,也許是看中鄭國的實力,想要通過聯(lián)姻締結(jié)聯(lián)盟。齊僖公主動想要讓自己的大女兒文姜嫁給鄭國的太子忽。
齊國公主配鄭國太子,這顯然是一樁門當(dāng)戶對的婚事。然而,太子忽覺得自己是帶兵打仗,不是過來談情說愛,何況我一個正人君子怎么能這樣的背景下娶公主,這不顯得我乘人之危嘛。于是,他直接婉拒齊僖公說:“婚姻應(yīng)該門當(dāng)戶對,齊國大,鄭國小,我和您的大女兒不合適。大丈夫在世,應(yīng)該多靠自己,豈能依傍他人他國?!碧雍龅耐窬苤?,婉約的背后透著滿滿的嘲諷。說是齊國大,鄭國小,可如今落難的是齊國。再者,鄭國其實也不小,同是公爵的諸侯國,疆土不可能相處特別多。何況,鄭莊公時期,鄭國作為春秋首霸,本身就有兼并了周邊不少小國,同時還逼著周平王讓自己的兒子狐在鄭國來當(dāng)人質(zhì)。
嘲諷歸嘲諷,太子忽的辦事能力還可以的。同年六月,他就帶著鄭軍大敗了北戎,不僅俘虜對方的指揮官,還斬殺了三百多名敵人。齊僖公主動想要讓自己的大女兒文姜嫁給鄭國的太子忽。于此,齊僖公自然是要答謝鄭國的,同時慶功也是必要的,跟著重提締結(jié)聯(lián)姻也是必須的。一來,因為鄭軍大敗北戎,顯然也跟齊國人證明他們的實力。二來,太子忽雖然說話不太中聽,透著狂傲,但是他能指揮鄭軍大敗北戎,也可見他還是有一定才干的人。于公于私,齊僖公大概真心想要招太子忽當(dāng)女婿。
但是,太子忽也是真心不樂意迎娶齊僖公的大女兒文姜。這次為了婉拒齊僖公的美意,他搬出了老爸鄭莊公,用其父的名義回絕齊僖公。齊僖公也是不甘心,又提了一次。后來吧,就連太子忽身邊的鄭國大臣祭仲也勸他說,“太子要不就娶了吧。人家齊國挺有誠意的。其實,這對你也有好處。現(xiàn)在我們的國君有很多姬妾,兒子也很多。您是太子,但是您的下面還有兩個弟弟。這二位公子也得寵,手下也不少人。日后,萬一他們不臣之心,到時您有齊國作為外援的話,顯然對您是很有利。”
可惜,太子忽依舊沒有聽祭仲的勸。他直接回答說:“其實,我沒有為了齊國做什么貢獻(xiàn),所以我不敢取齊國的公主!我現(xiàn)在不過是聽從君父的命令帶兵救援齊國,功勞是鄭國的,是君父的。我只是聽從君父的話,帶兵來打仗,現(xiàn)在打完了也就該回去了,怎么還能順便娶人家的公主。這不是乘人之危嘛!天下人知道了會怎么說我呀?我可是一個正人君子?!?br>
正人君子的太子忽后來也當(dāng)上了鄭國的國君,是為鄭昭公??上У氖青嵳压?dāng)了國君沒多久就被他的弟弟公子突逼去了衛(wèi)國。雖然鄭昭公后來又復(fù)位,但是復(fù)位沒多久他又被大臣高渠彌弒殺了。次年,高渠彌因此被齊襄公(齊僖公的女兒)車裂了。
綜上來看,鄭昭公最后的悲劇好像真的是因為沒有迎娶了文姜,但是并非全然如此。當(dāng)初鄭昭公拒娶文姜除了他為人正直,不想要乘人之危外,也許還有一個因素在于文姜在那會兒大概早就心有所屬,而且她愛慕的對象就是她的哥哥齊襄公。后來,齊僖公將鄭昭公拒娶的文姜嫁給了魯桓公,結(jié)果魯桓公最后更悲劇。因為文姜出嫁之后,她跟齊襄公還是保持之前的情人關(guān)系,她甚至跟哥哥一起謀殺了魯桓公。